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能夠成功,朱元璋卻不能成功,這是為什麼?

beyondwusheng


  

  宋太祖是出了名的仁厚之君。當然,他之所以能夠杯酒釋兵權,之所以敢把那些名望素著的大將留在世上,還有更為深層的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宋太祖有足夠的自信,也有足夠的能力駕馭軍隊,駕馭麾下大將。

  一些朋友提到趙匡胤出生軍人世家,出身比較高貴,於是說趙匡胤因此能夠容人。其實,這二者之間其實沒有必然聯繫。

  真正的原因,與趙匡胤的出身關係不大,與趙匡胤20來歲參軍之後的經歷則有著密切關係!

  經歷一、親眼目睹郭威黃旗加身,多年後活學活用。

  趙匡胤20歲開始從軍,親眼目睹了郭威如何發動兵變,如何黃旗加身,成為一國之主。多年之後,趙匡胤黃袍加身其實就是郭威黃旗加身的翻版。

經歷二、親手打造強大禁軍,心腹大將遍佈機要。

  另外,趙匡胤從高平之戰開始得到周世宗信任。周世宗厭惡那些老牌將軍,於是欽點趙匡胤組建新軍。趙匡胤利用職務之便,將許多心腹插入禁軍中成為重要將領。以後與他一同升遷。

  加上趙匡胤本人就是一代名將,是後周最為重要的高級將領之一,因此,趙匡胤在軍中的威望無人可比。

經歷三、南征北戰,戰功赫赫。

  其他帝王諸如劉邦、朱元璋、宋高宗為什麼要殺功臣?因為不自信,因為擔心軍隊不聽自己的,因為自己不會帶兵。

  可是,宋太祖都沒有這個顧慮。他本身就是殿前司都點檢,禁軍最高統帥,所有大將都是他的部下,他本人就是絕代軍事奇才,誰也翻不出他的手掌心。

  因此,乾隆皇帝說了句公道話:太祖退藩鎮之兵,只在杯酒片言之間,君臣之分,情義兼隆。而儉約是務,治定功成,制禮作樂,傳之來裔,為萬世法。其成功緻治之盛,幾乎唐太宗。而規模之正,則又過之矣。

  在乾隆看來,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保全君臣情義十分難得。治國之盛,接近唐太宗貞觀之治。並且,宋太祖立下種種製毒,周正深遠,這點又超過了唐太宗。


葉之秋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在打天下需要之時,為虎作倀;而在得天下後,則難免為虎所傷。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我們都不陌生,自古也被傳為美談。

宋太祖趙匡胤像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當上皇帝后,擔心自己的部下也學習自己,搞一個黃袍亂穿。於是就在一次君臣對飲中,將心事坦白給了一起打天下的諸位武將弟兄。這一幫武將倒也不傻,立馬意識到這是功高主疑,可謂生死存亡之秋。一幫人趕緊跪下磕頭,涕淚俱下求皇上給指條生路。

於是趙匡胤拿出思考良久的對策:“人生如白駒過隙,所為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籓,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之業,多致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朕且與卿等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能保住命就不錯了,眾人此時心裡哪裡還感想什麼富貴,趕忙磕頭如搗蒜,同意了這個辦法。趙匡胤倒也夠義氣,真的沒動這些武將,之後免其中央軍職,結為兒女親家,厚給金銀,果然讓其過上安穩的生活,直至終老。

杯酒釋兵權

朱元璋大誅功臣的惡名,同樣是盡人皆知。

朱元璋像

有言朱元璋這樣做是為了給子孫留下一套容易管控的中央權力。

也有言那些被誅殺之功臣確實有過錯在先。

這兩方面的因素都不可忽視。

還是回到題上,為什麼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能夠成功,而朱元璋就不能這樣做呢?

我認為主要是和兩人的出身有關。

趙匡胤當皇帝前,官至殿前都點檢,其父趙弘殷為後周護聖都指揮使,可謂武臣世家,戰功顯赫,眾人敬服。並且趙匡胤黃袍加身當皇帝,並沒有經過太多的艱難曲折,眾武將雖說擁立有功,但是趙匡胤的聲威顯赫,眾將皆服。

因此趙匡胤可以杯酒釋兵權,和平解除部下的威脅,然後利用其威望凝聚成新的中央權力體系。

而朱元璋呢,出身貧寒,當過和尚要過飯,能當皇帝果真是做夢都想不到的事情,歷經坎坷,登上皇位後,依然是缺乏一些發自內心的自信。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兄弟,同樣是從微寒拼上去的,甚至很多出身比朱重八好很多的,君臣相見,憶及往事,感慨之餘,是不是總有些說不出的感覺呢?這時候正好這些刀口舔血成長起來的將領到了和平時期經不起糖衣炮彈的侵蝕,給朱元璋大下痛手一個很好的藉口。沒有什麼比殺人更能立威,也沒有什麼比消滅其肉身更能消除其威脅。

因此,本來有威信的人,當了皇帝,就不必去大殺功臣。如漢光武帝劉秀,唐高祖李淵,如宋太祖趙匡胤。
本來就沒什麼威信的人,登上最高權位,才有可能會殺功臣以立威,進而鞏固皇權。如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等。

總之一句話,寧與君子對罵,勿與小人深交。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敬請關注@熊二History。


歷史寶藏



之所以大家覺得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成功其實源自於北宋士大夫對“祖宗之法”的塑造。


簡單說,就是當真宗、仁宗朝,北宋政治局面徹底穩定下來後,宋朝士大夫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大宋可以避免五代的命運,為什麼我們宋朝這麼幸運?肯定是我們的皇帝相比五代的皇帝做對了什麼事情。


然後真、仁兩朝的士大夫開始總結宋朝有那些優點,相比五代做對了哪些事情,慢慢總結出了宋朝優於五代的一些特點,比如注重制度辦事講程序,皇帝避免非刑殺人、政治風氣比較寬仁等等。


但是這樣的話,北宋是大夫們又面臨一個問題:我們現在總結的我大宋這些優勢肯定不是突然發生的,這些優勢肯定是有延續性的,肯定是從太祖太宗皇帝時就延續下來的。


於是北宋士大夫帶著“哪些事情其實是太祖太宗已經做過了”這個意識開始往前追述歷史,在這個過程中是大夫們不斷重新賦予一些當時看起來平常的歷史事件以新的意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最初是宋真宗時期的宰相王曾在其《王文正公筆錄》裡記載的,之後宋神宗時期的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也記載了“杯酒釋兵權”。


但是王曾的記載類似於“太祖某年某月請石守信等人喝酒,之後讓他們去地方擔任節度使”。很乾癟,不像是故事,像是摘抄了一則新聞。


而司馬光在《涑水記聞》裡細節就豐富許多,太祖神情如何,石守信如何下跪,又如何感激涕零,太祖又如何和大家把酒盡歡。


而更後面的南宋著名史學家李燾在談到“杯酒釋兵權”時則抱怨:“此事最大,而《正史》、《實錄》皆略之,甚可惜也。”


所謂《正史》、《實錄》不是指的《宋史》,那要等元朝人來修,指的是宋太祖、宋真宗時期編纂成書的《太祖實錄》。從李燾抱怨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宋朝人是怎麼不斷賦予歷史事件新意義的。


太宗、真宗朝:這就是一件平常事。


神宗、哲宗朝:哇,這件事太祖皇帝做的好厲害。


南宋:我去,太祖當年居然做了這麼英明神武的的事情,果然我祖宗家法萬世不易,我們現在想到的,祖宗一百多年前就做到了。


某種意義上說“杯酒釋兵權”和近代的“秋收起義”評價不斷增高差不多。


最開始“秋收起義”只是大革命失敗後無數起義中的一個,當時人並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了不起,等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大家回過頭總結,原來“秋收起義”裡的“三灣改編”確立了一些很重要的原則,而這些原則是我們可以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1949年以後,那就更不得了,“三灣改編”奠定了我軍重要指揮原則,是我們獲得最後勝利的核心基石。



以上說的是“杯酒釋兵權”作為一件歷史事件評價的變化,下面說說為什麼“杯酒釋兵權”其實沒那麼重要。


從安史之亂後大家都知道,唐朝陷入藩鎮割據的局面,各個藩鎮都擁有一定數量強兵悍將,但是到了唐末,就和春秋到了戰國一樣,天下強藩越來越少,只剩下朱溫的宣武軍和李克用沙陀兵、以及河北魏博鎮等少數幾個藩鎮軍力可以稱得上強悍。


而到了後梁與後唐爭霸過程中,所謂天下強藩也就只剩下宣武軍和晉陽兵以及魏博軍,這裡面魏博鎮軍隊實力最弱,偏偏還最能鬧事,第二次鬧事直接導致李存勖被殺;所以遭到削弱也最厲害,唐莊宗繼位後找了一個藉口對這些魏博牙軍及其家屬進行了血腥大屠殺,據載有三萬家被屠,“永濟渠為之變赤”。


遭此斬草除根式的大屠殺後,魏博軍從此銷聲匿跡,而之前後梁被滅宣告宣武軍覆滅,到了後唐,真正可以威脅中央的藩鎮只剩下晉陽了。


但是經過後唐、後晉、後漢三朝,以晉陽為主的幷州武士大量進入禁軍系統,晉陽作為藩鎮力量已經被削弱很多,郭威和趙匡胤實際都是依靠禁軍力量奪取天下的。因此,而且後周與北宋持續在削弱藩鎮軍力和財力,因此,到了趙匡胤稱帝時,各地藩鎮其實已經不能威脅中央政府了。


只看郭威稱帝后,晉陽劉崇以及趙匡胤稱帝后李重進都未能真正威脅到兩人的帝位也可以看出藩鎮軍事實力的下降。這和當年魏博銀槍孝節都能直接決定梁唐爭霸的勝負完全不能同日而語。


看到這裡可能有朋友要問了,石守信這些人都是禁軍將領,趙匡胤把這些禁軍將領下放到地方,難道不算“杯酒釋兵權”嗎?


如果依照五代慣例,還真不算“杯酒釋兵權”。


雖然五代各個藩鎮軍力有所削弱,但是財政、人事權還是相對獨立的;因此,從後唐開始,禁軍宿將到地方擔任節度使這並不是貶斥,而屬於“福利”。後唐莊宗曾經鼓勵一個將領,讓他好好打仗,贏了後讓他做去節度使,從這也可以看出,對於禁軍將領來說,節度使是一種福利。


而對於皇帝本人來說,讓禁軍中這些暮氣宿將下放到地方擔任節度使,一來,可以讓禁軍願意打,能打的中青年將領出頭;二來,也可以讓自己信任的這些將領下放到地方起到穩定統治的作用。


所以,對於石守信這些趙匡胤禁軍老兄弟來說,去擔任節度使不但不是“貶”,還是趙匡胤論功行賞的那個“賞”。


綜上所述,趙匡胤其實並沒有搞什麼大新聞,也沒有發明什麼新的辦法來解決問題,他就是按照慣例來做而已,然而就是這種“按照慣例做“的方式讓宋太祖與五代其他帝王區別開來,想想,後漢隱帝是怎麼處理郭威的?他是派人直接去暗殺郭威;柴榮是怎麼對待張永德的?直接解除了張永德兵權。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再回過頭看這個問題本身就能發現,宋太祖難能可貴在於他用一種尊重規則,不標新立異的方式來處理了禁軍石守信等將領問題,不管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


可是朱元璋並不是這樣,事實上相比北宋初期節度使兵權、財權還相對獨立,明初情況要好得多,明初軍隊都是衛所兵,並不是哪位將領的私兵,而明初將領也不像北宋初年那些節度使有地盤,明初將領打完仗只能老實回朝。


所以其實明朝初年完全不存在“杯酒釋兵權”的問題,因為兵權都在皇帝手裡掌握著,朱元璋之所以要殺那些將領和他們是不是武將沒有關係,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勳貴,李善長難道是武將嗎?朱元璋只是單純的先剷除老勳貴,而後消滅新勳貴罷了。


克羅採和春天


但是,我們分析歷史人物,不能簡單評價一個人的好壞,必須放到具體的歷史環境和背景中考量。對於“杯酒釋兵權”清朝乾隆皇帝曾有過一段批語:“讀史者率以宋祖‘杯酒釋兵權’為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之安,此鄙見也。守信數人若果不可制,豈數言委曲規諷所能罷其典兵者?彼時宋主英勇固出數人之上,操縱由己,消患未然。守信諸人方承命不暇,又何敢有異議乎……”乾隆這個人頗自負,但他對“杯酒釋兵權”一事的評價倒確實是有道理的。

後周顯德七年(960),趙匡胤依靠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發動陳橋兵變,一夜之間黃袍加身,創建宋朝,這其實是一次軍事政變性質的奪權。當時,周世宗柴榮去世不久,後周是符太后及小皇帝柴宗訓當朝,根本無法掌控朝局。因此,趙匡胤的政變得以輕而易舉成功,其中也沒有發生太大的流血衝突。既然沒有激烈的軍事鬥爭,武將也就沒有太多的用武之地。在軍隊中,一個將領的權威是要考實戰打磨中建立的,在軍隊中培植個人勢力也是需要時間積澱的。顯然,趙匡胤麾下的眾將都沒有這個條件。如乾隆所說,至少在“杯酒釋兵權”之前,趙匡胤完全可以駕馭眾將。

可是,朱元璋和趙匡胤的情況大不相同,朱元璋和眾將一路拼殺,幾番血戰才得來江山。在殘酷的鬥爭中,他依靠的就是徐達、李文忠、馮勝等一大幫軍事將領。顯然,將領幫朱元璋贏得了天下,自然也為自己贏得了蓋世功名。可是,挾震主之威、立不賞之功從來都是封建臣子的最大危險。從君主角度看,這些能征善戰之人,豈是一杯酒可以消除威脅的?臣子有沒有反心並不重要,有沒有能力謀反才是最主要的。

有鑑於此,趙匡胤在宋朝建立初就解除了幾個主要將領的兵權,在此後統一全國的征程中,啟用的都是資歷較淺的將領,且經常輪換,如果一直依仗少數幾個將領,恐怕也難免禍生肘腋。

當然,是否採取“杯酒釋兵權”,除了客觀條件,也不能絕對排除個人因素的影響。趙匡胤出生於官吏家庭,家境相對不錯,受過較好教育,做事不會太偏激。朱元璋出身底層,受盡壓迫,從嚐盡人間冷暖,還曾數次遇到武將背叛的情況,這種經歷可能讓他更有猜忌心,處事手段更剛烈。


野狐狸


人家宋太祖喝的是酒,大家感性一上來。大哥我有難處,兄弟們喝的醉醺醺的。就都認了,紛紛交權換錢,養老去了。這層用的是情;明太祖喝的是茶,人越喝越理性,大哥有難處,兄弟們更難。交權了,這往後的生活還有沒有著落啊,一個個的家裡幾百口上千的人要養著,這兵權交不得啊。這一節,我覺得朱元璋用的是理。對付這些當兵的,講道理一般是講不清的。個人感覺宋太祖情商高,朱元璋智商高。在這個問題上,智商不敵情商。而且在畫像上看,趙匡胤樣子雖然不怒而威,但是體態肥胖渾厚圓潤。似乎比較為人寬厚些。至於朱元璋,感覺要精明睿智嚴肅一些。比較像一個精明強悍的主。大家覺得呢?



A神筆A


我知道題主肯定是看朱元璋電視劇中,他有對握有兵權的大將,試著去杯酒釋兵權。但是歷史上卻沒有這樣的記錄。所以可能並沒有發生這回事。但是你既然這麼問,我可以嘗試回答一下。

宋太祖是什麼人?他出生於一個軍人家庭,家裡世代為官,也算地主出身吧。他的手下呢?像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他們一開始就是效忠於後周。常年混跡於官場,出身也比較高。朱元璋呢?一個放牛娃。他的手下基本上跟他差不多,特別是那些武將。他們這些人跟石守信他們比起來,出身低賤,又沒有什麼官場經驗。常年餓慣了,好不容易熬到頭了。不去跟朱元璋強皇帝就不錯了,你還想讓他們回家養老啊?石守信他們很明智,多年的官場經驗告訴他們,如果不回家養老,面臨的會是什麼情況。說到底,就一樣東西,長遠的眼光。湯河最終倖存下來,就是因為這個。

接下來我們再來談談為什麼朱元璋不願意採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主要有三點:1、朱元璋自身的性格問題。2、明朝建立的特殊大環境。3、杯酒釋兵權有著特有的弊端。

1.朱元璋的性格

無可否認朱元璋是一個擁有雄心壯志的梟雄,貧苦出身的他深深瞭解底層勞動人民的需要,當社會逼迫他連一個和尚都做不成的時候,多年的流浪生活讓他養成了堅毅果決的性格,也為他骨子裡的殘忍嗜殺埋下了伏筆。朱元璋加入起義軍之後,對於派系鬥爭感到深深的厭惡,在無形之中堅定了他集權的決心。正至十三年,李善長的出現對於朱元璋來說無疑是天大的際遇,二人一見如故,李善長向朱元璋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 為朱元璋今後的大業奠定了基礎。就是這樣一位重臣,最後的境遇也是著實悽慘。

這也就不難看出,每一個開國皇帝都是踏著屍骨過來的,然而嗜殺成性的養成基本是個人性格的原因,朱元璋一路經歷了太多坎坷,他的心理在一路的征伐中漸漸扭曲,從他對兒子的態度也可見一斑,朱元璋二兒子死前有劣跡,然而下葬之時朱元璋不僅不悲傷,還列舉其十大罪狀,命令其地下有知,定要痛改前非。此時的朱元璋在身居高位之後,已經開始養成了可怕的精神潔癖,他的王權地位是不容許別人染指的,所以當他將屠刀伸向一起打天下的開國功臣,並且在“胡惟庸案”,“藍玉案”一舉株連幾萬人的舉動也就不奇怪了。

2.建立的特殊大環境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同年明軍攻佔元朝首都大都,元順帝北逃,中國進入明代統治。看似開始穩定發展的大明其實背後還有一些不安定因素。蒙古人雖然北逃,但是朱元璋還是不放心。怕給了蒙古人喘息的機會,讓他們捲土重來。明朝剛剛建立,國內也不安定。明初起義規模較大的是洪武十四年廣州人曹真和蘇文卿聯合山區裡的單志道、李子文等人發動的起義。起義者據險立寨,有眾數萬人,戰船一千八百餘艘,佔領了番禺、鹿步、清遠大羅山等處,又攻打東莞、南海及肇慶、翁源諸縣,聲勢浩大。面對於如此的內憂外患,老朱倘若真的給這些老將放假回家。那這大明朝靠誰打仗啊?朱元璋只有一個,他暫時還是不能放這些人回去的。

3.杯酒釋兵權的弊端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奏效了,將領們都把權力 交出來了。而這些將領們也被許諾了一生的富貴。可是他們還是不放心。因為之前戰功赫赫, 威望太高,怕皇帝對自己痛下殺手。於是有很多人為了讓皇帝放心。他們便故意做一些壞事來自汙。趙匡胤想:既然已經解除了他們的兵權,已經對我沒有什麼威脅了。一些小吵小鬧總是難免的,由他們去吧。於是這些享受著富貴的人,更加猖狂了。

比如有個名叫王繼勳的武將,是彰德軍節度使王饒之子,王皇后的胞弟。據《宋史》記載,這位國舅爺性情殘暴,是個貪財漁色“專以臠割(將活人身上的肉割成一片一片的)奴婢為樂”的食人魔王。一天,王繼勳府中圍牆因大雨坍塌,大量奴婢逃出牢籠,跑到宋太祖面前告御狀,把王繼勳駭人聽聞的罪行全都捅了出來。但是太祖前腳剛對他判處流放的處理,後腳他就又被封為右監門帥府副帥。據統計,直到太宗即位后王繼勳被處死時,僅在973年到977年這短短的五年時間裡, 王繼勳親手殺掉和吃掉的奴婢就多達100多人。威脅解除了,然而黑暗的禍根便從此埋下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同樣的方法,用到不同的朝代不一定有效。


小慶聽歌


宋太祖在當皇帝之前,和手底下的將領們打得火熱,禁軍的兄弟們都覺得宋太祖是個不錯的老大,都願意著他南征北戰,但是當時的皇帝周世宗也是個英明神武的主,所以大家也就沒什麼想法。直到有一天,英明神武的周世宗英年早逝了,留下了個小皇帝,於是禁軍將領們開始動腦筋了,覺得與其讓小皇帝來決定自己的命運,還不如讓帶頭大哥來帶著兄弟們去升官發財,這樣宋太祖就被皇袍加身了。

一覺醒來,皇袍加身,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成了大宋的皇帝,這劇情,連編劇都不敢這麼編的。夜深人靜之時,宋太祖一想發現,自己的皇位其實是手下的兄弟們幫他掙來的。要是那一天手下的兄弟們不高興了,想換人怎麼辦?於是找兄弟們來聊心事,兄弟們也就明白了老大的想法,本來他們擁立宋太祖出來,也就是為了升官發財,宋太祖來個杯酒釋兵權,賞錢賞地,不用升官,就可以發財,兄弟們雖然有些不願意,但還是認了。

後來,當年被杯酒釋兵權的兄弟們,雖然沒了兵權,但都被派到有錢地方的做了大官,發了大財。宋太祖還不忘兄弟們的好,只要有兒子、女兒的婚事,一定想到兄弟們,所以太祖的這幫兄弟以及兄弟的後代,是你娶我的女兒,我把兒子去給你當女婿,一直榮華富貴著。

朱元璋則不同,大明的天下是“打下來的”,是在反元起義中硬幹出來的,參加的兄弟們都是理想、有情懷的,最初可不是為了升官發財。朱元璋最初帶著手下是跟在小明王乾的,朱元璋相當於小明王這家總公司在江南開的分公司,結果後來總公司經營不善,衰落了,朱元璋的這家分公司卻越開越大,直到最後有一在總公司的老大跑來投靠江南的分公司,結果朱元璋卻把總公司的老大幹掉了,把小明王給弄翻船淹死了,幹掉小明王以後,朱元璋才成了大明的皇帝。

這時你讓朱元璋的兄弟們怎麼想呢?原來創業是可以這樣創的啊。只要我能幹,公司是可以換老大的,朱老闆現在業績好,我們心服口服,現在沒什麼想法,但他朱家的二代、三代們就難說了。朱元璋又不是傻的,他當然知道手下的兄弟們在想什麼,所以也想來個杯酒釋兵權,但搞不動啊,為什麼?兄弟們想,這天下是我們一起打下來的,我們都有股份,你佔大股,你朱家永遠當董事長可以,但兄弟們的創業原始股你不能給沒收啊!你太不厚道了,我們要跟你死嗑!

所以,宋太祖和兄弟們是在周世宗柴榮死後,分了後周的家,這個家怎麼分,大家好商量;而朱元璋和兄弟們則是在艱苦創業完成後的互撕,這能一樣嗎?


只愛潘多拉


道理很簡單,“兵”不一樣。

北宋接晚唐、五代餘緒,軍隊的性質就是“募兵”,募兵的核心特徵就是他們是以軍人為職業,家口都依賴軍餉生活,其最直白的心理就是“拿錢辦事兒”。

而且,自五代開始,確切地說自後漢開始,已經將天下藩鎮精兵收納到京城禁軍之中,北宋只是繼承了這個政策罷了,而這些精兵銳卒進入禁軍中,即斬斷了與原屬軍鎮的關係,而歸朝廷供養,成為天子禁兵。

所以,宋太祖在後周世宗死後,就是以禁軍統帥的身份攫取了後周政權,在這之後,為了防止別人學樣,他對禁軍編制和指揮體系進行了分散權力的調整,再也不會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

可以說,宋太祖只要踏踏實實給錢,軍官和士兵們根本不會在意什麼軍將。

而在朱元璋的時代,上承元代的遊牧國家兵制,建立的衛所體系,其實是遊牧國家常用的部落鎮守體制,比如在元代就把西夏人、阿術人軍馬放在兩淮屯住,這一套手法,被朱元璋所繼承,而且這種辦法確實節約財政支出,也就是養兵省錢。

所以,朱元璋在天下廣設衛所,並學習蒙古人的兵戶制,讓衛所軍官、士兵全部世襲,並用屯田的方式供養之,邊疆衛所三分操練,七分屯種,內地衛所二分操練,八分屯種,其實就是自耕自養的民兵。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是世襲軍戶,那麼上下級關係本質上也是世襲的,所以,哪怕朱元璋對統帥天下衛所兵的“五軍都督府”的人事安排來回折騰,這種“世襲”所導致的人身關係根本擺脫不掉。

這種關係,非常類似於清朝八旗的旗主、世襲佐領與旗下人的關係,由於是父子世襲的關係,那麼,旗下人對於其旗主和世襲當管的上官,只能屈禮,而且,這種慣例並不因為你的身份變化而變化,哪怕是幹到了軍機大臣,旗主就是個閒散人,一樣得下轎磕頭伺候著。

當然,這種八旗內部的關係在清朝有法令約束,明朝則並沒有硬性規定,但是,長期的上下級關係以及對於勳貴大將前途的預期,總會形成類似的人身依附關係。

所以,朱元璋就算是“杯酒釋兵權”,也只能把他們明面的權力、職位擼掉,這種潛規則中的人身依附關係和“隱藏實力”根本沒法解決。

歸根結底就是軍事制度決定的,所以,朱元璋只能用殺戮的手段來解決他的嫡系之外的功臣宿將們,說到底就是不放心他們的“隱藏實力”。


劉三解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看看當時的實際情況。宋太祖發動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奪取柴家天下,靠的就是他的那一幫拜把子兄弟,所以他對那些小弟是恩寵有加。能用金錢和爵位解決的問題絕對不會對兄弟們下狠手,這反映了趙匡胤同志對兄弟們還是有感情的,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趙匡胤個人素質的體現,他生在官宦之家,父親趙宏殷是北周的檢校司徒。趙匡胤個人也是受過較高的教育,他的那些個兄弟本來都是北周的大將,大部分也都是靠著祖上的恩蔭才做了官,從綜合素質上來說他們這些人還都不錯。是一群有文化,有夢想,關鍵時刻還都敢站出來跟大哥一塊兒造反的官二代。


大將石守信、曹彬、潘美等人深得趙匡胤信任,個個擁兵自重。所以天下平定後,杯酒釋兵權時,趙匡胤一席話大家心中都明白,石守信帶頭放棄兵權,大家一塊回家頤養天年,趙匡胤之所以能夠解除兵權成功,是因為他對軍隊的絕對控制,他可是北周的殿前都點檢,和父親共同掌管中央禁軍,勢力已深深滲入軍隊之中。大家從軍這些年,心裡都明白,打打殺殺這些年不就是想過封妻廕子的好日子嗎?現在榮華富貴近在眼前,誰還冒著滅族的危險去造反啊,即使造反勝利的可能性有多大誰也不好說。

陳橋兵變後,後周的皇帝及舊臣都得到了妥善安置,這些出生入死的兄弟們也都不斷加官進爵,大哥對兄弟們的情誼比起漢高祖劉邦那是好太多了。就憑不殺功臣降將這一條,歷史上做的好的也就東漢光武帝劉秀和宋太祖趙匡胤二人。所以趙匡胤在歷史上獲得了很高的評價。

反觀明朝,太祖朱元璋起於草莽之中,家裡窮的連衣服都穿不上,父母去世連棺材板都沒有,至於政治資源,那更是一無所有。但是他有眼光,也有魄力。自己靠著努力一步步成為農民軍的領袖,在他成功的路上,一塊兒長大的兄弟湯和、徐達等人可謂是功勳卓著。朱元璋擊敗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後,揮師北伐,最終徐達、藍玉等人擊敗元朝名將王保保,一舉攻克元朝大都,成功幫朱元璋奪取了天下。


奪取天下後這些大將個別人日益驕橫,有點不聽使喚了,這些將軍出身草莽,沒有很高的文化,不知道急流勇退,卻想著天下是大家打下來的,理應大家共治。這些人的政治覺悟跟宋太祖時期的石守信和曹彬等人相差甚遠。隨即大將軍藍玉驕橫,犯謀反之罪,被剝皮實草,受牽連者1.5萬餘人,丞相胡惟庸謀反案,牽連者又數萬人,其中不乏功臣名將,這兩起大案,受牽連之人是不是真的參與謀反,我們無從考究,此兩案,讓人看到老朱的真實面目,太子朱標英年早逝,皇太孫朱允炆年紀尚幼,這班元老重臣在他活著時尚且驕橫,那麼他去世後誰人可以鎮得住。他效法漢高祖劉邦,為了後代能夠穩定天下,最好的辦法就是一勞永逸,將這些功臣宿將殺死,正所謂“狡兔死,獵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另一個朱元璋殺功臣的原因有可能真的是定鼎天下後這班人認為老朱對他們分封不均,確實想造反,大家只可同患難,不能共富貴,只是老朱先下手了,從洪武年間的“藍玉”和“胡惟庸”案可以看出老朱手段之殘忍,絲毫不留情面,打擊面過大,也為朱元璋的一生留下了汙點。

由此可見,宋太祖和明太祖在解決大將兵權時所採取的手段不同,但是都成功解決了大將的兵權,只是宋太祖的手段更為平和,他能讓這些大將自動交出兵權,來自於他對軍隊的絕對控制,黃袍加身時可都是他的嫡系部隊,可以說那些大將只是有帶兵權,至於統兵權還是在皇帝手中,所以他們想謀反的前提得是先弄清自己有幾斤幾兩。相對於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明太祖的手段更為血腥和殘酷,這也許與當時的形勢有關,由於後期朱元璋不直接掌管軍隊,軍隊的直接指揮權在一線大將手裡,他們跟隨徐達和藍玉南征北戰,將士同心。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兵士人人只知有大將軍徐達和藍玉,而不知有皇帝朱元璋,老朱發現這個問題後,先下手為強,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老朱大殺功臣的後果很快在他去世後顯現了出來。由於沒有能打仗的將軍,幾年之後他的孫子朱允炆就把皇位給丟了,歷史就是這麼循環,今天種下的什麼因,明天必然會得出相應的果。


大飛哥愛歷史


縱觀歷史,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白手起家的開國皇帝如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都會有大肆殺戮功臣的現象。而並非白手起家的開國皇帝如東漢光武帝劉秀、宋太祖趙匡胤、唐高祖李淵殺功臣的現象非常少。最和平如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讓領兵大將都回家做富家翁,皇帝也鞏固了權勢,堪稱皆大歡喜。

為什麼白手起家的皇帝朱元璋會誅殺功臣,而趙匡胤卻能大度的讓大將作富家翁呢?

我認為,除了大家普遍認為的性格和氣量問題,最重要的,我覺得跟他們的出身有關。

白手起家的朱元璋,沒有任何根基,沒有任何可供信任的人手,完全靠自己的能力和他起兵後收攏的將領。他起家的隊伍中的領兵大將,非常清楚的知道,他並非擁有天命,更不是“天命所歸”。他們親眼看著朱元璋由一個乞丐成為一個皇帝,出身甚至比他們更低。

一樣從戰亂中廝殺出來的大將,不會對朱元璋產生多大的崇拜,更不會對他的皇權敬畏有加。朱元璋可能是時刻在恐懼:這些大將會不會有“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呢?

而如趙匡胤等人則不同,趙匡胤出生出身高級將領家庭,家庭數代在軍中為官。自身的家族數代積累,世代為將,趙匡胤家族擁有一大批有能力,且經過數代檢驗的可供信任的下屬。而這些下屬始終視趙匡胤為領袖。因此,趙匡胤在用人時不用擔心忠誠問題。面對領兵大將的威脅,也能夠更加從容,更加有底氣。

同時,精力充沛到非人地步的朱元璋掌控慾望極其強烈。他甚至不能容忍宰相去分享他的權力,借胡惟庸案廢除宰相之位。朱元璋面對桀驁不馴的大將,必然會擔心他死後,子孫壓制不住,本身也並的功臣大將被痛下殺手也就不奇怪了。

而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建國之初就宣稱與士大夫共天下。朝廷大臣擁有很大的話語權。因此他也能夠容忍沒有兵權的將領,去做一個富家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