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解答“什麼是河南”是異常困難的
人們會說豪爽山東、天府四川
卻很難用一個詞來準確描述河南
因為它並非一個特質鮮明的省份
就如同它所處的位置
不南不北、不偏不倚
相當“中庸”
不過從歷史角度看
河南卻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都算起
河南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引領中華風氣之先超過
3000年
而從公元1127年靖康之難算起
河南的衰落時期也高達
800年
這種衰落幾乎是斷崖式的
即從北宋時期的繁華巔峰直接跌落谷底
從此成為中國內地最為動盪、最為保守的地區之一
反差之大,令人唏噓
正所謂
(語出自北宋司馬光《過故洛陽城》,因感慨漢魏洛陽城的凋敝而作)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中國再沒有一個省份像河南這樣
跌落得如此突然、如此深重、如此漫長
以至於人們對它的負面印象根深蒂固
即便近年來河南經濟已經逐步振興
許多人的腦海中依然抹不去其貧窮與落後的標籤
長時間的衰落加之巨大的人口基數
河南成了“地域黑”們最熱衷的調侃對象
人們以偏概全、人云亦云
真實的河南反而變得面目不清
最為顯著的一點便是
許多人以為河南只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
殊不知它同時也是一個山地大省
其山地丘陵合計佔全省面積的
44%以上
可謂一半山地、一半平原
這一地理特徵正是理解“什麼是河南”的關鍵
因為上帝之手在中原大地上一次次造山、造水
不但塑造了極佳的山川景觀
更是接連創造了一段段歷史奇蹟
河南逐步被推向輝煌的頂點
甚至直接奠定了華夏文明的根基
Ⅰ
第一段奇蹟當屬河南的
太行山時代
1億年以前
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西北俯衝
歐亞板塊內部引發巨烈活動
遠古大陸的一側開始隆升
另一側則開始沉降
時間到了距今260萬年前
相對高差達1000米-2000米的太行山全面隆起
它沿著河南西北省界呈弧狀分佈
山地面積1.5萬平方公里
與北京市的面積相當
這樣的造山過程
使得太行山面向河南的一側
出現了一系列極為陡峭的丹崖絕壁
位於林州的太行山大峽谷氣勢尤為恢宏
其南北全長50公里
相對高差接近1000米
山勢偉岸、壁立萬仞
在山中生活的人們只得劈山開路
道路或直掛絕壁
或盤旋山谷、艱難上下
高大的山體攔截了充滿水汽的東部季風
沿著山脈迎風坡形成了一條多雨帶
最多之處年降雨量接近1000毫米
與長江流域許多地方等同
再加上山地中遍佈石灰岩含水層
使得河南境內的太行山
成了華北水景最出眾的山脈
高差達數百米的瀑布沿著巖壁飄然而下
如同銀練
峽谷中積水成湖
或湛藍如寶石
或蜿蜒如青龍
當流水衝出山谷
坡度變緩,河道變寬
河水攜帶著泥沙肆意橫流
形成一個如同摺扇的廣闊臺地
名為沖積扇
這裡土質肥沃、水源充足
尤其沖積扇的扇緣
既可得水源之利,又可避免洪水之患
古人逐水而居
在沖積扇的扇緣建立起許多古村落
公元前1300年左右
商王盤庚亦將都城遷至太行山麓的
漳河、洹(音huán)河沖積扇扇緣
史稱盤庚遷殷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長期穩定的都城
安陽
出現了
太行山為殷人提供了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可以捕獵、採食、製衣、建屋、築廟
強烈的造山運動還讓原本深埋地下的礦藏易於開採
甚至直接裸露於地表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銅礦
殷人因此得以大規模冶鑄青銅器
包括禮器、樂器、武器、酒器等等
應用之廣,技藝之精
令人歎為觀止
殷人在安陽經營長達254年
其間建設有氣勢恢宏的宮殿區
慘絕人寰的祭祀坑
以及無以倫比的婦好墓
他們將所知的天文地理、征伐田獵、農牧祭祀等等
通通記載於甲骨或青銅器之上
創造了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系統
殷商之後
安陽地區以鄴城為中心
先後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六國的都城
是為七朝古都
這便是河南的太行山時代
Ⅱ
太行山之後河南將迎來更為輝煌的
秦嶺時代
1.5億年前中國北方的華北陸塊
與南方的揚子陸塊開始互相逼近
位於兩者之間的秦嶺地區倍受擠壓
大地如同褶皺一般向上隆升
70萬年前
橫跨甘肅、陝西、河南三省
長達1600公里的秦嶺最終形成
東端直接伸入河南西部
誕生了嵩山、崤山、熊耳山、伏牛山等一系列山脈
是河南面積最大、山地最密集的區域
這些山脈特點各異,精彩紛呈
中嶽嵩山最高峰海拔只有1512米
卻在平地之上拔地而起
顯得高大突兀
與太行山不同的是
嵩山缺少石灰岩含水層
造成地表流泉明顯減少
但僅有的少數瀑布卻依然不減風采
伏牛山為豫西最大的一條山脈
其規模巨大,山勢高峻雄偉
1500米以上的山峰廣泛分佈
作為褶皺山系的伏牛山
沒有太行山那樣巨大的斷塊山體及絕壁懸崖
卻也呈現出另一種險峻
主峰之一的老君山海拔在2200米左右
山脊呈鋸齒狀
尖峭的山峰突出其上,十分獨特
伏牛山群山連綿、水汽充足
山間往往植被濃密、雲蒸霧繞
從這些山地中發源的河流
形成了密集的水網
據《水經注》記載
古代豫西地區大小河流多達170條
眾多的河流匯聚在一起
所形成的沖積區域遠比沖積扇更大、更深厚
我們將其稱為
沖積平原
沖積平原地域廣闊
更加適宜人類發展
百水匯流的洛陽盆地便屬於此例
再加上它群山圍合,可以禦敵於外
水系縱橫,可以通達四方
古人對此總結道
▼
“四面環山、六水並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
自夏朝肇始
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建都於洛陽
是為十三朝古都
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政權最多的都城
唐代時武則天著力營建神都
洛陽的發展步入巔峰
其時廣建宮殿,氣象萬千
開鑿大佛,萬人頂禮
在人們心理上的影響更為深刻
時人嚮往洛陽
出現了許多以洛陽命名的地方
今日江西、福建、重慶、廣東、湖北、湖南、臺灣
仍可以見到洛陽村、洛陽鎮等等名稱
就連日本京都也以“洛陽”為別稱
這便是河南的秦嶺時代
Ⅲ
與秦嶺時代同時
河南的第3條山脈也登場了
其影響廣度、深度不及前兩個山脈
但卻是未來更為波瀾壯闊的一幕出現的必要條件
我們將其稱為
大別山次時代
大別山的形成同樣源於
華北陸塊和揚子陸地的擠壓
地質學上統稱為秦嶺-大別山造山帶
大別山脈岩石古老
加之區內岩漿活動頻繁
造成該山系常見怪石突兀
最獨特的當屬嵖岈山
其巨石渾圓
或犬牙交錯
或赫然獨立
總體而言
大別山地處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地帶
冷暖氣團在此交替頻繁
中國七大水系之一的淮河便發源於該區域
山中常年雲遮霧繞,陰雨不斷
植被茂密、鬱鬱蔥蔥
水如鏡面、山若潑墨
大別山與秦嶺山系的伏牛山合圍
形成了著名的南陽盆地
盆地北側伏牛山與桐柏山之間突然中斷
構成盆地的東北角缺口
成為中國南北溝通的交通要道
楚文化發源地之一的南陽便誕生於此
它亦是楚國早期的都城所在地
西漢時則成為全國六大都會之一
Ⅳ
三個山嶽時代之後
真正的高潮即將到來
即
大平原時代
這次出場的主角不再是山嶽
而是一條大河
位於河南三門峽的群山之西
一個大型古湖不斷吸納上游來水
15萬年前
愈來愈大的古湖終於切開山體
噴薄而下,直至大海
現代黃河形成了
它所面對的是一個極為廣闊的舞臺
西北太行山、西部秦嶺餘脈、南部大別山
三座大山如同一個懷抱
懷抱之中黃河可以肆意奔流
北奪海河、南侵淮河
每年攜帶的泥沙多達數億噸到十多億噸
數萬年之後
一個大型的沖積平原誕生了
華北平原
華北平原共計30萬平方公里
橫跨京、津、冀、魯、豫、皖、蘇7省市
謂之沃野千里,毫無半點誇張
河南部分更是最為膏腴之地
平原之上水系縱橫
除了天然河道
古人還大量開鑿運河
其中汴河起源於戰國時期開鑿的鴻溝
可以連接黃河與淮河水系
它發達的漕運在唐代就有了非常高的評價
(出自唐代李敬芳《汴河直進船》)
▼
“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
到了北宋
東京汴梁(開封)憑藉平原與水系
一躍成為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
也是華北平原南部歷史上最後一個超級大都市
然而大平原時代的最大成就
已經不是一城一地之發展
而是以開封為中心的河南引領宋代達到了
人類物質、文化生活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歷史學家黃仁宇說
(語出自《中國大歷史》)
▼
“公元960年宋代興起,中國好像進入了現代,一種物質文化由此展開。貨幣之流通,較前普及。火藥之發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針,天文時鐘,鼓風爐,水力紡織機,船隻使用不漏水艙壁等,都於宋代出現”
①
它更接近於商業文明,而非農業文明
從真宗朝開始
來自工商稅與徵榷的收入超過了農業稅
北宋熙寧年間農業稅的比重甚至降至30%
相比之下明清兩代的田賦收入佔比都高達70%
②
人們離開農村,走向城市生活
據經濟史家趙岡的《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
北宋的城市人口占比高達20%
同樣作為對比
清代中葉的城市化率僅有7%
③
國民更加富裕
據香港科技大學劉光臨教授的估算
宋代人均國民收入為7.5兩白銀
相比之下
600年後的康乾盛世人均僅6.45兩
這便是河南的大平原時代
Ⅴ
山地、水系、大平原
和它們所帶來的
太行山時代、秦嶺時代、大別山次時代
以及最輝煌的大平原時代
一個完整、清晰的河南形成了
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
繁榮時期河南不斷向外輻射文明
在衰落時期河南也依然深刻影響著中國
每一次戰亂、災難
當人們四散逃離中原
客觀上也是一次文明的傳播擴散
以南宋初期的臨安為例
其居民達26萬戶
上至將相臣僚,下至底層
河南遷入者佔了多數
商店、藥鋪、寺廟都由開封人開設或建造
直到明代還有人感嘆杭州人的開封口音
江蘇、福建、江西等諸多省份也都有類似現象
(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卷二六)
▼
“(杭州)城中語言好於他處,蓋初皆汴人,扈宋南渡,遂家焉,故至今與汴音頗相似”
今日學者們不完全統計的4820 個漢族姓氏中
起源於河南的有1834 個
300 個大姓中源於河南的有171 個
正是繁榮時期、衰落時期持續不斷的傳播
才有了今日中國的人口、文化格局
造山、造水、造中華
這就是河南
閱讀更多 直播大新鄉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