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求:正確理解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

中新經緯11月28日電 題:《吳曉求:正確理解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

作者 吳曉求(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關於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我們一直都在思考和探索。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實際上就在探索這個問題,市場在經濟活動中究竟處在什麼樣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看待市場的作用?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表明,我們構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力量。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認識。

總體上看,40年改革開放遵循了市場是基礎性、決定性作用的基本原則,但有時候也會背離這個原則。經濟好了,就忘掉了這個原則,覺得市場作用是不是太大了?實際上,市場與政府的關係,國有企業與民營經濟的關係,都體現出如何理解市場的作用。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的成功經驗,就在於我們尊重了市場經濟規律,哪一天不尊重市場規律,哪一天不尊重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經濟就會出大問題,就會走彎路,最終都要回到這樣一個基本的規律上。

如何理解政府的角色?

關於政府角色的討論,理論上是清晰的,但有時實踐中則不清晰。我們時不時地過分誇大了人為的作用,過分誇大了政府的作用。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把握政府的角色非常重要。我們不搞新自由主義,完全沒有政府,那不可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實際上就是一個政府在恰當的位置上去引導經濟發展的道路。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要清晰。

有人說,政府是守夜人的角色,有可能。政府的作用更多的是營造經濟和社會環境。政府非常重要的職能是觀察經濟變化,採取相適應的政策,去燙平或減少經濟波動。這個政策是變化的,是根據經濟的實際狀況、經濟週期的變化而調整。對經濟週期的理解非常重要。當經濟處在一個不太好的時候,處於下行的態勢,如果我們仍然延續經濟高漲時期的政策,那政策就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實際上,在當前中國經濟趨勢下,降稅、減低費用是非常重要的政策。

政府的職能是為企業服務。企業碰到困難的時候要為他解決困難,要營造一個適當的環境,讓企業度過困難。企業是財富創造的主體。企業發展了,財富才會源源不斷。環境的營造、政策的實時調整是政府的職責。政府不應以財政收入的增長為目標,這不是政府的目標。從一定意義上說,也不應以GDP的增長為目標。經濟的良性循環、經濟與自然環境的和諧,讓老百姓能夠享受到經濟增長的財富效應和社會福利水平,是經濟增長的終極目標。

有時候,我們會忘掉這些根本的東西。經濟不好不要完全歸結於經濟週期,那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辦法。實際上,很多經濟問題與我們的政策不到位或者錯位有關係。筆者認為,中國的財政政策不是一個合格的政策,沒有宏觀調節的功能,心中的目標永遠是財政收入的增長。財政政策首先是宏觀經濟政策,首先是宏觀調節的職能,必須要有宏觀的視野,要站在宏觀經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的成功?

中國的貨幣政策遠比財政政策做得好。說實話,要沒有中國式的貨幣政策,中國經濟增長保持40年是很困難的。有人經常批評我們的M2增長太快,貨幣超發,那是因為有些人不瞭解中國經濟增長的奧秘,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其中的奧秘。

中國經濟的成功,首先是體制改革。改革釋放了人們的積極性、創造力。中國人只要不捆住手腳,不束縛思想,就有無限的創造力。40年經濟增長首先是體制改革推動的。體制改革得益於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是社會進步源源不斷的動力。沒有思想的解放,社會經濟就會停滯。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首先是基於思想解放。

第二是對外開放。開放給中國注入了巨大活力。開放是改革的核心。沒有開放,改革就找不到目標。只有開放才能找到改革的目標,才能知道我們的體制必須與先進的管理體系、經濟規則相對接,與文明世界相對接,與市場化規則相對接,與全球化規則相對接。所有這些只有開放才能完成。所以開放給了中國經濟巨大活力,給了中國人巨大的信心。開放也給我們帶來大量的資金,1978年全國的外匯儲備只有1.67億美元,今天外匯儲備基本穩定在3.1萬億美元。開放是需要勇氣的。在當時封閉、計劃經濟觀念僵化的年代,沒有超人的勇氣,對外開放是做不到的。小平同志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在當時的環境下,能做出改革開放這樣對未來中華民族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決策。

第三是科技和人才,對中國經濟40年的增長非常重要。有些人試圖否認中國大學的價值,實際上,沒有中國大學的發展,沒有為世界培養這麼多的人才,中國經濟不會有今天。從70年代末到80、90年代,我們培養了數以百萬計的優秀人才,他們都是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下培養出來的,他們思想不被束縛,有理想、有才幹、有擔當。40年兩代人改變了中國,發展了中國。

第四是金融。從技術層面看,如何理解經濟與金融的關係非常重要,財政政策對中國經濟的作用微乎其微,貨幣政策做了巨大貢獻。我們走了一條貨幣政策與中國經濟增長獨特的道路。中國經濟的外向性和外匯管理制度,使我們有相當充裕的金融資源,以推動中國經濟的增長。在這種條件下,中國的金融資產膨脹速度比經濟增長快得多,大概以兩倍的速度在膨脹。1978年中國經濟貨幣化率0.3左右,現在是2.1,我們要正確地看待這一指標,既有泡沫的成分,也有金融深化的成分,更有中國經濟和金融獨特的奧妙關係。

長期以來,我們非常巧妙地運用了金融資源來推動經濟增長,善於利用金融槓桿去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在過去一個時期,過分強調去槓桿,但過度去槓桿對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和金融有很大的負面性,為未來的金融動盪埋下了種子。筆者贊成優化槓桿,反對在金融體系內搞槓桿遊戲。金融對實體經濟的作用,本質上是通過槓桿來完成的。金融對實體經濟的作用,除運用槓桿以外還必須通過改革來提升。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不僅僅是貸款融資服務,支付、併購、財富管理、信息這些都是金融為實體經濟提供服務的重要內容,所有這些只有通過改革才能完成。

金融改革的重點在哪裡?

首先是市場化方向的改革。金融通過多樣化的金融產品、金融工具為實體經濟服務。融資者需要多樣化的融資工具,財富管理者需要多種金融資產,只有改革金融結構,才能滿足實體經濟的需要。金融最重要的是創新。

一段時期以來,我們嚴重誤讀了金融創新,以為金融風險都是金融創新帶來的,筆者不贊成這個判斷。中國金融重要的發展動力來自於金融創新,來自於為社會提供多樣化的金融工具、多樣化的金融資產、多樣化的金融組織形態。讓大商業銀行為小微企業,包括高新技術企業,提供全面金融服務似乎不太可能,或許只有發展PE、VC、天使基金等新金融業態才可以提供相匹配的金融服務。金融最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系列金融制度業態和多種金融工具,與處在不同週期的企業相協調,這是金融的責任。金融要通過制度創新去孵化這些企業。衰退期的企業可以通過併購基金讓其併入其它企業,完成轉型。這些都要靠金融創新來完成,金融創新是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特別重要的機制。不要妖魔化金融創新。

金融體系需要大江大海,也需要小溪小湖,只有大江大海是不夠的,還必須保持小溪、小河的流動。小溪、小河是為小微企業服務的。中石油、中石化、一汽等大企業很重要,但數以百萬計的小微企業也很重要。主動脈很重要,毛細血管也重要,毛細血管堵住了,人體就會腐爛,別看仍然活著,但很不美、很不舒服。金融監管對金融發展趨勢規律要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把握。

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首先是改革開放和創新,其次是金融的科技化。我們必須通過高科技來推動金融的變革。金融的變革主要通過兩種力量來推動:一是通過市場的力量脫傳統金融融資的煤;二是通過科技的力量脫傳統金融支付的媒。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市場的力量很大,科技的影響很大。(中新經緯APP)

(以上內容據吳曉求教授出席並發表題為《正確理解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的演講整理。)


吳曉求:正確理解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


吳曉求

關注中新經緯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中新經緯”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本欄目嘉賓觀點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