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高中困局:5年都難考上1個清北!誰來“拯救”寒門學子?

說起高中,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衡水中學、人大附中、長郡中學這樣的名校。這些學校的學生素質高、成績好,每年都有多數考生考入985大學甚至清北,最不濟也能去個211大學。

這些學校的一本上線率極高,甚至有學校接近100%,也就是說大部分同學能夠讀個一本大學。

但是,除了這些名校之外,我國還有許多高中,尤其是一些縣城中學,本科上線率極低,每年學校能考兩三個一本,那都是非常值得慶幸的事了。

下圖是某縣城高中高三學生曬出的自己的英語試卷。這位同學考了53分,你以為怎麼樣?應該說是考的很差了吧,畢竟總分是150分。


縣城高中困局:5年都難考上1個清北!誰來“拯救”寒門學子?


但是,我們再來看這個班的成績單,這位考53分的同學英語成績全班第一!更慘的是數學,全班最高分只有35分!

許多網友表示:這樣的成績簡直不忍直視。再看一下總分,第一名只有308分,這個成績距離很多省份的本科線可以說還很遙遠。據瞭解,這所學校近5年內只考出了兩個一本。


縣城高中困局:5年都難考上1個清北!誰來“拯救”寒門學子?


其實,這個班的成績在這所學校並不是個例,這所高中在我國同樣也不是個例。

我國許多縣城高中或鄉鎮高中,高考成績普遍不好。雖然也有像河南鄲城一高這樣的最牛縣城高中,但是這些以農村生源為主的縣城高中普遍面臨著“學生厭學、教師厭教、升學率低”的高考困境。這種現象不只出現在西部偏遠地區,在山東、河北、河南等內地高考大省也是如此。

縣城高中困局:5年都難考上1個清北!誰來“拯救”寒門學子?


據當地媒體報道,雲南省的“教育窪地”紅河州,又有三個“教育窪地”縣:金平、綠春和紅河,某年高考一本上線人數分別為10人、1人和6人。不及全州(省轄市級)一本上線人數1129人的零頭!

高中教育質量常年偏低,導致這幾個縣的當地人對於本地高中普遍缺乏信任。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上個好學校,都在附近稍大點的城市或教育水平相對較高的地區置辦了房產。

不止在西南邊陲的雲南,中西部地區很多縣城,為照顧子女異地求學,夫妻分居兩地的情況並不鮮見。有的家庭,一群孫輩跟著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在教育條件較好的城裡生活,等到放假時才能與父母團聚。

除了學生主動“流失”,縣城高中還面臨生源的三重“競爭”:

一是全國連鎖的名牌民辦高中可能要來掐尖兒;二是省會的民辦高中要來掐尖兒;三是縣高所在省轄市的民辦高中也要來掐尖兒。


民辦高中為了品牌效應,按照相關政策,可以去外地市、縣去掐尖兒。他們通過一些獎勵和扶持辦法,讓許多學生心甘情願的來民辦學校讀書:民辦學校面向全省招收優秀新高一學生,憑中考分數從高到低錄取。錄取後可能免吃住,還可能發放數額不等的獎學金。如考上清華、北大,每生可能獲得額外獎勵5萬到10萬元。

因為民辦學校加入競爭,縣城高中的學生大量外流。中部省份某縣教育局統計發現,近年本縣中考前50名,竟無一人來本縣高中報到,都被挖走了。

縣城高中困局:5年都難考上1個清北!誰來“拯救”寒門學子?


目前,我國的學前教育、義務教育、中職教育、普通本專科教育均已建立了生均財政經費或生均財政公用經費撥款制度,明確了撥款標準,只有普通高中未建立統一的生均撥款制度。高中教育目前還是以縣級投入為主。

一邊是財政扶持有限,一邊是縣城高中要生存、要發展,很多縣城高中只能借貸度日。在某中部省份,全省公辦普通高中負債總額過百億。有的縣城高中一所學校負債超過1億元,每年僅利息就要支付過千萬!

縣城高中沒錢,學生的學習、生活條件差一些還在其次,主要影響在師資上。

偃師高中,是豫西地區享有較高聲譽的一所縣城高中,早在1959年就被列入河南省首批14所省重點高中之一,也是一所以農村生源為主的省重點高中。

據該校領導介紹:前幾年學校教師招錄層次下降,中青年骨幹教師流失比較嚴重。學校已退休的老師中,有北大、北師大、武大、西交大等名校畢業的。而新招的老師呢?能招到省師範大學的就不錯了。許多優秀畢業生都願意去市區條件好的學校,選擇到縣城的不多。30歲左右的青年骨幹教師,還常常被市區高中或者私立高中以高薪挖走。

縣城高中困局:5年都難考上1個清北!誰來“拯救”寒門學子?


大多數縣城高中的辦學模式可謂千篇一律:以大量的時間投入為表象,促使教師和學生在一個封閉的空間裡,全力以赴,通過研究高考、應對高考,以獲得高考佳績為惟一目標。這種模式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以大量的時間投入為表象,以封閉的學習空間為基礎。

在很多縣高裡,時間的投入是最為直觀的表象。老師和學生每天早上5點多開始起床,晚上10多才離開教室。他們每天工作、學習長達十五六個小時,而要保證這種充足的時間,就必須實行封閉式管理,只有封閉,學生才能不受任何干擾地接受訓練。

在縣中裡,學生是不準隨便進出校門的,甚至不允許接觸任何校外事物,否則,就會作違紀處理,還要給班級扣分,甚至連班主任獎金也隨著減少。

其次,以不停地競爭保持學習的動力。

除了在時間和空間上控制學生以外,很多縣高還有一套激勵學生不斷挖掘自身潛力的辦法,那就是讓學生“不停地處在競爭之中”,使學生保持旺盛的學習動力。

許多縣高把學生分成幾個學區或分部,學生的所有活動都要進行量化,學區之間按照學生的量化成績進行競賽,然後排定名次。甚至有的學校每次考試成績出來後,班級就會進行一次調整。前面班級的學生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要拼命學習,後面班級的學生為了能進入靠前的班級也要拼命學習。

再次,以教師的無限透支為保障。

縣中高考成績優異應當說主要歸功於老師們的吃苦耐勞。縣高的老師們大都出身農村,有一種肯吃苦的精神。他們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教育學生、研究高考上。縣中的老師針對大綱、考綱,把考點一個個梳理,一個個通過,每一個考點都設計專門的應對策略。

但這種長期高壓工作的結果是,超過80%的被調查教師反映壓力較大,近90%被調查教師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0%的被調查教師心理健康狀況不佳,近56.10%被調查教師在工作中存在“應付”的現象,60%的被調查教師對工作不滿意。

(以上數據來源於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組織與人力資源所、新浪教育頻道對在線8699名教師進行的問卷調查)

最後,以取得高考成績為終極目標。

在縣中裡,高考成績的優異是最終極的惟一目標,一切的評比、晉級、獎金髮放等等都以考試成績為參照。學生一進入中學都開始把目標鎖定高考,高考考什麼學校就教什麼,高考不考的,學校就不開設課程。高考是惟一有效的指揮棒,甚至許多學校從高一就開始分科,提前進入了高考狀態。

但這種縣高模式的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

1.扼殺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縣高模式下的訓練都有固定的思維模式和標準化的答案,這就扼殺了學生的探索和創造能力,扼殺了學生髮展的潛力。雖然縣中老師稱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先成才,後成人”,但是,先成“才”,不一定是真的“才”,後成“人”卻很難。

2.教師和學生的身心健康都受到危害。

縣高模式下的教師和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危害。據調查,即使學習壓力較輕的北京,高三學生體檢近視眼的比例高達90%。有些縣城高中,幾乎95%以上學生都近視,導致有的縣連續幾年招飛都是空白!而縣高教師更是普遍反映壓力大,前段時間河北一高中老師年僅39歲就累倒在了早操現場,無疑給人們再次敲響了警鐘!

點擊閱讀凌晨6點, 高三班主任“累倒”在操場! 妻子一封信看哭無數人...


3.教育部門的威信被削弱。

教育行政部門一方面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禁止補課;一方面又把高考成績作為對學校的最大考核,“減負”變成了“加正”。

縣城高中困局:5年都難考上1個清北!誰來“拯救”寒門學子?


1999年我國高等教育啟動擴招,當時的一條理由是,拓寬大學獨木橋,降低高考競爭程度。然而,時隔十幾年之後,高考升學率已經超過70%,可整個社會的高考焦慮依舊。

原因在於,“大學獨木橋”變為了“名校獨木橋”。在這種單一評價模式下,縣城高中在名校比拼戰中越來越處於劣勢,一個突出表現就是農村生源在重點大學的比例下降。

根據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農村孩子佔高校新生的比例,已經從1989年的43.4%提高到2003年的與城市生源比例持平,再到2005年達到53%。然而教育數據公司麥可思的研究顯示,農民與農民工、產業與服務業員工子女較多就讀於高職高專院校,管理階層子女較多就讀“211”院校。越來越多上大學的農村學生去了哪裡?答案自然是上二本、三本和高職高專。

這種名校焦慮,隨著很多高校動作越來越大的自主招生,對縣城高中可謂雪上加霜。

自主考試的命題和載體往往以城市生活為背景,農村孩子苦於學習書本,知識面較窄,在這方面不佔優勢。城裡孩子擅長的吹拉彈唱容易外顯,可以量化。農村孩子吃苦耐勞等內在品質,不易外顯,沒法兒量化。會唱歌能加分,會幹農活,能加分嗎?

也有人說,既然高考都提倡素質教育了,縣城高中就不能“素質”一點嗎?說實話,這對縣城高中來說是不現實的。縣級高中的生存壓力很大,最迫在眉睫的是要出成績。

很多農村家長不知道什麼985/211,也不清楚這專業那專業,他們關心的就是孩子學校今年考上幾個清華北大!

而這才是縣城高中困境的真實內涵。在任何國家,不管高等教育多麼發達,名校數不過是10%。如果大家都爭著上名校,教育的焦慮可想而知,更何況是在資源有限的縣城高中呢?

縣城高中困局:5年都難考上1個清北!誰來“拯救”寒門學子?

建議

目前,高考仍然是多數農村學子靠讀書改變命運的唯一通道,但近年來隨著重點高校農村生源的減少,“出身越差,上的學校也越差”開始成為人們擔憂的現實。

今天,我們關注縣城高中之困,也是關注農村學生的出路,關注教育公平與階層流動。

縣城高中如何尋求突圍?

國家層面來說,一方面,應該想辦法提高縣城高中學生考入重點大學的比例;另一方面,應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回報率,讓縣城高中那些考入二本、三本、高職高專的學生照樣有發展前途,這才能拓寬縣城高中的辦學思路。

高中層面來說,要把辦學經費用到刀刃上,減少鋪張浪費。近年來一些縣城新辦高中十分豪華,這大可不必,這也是導致這些高中經費困難的一大原因。

考生和家長層面來說,應該藉助近年來部分高校推出的農村生招生計劃,拓寬自己的升學思路。另外,對選擇普高還是職高時,應該做出理性的判斷。

要消除縣城高中的困境,推進各類教育的平等發展,打破“名校情結”和“學歷社會”是治本之策。只有這樣,農村生的選擇才是多元的,縣城高中的發展才能生機勃勃。

縣城高中困局:5年都難考上1個清北!誰來“拯救”寒門學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