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原生產“貢鏡”嗎?有何歷史依據?

東山居士28037888


古人梳妝打扮用的是銅鏡或鐵鏡,於是衍生了“鏡文化”,歷代詠鏡詩詞奇巧爭勝,“玩鏡”的皇帝和達官貴人不勝其數,因此作為冶金主要基地的太原鑄鏡技藝精湛絕倫,值得一提。

貢鏡即是專門上供皇帝賞玩用的鏡子,興盛於唐玄宗時期。唐玄宗統治後期,厭倦政事,成了驕奢的風情中人。他把自己的生日(農曆八月初五)定為“千秋節”,成了大唐“國慶日”,大臣們在這一天紛紛向玄宗敬獻各種精美的銅鏡,他也回贈,美名為“千秋鏡”。史料記載,這些名為“千秋鏡”的貢鏡產地在全國僅有三個,太原便是其中之一。《舊唐書》說,“太原府,太原郡本幷州,開元十一年為府,土貢銅鏡、鐵鏡……”由此可知,太原鑄造的銅鏡、鐵鏡曾作為優質的商品上供朝廷,是朝廷指定的特供。唐《通典》記錄了天寶某年幷州上貢銅鏡兩面。而這個時期,太原還進獻了雕有“盤龍紋”的鐵鏡。為此,曾任唐德宗時期的宰相、太原人喬琳飽蘸筆墨,深情作了《太原進鐵鏡賦》,“晉人用鐵兮從革無方,其或五金同鑄,百鍊為鋼。雕鐫而云龍動色,磨瑩而冰雪生光;爛成形於寶鏡,期將達於明王”,唐玄宗早先也曾作詩,“鑄得千秋鏡,光生百鍊金。”“百鍊”包含了對太原鑄鏡的讚譽。  

北宋時期,宋徽宗更是一個大玩家,他親自整理宮廷所藏的古銅器,將112面漢唐銅鏡一一收入他的《宣和博古圖》,算是中國最早的銅鏡收藏家了。對於太原銅鏡,宋徽宗情有獨鍾,責令太原府每年上供“大銅鑑”十面,而且自己動手設計規格、圖案。今天的人對十面銅鏡不以為然,但在一千多年前的唐宋,銅料稀缺,產量有限,工藝複雜,鑄造一件精緻的銅鏡並非易事。

幸好,聰慧的太原先民們勇於革新,率先推廣了當時先進的冶煉工藝——“膽銅法”,促進了銅器製造業的發展,除鑄鏡以外,銅鐵產品種類繁多,質量上乘,製造的銅茶具尤為有名。《宋史》載,北宋重臣畢仲遊清廉獨慎,在太原為官時,“太原銅器名天下,獨不市一物;懼人以為矯也,且行,買二茶匕(茶匙)而去。”就連他的政敵、前任宰相韓縝也感嘆其“可謂真清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