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痰有這麼多種,難怪有時吃化痰藥不管用

文/ 張效霞 山東中醫藥大學 副教授

孫豐雷 山東中醫藥大學 教授

小編說:一說到痰,多數人只知道有膿痰、稀痰。但您知道嗎?中醫裡有“無形之痰”和“有形之痰”,還有寒痰、熱痰、溼痰、燥痰、痰中帶血、膿痰之分,這些都是什麼呢?


痰是由肺和氣道排出的病理性黏液。正常人痰液很少,當痰液過多或是較平時有明顯改變時,多提示疾病的發生。

有形之痰&無形之痰

從中醫來講,痰可分為“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有形之痰”指的是我們可以看見的或聽到咳聲的痰液,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鳴等。

“無形之痰”是中醫特有的概念,是隻見其徵象,而看不到具體形質,但需要用治痰的方法來治療,且臨床效果顯著時,推測某病的發生與痰有關。如眩暈、癲狂等以祛痰的方法治之有效,反推就認為這個病是痰在作祟。

另外,觀察痰的色、質、量,還可將痰分為以下幾種:

寒痰

痰白清稀者,多屬寒痰。因寒邪阻肺,正常的津液被凝滯、不化,聚結就形成痰,或者脾陽不足,不能運化水溼,聚於體內,侵及於肺,而形成痰。

原來痰有這麼多種,難怪有時吃化痰藥不管用

由外感風寒所致的痰,多伴有惡寒、發熱、頭痛、喉癢、咳嗽等症狀。這時的痰雖清稀,但量不多,可見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早期。

由脾陽不足引起的,則出現四肢發涼、腹部隱痛、喜溫喜按、食慾不佳、大便稀溏等症狀。這時的痰雖白,但量較多,並夾有泡沫,多見於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百日咳等疾病。

熱痰

痰黃稠有塊者,多屬熱痰。因熱邪犯肺或寒邪在體內化熱,熱傷津液,致使津液不斷凝鍊為痰,聚於肺中所致。多伴有咳嗽、發熱、咽喉乾燥、頭目昏重、面赤、喜涼飲、舌紅苔黃膩等表現。

可見於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期、肺膿瘍、中風後遺症、精神病狂躁型等疾病,多為急症、重症,機體處於邪盛正不衰的狀態,是正邪相爭的關鍵階段,應積極就診治療,以免貽誤治療時機,加重病情。

原來痰有這麼多種,難怪有時吃化痰藥不管用

溼痰

痰白滑量多,容易咯出者,多屬溼痰。因脾主運化水溼,若脾運化功能失常,則水溼停於體內,從而聚集為痰,上犯至肺,則為痰病。多伴有上腹部脹滿、不欲食、肢體倦怠、下肢沉重或浮腫、大便黏滯不爽、舌苔胖大等症狀。

原來痰有這麼多種,難怪有時吃化痰藥不管用

可見於慢性胃炎、耳源性眩暈、神經衰弱、冠心病、心絞痛、月經不調、不孕症、肥胖症等疾病。

燥痰

與溼痰相對,燥痰則表現為痰少而黏,難於咯出。因燥邪犯肺,容易耗傷肺津,或肺本身陰液不足,失去宣發肅降的功能所導致。常伴有口、鼻、唇、皮膚乾燥,小便短少,大便乾燥等表現。

多見於百日咳、乾燥綜合徵等疾病。

痰中帶血

偶爾一次咳嗽吐痰發現痰中夾有血絲,可不必擔心,但經常出血,且顏色鮮紅者,就稱為咯血。因肺陰虧虛或肝火犯肺,火熱灼傷肺絡,或者痰熱、邪毒壅滯於肺,肺絡受損所致。

多見於肺結核、支氣管擴張、肺癌等疾病。如經常痰中帶血,建議及時去正規醫院就診。

原來痰有這麼多種,難怪有時吃化痰藥不管用

膿痰

咯吐膿血痰,其氣味腥臭者,多見於肺癰。多由感受外邪,侵犯於肺,或體內痰熱之邪素盛,蒸灼肺臟,阻滯肺絡,氣滯血壅,血敗肉腐化膿所致。可伴有發熱、咳嗽、胸痛等表現。

出現這種情況,應做到安靜臥床休息,每天觀察體溫、脈象的變化,觀察痰與膿的色、質、量、味的改變。

肺癰按病情進展可分為初期、成癰期、潰膿期、恢復期四期。在潰膿期,按照“有膿必排”的原則,尤以排膿為首要措施,可根據肺部病位,在醫生指導下予以體位引流。如見大量咯血,應警惕血塊阻塞氣道。

因此,一旦確診,應及早治療,力求在未成癰前得到消散,以截斷疾病發展,多能痊癒而無後遺症狀。



文字來源 |《中醫健康養生》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