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億理財資金要大規模入市了?

主要財經信息

1、四大行理財子公司成立

截至26日,工、農、中、建四大銀行已全部宣佈設立理財子公司,動輒百億元以上的註冊資本盡顯“土豪”本色。目前,全國已有19家銀行宣佈設立理財(資管)子公司。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理財產品可以直接投資股票,這被認為是股市的重大利好。不過據瞭解,短期內對增量資金不宜過分期待。相關人士表示:短期不會帶來資金大規模入市。目前大部分銀行理財都是零售資金,拿固定收益資產,權益配得少。以後會不會增加,還要看主動管理能力;部分理財子公司的權益投資人才已到位,但初期佔整體產品規模的比例不會很大,不會大規模入市,並且會以FOF的形式做,主要還是求穩。

點評:這個20萬億是個虛值,2018年以來,銀行的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已超20萬億,這才是20萬億的基礎背景,沒想到一些萬惡的媒體拿來就用,博取眼球,現在高層讓其進股市玩耍,這沒法評價優劣。銀行主做固定收益投資,對於權益投資,還是睜眼瞎,至於後期組建何種團隊,秉承什麼樣的風格,具體投入多少錢,都是值得商榷的問題,股市是什麼地方,地獄與天堂的綜合體,這部分錢出了問題,大家都可以洗洗睡了。

2、科創板候選企業起碼具備四大特徵

能上科創板的究竟是什麼樣的企業?上海市經信委近日下發的《科創板優質企業信息收集表》刻畫出了輪廓。主要有四大特徵:近幾年收入複合成長率較高,擁有多項發明專利,行業排名靠前,研發投入佔收入比重較高。這些企業可以不追求利潤,但營業額要大,要在行業處於領先地位,企業要具備科創特點。上海高層公開表態,要瞄準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等關鍵重點領域,讓那些具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企業真正脫穎而出。

點評:希望是好事,彎道超車需要這些一邊賠著錢,一邊有核心技術的公司牛逼轟轟的走出來。對二級市場影響不好說,但對創業板形成利空,會剝奪其高估值的定位。

3、轟轟烈烈的回購潮,為啥上市銀行無動於衷?

當下回購潮湧動,但沒有一家上市銀行透露過回購股份的計劃。具體原因有兩點。首先是銀行面臨嚴格的資本金約束,如果回購股票並註銷,將會消減銀行資本充足水平,而資本充足率是上層監管的主要指標之一。其次,公司如果作出減少註冊資本的決定,必須採取通知債權人等行動。但銀行的債權人是存款人,如果要回購併註銷則可能需要得到存款人的同意,這有可能引發擠兌等風險。

點評:看來銀行板塊還是很實在的,人家第一反應就是回購後再註銷會有制度障礙,別的股票都不這樣想,回購後等漲上去再減持,做個差價,豈不美哉。

4、央地密集開啟大規模民企調研,超萬億項目箭在弦上

年末將至,發改委、商務、工信、財政、稅務等多個重要的相關部門以及地方政府密集開啟大規模民企調研,擬出臺新一輪民企支持政策。包括石油、電力、通信、軍工等重點領域民資准入也將迎來重大突破。與此同時,更大規模的民資推介項目集中加碼,僅11月部分地方重點領域項目清單已經達到千億甚至萬億規模。

點評:如果能以實際行動去扭轉國進民退的輿論氛圍,善莫大焉,但我更認為,能讓民企活得更有尊嚴的是,破處一些只有國企央企才有的制度紅利,以及採取更大規模減稅,才更有意義,不要過多插手就好,沒有一個好爹,只有自己拼搏奮鬥,註定了民企比紅色企業更有危機和使命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