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考上中師的學生的學習水平相當於現在哪個層次的學習水平?

三友教育


20年前?也就是1998年。

這個時間段不是很好!

就我的經歷來說如果題主問的是25年前我會說那個時候能上中師的都是精英!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都是“學霸”!

因為25年前我是初中畢業考高中。

那年以及那年之前的能夠考上中師的初中生,無論是誰學習成績都是嗷嗷叫的!

以我們班第為例:前三名有兩個去了師範,另一個也就是我選擇去了高中,而整個班級除了兩個考上師範的之外只有八個普高,其它四十多人都去了中職。

但是那幾年突然就出現了轉折!

1、我那兩位上中師的同學畢業之後並沒有去工作,而是繼續上大專,因為到她們畢業的那個年代的時候,中專已經不太好用了。

2、而那些上中職的同學有一部分也上了大專。沒錯,就是那幾年開始大專也變得越來越不值錢了。

3、最重要的是,當他們快要畢業的時候,也就是1999年,國家推行了擴招。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本科生都變得越來越不值錢了。

所以題主說的“二十年前”別的地方我不敢說,但是在我所在的城市,那個時候去中師的學生已經不再是那些成績特別好的學生了,除非是一些因為家庭條件的原因,導致不得不這麼選擇!

所以我說,如果題主把問題改成“三十年前”的話,那麼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那時候一定是最優秀的學生才能夠考入中師,但是如果是“二十年前”那麼其實跟現在的區別已經幾乎不大了!

所以最後回答題主的問題:就我的經歷來看,二十年前中師學生的水平絕大多數跟現在中師水平沒有太大區別;二十五年前以及更往前,那些能上中師的學生基本上放在現在都是重點高中的水平!至於上了重點之後的成績會怎樣,或者說高考成績會怎樣,這個就沒法說了。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我是1997年考上中師的,一晃就21年了。所以我來回答這問題很合適。

1997年中考,我們縣分預考和正考。通過預考的,再參加正考。正考我考了全縣第一名。我同班同學李大平考了全縣第十五名。我們是來自普通鄉鎮的初級中學,能比縣城的學生考得高,實屬不易。所以我們都很高興。我上了中師,李大平上了縣中學。

報到後我發現本縣前十名和鄰縣前幾名基本上都來了中師。中師不重數理化,對文體才能異常重視。我的同學每個人都精一至幾門才藝。有人書法特別好;有人音樂很好;有人寫詩在報刊上發表;有人畫得很棒。我們也經常舉辦歌詠比賽、書法展覽或者出去寫生。我們不以應試為目的,大家才藝上得到充分發展。但是,當時我們就知道畢業後出路不會太好,因此越臨近畢業越瀰漫著悲觀情緒。



我們那屆畢業近300人,只保送4人至省裡的師範大學。其中就包括我。其實在中師期間,我通過努力已經取得了自學考試的大專文憑。有個同學說,你反正已經上大學了,就把證書給我吧。我就給他了,不知他後來用上沒。這也可以看出同學們對未來的焦慮。我上大學前去見了李大平,他在縣中排第一,考上了一所著名的985高校。他對我只能上一所師範大學表示惋惜。

上大學後,我發現有一個特殊群體,那就是師保生(從各中師保送上來的),每個班兩個,一般擔任班長和團支書。他們學習成績好,活動能力強。很多從高中考上來的同學開始還不服氣,兩三年下來也就只有看齊的份了。

師大畢業我考上北京大學中文系的研究生,是我那所師範大學第一位應屆畢業考上北大的。到北京後,自然也有校友會,我發現師大到北京的校友,基本上是師保生。現在我和這些同學還有聯繫,他們有些在各部委做公務員,有些是小有名氣的年輕學者,都有較好的前途。

我那些中師的同學,畢業時只能去鄉下的小學了,後來經過努力,現在大都在縣城的中小學教書,成為骨幹教師了。


王可期


86年初中畢業,沒考中專。當年小升初,全鄉第一,初中三年,也算是神一般的存在,次次全校第一,包據校長在內的所有老師都認為我考個中專是板上釘釘的,家裡窮,父親也迫切想我能早點捧上鐵飯碗,奈何我對農林醫師等都沒興趣,因師範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我對考中專也沒什麼積極性。後來篩選,我竟然差一分沒選上,呵呵,真沒選上,全校二十幾個,班上二三四五六都過了。我倒沒怎麼覺得傷感,說只是失誤而已,但全校震驚,老師都認為我是故意的,父親也很失望。後來中考,我仍然是全校第一,超中專線近二十分,就這麼陰差陽錯。只是因家裡太窮,為省錢而沒有報全縣最好的省重點高中,讀了離家裡近的一般高中,自己後來也沒怎麼努力,但好歹也算考了個一般的大學,畢業後進了省城,雖沒有大的成就,工作生活也算過得去。回想當年,往事仍歷歷在目,就差那麼一點,也許我現在也在老家附近的某個小學中學奉獻,因為當年我一旦考上了,我肯定是沒勇氣放棄不去的。相對於現在大學的擴招,我認為當年能初中考上中專的,放到現在應該是妥妥的985保底,因好多當年的中專學校都是現在的一本了,但現在研究生都滿天飛,一般公司招人,不管什麼年紀的都要求本科起步,對部分四十幾歲的人來說是不太公平的,我公司招人的時候,我就會同時關注是什麼時候畢業的,重本也要重質,絕不能輕看了那一代人。


13467675688


中師是從1983年到1999年,為了緩解農村小學師資不足的問題,實行從初中畢業生中招收學生就讀中等師範學校、學生畢業後到城鄉小學任教的招生政策。

那時候,由於時代背景,經濟不夠發達,所以很多考中師的都是家庭條件一般,但卻是成績優異的孩子。就如一些網友提到當時去讀中師的原因:“我們都是寒門子弟,父母和我們都希望我們儘快丟掉鋤頭把,吃上國家糧”。“1987年上中師,當時家境貧寒沒有選擇”。“因為當年的我就是為了每月的35.5元才報考師範的。這微薄的收入卻是我們一家的救命糧。”

這些中師人是一群學習成績優異、充滿才華的人,尤其是前幾屆中師畢業生,全都是初中階段學習成績最出類拔萃者。1983年,剛實施從初中畢業生中招收師範學生政策時,許多中學都進行了篩選考試,只有進入了全校前二十名的,才有資格報考中師。所以

能考上中師的不亞於現在的985與211。

他們優秀到什麼程度?一位叫做謝新茂的老師舉例說:

“其一,在這所中師學校1983年錄取的新生中,有一個學生最終選擇去上高中而沒有來中師報到。這個學生在高中階段參加了全國物理奧林匹克競賽,獲得一等獎;高中畢業時參加全國高考,以優異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現在已是全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另一個學生在入校後,因為查證屬於復讀生,被退了回去,只好去上高中。後來這個學生高中畢業後考上了軍校,現在已經是中部戰區的一名大校。

其二,從1984級開始,每屆中師學生畢業時,都按1%的比例,保送優秀中師畢業生上師範類大學。我所在的學校在十多年的時間內大概推薦了50名左右的畢業生進入師範大學深造。他們進了大學後,幾乎全成了所在院系的優秀學生,無論從事業務工作或從政,都取得了卓越成績。50來名學生,有20多名在大學任教,10餘名在省級以上媒體工作,10餘名處級以上官員。幾乎全成了精英群體。”

不過由於時代的限制,很多中師人也是因為當時上了中師,沒有上大學,在某種程度上掐掉了一大批農村中學的頂尖學生,對這批學生來說,大部分人湮滅沉寂了,是很大的不幸。

不過不管怎麼說,二十年前考上中師的都很優秀的人,只是由於時代背景所限,現在還默默耕耘在教育一線,很感謝這些中師人為中國教育做出的貢獻。


信子花開


俗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同樣,沒有親歷,就寫不出來當時的真情實感。我是過來人,親身經歷過,在這方面感悟挺深的。


我是1973年生人,1988年初中畢業,所在學校是一所鎮中學,我們那屆畢業生400多人。當時報中專要經過選拔的,之前安排的統一考試,猶記得我考了第二名。可因為我身體不好,有殘疾,聽力全無,所以我沒有取得報考中專的資格,當時我非常傷心,哭了好久,連續幾天曠課沒來上課,實在是太失望了。我們班任老師安慰我,說是金子哪裡都會閃光。後來填報中考志願的時候,我填報了縣城的高中,之後以全鎮第2名成績考入縣城高中(省級示範高中)。

我們那屆學習好的幾個,基本都報中專或者中師了。那時候在我們農村孩子眼裡,中專的魅力遠遠大於高中,沒辦法,那時候的人窮啊,大家都想早點工作改變家境,改變命運。考上了中專,意味著給農轉非,吃上商品糧了,給安排工作,所以大家都趨之若鶩。至於他們為什麼不選擇上高中然後考大學,只能說是時代侷限的原因,不能怪他們沒有眼光。


記得考上中專的幾個好友在我上高中還來看我,他們那是可是滿滿的優越感。後來他們中專畢業,很快就工作了,基本都分配到縣級基層單位。而我1991年參加高考,以全縣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哈爾濱工業大學。

俗話說,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從1997年開始,中專生明顯就不行了,發展到現在,已經成了雞肋,即使省裡最好的中專學校,每年也都會招生犯愁。朋友圈裡有一個省重點中專的招生老師,每當入學季,看見他賣力地為學校宣傳,語氣謙卑得近乎哀求時,就不勝感慨。從當年的香餑餑淪落到現在的土坷垃,真是造化弄人!


最後談論我們這幾個人的命運。那幾個考上中專的好友,有的一直紮根於基層衛生院,現在已經成為院長了,有的當上了初中老師,現在已經是教學骨幹。當然,他們通過函授、黨校、電大等方式,基本都弄到本科以上學歷了。所以他們在學歷方面也沒什麼可遺憾的,唯一受影響的,就是他們只能在基層發展吧,這就是命吧!我大學畢業後,因為聽力的原因,又回家鄉那個縣城了,在基層機關工作。前段時間,我的新書《願你走過半生,心中仍有藍天》順利出版後,同學們搞個盛大的聚會,為我慶功。這幾個上中專的同學也來了。我們在一起談得很融洽。當年中考後,大家分道揚鑣,而今殊途同歸。

現在回到題主的話題上來,我認為,20年前考上中師的學生水平相當於現在985、211的碩士研究生水平。因為他們確確實實是當年的學習精英,據我所知,有一個當年沒考上中專的,後來高考時,考上清華了,我想這個比什麼都有說服力!


李中東


正常來講,中師也就是初畢業後就讀的師範類學校,與當年的中專、技校、職高一樣,同屬於中專學歷。

精英菌的一位表哥在二十年前(也就是1998年)中師畢業,當年一畢業就在縣城的最好的第一小學成為一名桃李滿天下的數學老師,後來隨著政策的變動,於2001年考入教育系統成為教育局的一名科員,如今已是該縣縣政府裡的一名政務人員。


因此,從畢業後的就業形式而言,社會現階段,能進入小學任課的首要條件應該是為師範類本科畢業生吧。

同理得出,中師水平=大學本科?

然而,想當年,初中能夠直接考中專的學生都是學校裡成績較為拔尖的,都要進行篩選考試,只有進入全校前十名二十名之內,才具有報考中專的資格。這也意味著畢業之後可以由國家統一安排工作,離開鄉村,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領一份穩定的薪水。

那麼如果,如果這批成績優異的學生沒有報考中師,而是奔著專研學術的夢想,讀完高中參加高考,並進入大學的話。按現今的教育方針,成績的優異的重重選拔,將就讀重點高中,進入重點班級,那麼名牌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唾手可得,緊接而來的是各種研究生、博士、博士後的產生……

當然這些都是假設、如果……當年的他們也無法再從新選擇……精英菌也看到曾經的中師畢業的人在風光幾年後,下海經商,混的落魄的。

因此,人生在世,經過破一番深刻的自我剖析之後,朝著自己的目標,經營好自己左右前後這一方淨土就好,不必比較也不必悔恨。


無憂精英網


這個問題我應該很有發言權。

其實,如果把“二十年前”改成“二十多年前”的話,這個問題更有價值。

因為二十年前是1997年,這個時候,中等師範學校已經勢微,生源質量較之前的十多年大幅下降。

以筆者所在地區為例,也正是從1997年開始,中等師範學校的畢業生,國家不再包分配。

而在之前,能考上中等師範學校的學生,都是真正的學霸。放在今天,考上一本應該沒問題。

下面說說筆者自己的經歷:(僅是舉例,不是自誇,勿噴!)

我1991年初中畢業,中考成績是全區三所初中的第一名,總分比縣一中的錄取分數線高了整整70分。而當年我們學校考上縣一中的,也僅有一人。

按政策,我有三種選擇:市重點高中、縣一中、中等師範學校。

母親說:你身子骨弱,讀高中的話,萬一將來沒考上大學,只能回家務農,還是捧只鐵飯碗穩當些吧?

我只知道,讀了師範,可以轉戶口、吃國家糧。至於以後會當一輩子老師,那時似乎沒想過。

可令我萬萬沒想到的是,進師範的第一年,糧票取消了;畢業後,農業稅取消了;再過兩年,非農戶口也沒用了。

附著在中等師範這張文憑上的、所有令我向往並引以為榮的東西,轉瞬間黯然失色,變得毫無價值。

1994年,我被分配到一所鄉村小學,月薪只有380元。

就這樣,渾渾噩噩地、跌跌撞撞地被裹挾進命運的洪流,不知不覺,已人到中年。

期間,也有過改變命運的機會。如果我能及時進修高一級文憑,就可以參加公務員選拔;如果有破釜沉舟的勇氣,辭職去沿海發展,應該也能找到份不錯的工作;如果能看準一個方向,比如寫作,然後付出二十年努力,應該也能有所成就。

可是,因為惰性,也因為教師工作的艱辛,更因為缺乏遠見,我錯失一切。

當年一個班的師範同學,有的考上了公務員,在仕途上混得風生水起;有的改了行,薪水高、工作輕鬆;有些去了沿海發達地區,日子也過得不錯;還有一些在學校成了領導層。只有我,仍是一介布衣,一個手捧保溫杯的油膩中年男。

像我這樣的中師畢業生,在師資匱乏的年代,都是學校的教學骨幹,拿著極低的工資,擔負著繁重的教學工作,支撐起農村的教育事業,奉獻了半輩子的青春。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中等師範學校已完全被高等教育代替,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如今新進入教育行業的的年輕老師,至少都是本科畢業,學歷上徹底碾壓我們這些當年的中師畢業生。不過,若論基本功及個人綜合素質,卻未必能強到哪裡去。


能看到這裡,你我就是有緣,“關注”一下,我們就是朋友啦!


毫米


這還真不是吹的,那時候的中師生真的是學霸級別的!

記得那時候,只要考上中師,就可以端國家飯碗,那可是妥妥的鐵飯碗啊!那時候學生喜歡考中師的原因是什麼呢?

農村生活艱苦,孩子們能早點端上鐵飯碗,跳出農門,支持家庭是無上的榮光。

高中考大學錄取率超級低。很多學生十年寒窗苦讀,連高考試卷都摸不到。記得那時候在高考之前還有一次“預選”!大約在四五月份,預選過後,一個五六十人的班級只剩下不到十來人。很多人自行車後座背滿行李,流著淚離開學校……所以,考中師是第一選擇,不需要擠高考的獨木橋!

那時候,教師的職業雖然清貧,但非常受尊敬。所以,大家都願意報考師範。

書歸正傳,那時候的中師相當於現在哪個層次的水平呢?

由於中師主要是初中的優秀學生報考的。所以不好與現在高中考的大學生對比。僅僅以少部分高中考上中師的學生來對比現在的學生,那時候大學是非常難考上的。能考上中專、中師的已經是佼佼者了。也就是說,他們相當於現在本科第一批次的考生。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中師生就是神一般的存在。筆者遇到很多非常有名的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居然都是中師生!


姑蘇講堂


這個問題似乎沒法比,但總有人提出類似問題。提問題者大多對方面的中師生懷有好感。倘若一定要比,我覺得可以從以下方面來看。



1、比考取難度,應該比現在的211還難。筆者考取師範是85年,當年比縣一中分數高32分。當年全鎮六萬多人,38個村,總共考取的中師和中專人數只有區區6人。

2、比學業水平,中師生弱在知識深度,強在知識廣博度。中師生由於學習內容不同,在語數理化等方面,學習難度有所降低,知識深度不高。英語整個師範乾脆沒再學。筆者有很多時候後悔沒有讀高中,感覺有時候有先天不足。但是,當年的中師生大多有幾個優勢,素質比較全面,普通話、粉筆字、吹拉彈唱、繪畫等都能懂一點,很多還成為特長。這是讀完高中的一些師專畢業生所少有的。

3、比學習能力。那時候的中師生遠勝當今的二本生。筆者有幾個同事,中師畢業出來就教初中英語,只有初中水平,出來就教初三,居然能帶的挺好。有兩年成績居然能考全市第一。筆者出來第一年就帶初三,和原來帶我的老師對著帶,居然第一年大幅超越老師。畢業第二年中考成績居然全市第一,並在次年的中考複習專題會上做經驗交流,成為目前為止全市最年輕的經驗交流者(當年剛滿20歲)。



筆者一生在鄉村從教,幾乎沒什麼發展,但好幾個敢於出去的同學都很牛。我們班一女生是武漢十大名師,特級教師,正高級,有名師工作室,成為一知名武漢初中校長,有一年到我地跟全市初中語文老師講座,讓我們同學很是自豪。一男同學曾獲湖北省初中語文講課第一名,曾在深圳兩所公辦學校任校長,目前是深圳某區教育局科室負責人。另一男同學曾獲全國高中語文講課第一名,目前是上海浦東教科院主任,轄區學校就有兩千多所。由這些出去的同學的發展,我要說,這種素質不差。



可惜的是,大多數同學沒敢邁出走向大城市的那一步,一輩子就侷限在小地方,儘管目前大多都學校正職或副職,但和那幾個同學不能相提並論。

時勢弄人,很多的優秀中師生和我一樣,就紮根在基層,他們滿懷教育激情,為本地的教育奉獻了幾十年。目前,他們逐漸年老,再過幾年將逐漸退休,但我要說,正是有他們的付出,才支撐起鄉村教育的一片天。請善待他們,曾經的中師生!

謝謝你的品讀,期待你的關注轉發!


文軒閣


我是那個特殊時代的親歷者,不得不站出來說幾句。其實是三十年前到二十年前這個階段,以前師範生是高中生考的,包括大部分中專以及所有大學。大概到了80年代初期,83年左右開始招收初中畢業生。直到99年左右不再分配,大約有15.16年的樣子,提前掐尖。不能不說是一個時代的悲劇。貧寒子弟很多走了師範中專,因為解決城鎮戶口,因為正式的工作,因為家貧,也許因為父母目光短淺等等。

那時能上師範的都是初中最頂尖的學生,排名在2%之內,按素質來說約等於現在的211以上。學習更好的上高中考個985不成問題,最次也是一本吧。這是中國最委屈的一批人,也是對我國教育事業貢獻最大的一批人,還是請大家對這些折翼的天之驕子保持足夠的尊重。他們,我們,不易啊!

我是87年上的師範,那時全縣大約3000考生,中專招生數額大約是60-80人,師範是40人,縣第一高中是省級重點,比師範分數低20多分吧。我是浪費了十分上的師範,當年考的分數是520分,語數外,物理化學政治六門課。記得加上面試分數我在本縣(山西祁縣)是第一,我的普通話和音樂厲害,體育面試也過得去。說起來當時卻沒有任何驕傲的感覺,倒是我母親一說起來我和哥哥一起考上師範是她一生的榮耀。我去了師範第一年就極其懊惱,不願學習,第一次期末考試全班排名30多名,覺得來這學校太丟人了。哎!那時不過15.16歲。後來還是想開了,也稍稍努力了一下,成績也到了前面。班裡還有幾個比我都高十幾分的,腦瓜那個聰明。要是上高中,好點的985是跑不了的。

那時我是在縣一中上的初中,班裡有一大半的學生來自農村,我也是來自村裡的,也算是文化教育發達的大村。班裡條件好的大都上了高中大學,還有不少出國了,在國內的也大都留在了大城市。想起來還真是造化弄人。留在本縣的基本都是上了師範中專的,大都在政府部門和教育戰線奮鬥,起碼衣食無憂吧。知足常樂吧,我們是劃破長空那最閃亮的超新星,用極短暫的燦爛,極耀眼的光芒,燃燒了自己,照亮了自己和別人前行的路。

願所有新星們大順大安!康健平安快樂!


30年一瞬,我輩已近天命,淚已闌珊,就此擱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