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高質量發展階段亟須提高開放水平

隆國強表示,過去四十年,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奇蹟,其中對外開放發揮了重要作用。每一次重大的開放舉措,都會帶來很多新的變化和發展。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的“國研智庫論壇?第五屆年會(2018)”日前在京舉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等專家表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經濟取得巨大成就,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亟須繼續深化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隆國強說,全球化是把雙刃劍,有機遇也有挑戰。而開放戰略是否正確、開放舉措是否得當,決定我們能不能繼續在全球化進程中趨利避害,在開放中取得成功。隨著國際環境與內部條件的深刻變化,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地調整開放戰略,需要著重考量三方面問題:一是冷靜觀察所處國際環境的變化,準確把握變化中蘊含的新戰略機遇;二是充分發揮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新優勢;三是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調整對外開放戰略。

“新時代對外開放戰略,要立足於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隆國強提出,今後應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對外開放對象要更加全面,在繼續深化與發達國家的經貿合作的同時,更加註重與發展中國家開展全面的經濟貿易合作;開放的空間佈局要更加全面,在提升沿海地區開放水平的同時,更加註重擴大沿邊地區、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開放領域要更加全面,貿易與投資並重、製造與服務並重、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引資引技引智並重、實體經濟與規則治理並重。

二是打造參與國際競爭新優勢。加速推進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升級,處理好對外轉移與轉型升級的關係;引領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從進口導向轉向開放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服務業要徹底改變“對外開放不足、對內管制過度”的局面,通過擴大開放、深化改革,儘快提升競爭力;提高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質量和效益,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資跨國公司。

三是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新的開放戰略提供製度保障。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加快推進開放型經濟體制改革。擴大授權,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作用。以改善營商環境為著力點,全面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商籤高水平自貿協定或投資協定為撬板,實現以開放促改革。

四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包括在多邊層面參與WTO改革,加快研究並提出中國方案,在區域層面積極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自貿談判,加快已有自貿協定的實施進程。

五是在開放中始終要有底線思維,維護金融安全、資源安全等國家經濟安全。

陳文玲認為,改革開放毫無疑問是成功的,中國經濟進入新階段,改革開放也面對新的嚴峻挑戰,當前挑戰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第一,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好改的改革幾乎已經改完了,難改的依然很艱難。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上層建築如何適應經濟基礎,生產關係如何適應生產力,才能促使上層建築、生產關係不會成為制約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因素。近些年來,政府出臺了1500多項改革舉措,民眾的改革獲得感普遍增強,但是仍有部分企業和民眾認為獲得感並不強烈。原因就在於現在的改革觸碰到了基本利益,觸碰到了上層建築和生產關係。

第二,在新舊動能轉換進程中,新動能的釋放仍不夠充分。所謂新動能,必須有衝擊力,可以替代舊動能。新舊動能轉換的時間越短,生產力解放的力度越大,經濟發展的後勁越大;反之,如果時間過長,新動能就會逐漸消失,甚至還未出現就被扼殺。

對於新動能來說,最重要的首先是理論創新。當前我國很多理論還停留在幾十年前。西方經濟學創立時,是以實體經濟為主體的時代。如今世界已經進入信息革命時代,新興經濟、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如果理論依然停留在過去,勢必無法支撐起新動能;其次是制度創新。我國的制度創新遠遠滯後於實踐。比如,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其“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無疑是非常正確的,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可能出現偏差;最後是機制創新。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合作機制,不能僅停留在政府層面。政府可以進行戰略和規劃對接,但最主要的應是以企業為主體,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只有這樣,改革發展之路才能走得更遠。

第三,當前全球範圍內大國競爭和博弈空前激烈。這種大國競爭和博弈對中國來說無疑是重大考驗,而我們的戰略以及策略配合能否成功落地,更是對中國走向未來的再次考驗。(記者 金輝 )

原標題:專家:高質量發展階段亟須提高開放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