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老冒574


于謙一生兩次處於皇權更迭的中心。第一次是在土木堡之變之後,力挺朱祁鈺即位。之後,成功組織北京保衛戰,挽救大明朝於將傾之際。第二次是在奪門之變之後,于謙被迫處在中心。



公元1449年,對於大明王朝來說是艱難的一年,北方的瓦剌大軍來犯,御駕親征的明英宗率領20萬大軍,卻被瓦剌大軍包圍在土木堡,最終明軍被瓦剌大軍擊潰,連英宗皇帝都成了瓦剌的俘虜,而且瓦剌以英宗作為人質進逼北京城下。



大明已經處在了崩潰的邊緣,首都附近的軍隊都已經在土木堡一戰之中被全殲,防守空虛,皇帝被俘虜,眼看首都也要不保,一時間人心惶惶。

為了應對眼前的困境,監國朱祁鈺召集群臣商議對策,一個叫徐埕的大臣提議南遷避敵,這個建議遭到了時任兵部侍郎于謙的斥責,于謙提議“凡是建議南遷的都該殺”,其餘大臣也表示贊同于謙的觀點。

事實證明,于謙並不是那種只會講空話的書呆子,他雖是文官,卻通曉軍事,登基繼位的景泰帝朱祁鈺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負責京城的防守。


于謙整頓軍備,安排京城的剩餘兵力進行防守,並且派人到附近徵兵勤王,在於謙的指揮和明軍的英勇作戰下,明朝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將大明從崩潰的邊緣挽救回來。

因為保衛北京有功的于謙被景泰帝任命為內閣首輔,而且在之後的八年裡對於謙信任有加,而於謙也盡忠職守,將大明的朝政打理的井井有條,更加難得的是于謙為官清廉,從來不收受賄賂,也不貪汙腐敗,是個既清廉又能幹的大臣。且那麼英宗被俘,于謙反而擁護代宗上位,這讓英宗心裡有個結,為什麼沒去不去救他反而擁護代宗上位?于謙立了新皇帝,那就說明英宗在也先手裡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隨時可能被殺掉。


但是被瓦剌俘虜的明英宗最後卻被放回來了,其實也先就是想看內訌。回朝後的英宗被景泰帝所忌,景泰帝將英宗囚禁在廢棄的南宮之中,在南宮之中,英宗和他的皇后兩人相依為命,連個服侍的太監和宮女都沒有。皇位和權力讓親密的兄弟變成了仇人,英宗心中的感激、平和慢慢被仇恨所取代。

1457年,景泰帝病重,景泰帝沒有兒子,所以英宗被幾個別有用心的小人蠱惑,發動政變,入宮復辟。這次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太上皇明英宗在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貞等人的幫助下重新登上帝位。



從奪門之變中可以看出,明英宗並不是自己發動政變,而是在石亨等人出兵迎立的形勢所迫下登上帝位。那麼石亨等人自然是有功之臣,要得到重用。

但是,石亨等人卻和于謙這樣的忠臣有間隙,容不下於謙。於是,在徐有貞(當年他提議遷都,被于謙怒斥,心中有恨)、石亨、曹吉祥汙衊于謙冊立襄王。明英宗本人對處死於謙有些猶豫,說“謙實無罪”,徐有貞說,不殺于謙則奪門之變則無名。於是就定了,冤殺于謙。



當然,謊言也總有敗露的一天,明英宗從李賢的口中得知了當年奪門之變的真相。原來,他明英宗不過是石亨等人利用的棋子,而且還借他之手處死了于謙。但那個時候後悔已經是為時已晚,明英宗也由此背上了誅殺忠臣的千古罵名。于謙也被稱為民族英雄,與岳飛、張煌言並列“”西湖三傑”。


浮塵孤星


說到于謙之死,就繞不過去明朝的兩大政治事件,一為“土木堡之變”當為國恥,二者“南宮之變”當為政變。

明宣宗去世後,剛滿九歲的皇長子朱祁鎮即位,史稱明英宗。但英宗年小不懂事兒,圖樣圖森破,寵信起了從小的伴伴太監王振,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小孩子嘛還是比較親近身邊人的。可這個王振王太監可不是一般的偽娘吶,而是胸懷大志的太監,誰說太監就不能帶兵打仗了,仗著小皇帝的信任,一衝動釀成了土木堡之變,自己也成了瓦剌的俘虜。


瓦剌抓住英宗後,覺得不錯,奇貨可居吶,想學學曹孟德來一出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戲碼,就計劃進行政治敲詐,嚮明朝索要金銀珠寶。此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 建議皇太后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年號景泰,尊英宗為太上皇。于謙的禍根也就由此種下。

瓦剌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做了一回流氓,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敲詐不成還要對朱祁鎮包吃包住的,開支也不小吶。於是英宗被俘一年後,瓦剌放他回來了,而朱祁鈺此時已嚐到了做皇帝的甜頭了,不想把皇位還給哥哥了,就把英宗囚禁在了南宮之中。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迎接上皇恢復了帝位,是為南宮之變。英宗宣諭朝臣以後,石亨等復辟功臣,緊接著又捏造了于謙“意欲迎立外藩”的“謀逆罪”,將於謙逮捕入獄。



對於于謙,英宗認為于謙曾有大功,不忍將其殺害,屬於可殺可流之列的。然而,徐有貞卻進言道:“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畢竟代宗是于謙擁立的。這使得英宗下定決心處死於謙。1457年,于謙慘遭殺害並被抄家。


冊小吏


看到下面答的那麼長,我就說的簡單點了。

奪門之變是為什麼?明代宗重病,而且沒有兒子,皇位肯定要傳給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實際上還是要把皇位還給明英宗這一支。

但是,有三個政治投機分子編造了一個謊言,這三個人是徐有貞,石亨,曹吉祥,人送外號奪門三傑。編造了一個什麼樣的謊言呢?大意就是說要大臣于謙另外尋找藩王,繼承明代宗的位置。所以就奪門之變事後的合法性就來源於此。但是,事實上並沒有這回事。因為找藩王入京是要詔書的。但是奪門之變成功後也沒有找到這個所謂的詔書。

英宗當時是很猶豫的,到底該不該殺于謙。因為于謙的功勞太大,風評太好。但是我們的徐有貞同志就比較有本事了,說了一句話,直接讓英宗下定決心處死於謙。這句話是什麼呢:不殺于謙,奪門無名。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果不殺于謙,這件事情是沒有名分的。畢竟奪門之變編造的謊言裡,起因就是于謙。

後來李賢揭破了這個謊言,英宗後悔萬分。從此不準再提”奪門“二字。所以于謙的死,基本可以看做是奪門三傑直接造成的。

喜歡就關注唄: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同的故事。


砍歷史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奪門之變”爆發,石亨、曹吉祥、徐有貞密謀迎太上皇朱祁鎮復位,事情進展的十分順利,半夜謀事,天亮英宗就坐上龍椅接受百官朝拜,而當天晚上,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就被抓捕並判處死刑。

奏摺上去,英宗尚猶豫,他說道:"于謙實有功。"政變策劃者徐有貞說道:"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

這一番對答,決定了一代名臣于謙的命運,八年前他臨危不懼,擁護代宗登上大位,死守北京,維繫了明室江山,僅僅八年,就淪為階下囚,最終連性命也丟了,實在是冤屈。

但在當時,他的確是非死不可,即便不死,下場也好不到哪裡去。

英宗之所以急吼吼的被推上位,是因為代宗皇帝身體不好,且沒有子嗣(太子朱見濟夭折),京城中流傳吏部尚書王文打算推舉襄王的兒子繼承大統。先不說這事是真是假,於情於理都是不被大臣接受的。在眾人心目中,代宗不過是皇位上的臨時工,英宗皇帝才是正統,既然英宗已經回來了,你就應該主動讓位,但代宗皇帝不但不讓位,還打算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立為繼承人,明顯不符合皇位繼承規則,而朱見濟夭折後,又想著請藩王的兒子做繼承人,要知道此時英宗才三十多歲,英宗的兒子憲宗朱見深也活的好好的,怎麼也輪不到藩王的兒子來插一槓子。

這種情形下,作為當朝最有權勢的大臣,于謙不僅不阻止,竟然還是傳言中的謀劃者,自然為大家所不能接受。按照這個邏輯推算,無論是誰上位,于謙必然是託孤大臣,權傾天下。對於剛剛從王振專權中逃脫出來的群臣來說,不願意看到這種場景,而於謙為官清廉、鐵面無情的行事風格也為群臣所不喜。官場講究規矩,于謙破壞了這種規矩,這就把私人的感情上升到了制度和文化層面,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英宗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復辟,而於謙被賜死也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反彈,因為大家都明白,殺了于謙的確冤枉,不殺于謙問題更多。

從歷史記載來看,英宗不能算是昏君,人品上更是非常不錯,不然也不會在殺伐決斷的關頭說出"于謙實有功"這種話語,但即便如此,他也對於謙有所不滿。當年英宗被俘以後被當做人質來攻打北京城,于謙說出個“社稷為重,君為輕”,告訴守城的將領只管守城,不要顧忌英宗死活,這話放在當時的環境沒有問題,但對英宗個人來說心裡總是個疙瘩。而英宗回到北京後被軟禁多年,作為權臣于謙毫無表示。代宗廢掉太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于謙也沒有說話,諸多事情累計,在英宗那裡,于謙好與不好都與自己無關,于謙越好,對自己越不利,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是自己的東西好與不好有什麼意義?

而與于謙有私人恩怨的徐有貞十分明白這個道理,他也說的很有分寸: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名就是復辟的藉口,復辟是不合常理的權力交接,既然不合常理,就必須有不合常理的理由和不合常理的責任人,這個責任人只能是于謙。

許多人把于謙的死歸結為石亨、曹吉祥、徐有貞三人的誣陷,這明顯是低估了當時的環境,作為手握重兵的兵部侍郎,于謙可以輕鬆調兵平息這場半吊子復辟,但他沒有做,因為他知道復辟看似不合理,其實是一種不合理的糾錯,於理不合,於情有利。他的自尊和信仰不允許他這樣做,但他卻不阻止別人做。這正是他名節高貴的地方,而那些參與“奪門之變”的大臣們,也不能都歸結為自私自利,如藩王之子繼位這種謠言能夠快速發酵,必然有特定的土壤,那些年老成精的官場老油條,哪能看不透這背後的玄機,但他們聽之任之,卻也是各人打各人的主意,任由石亨、曹吉祥、徐有貞擺佈不過是順水推舟。

比如和徐有貞一起參與政變的楊善和王驥,一個早年毀家紓難,變賣家產頂住聖旨帶回英宗皇帝,一個七十多歲帶著兒孫一起參與“奪門之變”,他們年事已高,功勳卓著,看中的不是英宗復辟後的功名利祿,而是他們所忠於的信仰,那就是皇位繼承權的合法性,而作為這種制度的破壞者,于謙縱然有功,也必須受到懲罰。

如此這般,于謙就非死不可了,與其說他是死於陰謀,不如說是一場陽謀,這場陽謀的始作俑者就是專制社會的低下的政治倫理,勝者王侯敗者寇,輸了就的死。

至於後來憲宗皇帝為于謙平反,更像是另外一種糾錯,那就是于謙所為於皇帝不利,於社稷有利,既然先帝已經不在了,自然當以社稷為重。從這個角度來說,于謙的死是為朱家宮鬥背了黑鍋。



日慕鄉關


首先談談明景宗,明景宗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他性格內向,為人謹慎,從小就對皇位不是特感興趣,沒有和皇兄爭的意思。不過機運巧合,世事忽變,鬼使神差之下輕而易舉就登上了帝位,明英宗是他哥哥,他沒必要也不能殺。

明英宗殺于謙的原因:景帝廢除後,徐有貞提醒明英宗說“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為處置於謙猶豫再三的明英宗終於下定決心,殺掉于謙,抄沒家產,家人充軍。

與景宗相比,英宗的治政能力並不遜色,甚至強於景宗,明英宗經歷了苦難以後,他的頭腦、閱歷、手段、眼界、胸襟等方面都超過那些從小就在皇宮裡面長大的皇帝。

那些寄人籬下,忍辱負重的生活以及鬥智鬥勇的考驗,已經徹底的改變了當初那個什麼也不懂的糊塗的小皇帝,讓他蛻變成了一個英明的帝王。

景宗是病死的,“奪門之變”後,英宗指斥代宗“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往彰聞,神人共憤”,宣佈廢他為郕王。失去帝號的朱祁鈺被遷到西內永安宮居住,病情不久趨於惡化,於1457年正月十九離世。


小魚兒扶臉


于謙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毫無爭議的忠臣之一,後來在評價別的臣子的時候還會說什麼功過分開,但是對於于謙歷史上所有人都認可他的品質,都知道他是一位忠臣,為人民謀福利,從來沒有什麼私利。

于謙為明朝為天下百姓做出了巨大貢獻,可以說如果沒有于謙明朝早就滅亡,國家也會再次陷入戰亂當中,但是于謙功績那麼大,在明英宗回來發動政變重新當上皇帝之後,卻下令把于謙殺死,難道是明英宗無情無義,不知道于謙功勞大嗎?

明英宗自己說過於謙功勞巨大,而且自己身在瓦剌不被殺掉,全都是靠著于謙鬥爭的結果。因此不管是從國家角度考慮,還是從明英宗個人角度考慮,他都十分的感謝于謙。那為什麼明英宗還要殺害於謙呢?

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于謙所作所為威脅到了帝王權威,要知道于謙雖然是為了保衛國家把明英宗廢掉,但是不管怎麼說于謙廢掉皇帝是不可爭議的事實。古代皇帝權威不容挑戰,不然他怎麼還控制群臣呢?如果不好好處罰于謙,那麼以後再出來一個敢於廢立皇帝的權臣怎麼辦。

所以在明英宗政變成功之後一定要殺了于謙,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能夠好好地進行統治,結束于謙帶給自己的影響,讓自己能夠有效地進行統治。可以想象在明英宗的心裡,估計也是不想殺了于謙,畢竟於謙對國家對自己都是有功,而且於謙是個難得的忠臣,殺了實在是可惜。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明英宗必須這麼

實際明英宗這麼做有點多此一舉,于謙的存在未必會給他統治帶來危機。于謙雖然另立皇帝,但是在明朝還是認可明英宗的。比如說朱祁鈺繼位之後,就想廢掉明英宗的兒子,改立自己的兒子為皇太子,但是這個做法卻被各位大臣阻止,說你不過是替你哥哥治理國家,可不能搶你哥哥的江山。

由此可見,朝中大臣對於明英宗還是非常認可的。或許即使沒有後面的奪權之變,明朝大臣最後也會用擁護明英宗復辟當皇帝。不過於謙被殺,全國人民都非常的憤慨,據說劊子手不忍動手殺于謙,就回頭一刀把自己殺死,表示自己對於謙的愛戴。


汪曉宸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土木堡之變大家熟吧,熟我就不多說了。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被俘,京城三大營損失慘重,朝廷內部吵成一鍋粥,有人主張南遷,有人主張據守。這幫文人為了洩憤,甚至還在朝堂上亂拳打死太監王振的心腹。


于謙非常冷靜,他知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沒了,沒了主心骨,於是他就聯合一大幫大臣把明英宗的弟弟明景宗扶上皇位。

明景宗初登皇位是一萬個不願意,他被嚇到了。一來這是一攤爛攤子,處理不好自己就得遺臭萬年。二來朝臣此時非常瘋狂,殺了許多王振心腹,都殺紅眼了,自己要是沒弄好說不準也得倒黴。

但是當北京保衛戰勝利後,明代宗漸漸體會到皇位的好了,他哥哥被放了回來,按理說你應該把皇位還給我了吧,明代宗不,他把他哥哥幽禁了。

說會明代宗,于謙是保衛京城的首功,同時也是擁護自己上位的大臣之一,而且於謙非常有才能,所以明代宗對於謙是言聽計從,非常信任於謙。其它人因為嫉妒紛紛彈劾于謙,但是明代宗力排眾議,對於謙是信任有加。在哪個外人看來,于謙都是明代宗的心腹。

于謙性格剛毅,不懂變通,有啥是啥,對那些無能的大臣們從來都毫不掩飾的鄙視。因此他得罪了大批朝臣和王公貴族。

石亨是保衛京城的大將,和于謙一起配合打敗了也先,原本二人關係還行。石亨有一次嚮明代宗舉薦于謙之子為官,于謙不僅沒領情,還狠狠羞辱了石亨一頓。說石亨從來沒有推薦過一個隱士名人,現在卻來推薦我兒子為官。我雖然有功,但是絕對不敢用兒子濫領功勞,啪啪打石亨的臉。

後來明代宗病重,石亨為首的重大臣擁立明英宗復辟。明代宗不行了,在眾臣眼裡就代表著于謙沒了靠山,於是有仇報仇,甚至有人主張要族誅于謙。

明英宗本來很猶豫,但是一想于謙不管是不是,明面上他都是明代宗的心腹,如果不殺于謙,就表示自己這復辟不完全。任何東西在皇位面前都不算東西,那點憐憫很快就被皇位的誘惑沖淡了。於是便依了大臣們的心願,殺了于謙。

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後的結局——斬決。史載:天下冤之!


守仁看劇


我來回答:

以于謙的操守和性情,被傳統社會的官場所邊緣化,為同僚大臣所孤立,是很自然的情形。

在國難當頭的危急時刻,官僚集團或許還能容忍于謙的存在;一旦天下無事,于謙必然會被排擠,甚至遭到殺害這樣的奇禍。

在北京保衛戰之後,即使于謙多次請辭避讓,極力想逃離政治鬥爭的漩渦,但悲劇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熙說歷史


是郭德綱指使的



滿身塵埃菩提樹


英宗知道于謙為了大明江山的付出,沒于謙大明完蛋,但是奪門要合法化,要天下人知道他才是合法皇帝,當年只是去旅遊溜達了,景弟只是暫時攝政,可借給你你不能變成自己的,如今回來自然要找回失去的,因此去除景帝勢力需要拿于謙開刀,需要找對立教材,殺于謙那景弟的皇帝就是不合法,如不殺奪門成反叛,因此要借于謙的頭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