為什麼古代時舉足輕重的邯鄲市近代淪落成一個三線城市呢?

李廠長


從歷史層面規律來談,只要有新城市崛起,就有老城市衰落,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例如,宋代之後長安的衰落同時元明清時代北京的崛起,大運河開通之後蘇杭一帶市鎮的崛起而非運河沿岸地區的的衰落。晚清時期直隸省天津的崛起、盛會保定的相對衰落。可見,城市的發展與興廢,既有有政治因素和交通線路的因素,也有地理位置的因素。邯鄲市是一個古老的城市,位於河北省南部,在傳統文獻《漢書·地理志下》中說:

邯鄲北通燕涿,南自鄭衛,漳河之間一都會也。

在先秦時期,邯鄲作為趙國都城達158年之久,可見邯鄲的物產與位置的優越。明代之後,邯鄲的城市功能主要是拱衛帝都,保障京師的物資運輸和提供人力資源。也就是說,距離京師太近,邯鄲失去了獨立發展的空間。

成為一個特大城市需要歷史機遇,也需要很多條件。民國時期,邯鄲建立了一系列重工業,類似於鐵路網絡也逐步完善,以農業手工業和工業製造品為主要產業的發展方向開啟了新的階段。但是,周邊的城市規模也發展起來,而且交通便利的優勢也逐步失去。自然而然,邯鄲的發展只能是在地區性範圍內進行拓展,而失去了輻射周邊大城市的歷史機遇。如今,邯鄲市風景優美,節奏相對安逸,但也是一個適合生活的城市,其實也挺好的。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我猜這位朋友想問,為什麼古城邯鄲沒有像西安,北京,南京這些古城,在現代一樣成為大都市。

可能和一些朋友的認知不同。其實今日之邯鄲和戰國時期的邯鄲其實並不能看成是一個城市。現在的邯鄲可以說建城的歷史比石家莊還年輕。

與北京,西安,南京甚至同省內的保定,邢臺這樣“城疊城,城壓城”的情況不同。古邯鄲趙王城其實在現在邯鄲西南郊,已經斷代了近兩千年了。而今日之邯鄲,其實是上世紀由邯鄲縣邯鄲鎮成長起來的新城。



這幅老地圖,是當年邯鄲縣治所邯鄲鎮的地圖,在雞毛山東南,平漢鐵路以東。實際上和趙國邯鄲遺址相距甚遠了。邯鄲地區有過很多大都市,鄴城,大名府等,而近六百年以來,邯鄲實際上是由相當於現在的地級行政單位廣平府(永年縣)所轄。

平漢鐵路通車後,車站附近開始出現一些糧食攤點。民國年間,隨著過境邯鄲物資量的增多,車站一帶成為商賈雲集的地方。到日偽時期,才把當時冀南道的治所由永年遷往邯鄲,這也是為什麼邯鄲名為古城,實際上市區內的古蹟只有同治年間重建的叢臺。因為那些古蹟都在永年縣廣府古城呢。

據日偽本《邯鄲縣誌》記載,新民路由“車站票房之東經太平街直達南關”,“計長二百三十丈,寬四丈五尺”。1942年,日偽政權成立了“都市計劃局”,在顧問坂田策劃下,制訂了“大邯鄲建設計劃”,並著手進行城市的規劃建設。繼開闢新民大馬路之後,都市計劃局大量拆遷車站以東、新民路以南範圍內的民房,強佔土地,大規模開展城市的規劃建設。

據《邯鄲市檔案史料選編》記載,日偽時期規劃面積“共達45公頃之多”,拆毀與侵佔街市房基面積“將近2頃,農民耕地2511.8畝”,這是自近代以來邯鄲城的第一次大規模擴建。於是,到四十年代前期,邯鄲城區開始發生變化,在舊縣城之外,經擴建,形成了西起車站,北到沁河橋,南到今陵園路,東至五金街的新城區。新城區內,逐步建成了一些骨幹街道,即“新民大馬路”,浴新街,西南莊后街,邯山大馬路,南關大街,火磨街,新華街等。使新舊城區連在一起,總面積達一平方公里多。在城外還修築了圍城馬路(環城公路),邯鄲通往各縣的公路也由圍城馬路分道,四通八達。這一時期邯鄲形成了以“新民大馬路”為中心的商業市場,這裡店鋪林立,人口數萬,工商業聚集。



日偽時期邯鄲縣的城門,雖然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相比當時保定府,正定府,廣平府(永年),順德府(邢臺)這些地級行政單位的城牆古建要差了檔次。

解放戰爭後,邯鄲解放。這才迎來了邯鄲的真正騰飛。 《邯鄲市大事記》記載:1946年,邯鄲市、縣分設。邯鄲市面積為35平方公里,設車站、南關、南城、北城和張莊橋5個區,人口39212人。   

1953年1月3日,國營邯鄲第一棉紡織廠正式投產,這是河北省第一家現代化紡織廠,也是中央政府在全國最早興建的五個大型棉紡織廠之一。國棉一廠以及隨後的國棉二廠、三廠、四廠、印染廠、絲綢廠等棉紡織企業,在給邯鄲帶來現代工業的同時,也讓邯鄲主城區面積隨之擴大,人口大幅度增加。   

1956年,邯鄲市制訂了第一份《城市總體規劃方案》。在這份規劃方案中,邯鄲市發展的方向是“建設一個以紡織、造紙工業為主的輕工業城市”;城市規模“人口25萬,佔地23平方公里”;城市規劃範圍“京廣鐵路以東,滏陽河以西,聯紡廠以南,倉庫區以北”;城市佈局“北部是以紡織工業為主的輕工業區,西南角和國棉一廠以南為地方工業區,幹河溝以南為倉庫區,北部工業區和倉庫區之間為生活居住區”。這份規劃中還有道路系統的構想,“道路系統採取棋盤式。道路寬度:主幹道30米至40米,次幹道25米,支路15米至20米”。

《邯鄲市大事記》記載,“1953年12月,邯鄲市在普選中進行人口普查。普查結果:至1953年6月30日24時止,邯鄲市人口為79111人”。八年之間人口翻了一倍。

而現代的邯鄲,處於四省交界,是一座有古城之名的現代化重工業新城。雖不及趙都古邯鄲的輝煌,但也是河北區域中心城市。


金缸福祿娃


討論這樣一個問題,就必須瞭解古代邯鄲為什麼舉足輕重,這是一個認識前提。

前面已經有回答提到了,今天的邯鄲市,有戰國時趙國的邯鄲,魏國的鄴城,唐朝的魏博軍,宋的大名府,在古代一直是名城重鎮,那麼,這持續的“重要”來由是什麼?

其實就是一山、一水。

山是太行山,水是黃河水。

在戰國時代,今天河北東部地區的很大一部分處於鹽滷沼澤之中,河北地區,溝通南北,即河北易縣到北京這一塊的“燕地”的主幹道,實際上是在太行山東麓行進,也只能通過這裡行進。

所以,從鄴城到邯鄲,再到常山(中山國),再到代地和燕地,實際上是一條主幹線過去,而邯鄲附近又有漳水等支流灌溉,是沿途農業條件最好的地區,有水土方能養人,又有交通樞紐的便利,所以在戰國到西漢都是人口7萬戶的大都會。

但是,隨著地理環境的變遷,到了三國時期,鄴城雖然仍舊是曹魏的統治中心,其自然水系已經極大退化,以至於曹操為了維持鄴城的水運要開鑿多條人工運河來維持。

這些工程其實一直維持到了北朝的北齊,仍舊讓鄴城是一大名城。

然而,在隋唐時代,政治上對於關東地區一直有所壓制,在鄴城被平毀之後,割據河北的竇建德連建都都選在了洺州(今河北永年),而非鄴城所在的相州,同期,魏州(今河北大名)崛起,而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隋煬帝開掘大運河,永濟渠從境內通過。

而永濟渠的開掘,實際上意味著河北地區三條南北主幹交通線的形成。

即西線延太行山東麓南北向的古道,延永濟渠向北的東道,以及經雄州、霸州南下的中道,當然,由於隋唐時代在今天雄安新區的白洋淀東西向是連綿的湖泊和沼澤水系,所以中道在隋唐時代並不繁盛。

一直到了宋代,魏州改名為大名府,成為北宋王朝在河北地區防禦的軸心,根本原因即在於其居於控扼上述三條主幹線的樞紐位置,所以,仍舊是河北地區的第一名城。

當然,河北北部的幽州,則在遼國手中,北宋隨短暫收復為燕山府,也被擄掠一空,實在沒法和大名府相比。

真正的大變革在元朝,即修建新的大運河之後。

元朝運河經山東聊城經山東臨清再到山東武城縣、德州市,直奔河北滄州,完全繞過了邯鄲市所轄的諸多歷史名城,而元明清三代,運河漕運一直是溝通南北的物資大動脈,可以說,自此之後,黃河水系再也不是中原王朝的經濟主血管,那麼,依託於黃河水系,由其滋養的邯鄲的這一塊土地,也就不再像歷史上那麼舉足輕重。

等到了晚清鐵路興起,歷史名城更是一個個落地,曾經的鎖匙正定被石家莊代替,而今天的邯鄲市區也代替了當年的廣平府永年縣,成為依託平漢鐵路新興的城市。

但是,邯鄲在鐵路運輸位置上的重要性,遠遠不如德州、石家莊等地,自然就顯得越來越邊緣化。

至於什麼時候能夠再次崛起,這個,恐怕只能生於斯長於斯的邯鄲人才能回答,不過我相信,只要有這個信念和驕傲,這個未來就是遲早的事情。


劉三解


首先無論是誰都無法阻止歷史腳步的發展,發展是必然,變遷也是必然、邯鄲是我國兩千年來唯一 一座沒有換過城市的名稱,發展到今天依然還是一座三線城市,想對比之下,河北的鄴城已是一座小村莊,洛陽開封這樣的都城在古時不比邯鄲重要的多,為何現在鄭州卻是河南的省會,而總不斷的有人出來問為什麼洛陽和開封不是鄭州的省會?所以不能說是邯鄲淪落,設想一下國家把重點放在邯鄲城看看,又何止三線呢。

說了這麼多,不是拿什麼城市出來做對比,而是我們在提問這些問題的時候不要太主觀,看到什麼就是什麼,時代在改變,社會的需求還有社會中心會不斷改變,更新,轉移。簡單的例子就像河北的省會石家莊,在一百年前,它也不過是一座小村莊,為何在1968年在石家莊成為河北省會之後就步步高昇?在短短几十年之間由一座幾萬人的村莊發展成為一個大都市?那麼大家都知道石家莊是火車拉來的城市,是我國重要的交通樞紐,並且在解放時期為我國做了許多的貢獻,成為省會的契機已經成熟。

所以說一個城市的發展並不能以時間年輪來斷定,而是需要一定的契機,在過去幾年,邯鄲一直以煤炭、鋼鐵重工業等為經濟支柱,只不過最近要順應環保的大趨勢,發展有所滯留,不過雄安新區的特例也告訴了我們,等到了一定的契機,我們就一定能崛起!


保定事兒


邯鄲最輝煌的時光,應該是戰國時作為趙國的國都,當時和臨淄,定陶,宛,大梁等,都是繁華的大都邑。

在中國傳統的政治板塊劃分中,最重要的板塊是關中,河南和河北。

後隨著中原文化,經濟和人口的擴張,又增加了兩淮板塊等。

關中板塊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當仁不讓是西安。

河南板塊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是洛陽。後東移到開封。

邯鄲雖然位於河北板塊的中心,但不是孤獨求敗。周圍有強勁的競爭對手環廝。

在殷商時期,河北板塊的中心是殷,即現代的安陽。

殷商被西周滅亡後,殷都也被周武王一把火燒了,成為殷墟。

戰國時,邯鄲在趙國的經營下崛起。

但附近有魏國的邊疆重鎮鄴城。

在隋唐之前,河北板塊的政治中心是鄴城。

隋文帝在滅掉北齊後,為了報復,也一把火把鄴城燒了。把鄴城的民眾都遷移到附近的安陽。鄴城衰落。

這好像就是河北板塊政治中心城市的宿命。

但想想,關中板塊的西安,河南板塊的洛陽,在歷史上不也是一次次在兵亂中毀於焚燒中。但西安和洛陽又一次次在原址或附近重建。

北宋時,河北板塊的政治中心是北京大名。

從明開始,隨著河北板塊一分為二,南部一部劃入河南,加上河北板塊的政治中心北移北京。邯鄲由板塊的中心變成了板塊的邊緣,失去了作為區域政治中心支撐的光大腹地。

就像淮河板塊的徐州,地理位置重要,但卻位於四省的交界處,非常尷尬。

現在邯鄲南部的資源向鄭州聚集,北部資源向北京以及雄安聚集。

邯鄲已經失去再現古代輝煌的時機和條件。

現在好好轉型,抓住機遇,發現成為一個環境優美和易居的區域中心城市吧。


殷地安書院


自古以來邯鄲所在區域一直存在區域或者全國中心城市,比如殷商的朝歌,趙國邯鄲,魏國鄴城,唐朝的魏博軍,宋的大名府。可從明代開始邯鄲所在區域就衰落了,清時的大名府作為直錄總督所在地,也只是曇花一現。最根本原因在於邯鄲以南黃河以北,被割裂出河北板塊,導致邯鄲或者安陽成為河北和中原的邊緣。這也是河北省存在感低下,沒有文化向心力,各市互相看不上。以自己南部殘存農耕文明和北部遊牧文明整合成現在四不像。


陽光smile74645954



老頑童234119556



山中人72


不是說一個城市從建城到現在都存在。比如古巴比倫現在不是已在一片廢墟之下,論歷史比邯鄲早幾千年。陝西的鳳翔,古時九州的雍州,秦國時做為都城存在294年,現在為一小縣城。河北的鄴城已變成一個農村的村莊。誰更幸運?起碼邯鄲還是三線城市,還留下了十幾條和邯鄲有關的成語,比之前者,邯鄲還是不錯的。


行雲流水1437995


三線怎麼了,我們過著一線都羨慕的日子,別的不說,公交費就連北上廣有超過我們大邯鄲2塊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