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如何為“二喬”斷名

毛主席如何為“二喬”斷名

胡喬木,1912年生,本名胡鼎新,“喬木”是筆名,江蘇鹽城人。

胡喬木於1941年擔任了毛澤東的政治秘書,併成為中央重要的筆桿子,他先後協助編選了《六大以來》、《六大以前》、《兩條路線》等重要黨史材料,並參與起草了《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等文件。

1945年8月胡喬木隨同毛澤東來到重慶參加國共談判,就在此時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他的同鄉、同學喬冠華此時也在重慶,老友相見甚歡。此時的喬冠華也是個筆桿子,發表文章也使用“喬木”作筆名,而胡喬木當時也正使用這個名字,兩個“喬木”聚集在一起,他們發表文章時便叫人搞不清到底是哪一個“喬木”。

喬冠華曾經到德國土賓根大學哲學系進修,獲得了博士學位,回國後在《時事晚報》工作,撰寫時事評論,就是此時他給自己取了筆名叫喬木,當時他並不知道老同學胡鼎新進入延安並且也取名“喬木”,好在一個“喬木”在香港,一個“喬木”在延安,距離遙遠,倒也不相干,不過也曾鬧過一個小小的笑話:正在白區工作的胡喬木的妹妹方銘,看到香港報紙刊登“喬木”的文章,便以為哥哥在香港,並且還給哥哥寫了信寄過去,但是這封信最終卻送到了喬冠華的手中!

這麼一來人們漸漸發現有兩個“喬木”,於是稱延安這個為“北喬”,稱重慶那個為“南喬”,而眼下兩個喬木竟然相聚在一起,這就“麻煩”了,有人要他們其中一個更改名字,但是兩個人都喜歡“喬木”這個名字,都不願改動:“南喬”以為,他本姓喬,用“喬木”筆名,順理成章;而“北喬”呢,他覺得自己的名字和妻子的名字谷羽都出自同一典故,怎能再改用原名胡鼎新呢?於是便有了毛澤東為“二喬”斷名這一趣聞。那天大家在毛澤東那裡談起了“南喬”和“北喬”的事,一致請毛澤東作出評判。毛澤東經問知道,是胡喬木先用“喬木”這個名字,而“南喬”喬冠華真姓姓喬,“北喬”的真姓姓胡,於是毛澤東提出一個建議:“北喬”在名字之前加個“胡”字,南喬則仍用喬木原名,從此兩喬之間便有了區別,而“胡喬木”的大名也隨著時局的發展而為全國人民所熟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