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仙韓信,相王蕭何皆立大功,為何劉邦偏偏對帝師張良最放心?

空心樹子


一、兵仙韓信擁有兵權封地,他是傑出的將才;蕭何擁有關中的行政管轄權,他是卓越的相才。

韓信因為蕭何的舉薦,劉邦拜他為大將,開始擁有兵符、將印,即擁有兵權,隨後兵鋒所指,平定三秦,征服趙、魏、齊、燕、韓,先斬後奏,自立為假齊王,後被劉邦補綬齊王,改授楚王,這等軍事牛人、有地有兵、又有稱孤道寡的野心,劉邦怎能不防?

蕭何長期留守漢中,有著卓越的行政和管理後勤能力,德高望重,一呼百應,劉邦對他的態度用八個字概括:“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蕭何總是源源不斷地能保證他前方的兵源、糧草供應,懼的是蕭何在老巢擁有卓越的才能、崇高的聲望,一旦搞單幹,劉邦就無家可歸啦。所幸蕭何既會做事,又會做人,把蕭氏子弟大量派往前線,既能殺敵立功,又能做劉邦的人質,讓劉邦大為放心。後來劉邦稱帝后,蕭何作為丞相,又出低價買肥田自汙,使劉邦對他稍稍放心。

二、張良運籌帷幄,但沒有也從不想擁有自家的班底,他實際上充當的不是參謀長(有實權),而是帝王之師的角色。

張良對劉邦成就帝業居功自偉,(詳見蒼茫大地相關張良的問答),但張良和明成祖朱棣手下的黑衣丞相姚廣孝一樣,他們只想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從不貪婪金錢、美女、封地,在他們眼裡佐助王爺成就帝業就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從這個角度說,張良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而韓信、蕭何是食人間煙火的牛人,劉邦只怕牛人搶他的金鑾殿,他知道仙人是不慕江山的,疑他做甚?韓信、蕭何都有自家班底,而張良赤條條到劉邦陣營來,又赤條條離劉邦從赤松子修道而去,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劉邦一有急手之事,他又像110一樣隨叫隨到,疑他做甚?





蒼茫大地顧煒斌


張良為什麼多病?要去學辟穀?

韓信不說他算了,蕭和把所有的財產,家人交付與國家,怎麼還是去坐了幾天牢?這該想想嘛。

結論是,吾皇除了相信自己外,一個也不相信了。

張良刺秦失敗逃亡到下邳,碰上好老師,一番整治,才磨了鋒芒頭角,變得沉穩。

張良一生以復辟韓國為已任。刺秦是為韓國報仇;立韓王成,韓太尉信為韓王,都出於此目的。項羽把韓成殺了,張良就跑了。這項羽滅了韓國,以鄭昌為韓王,張良復辟失敗,靠攏劉邦,借力打力,企圖再造韓國。項羽一死,韓太尉信為韓王,復立韓國成功。劉邦遷移韓國去北方,韓王信造反,劉邦把韓國從大漢地圖上抹去。平定了北方。自此,張良稱病,在封地學"辟穀"。避禍三法的境界之一就是裝病不出,自我腐敗。實際上,劉邦要追責,必牽扯到留侯,明的沒找張良的麻煩,但顧忌還是有的。所以,不放心是實,只是沒抓到張良的尾巴。而張良明哲保身,是不會讓人抓住自己的尾巴的。

功成名就時就要低調,夾著尾巴做人,要不怎麼死的都不知道。這點張良看透了吾皇是個什麼樣的老闆。





劉一千五


韓信、蕭何和張良被稱為“漢初三傑”,在劉邦建立大漢的過程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過他們雖然都立下大功,但他們的結局卻不同,其中也有很顯明的對比。

韓信用兵如神,攻城拔寨所向披靡,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代表人物。蕭何安撫百姓、管理後方,組織糧草和兵士多次解劉邦於危難,是劉邦屢敗之後能東山再起的最根本的原因,因此蕭何在劉邦建立大漢後,以蕭何功勞最大,為功臣之首。張良智謀過人,是當時運籌帷幄之中、決戰千里之外的代表人物,多次給劉邦提出有遠見的策略,劉邦也對張良非常的尊敬。

然而韓信最終被因功高而被殺,蕭何雖然為功臣之首,得到劉邦特大恩寵,但因為蕭何太會安撫百姓而名聲太好,也受到了劉邦的猜疑,蕭何為了讓劉邦對他放心,就自毀聲名,通過欺負百姓來釋君疑。因為像蕭何這樣的功臣,做著欺壓百姓之事、做個貪官汙吏和做一個深得百姓之心的人相比在劉邦心中就顯得微不足道。

蕭何曾經就因為為百姓求情,被劉邦打入大牢,不過最後蕭何還是被放了出來。雖然蕭何出獄後,劉邦還是對他很禮遇,不過蕭何從此對朝政大事都是採取沉默的態度。後來蕭何在漢惠帝劉盈時期去世。


蕭何雖然被劉邦猜疑,但他的結局和韓信相比就顯的要好的多。但是劉邦為什麼對同樣立下大功的張良最放心呢?

首先,張良和韓信、蕭何被稱為漢初三傑,但張良主要是出計策的謀士,他雖然受到劉邦的尊敬,但他相對於韓信、蕭何,卻沒有什麼真實的權利。

韓信是帶兵的手握重兵,蕭何在劉邦建立大漢後為相國,他們一將一相手裡都有絕對高的實權,一個有兵、一個有權和名聲又好,因此會受到劉邦的猜疑。而張良卻沒有過多真實的權利,對劉邦構不成威脅。所以劉邦對張良很放心。

其次,張良作為謀士,深知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張良在劉邦取得天下登基為帝后,就決定退隱,離開大漢權利中心。

如此一來,張良不貪戀權位更讓劉邦放心。

最後,張良雖然計謀過人,但他在給劉邦提建議的時候,態度也不是那麼激烈,因此張良在劉邦心中地位很高,也很尊敬他,劉邦對張良的態度和對韓信的態度是不同的。劉邦對韓信是一邊用一邊安撫,本身從開始就對韓信不放心。



同時張良在劉邦除去幾個異姓王時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在後來皇室的爭鬥中他也是很少參與。所以劉邦對張良最放心,在張良去世後,諡號文成侯。


中孚鑑


蕭何跟隨劉邦征戰的日日夜夜,可謂功勳卓著,劉邦無論在何方征戰,蕭何的糧草供應沒有斷過。並且在劉邦受項羽之迫關鍵時期,蕭何的運糧兵救他於危難之時。劉邦對他尊重,依賴無人可比。

由於劉邦晚年,眼花思拙,聽信饞言,以為蕭何名聲太高,又加上蕭何自感名高則危的古訓,自導了一出貪汙罪名,受鞭韃之罪。也是為了安慰劉邦和誹謗他的人。蕭何是劉邦最信任的人,無人能及。臨危託孤,可見一斑。

而蕭何也不負所望,劉邦死後忠心為國,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和曹參本有嫌隙,在託付國家重任上,排除個人恩怨,由曹參接任。現實期還有這樣的人,這樣的壯舉乎?他們想到的是國家,後來人想到的是自己。

韓信坐齊要王之時,劉邦不是需他幫助,就有攻他之心。由於其它幕僚曉之厲害,劉邦才給他齊王之銜。

韓信註定難得善終,心高膽怯,典型的才高德薄之人。哪有項羽,劉邦之胸懷。

子房這個人多謀好算,劉邦幾次魯莽之行,都是張良勒馬於懸崖之邊,使他免受損失。一次好象懷王死後,劉邦聽酈其食言,一直掛著替懷王報仇的番號。後來張良進諫,才放棄番號。還有一次,張良跟赤松子出遊,聽說劉邦要出城打仗,連夜來到城門要見漢王。可城門官不讓進,於是報上自己姓名,讓城門官抓緊進宮稟報。當時天以很晚,劉邦也安歇。聽說子房到來,穿著睡衣召見他。從那次以後,張良有隨身攜帶令牌。什麼時候進城進宮無礙。

蕭何,張良都是劉邦的鐵哥們。雖有君臣之分,但富貴卻是同享。子房不求富貴,但求長生。別人也無可奈何了。


了凡下凡


這個其實我研讀了不少資料後發現,張良作為謀士,他能預測未來和趨吉避凶之術。。我們所說的人這一生要過得順不順關鍵在於你在正確的時候做正確的決定,古時候的謀士都具備了占卜和預測等的技能,所以他們擅長於在最後的時刻做出了一些正確的決定,無論是諸葛亮,郭嘉,劉伯溫等等這些人都有這種能力,你會發覺他們這些人其實很多都能善終。。。作為劉邦的身邊三大名臣,蕭何張良韓信,張良是謀士出謀劃策預測未來,蕭何是內務後勤部治國的管家,韓信是帶兵打天下打仗的殺人機器,這三個誰最危險??肯定是韓信了。我們看歷史需要換在對應的人物的角度來進行分析,所以我們換劉邦的角度來看,蕭何讓他省心,韓信讓他費心,而張良仗打完了,根本不用費心,張良自知會發生什麼事情,直接退隱了。。


神人院長黃老邪


很簡單。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張良雖然計謀百出,但只是個秀才,單獨做事,屁事不成。

張良是那種因人成事的。他也只有依靠劉邦,才能成事。從歷史上看,張良先是帶人去博浪沙,不成。後來又教項籍兵法,又不成。周遊了諸侯之間,發現只有劉邦能成事,於是依附劉邦,果然成事。

所以劉邦對張良是放心的。張良裝神弄鬼,閉門不出,也是演戲給劉邦看,於是一拍即合,大家心照不宣。

至於韓信,他是兵仙,哪怕只有一群烏合之眾,也能打出驚天動地的戰果。因此,劉邦對他是一百個不放心,必然殺了他。彭越英布,道理類似。

其實劉邦對蕭何也是放心的。但是劉邦要敲打敲打他,讓他不要翹尾巴。一群一起玩大的朋友,後來分了君臣,殺是不可能殺的,劉邦也沒有殺過什麼兒時玩伴。但既然分了君臣,老大要有老大的樣子,不然成何體統。所以劉邦經常敲打敲打蕭何。

總之,劉邦對自己一同起事的人,一般說來是寬大的。對於那些不能成事的人,也是不會殺的。劉邦殺的都是那些能成事的,存在著影響漢王室安全的人。


比兔子跑得還快


韓信擁兵自重 又時刻在反與不反之間搖擺不定,無論是誰做他領導都會很不放心。蕭何百官之首 鎮守國家 安撫百姓 劉邦的兵源糧草供應全靠他,他若造反閉關死守 那劉邦連根據地都沒了,劉邦對他懸著半顆心也在情理之中。張良雖為帝王師 但他功成身退 手裡又無實權 皇帝自然對他是最放心了。


垓下定漢疆


韓信是地方大員,蕭何是國家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張良是帳內參謀,長年和劉邦呆在一起。一不會帶兵,二不會打仗,三沒有自己的封地。劉邦讓他挑封地還挑了個小的封地。張良和范蠡一樣知進知退。莊子有個故事講棟樑之材都被工匠伐倒了,而沒用的歪脖子樹,卻長的高高大大。體弱多病張良就像他喝的藥,已經是藥渣,沒什麼用處了,卻也沒什麼害處。劉邦可以封跟他有仇的雍齒,卻要殺掉有功的韓信,對於前則韓信是個威脅,而雍齒因為沒什麼能耐而享受富貴。


1成亮1


張良精通黃老之術,不留戀權力,上朝的時候不發表意見,拒絕劉邦的高官厚祿,不要了一塊不起眼的地。張良的明哲保身,讓劉邦很放心張良,劉邦猜忌任何人,但始終對張良信任如初,所以張良能得善終。


YUtime


張良純樸謙卑,待人以禮,本分無心機,之前侍奉韓王時忠貞不渝,這些都被劉邦看在眼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