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3個女兵在20世紀70年代新疆博斯騰湖的“無人區”

李娜 3個女兵在20世紀70年代新疆博斯騰湖的“無人區”

3個女兵在20世紀70年代博斯騰湖的“無人區”

2015年6月26日,我陪通訊團的三位老兵回馬蘭。非常榮幸,通信團王團長親自陪同我們,一起參觀了通訊團團史展覽。在展館裡,我們看到了不同時期和不同階段通訊團為基地科研核試驗任務作出的一樁樁、一件件光榮神聖的通訊保障護航工作,勾起了我對往事的回憶,瀏覽一圈卻沒有看到有關永紅造紙廠大事記的資料和圖片。瞬間,那印刻在我腦海深處一幕幕似電影膠片的往事浮現在眼前……回來後我思考很久,決定應該將我團當年的歷史大事記用文字記錄下來,動筆我不後悔,不寫我會終身遺憾。在這樣的思想催促下我決定寫寫那個遠去的軍營記憶。如火如荼的火紅年代,姐妹們如花似玉的青春年華。

李娜 3個女兵在20世紀70年代新疆博斯騰湖的“無人區”

思緒把我帶回到了1971年9月,在馬蘭基地永紅造紙廠基建總結大會上,三位曬的黑黝黝的小女兵格外引人注目,她們是通信團二營的魯萍、胡霞和我。我們同是通信團1971年1月入伍的女兵。魯萍與我是55年出生,胡霞小我們一歲,入伍時才14歲。我和魯萍是從烏魯木齊兵團入伍,而胡霞她是基地領導的孩子,也是現在大家稱謂的"核二代",軍營讓我們偶遇和相識,並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

李娜 3個女兵在20世紀70年代新疆博斯騰湖的“無人區”

三個月前,無憂無慮的我們剛剛結束通訊團二營文藝匯演任務回到連隊,融入到連隊正常執勤和業務學習中。大約過了三週左右,我們三個又不約而同接到新的任務,參加基地"永紅造紙廠"建設基建施工任務。

記得當時是一輛解放牌大卡車停在五連門口,我和魯平抓住車廂版順勢翻了上去,剛剛站穩,一位帶隊模樣的老兵開口問道:”是到造紙廠工地的?”我們衝他點點頭,他指著身後一群男兵對我們說,我們是三營九連的,也是去造紙廠工地。當時大家相互看了一眼,就算打了招呼。因為那個年代很封閉和保守,年輕的男女都沒有正常的交往,男兵和女兵相互不敢正眼瞅對方,只是快速的瞄一眼。我們女兵呢,年齡小更是羞澀,才15歲的花季呀!

李娜 3個女兵在20世紀70年代新疆博斯騰湖的“無人區”

通訊五連那時座落在馬蘭一所西邊,在馬蘭禮堂的東北方向;造紙廠建築工地在後勤部倉庫馬路最西面,在馬蘭禮堂西南面,距離馬蘭禮堂約兩公里,步行約20分鐘路程。也就是說,施工工地直線距離到通訊五連步行路程約35分鐘左右。大卡車不一會就將我們送到了造紙廠建築工地。一位老兵上前來直接把我倆領到宿舍,當我倆正整理內務,沒想到的事讓我們一下喜出望外,隨著一聲娜姐姐、魯萍姐的清脆叫聲,推門衝進來一個小女兵,我們回頭一看,哇!是四連的胡霞!

文藝匯演結束我們剛分手沒幾天,這麼巧我們又見面啦!我們仨姐妹高興地相擁在一起,手拉手跳著、笑著,無法形容我們有多開心了……就這樣我們同在一個宿舍的大通鋪被安頓住下,小妹胡霞呢,自然睡到我倆中間,我們都知道她人小膽也小,睡在兩個姐姐中間她有安全感呀!第二天才知道,通訊團工地上抽來的全是男兵,我們是工地上唯一的亮點,“三個小女兵”!

李娜 3個女兵在20世紀70年代新疆博斯騰湖的“無人區”

馬蘭基地座落在南疆烏什塔拉鎮,毗鄰博斯騰湖。70年代初這裡條件非常艱苦,部隊因其保密性質原因,與外界幾乎隔絕,無人知曉這兒有一座中國核試驗部隊,"馬蘭"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大漠戈壁深處。部隊當時隨軍家屬特多,到馬蘭後很多沒有工作無法就業。基地黨委研究決定,發揚南泥灣精神,發揚我軍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充分利用博斯騰湖的天然葦葉資源,建設一座基地自己的造紙廠。首先是能緩解部隊隨軍家屬沒有工作的窘境,再就是為部隊所有官兵解決生活用紙的問題,還可以搞些市場創收。我們通訊團接到了這個光榮而艱鉅的任務!但至於當時造紙廠建設任務為什麼給了通訊團?為什麼會讓我們3個女兵參加建設,我們直到現在也不明白啊!

讓我們3個小女兵有幸成為基地“永紅造紙廠”的參與者和建設者,在艱苦的勞動中歷練了我們的意志和堅強,也結下了深深的一世難忘的姐妹情……

李娜 3個女兵在20世紀70年代新疆博斯騰湖的“無人區”

我們報到第二天就上了工地。永紅造紙廠項目開工是馬蘭最熱的季節,基建施工本身又是非常辛苦的體力勞動。當時女兵的工作與男兵沒有多大區別,只是工作量會相對少些。這對我們仨當時還只有14—15歲的身體來說更是相當嚴峻的考驗。記得剛開始施工是建造紙車間的地基部分,現場原是個廢棄的籃球場,地基開挖時需要把籃球場上的水泥層炸出一個槽,再砌牆體的基礎。我們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在水泥層上打炮眼,打炮眼的工作程序是:一個人手握鋼釺,另一個人掄大錘用力砸!掄錘的人需要有臂力才能在水泥地面上鑿出炮眼。魯萍自告奮勇她先上,基建活對我們剛從學校走入軍營的女孩子完全是空白。一上陣因為掌握不好,胡霞握著鋼釺的手部虎口就被震開了一道血口,鮮血把她的手套染紅一片。我們趕緊帶她去衛生所進行了快速包紮。我和魯萍兩個掄大錘誰也沒有臂力,拿著大錘像啄木鳥點頭似的一下一下的磕,鋼釺在水泥地面上只留下一個白色的小點。

回頭看,男兵乾的那一大段很快就完成了,可我們這一小段還只是幾個白色的小坑,看著我們的心裡真著急。中午大家都休息了,工地上靜悄悄的,我們不敢耽誤工程進度啊,頂著烈日繼續幹,一下一下的繼續砸鋼釺。汗水浸透了整件軍裝,溼漉漉的頭髮粘貼在臉頰上……這第一天的一幕幕至今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晚上回到宿舍,小妹哭了,我倆也陪她流下了眼淚,她那又細又瘦的身體還沒完全發育好,能扛過去嗎?我們真的很擔心……。但那時的我們特要求上進,心態積極、整個軍營是充滿正能量的! 我們相互安慰、鼓勁,哭著哭著我們又笑了,因為我們明白,從穿上軍裝那一天刻起,我們就不再是小女孩了,而是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軍人流血不流淚,再難也要堅持,不能退縮。就這樣我們咬緊牙關完成了分配的第一項基建工作任務。

李娜 3個女兵在20世紀70年代新疆博斯騰湖的“無人區”

在基建施工的後續工作中,我們更是經歷了意志和身體從未有過體驗的和磨練!繁重的體力活每天都有:篩沙子、搬運裝卸水泥,剛開始一袋水泥(25公斤)扛在肩上,必須靠旁人扶你才能站起來,真的太沉,要把我們壓趴了!還有為攪拌機添加水泥沙石,(那時的機械化程度低,全靠人工完成)基建中挑送水泥灰工作相對更難,要踩著一塊塊不同長度搭接在一起的”木板橋”往越砌越高的牆邊運送,木板寬約25公分,長度不同連接稱橋,一根扁擔挑著兩個裝著水泥的黑色橡皮桶,走在木板橋上直晃悠,腳下若不穩一不小心連人帶桶都會摔下來,真的很危險。我們將攪拌好的水泥灰送到砌磚的大工師傅身旁,再將用完的空橡皮桶挑下來,這樣反覆運送。每次魯萍總是先試手,告訴我們怎麼走才穩些,我和魯萍勉強還可以撐下去,因當兵前我們倆在家上學都挑過水,小肩膀鍛鍊過算能抗壓,挑個半桶多點沒問題。但對14歲的胡霞小妹來說可就吃不消了,她在家沒幹過體力活,一天下來,她的肩膀就打出血泡,第二天一磨,肩上的血泡破了,露出嫩皮,疼的她眼淚直接掉了下來。基建活對我們全是第一次幹,只有當了兵才有這樣難以想象的艱苦體驗哦!但姐妹們之間可有階級感情了,那時的人也特單純、善良,我們之間相互關心、相互愛護、相互幫助。第二天我們自己就分工,不讓小妹再幹挑擔子的活,讓她去往橡皮桶裡裝水泥,篩沙子,去做遞磚、綁鋼筋等小工活。說到學綁鋼筋,我學的最快,綁的可熟練利落了,一把鋼鉤拿在手上,手腕一轉,鐵絲就綁住了。魯萍現在還記得這事,直把我誇得飄飄然!

姐妹們到今天提起這些都特別難忘,那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

李娜 3個女兵在20世紀70年代新疆博斯騰湖的“無人區”

新疆的7、8月天,不幹活都熱死人,南疆就更不用說了,高溫下戰士們為工程早日完工揮汗如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激勵著我們,我們軍裝的後背每天都是白花花一片汗鹼漬!(因那時服裝發的少,新兵夏裝只有一套,不像現在作訓服、常服、禮服等等)只有一套不讓你偷懶,晚上收工趕緊在水裡輕輕揉幾把,怕洗破了純棉布的軍裝。頭一個星期,體力勞動讓我們姐仨全累趴了,腳邁進宿舍倒床就睡,累得整個人不想動彈,真不能想像我們是如何堅持下來。因體力消耗特別大,讓我們的飯量徒然大增,一個女孩子一頓能吃4四個饅頭,包子能吃六個。現在想想都想笑,那時是怎麼吃下去的?

在家裡我排行老大,下面有妹妹,可能是當姐習慣了,對待小胡霞,在宣傳隊時我就自然而然把她當成自己妹妹照顧,經常教她洗衣服,有時候也會捎帶著把她衣物一起洗掉。在這就更愛護她,說真的,14歲的她又瘦又小,幹著成人乾的重體力活,確實讓人心疼。然而一切均在不經意間發生,感情就這樣與日俱增。我們心裡都明白,穿上軍裝的那一刻起,我們不再是花季少女,我們是光榮的解放軍戰士! 是鋼鐵長城的一員,不能叫苦,不能畏難,更不能叫那些男兵看不起我們。哈!姐妹們就這樣相互鼓勵、打氣,用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和堅強的毅力堅持著……。稍有空閒,我們仨還會在宿舍唱起紅燈記和沙家浜……用現在的話講,我們可都是能歌善舞的文藝小清新呢!別忘了,3月前,我們還在舞臺上蹦蹦跳跳為戰士們演出呢!今天回想那時的一幕又一幕特別地感慨……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有3位小女兵一起親歷參與了通訊團偉大的事業——永紅造紙廠的建設工程,雖然吃了很多苦但心裡特別開心,感到榮耀與自豪。艱苦的勞動和生活讓我們共同歷練近三個月(80天左右),讓我們從中學會了堅強,讓我們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從不怕苦、畏難,讓我們的人生腳步從此堅實!也讓我們的姐妹彼此結下了深深的戰友情誼。

李娜 3個女兵在20世紀70年代新疆博斯騰湖的“無人區”

永紅造紙廠建設約半年時間,通訊團配合工程建設方_蘭州建築工程三公司完成了部分,是當時部隊白手起家的工業工程之一,也轟動了整個馬蘭基地。通訊團用最短的時間創造了艱苦環境下自力更生的創業佳績,也為基地官兵後來的生活、福利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通訊團為基地建設抹下了濃重的一筆!

後來,造紙廠投產產出的成品衛生紙潔白棉柔,倍韌細膩,可以說質量感官在當時全疆衛生紙市場上首屈一指!那時市場物資急缺,到處聽到的是”抓革命,促生產”的口號聲。衛生紙批量生產後,連隊就有戰友探家買了帶回去,很炫耀啊!部隊自己造紙廠生產的,太自豪了!

李娜 3個女兵在20世紀70年代新疆博斯騰湖的“無人區”

永紅造紙廠生產一直延續到80年代,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部隊家屬就業的矛盾,也為基地官兵服務了約十幾年光景呢!造紙廠竣工時,看著高聳的廠房,別提我們仨姐妹有多高興啦,看著自己親手參與建設的工程完工、投產,為基地官兵帶來的是多麼大的福祉啊!只是遺憾當時沒有條件,拍下我們參加勞動場景的照片。僅有這一張合影還是我們仨姐妹剛到工地報到後在馬蘭軍人服務社拍的,它成了我們軍營往事中最珍貴的記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