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歷史上,一些北方的民族經常造反,而南方的民族很少判亂?

獨一無二86619984


1)從民族特性來講,北方民族是遊牧民族,生活資源的貧乏造就其將掠奪作為生存手段之一。同時從實踐中懂得了團隊作戰的優勢。由此不僅培育形成了掠奪的民族特性,還具有民族性嚴密的組織紀律,加上北方有豐富的戰馬資源,由此得到了強大的作戰能力。南方民族是農耕民族,生活資源相對的豐富造就了比較濃重的私有觀念,更在儒家文化影響下從觀念上就認為掠奪是不義無德的行為,互相之間謙恭以怨報德才是推崇的。由次難以形成戰場搏殺的戰鬥力和集團力量。因此,歷來都是北方有勢南方聚財,北方的兵馬領袖南方的糧草錢帛。而更北的大漠之中更是屢屢產生匈奴、突厥、鮮卑、蒙古、女真等等民族,對內陸形成極大的侵擾性。現今的俄羅斯我們把他們稱作戰鬥民族,其實就是這種民族特性的寫照。

2)從政治文化來說,魏晉以前,南方尚未完全開發,農業、經濟不如北方發達,文化、科技較為落後,雖然民風彪悍,但當時南方人身體素質較北方人仍略有遜色,所以如戰國時楚國雖地廣千里,仍為秦國所滅;項羽雖有霸王之勇,卻抵不過劉邦知人善用;三國東吳世襲三代,終究困守長江東南,併為山越所擾。隨著西晉王朝南遷,建立東晉,北方先進的農耕技術、學術文化也隨之傳入南方,使南方綜合實力不斷加強。但是無論此次南遷,還是之後直到南宋的多次南遷,都是因為北方漢族王朝被遊牧民族打敗,不得不南遷。北人遷入南方後,首先就需要與南方人協調土地等生產資料的重新分配問題,以及朝堂上權利分配。之後,由於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往往被富裕生活所腐蝕,以及自身水軍實力弱,對長江以南無能力征服,所以暫緩南侵,給南方政權以喘息時間。但南方政權往往因為自身內部原因,也無力北伐,隨後由於本地勢力不願承擔北伐的沉重課稅,最終仍只能困守,最後被消滅。

縱觀中國歷史,中國的統一:多是由北向南,僅有兩次短暫的統一是由南向北,但都在隨後的內,戰,中被北,方,政,權取代。

戰國末期秦始皇消滅六國。

漢朝漢高祖劉邦擊敗楚國項羽結束楚,漢,戰,爭。

西晉消滅東吳統一中國。

隋朝滅南朝陳,結束南北朝中國南北方分立狀態。

北宋取代後周,從北方開始逐步消滅了盤踞在南方的諸,多,政,權,結束唐末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明朝初期結束蒙古元朝末期中國各地的分裂局面。

北,伐,後,蔣,中,正的南,京,國,民,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中,國。

第二次國,共,內,戰中,中,國,共,產,黨由北向南擊,敗,中,國,國,民,黨。

據歷史記載,北方的中原一帶是中華民族的誕生地,西晉時期的永嘉之禍導致北,方,大,家,族遷移到南方江東一帶,這些家族中最大的為王,謝,袁,蕭等家族,而普通的平民因為沒有巨大的家產需要遷移,只帶上自己的衣服,帽子等必須用品,所以此次大遷移也稱為衣,冠,南,渡,此次遷移給中國的將來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北方人帶到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之後,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從中原一帶遷到了江東,江東因為其影響,漸漸的而成為了江南。

在經濟上,歷來是北方經濟超過南方。一直到唐末經濟重心南移,至宋代南方經濟超過北方。宋以前,南北對峙中北方取勝主要依靠的是經濟上的優勢。而宋以後,則除了經濟因素外,更多的有其它的原因。其中地理因素是很重要的。

南方物產豐富,大都是魚米之鄉。在對峙與割據的時期,南方由於地形複雜,容易出現割,據,一,方的偏安小朝廷。北方地形開闊,容易形成較大規模的軍,事,力,量。北方歸一,形成大,規,模的軍事力量,長驅南下,南方偏安的小朝廷往往無力抗衡。

一個地域能否興起強大的社,會,政,治,力,量與這個地域的民風、社,會,文,化,特,色及其發展水平有很大的關係。關中地近西戎,風俗勁勇,民皆習戰;自商鞅變法,秦人以耕戰為本,遺風流披,影響深遠,形成了與東部地區迥然相異的社會風尚,秦漢時期即有“關東出相,關西出將”的說法;北朝後期,鮮,卑,軍,事,貴,族與北,方,漢,姓,土,族結合,形成集團勢力——關隴集團,關隴集團成為西魏、北周、隋和初,唐,統,治的基礎。河北自戰國時起便一直是抗,擊,北,方,遊,牧,民,族的前沿重地,河北勁悍習戰民風的形成與這一點有很大關係。自趙武靈王改,制,胡服騎射,河北精兵,為天下雄。另一方面,河北的政權相當大一部分是由起自塞外的遊,牧,民,族所建,這些生長、生活於馬背上的民,族,男子皆精於騎射,是天生的戰,士,平時遊,牧,馳,獵,戰時出,徵,打,仗;而且,那些人據塞內的遊,牧,民,族大都能夠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這樣,新,興,民,族初起的銳氣、遊牧民族宜於徵,戰的天性和對於漢,族先進文化的接受,幾個方面相結合,所形成的力量至少在軍,事,上令漢,族難與爭鋒。東南政,權多為喬遷政,權,是中國傳,統,政,治,中的正朔所在和中原先進文化的保全者,這樣,在東南地區與中原之間沒有那種地方文化與中心文化區之間的差距。中原先進的社會文化遂構成東,南,政,權的重要基礎。在北方淪亡之後,喬遷到東南的政,權大多能憑藉這一點整合南,方,社,會,保有江南半壁江山,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之間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中國的疆域南北跨度很大,南北方氣候、環境及人的習性差異較大,遂使南北雙方,軍,事,特,長,上也有很大差異。

北方少數民族以遊,牧、射,獵為業,男子皆精於騎,射,平時遊,牧、馳,獵,戰,時,出,徵,可謂兵民合一;在戰,略,戰,術上,以遠,程,奔,襲、騎,兵,野,戰見長;注重發揮個人的積極性,人自為戰;生長北方,性習溫涼,不耐暑熱,故其對南方的作戰主要是在秋冬時節。秋冬時節,秋高馬肥,大地堅淨,利於騎兵驅馳。

南方漢人以農耕為業,其社會文明程度較高,社會的高度組織化、對水利的利用是其社會的主要特點。其治,軍、用,兵亦與其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上的特點相適應。治,軍以組,織、秩,序和紀,律見長。歷史上的南方比較著名的軍,隊如北府兵、岳家軍、戚家軍、湘軍都是以紀,律,嚴,明、訓,練有素見長。在戰,略,戰,術,上,注,重,謀,略,講,究,部,伍,陣,法,善於利,用,城,市作為據,點,防,守,利用平原地區的江河水道來進行運輸。建立水,師。南方對北方的主動用兵主要是在春夏時節。春夏時節,正值中國東部季風區的雨季,江河水漲,便於利用江河水道進行人力物力的運輸、投送。

南北雙方可謂各有所長,各有千秋。鑑於中原地區的氣候和地形上的特點,南北雙方在天時和地利上都可謂利弊半參。利於南方者不利於北方,利於北方者不利於南方。雙方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長處,利用對方的短處。

在南北對抗比較穩定的時期,雙方往往達成一種均勢。雙方之間的對,抗在長江和黃河之間的某條中間線上穩定下來。任何一方只要越過這條中間線便會面臨大的困難,也會遭遇大的抵抗。這條中間線,在東部地區通常是淮河。儘管南方勢力偶爾能遠達黃河,北方勢力有時也能飲馬長江,但雙方大致在淮河一線穩定下來;在西部地區,則通常是以秦嶺為界。

東南的防,御,格,局是一個以長江和淮河為依託的多層次的防,御,體,系。南北對抗,南方主要是依託長江和淮河。南方一些軍,事,重,鎮的形成,都是以此為基礎的。長江上通巴蜀,中經荊襄,下連吳越,縱貫東西,延綿數千裡,上下游之間相互呼應,使整個南方地區的形勢得以完整;另外,長江本身即發揮著對抗北方鐵騎衝擊的天塹作用。南方在長江沿線置列有一系列軍,事,重,鎮,扼守長江的幾處要點。古代長江下游易渡之處有二,一是採石渡,一是刮洲渡,分處建康(今南京)的上下游。建康方面也加強對兩處渡口的防守。在這兩處渡口的南岸,分別有京口(今江蘇鎮江)和採石,北岸分別有廣陵(今江蘇揚州)和歷陽(今安徽和縣),都,置,兵,戍,守,立為重鎮。淮河與長江相表裡,發揮著雙重的屏障作用。經營淮河兼有防,守和主,動,進,攻兩層戰略意義。歷代保據江南者,對於淮河與長江的這種唇齒關係都有比較深入的認識, “ 守江必先守淮”的議論亦隨處可見。南方在淮河一線也置列有一系列重鎮,主要是扼,守淮河支流與淮河的交匯口。在淮西,主要是鍾離(今安徽鳳陽)和壽春(今安徽壽縣),在淮東,主要是山陽(今江蘇淮安)和盱眙。壽春正對潁口(潁河與淮河的交匯口),擋潁河或淮河上游方向的來敵;鍾離正對渦口(渦河與淮河的交匯口),擋渦河之衝。淮河下游主要支流是泗水,古代泗水自山東南流,在淮安附近匯入淮河。淮泗水路自古為南北水運交通要道,山陽和盱眙即控制著泗水方向的來路。在泗水方向,若取更積極的態勢,還可以經營彭城(今徐州)以圖北方。隨著南北力量的消長變化,其攻守之勢也隨著而變化南方強,盛時,可以前出淮北進取中原;南方衰弱時,則往往退守長江;南北勢均力敵時,則往往以淮河一線為對抗前沿。

黃淮平原是南北交兵的主戰場。這一帶季節變化比較明顯,既有曠闊的原野,又有縱橫的江河水道。秋冬時節,大地堅淨,曠闊的原野宜於北,方,鐵,騎,驅,馳,利於北方發揮其騎兵野戰的特長;春夏時節,江河水漲,利於南方發揮其水,戰和守,城,戰的特長。因此,無論從時機還是從地利上,雙方都是利弊半參,因而易於陷入一種拉鋸式的角逐之中。

當時南方所依據的地理優勢只是江淮防線。而守江則莫如守淮,守江必先守淮。一旦北方勢,力突破淮,河,防,線,則南方只能依,靠,長,江,防,御。而長江漫長的江邊不可能處處置,兵,戍,守。也就是說長,江,防,線必須依託於淮,河,防,線,一旦淮,河,失,守,則長江必不可保。而對於北,方,勢,力來說,攻破淮,河,防,線並不必登天還難。而且在淮河的平原地區則更適合北,方,騎,兵的優勢的發揮。

不僅如此,南方的喬遷政,權本身又是為強,敵,所,逼、被,迫,遷,徙的產物,故不免有偏安和不思進取的特性。歷史上,立足東南的政,權多以北伐、收復中原為口號,但真正北伐成功的卻極少。立足東南的政,權大多能統一江南半壁江山,與北方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而很少能統,一,天,下,便跟喬遷政,權的這種特性有關。

宋代胡安國曰:“建康以三吳為東門,荊蜀為西戶,七閩、二廣為南府。”要保證南,方,政,權的安全,則萬不可忽視東,南,防,御,格,局。東,南,防,御,格,局主要是江淮防線。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廣大的西南、中南地區。南,方,政,權要穩定,則必須要依託於整個南方地區。不僅要利用閩廣的資源,更要注意荊蜀地區的防,御,作,用。西邊有秦嶺大散關防線,再往西南則有蜀地,湖北地區又有襄樊防線。所以南,北,對,峙,時,整個防,線就有秦嶺大散關、蜀地、襄樊以及江淮等防,線。這些防線缺一不可。南,方,政,權只有保證四個防,線都安全,才能保,證,政,權的安全。這就是為什麼南宋偏安如此之久,而最後亡於蒙,古之手的原因。因為南宋雖偏安於東南,但是西南、中南地區仍在。有此防,線,南宋初年才能有北,伐。但是後來大散關失守,整個南,方,防,線,屢,遭,攻,擊,後來蒙,古,滅,西,夏,並關中、蜀地,下襄樊,才從西邊攻入東南,滅亡南宋。

偏於東南的南,方,政,權總的來說有兩道防,御,線。大的防,御就是上面所說的以整個南方地區作為防禦區。小的防,御則是利用東南地區本身的水,網,密,布的特,點,牽,制,敵,人。比如南京,則利用本身周圍的有利的地形。北有長江,西邊有安徽,東邊有紫金山、牛首山等。但是依靠小的防,御只能在短期內牽,制,敵,人,並不能長久。若要久安,則要著眼於全南方地區,實行大防,御,政,策。

北方統一南方依靠的並不僅僅是經濟上和地理上的條件。最關鍵的在於人心向背以及政,權,內,部建,設的問題。如果政,治,清,明,百姓和睦,則任何險阻都不是險阻。

 


拙道古文化


首先,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南方少數民族從來就沒有“很少叛亂”。相反,從黃帝與炎帝驅逐蚩尤率領的三苗和九黎開始,中原政權與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幾千年就沒有停下來過。

夏商周時期,中原政權自己還在擴張,與南方少數民族沒有太多接觸,真正將勢力擴展到南方的,是秦王朝,而秦王朝在南方遇到的第一個對手,是“百越”。儘管過秦論中只用了一句“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就將這場戰爭一筆帶過了,但實際上,南征百越幾乎耗盡了秦王朝前期三十萬大軍,後來修築靈渠之後,秦朝才挽回局勢,征服越人。但隨後,南征秦軍很快被百越同化,秦末大起義爆發後,秦軍將領趙佗關閉嶺南通道,自立南越國,用百越的禮儀立國。

漢武帝時期,南越最終併入漢朝版圖,但是南羌又成為漢朝的敵人,漢朝與南羌的戰鬥幾乎貫穿整個漢朝。


漢朝“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而討南羌”織錦

到了三國時期,孫吳與越人,蜀漢與南蠻都有衝突,著名的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與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

藏族似乎在中國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都人畜無害,但實際上,藏族的完全體在唐朝那時候叫吐蕃,吐蕃是巨唐一生最難纏的敵人,北方的突厥,契丹,薛延陀,回紇都不是唐朝的對手,但是吐蕃卻曾經九次攻佔長安,與唐朝打的有來有往。還有同時期的南詔叛亂,唐軍平叛失敗,傷及元氣。

到了宋朝時期,南方地區依然不太平,儂智高叛亂直接催生了北宋一代名將狄青。而原屬於中國領土的靜海軍節度使叛亂獨立,至今仍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也即現在的越南。

元朝時期南方只能說較為安定,但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蒙古軍在越南的叢林裡依然遭遇了三次慘敗。

至於明王朝,一句話,有明一代,南疆烽火不斷。“改土歸流”在歷史書上只有四個字,但是你拿腦子想一想,那些天高皇帝遠的土司酋長,就那麼心甘情願的交出世世代代統治的地區?歷史書上四個字,背後流了不知道多少血。即便明末時期,明軍精銳中依然有來自四川地區的秦良玉的白桿兵,這些精兵,本職工作就是鎮守西南。

清王朝在南方延續著改土歸流的政策,也就意味著要繼續挑戰各西南土司,這些地區的土司們結寨自保,甚至建成了類似歐洲的稜堡戰術,而清軍則動用火炮攻堅,一座一座的拔。看看十全老人乾隆的十全武功,多少是在南方打的,兩平廓爾喀,南征緬甸……

南方民族在通俗歷史上存在感不強的原因,是因為南方多叢林多山區,沒有大型農業或者遊牧帝國形成的條件,因此,南方民族與中原政權的衝突多是部落形式的衝突,侷限於邊境地區,不會像北方強盛遊牧民族那樣動不動就想入主中原,但你不能說南方自古都是和平的,實際上,南方真正毫無衝突的平靜生活,滿打滿算也不過五十年而已。


扣毛


以下內容以秦淮分南北,並不是山海關以南都叫南方,也不是瓊州海峽以北都叫北方。

中國是以河套地區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舊時有東夷西狄南蠻北戎,說明那個時候四周都是有少數民族的。

我覺得主要有以下的可能原因:


一、古時畜牧業要比航海業發達。

隨著秦始皇統一南方,基本到大海邊上了。南邊的少數民族不可能像北方一樣遠遁大漠,捲土重來。

二、漢族南遷。

歷史有名的是晉人南遷和宋人南遷。原來的民族跑不了,有突然來了一大批的漢人,只能被就地包圍、同化,或者進入深山老林(經濟差異進一步導致人口差異)。

三、統一基本都是先統一中原,然後南北。由於中原和南方都屬於漢聚集區,所以為什麼要反對自己人。而元和清都是南邊先動的手。


往昔文笛


據氣象歷史學家考證,魏晉南北朝時中國的氣候比較乾燥寒冷,草原面積減少,這也是促使遊牧民族不斷南下的原因之一。

學習歷史我們都瞭解,“經濟重心南移”這個詞彙,也就是說以前的經濟重心是在北方的。說到這個話題,我們首先來談一下,為什麼在此之前中國經濟的重心會在北方?夏商時期中國北方的溫度相當於今天的亞熱帶地區。商代出土了大量屬於亞熱帶地區的動物化石。也就是說中華文明起源時北方溫暖適合動植物生長。南方溫度過高,容易滋生瘟疫毒蟲,愛看小說的朋友一定對苗族毒蠱再熟悉不過了。所以說,當時北方的氣候更適宜農業生產,農業經濟比南方更發達。在中國歷史上,氣候呈週期性的冷熱變化,總體趨勢是越來越冷,所以我們今天才會覺得北方氣候乾冷,不如南方宜人。

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北方的戰亂和自然災害多於南方。北方人口眾多使得環境被破壞的越來越嚴重。因此唐朝末年南方經濟逐漸超過了北方。在之後,南方的經濟超過了北方。

最後做一個陳述,題目中說到北方民族“造反”是我不認同的,這是站在中原正統王朝的角度說的。站在少數民族的角度上想一想,他們也為了謀生才南下的。由於南方多山自然資源充足。所以,南方少數民族不需要掠奪資源。且自秦漢以來南方領土基本無太大變動。南方人對中原正統王朝有一定的認同性。總之,環境、文化造就了不同民族迥異的特點。


笑傲江湖149553812


1.生活習慣:古代少數民族居住的環境比較惡劣,而且喜歡牧馬對種植和生產製作也沒興趣,中原人比較勤勞勞動所以茶葉絲綢布鐵很多,北方人除了牛羊就是馬,所以少數民族沒物品又沒通商就只能去掠奪,自然發動戰爭。2.思想問題:少數民族喜歡直接,思維單純,比較少文化底蘊,就牧馬放羊沒有就去搶,南方中原一直是繼承孔孟思想一般不會主動發動戰爭攻擊別人。2. 地理問題:中原土地一直地理肥沃,北方沒什麼農作物,南方人就算去搶沒什麼好搶的。最後補充,你說的南方應是中原人,當時的南方嶺南一代很少有人。


風雅秀仕


南方,物產豐富,氣候溫暖溼潤,有利於農業生產,生存環境比較優越。

北方,物產匱乏,氣候寒冷乾燥,只適合遊牧,不適合農業生產,生存環境比較惡劣。

如果一旦遇到乾旱或是寒冷,沒有牧草,或是牲畜都被凍死,而且中原漢人還會趁火打劫,在易貨貿易中,欺負遊牧民族,那麼遊牧民族根本就無法生存下去,於是,要麼就會到中原地區放牧,要麼就會到中原地區搶劫。


瀋陽楊藝


為什麼古代大草原,大平原上經常打打殺殺,而沿海山區海島很少有呢?就中國來講可分為北方和南方,北方人性格剛烈耿直但也粗獷好鬥,這是大草原大平原的自然環境賦予他們的天然屬性,是古代那個時候只能爭奪草原平原財富的必然選擇,打打殺殺集中發生在這裡就是必然的了。沿海山區海島情況就不一樣了,海洋性屬性的自然環境造就的人與大陸性有明顯區別,靈活多變,隨和開闊,善學樂幫,不好打打殺殺。我國江浙廣深人與東北華北人尤其西北人,他們的性格和為人處世態度有著明顯區別。


秋月白2


南方少數民族也沒少因漢族官史的壓迫起義,但都因為實力太弱,生活的區域多被漢族聚居區包圍著,鎮壓起來容易。而北方遊牧民族只是與漢族聚居區接壤,沒有被包圍,打不過,有的是地方跑。


沉140769451


南方氣候好,生存條件好,可自給自足。北方不同,需要和中原交易互通有無才能正常生活,但中原王朝最喜歡在邊貿上玩卡脖子的事,然後強搶就必然發生,衝突乃至戰爭就不可避免。


隴右觀察


南方的也不少,比如太平天國,比如方臘,比如清朝的三藩,比如朱元璋抗元,比如汪直,比如趙陀等等。只不過南方的反叛很少有取得天下改朝換代的(明朝除外),所以給人以錯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