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燦爛的豫東調

豫東調也稱東路梆子、下路調,是祥符調傳入豫東後形成的一個豫劇地域流派。馮紀漢在《豫劇源流初探》中指出:“由於朱仙鎮的衰落,蔣門便向四方發展,經蔣扎子等人的手,把祥符調傳到魯西南、商丘一帶……傳到商丘一帶的叫豫東調。”直到今天,商丘一帶和魯西南、蘇北等地的一些豫劇老藝人,還稱自己是蔣門的傳人。

群星燦爛的豫東調

祥符調與豫東當地的口音融合,形成了豫東調的灑脫奔放、俏麗流暢的特點。

根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清朝中、後期,豫東一帶就有老八班、府八班、夏邑三班、永城老虎班等豫東調班社,知名演員有大銀條、麻蘭、張懷林等。清光緒年間到民國時期的有郭大六、焦半死、陳鐵頭、段德福,以及藝名“細羅面”的田成、藝名“八十兩”的花天成等。生行劉芝蘭,藝名劉娃,扮演的劉墉,形象生動,轟動一時;鬚生張尚嗓音清利,做戲認真,扮演的寇準,唱做俱佳,神情幽默,甩靴背靴,乾淨利索,很受觀眾歡迎。王忠啟嗓音洪亮,吐字清晰,武工紮實,身段利落,在《翠屏山》中的表演獨具特色,觀眾說,“扒了房子賣了磚,要看王忠啟的《翠屏山》”。紅臉張建才的嗓音洪亮,表演大方傳神,人稱“戲狀元”。孫登照繼承了張建才的唱腔,嗓音寬廣洪亮,激越圓潤,更深夜靜,聲聞數里,是豫東調最有代表性的紅臉之一。

群星燦爛的豫東調

在豫東有“紅臉王”美譽的唐玉成,唱腔藝術與張建才、孫登照一脈相承,而又有所創新發展。

唐玉成1895年出生在虞城縣申臺寺村,9歲開始學戲,先後拜師況鳳仙、馮垛,在搭班演出時,多次觀摩學習孫登照的演唱技巧,收益匪淺,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最終成為豫東調最有代表性的鬚生演員。唐玉成不僅扮相壯美,表演細膩灑脫,善於刻畫人物的性格情態,而且唱腔不同一般,別具風采。

群星燦爛的豫東調

群星燦爛的豫東調

在演唱時,唐玉成多是真假嗓結合,先低後高,剛柔相濟,渾厚朴實,耐人尋味。唐玉成一生對藝術精益求精,對求藝者真誠傳授,有很多演員如劉玉龍、張萬雲、楊啟超等都受過他的教益。現在有豫東“紅臉王”之稱的劉忠河,雖然沒有得到唐玉成的親授,但通過對唐玉成唱片的反覆聆聽學習,在繼承唐玉成的演唱藝術上,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使唐派藝術得以繼承和發展,很受觀眾、尤其是農村觀眾的歡迎。

群星燦爛的豫東調

群星燦爛的豫東調

在旦行演員中,豫東調也是人才輩出。男旦宮保技藝全面,青衣、花旦、刀馬旦無不得心應手。在《盜海珠》中扮演鄢海蓮,跌、打、翻、滾,輕快敏捷,神妙精彩;在《三皇姑出嫁》中表演的打鞦韆,動作優美,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在《蒸骨三驗》中扮演的王賽花,慷慨陳詞,聲情並茂,觀眾無不為之動容。

藝名白菜心的桑殿傑,自幼在嚴父的督導下熟讀“四書五經”,是早期演員中為數不多的“文化人”。

桑殿傑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率先在旦角唱腔中革除了觀眾已不喜歡的“謳聲”拖腔,首創[二八連板]、[流水連板]等新唱腔,增強了表現力和音律美,使豫東調更加豐富多彩。

藝名苗娃的苗喜臣,1902年出生,原籍山東曹縣,後落戶到夏邑縣道口鎮,20世紀二三十年代曾到開封的永安舞臺和豫聲劇院掛頭牌演出,唱腔明快,音韻婉轉,行腔花俏,表演一絲不苟,真切動人,踩蹺技藝堪稱一絕。豫東有民諺雲:“押了房子賣了地,也得看看苗娃的戲;扒了房子賣了梁,也得看看苗娃的《賣廟郎》。”

淨行演員段德福,1830年出生,以擅演“包公戲”享譽豫東,扮相威武,聲腔氣出丹田,粗獷豪放,聲如洪鐘,善甩“謳”腔,“謳”一聲繞臺三週不絕,氣勢豪邁。他演包公戲武戲文唱,松中有緊,緩中見急,總使人感到舞臺氣氛緊張,扣人心絃。段德福在豫東享有很高的威望,1920年他90歲高齡去世時,觀眾和家人、弟子將其穿戴的包公相紗、蟒袍、朝靴埋葬。

花臉演員張永山,外號“楊花臉”、“三蠻子”,扮演的張飛粗獷豪放,形象傳神,栩栩如生,人稱“活張飛”,抗日戰爭初期,樊粹庭看過他的演出,曾讚譽有加。

藝名“花來韻”的王燕山,唱腔高亮,表演潑辣,能文善武,淨行各路角色演起來都得心應手,無論是演奸白臉的曹操、嚴嵩、董卓,還是演張飛、馬超、項羽、程咬金等,都是輕車熟路,技高一籌。

陳素花是陳素真的義妹,又是陳素真在杞縣時收的兩個弟子之一。1934年,陳素花隨陳素真來到開封,在豫聲劇院和來自山東的黃儒秀相戀,二人相攜來到商丘、寧陵、睢縣等豫東地區發展,很快就風靡豫東藝壇。

王文才是安徽亳縣人,父親早喪,11歲進入亳縣閻集科班學戲,剛一出科就唱出名氣。王文才身架威嚴挺拔,表演優美灑脫,聲音高亢洪亮,頂風能聽八里地,觀眾送他外號“八里嗡”。他在《司馬茅告狀》中的“十告”唱腔,運用效果非常巧妙,將人物所處的情景和內心感情融合得恰到好處,急中有快,快中有巧,巧中有妙。

來自鹿邑縣劇團的劉玉梅,是豫劇早期著名女演員之一,1914年出生在尉氏縣花轎劉村,父親劉丙午是在豫東有一定知名度的豫劇演員。1926年,12歲的劉玉梅進臨穎縣小李莊的龍虎班學戲,三個月後就能登臺演出。1932年,18歲的劉玉梅第一次來到開封,竟能和永安舞臺的主演馬雙枝、王潤枝分庭抗禮。1936年,劉玉梅的身價和剛在開封唱紅的常香玉相同。劉玉梅戲路寬,除應工青衣、花旦外,還兼演潑旦、老旦、刀馬旦和醜行,在“豫東五旗”中,有“雪白旗”之稱。

群星燦爛的豫東調

豫東“雪白旗”劉玉梅

下面重點介紹一下豫東“五杆旗”

“大紅旗”唐玉成,豫劇紅臉王的開山鼻祖,河南紅臉在豫東,豫東紅臉出唐門。唐玉成身高1.8米多,扮相壯美,表演時細膩灑脫,同時,他的唱腔又別具風采。所以,唐玉成表演時,往往能傾倒大片觀眾。唐玉成在演唱時,還特別擅長運用偷字、嵌字、閃板及哀顫(寒顫)等巧妙唱法,使人聽起來既感到粗獷豪放,又別具風采。唐玉成的唱腔給人一瀉千里、排山倒海、氣壯山河的雄壯感。唐玉成於1895年出生於虞城縣利民鎮申臺寺村。唐玉成的父親早喪,他10多歲時隨他的母親遷居到虞城縣賈寨鎮菜園孫樓村其外祖父家居住。 為了餬口,唐玉成13歲就被送入當時社會地位極底、被譽為“下九流”的戲班學戲。唐玉成當時的啟蒙老師叫科馬(本名況鳳仙,唱旦角)。1920年,唐玉成正式拜師馮垛,馮垛正式賜他藝名唐玉成(唐玉成原名子信)。唐玉成虛心學習馮垛的演唱技巧,技藝飛速提高,隨著表演場次的增多,他在當時的虞城、夏邑、商丘等地聲名鵲起。馮垛去世後,唐玉成以馮垛嫡傳弟子的身份成為馮垛戲班的“臺柱子”。1925年,唐玉成回到老家虞城,與當時的戲劇名人王彥山、張永蘭、黃儒秀等人合作。唐玉成在演唱過程中,吸納百家之長,化為己有,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唱派。1937年,唐玉成與王彥山、張永蘭一同加入虞城縣城(今利民鎮)西大街地主劉二老掌管的戲班(俗稱劉家戲班)。1938年,虞城縣城淪陷,劉二老及其家族逃出虞城,該戲班變成了由藝人們自己聯合管理的公義班(群眾仍然稱為劉家班),長期在朱集車站的單鳳舞臺演出。這時候的唐玉成,已經成為聲震百里的“紅臉王”。當時朱集車站有個車站大舞臺,由鄉紳李三甲主力、著名武小生黃儒秀領班。為了攏住這位“紅臉王”,車站大舞臺除給唐玉成開出高薪外,黃儒秀還認唐玉成為義父(其實唐玉成僅比黃儒秀大12歲)。1962年,河南省舉行名老藝人會演大會,唐玉成獻演了《火燒紀信》、《地塘板》、《文王跑坡》等拿手好戲,贏得全省戲曲名家的陣陣喝彩。隨後,唐玉成的主要唱段被政府組織錄音、灌片,全國發行。從那時開始,唐玉成開始成為豫劇的重要代表人物,譽滿全國。當時的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長、中國劇協河南分會主席馮紀漢撰文肯定唐玉成的唱腔,並稱他為“豫劇麒麟童”。 6月17日,在“中國·虞城唐派藝術研討會”上,著名戲曲音樂家、國家二級音樂設計蔣雲聲評價唐玉成時,稱他為“一代宗師”。《河南戲劇》總編、著名劇作家張錫榮在稱讚唐玉成時稱:“一代大師出豫東,名震梨園神州紅。”可以說,唐玉成的唐派藝術,已經成為豫劇中一個重要的、讓群眾喜聞樂見的流派。

“大花旗”花桂榮,花桂榮是豫東調早期旦角流派代表人物,豫東調最著名最具影響力的女演員之一。唱腔俏麗,板式豐富,對豫東調旦角行當影響較大。 唱腔特點是花腔多,韻味醇厚,唱詞也多風趣。花桂榮的父親叫花天成,是清朝晚年的梆子演員,藝名“八十兩”,在歸德府(即現在的商丘一帶)是很有名氣的老藝人。她父親主攻青衣,花旦,就是說是老一代的男旦藝人。花桂榮自幼隨父學戲,攻花旦,活躍在豫東、山東西南部及安徽、江蘇北部一帶。 當時連開封人也都知道,花桂榮是善用花腔的高手,陳素真大師對她的唱腔也很欣賞,說她的唱腔裡是彎彎裡面套彎彎。兩杆大旗一杆的著名豫劇紅臉王唐玉成,另一杆旗就是花桂榮了,能與唐玉成平起平坐,可見名聲之大。再加上黃娃的武生,唱作並佳,拖腔送韻如繞樑之聲,回味不絕。

“杏黃旗”黃儒秀,黃儒秀(1909—1967),男,著名山東梆子和豫劇文武小生演員。藝名黃娃,定陶縣東王店鄉觀堂村人。他幼年隨父在該縣鷓鴣集村給地主種地,因家庭貧困,1923年入該縣高調梆子科班東三義堂公藝班學藝,拜鄭金玉為師。1925年出師搭班,在魯西南、豫東一帶演出。1932年進入樊粹庭組織的豫聲劇院,與趙義庭、陳素真、王錫堂等合演於西安、洛陽、鄭州、開封等地。後因與趙義庭的分歧被“三義堂”請回領班,在河南商丘車站“大舞臺”演出近20年。1949年編入曹縣大眾劇社,並任第一分團團長。1954年參加山東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拜帥》中扮演韓信,榮獲演出獎。1958年他帶領演員們深入生活,編演《鋼鐵姑娘》一戲,榮獲“菏澤專區先進集體獎”。1962年回河南參加了河南省豫劇名老藝人會演,被授予“優秀名老藝人”稱號。他一生活動範圍很廣,除魯西南以及豫東地區外,東至江蘇徐州,西至陝西的西安,南到安徽的蚌埠,北至河北的石家莊、大名等地都有他的足跡,所到之處,他的演出受到觀眾熱烈讚賞,“黃娃”的這個名字也隨之響遍各地。黃儒秀的天賦條件相當優越,他不僅體形勻稱,扮相俊美,而且唱腔耐聽,文武俱佳。在小生行當裡,不論是文雅小生,還是扎大靠的武生、翎子生、短打生,以及娃娃生,無不得心應手。看過他的戲的人,都讚歎他的技藝高超,併為他的藝術魅力所傾倒,被群眾譽為 “生中之冠”。他的戲路和趙義庭相近,拿手戲也以《南陽關》為佳,入“五杆旗”,號“杏黃旗”,縱橫一時。在各種角色的表演上不斷探索與創新,還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舞臺人物形象,如《反昭關》、《探井》中的伍子胥;《長坂坡》、《截江》中的趙雲;《黃鶴樓》中的周瑜;《提寇》中的寇準;《獅子樓》中的武松等。在現代戲《父子婚姻》、《李雙雙》中還分別飾演了於希同、孫喜旺等角色,受到觀眾們的一致好評。黃儒秀除了小生戲拿手外,演丑角戲也非常出彩。如在《能幹鬧房》中,他扮演康府馬童能幹。皇家千歲的後代陳宏要霸佔康府小姐成親,能幹聞信後,抱打不平,男扮女裝,替康小姐過府成親。一登場就將頭上戴的草帽圈摘下,邊唱邊舞,同時手中的草帽圈變換各種花樣。在能幹獨唱及與康夫人的對唱過程中,竟變換了二十四種不同樣式:有的像小船,有的像飛雁,有的像一對牛角,有的像一條滾龍——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充分表現了馬童能幹聰明機智、詼諧滑稽的性格,大大增強了喜劇色彩,給人以美好的藝術享受。現在,現在由黃儒秀創造變草帽已經成為山東梆子的一個“絕活”,寫到這裡,突然想起,這是否與我省名角王藝紅在《討飯國舅》中使用的草帽圈差不多!

“雪白旗”劉玉梅,劉玉梅,女,1914年生,河南尉氏縣洧川花轎劉村人,沙河調名旦,豫劇最早的女演員之一。父親劉丙午原是譽滿豫東的河南梆子演員。劉玉梅12歲入臨穎縣小李莊龍虎班學藝,三個月後登臺演出《抱琵琶》。三年出師,一年效勞,17歲返故里,當地掛牌演出《汾河灣》,頗有名氣。沙河調演員少有北上進開封等地的。1932年初劉玉梅首進開封,就能和永安舞臺的領銜主演當時大紅大紫的名家大腕馬雙枝、王潤枝一決勝負。1936年到開封搭班,曾先後與馬雙枝、陳素真等人同臺演出。同年戲價更是和常香玉相同,遂被稱作藝壇怪傑劉玉梅。劉玉梅 ,在公議班長達七年,除應工青衣、花旦外,還兼演潑旦、老旦、刀馬旦和醜行,可謂戲路極廣。主要代表劇目有《穆桂英掛帥》、《樊梨花徵西》、《五張弓》、《兩狼關》、《二龍山》、《對花槍》、《五虎拜壽》、《對繡鞋》、《玉虎墜》、《賣苗郎》、《杜家寨》、《花打朝》、《審誥命》(飾唐成)等 抗戰期間,在日寇飛機轟炸下,流落豫皖邊界與閻立品、高興旺等合作,在界首、沈丘、柘城、鄲城、鹿邑一帶頗有影響。期間把自己的拿手好戲《秦雪梅觀文》、《對繡鞋》等一絲不苟的傳給了弟子桑梨花桑振君大師。1949年到建國後,在林縣、長葛、洧川等地演出。1953年應聘參加了禹縣"一把泥”劇團,落腳在瓷都神垕。1958年和禹縣工人劇團合併。她的代表劇目有《對花槍》、《洛陽橋》、《杜家寨》、《汾河灣》、《三上橋》等。她以唱沙河調為主,並吸收了樣符調、豫東調、豫西調的唱法,韻乖字巧,高亢緊湊、剛柔相濟、疾徐有致。 1962年和著名豫劇演員桑振君師徒二人一同參加了河南省豫劇名老藝人座談會,獻演了《反西唐》、《雷音寺》,受到好評。演唱的節目均由省電臺實況播出並由中國唱片社灌製了唱片。女演員在當時被稱作名老藝人也並不多見,而劉玉梅則就是其中之一。

“小藍旗”陳素花,陳素花,女,其丈夫是杏黃旗黃儒秀,堪稱豫東的金童玉女,與陳素真大師結拜為姐妹。與大花旗花桂榮,大紅旗唐玉成,杏黃旗黃儒秀,雪白旗劉玉梅,常演劇目有《前楚國》、《後楚國》、《反五關》、《觀文》、《火燒紀信》等,曾在豫東稱雄一時,為觀眾所稱道。一時間在豫東上空五杆旗嘩啦啦飄蕩,形成了豫東梨園的一道靚麗的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