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海軍三強”出爐,高傲的印度為何有航母也上不了榜?

腎掉打下


這個排行雖然沒有看到是哪家媒體機構作出的排名,但印度進不了亞洲海軍三強是可以理解的。既然是海軍三強那就要對比完全的綜合實力,不能只看紙面數字。

印度是亞洲最早擁有數艘航母的國家,這就拉高了海軍力量的數值。海軍作為軍事力量中技術力量相對較高的兵種考驗另一個指數,那就是軍工建造能力。

在亞洲軍艦建造能力中,印度可真排不到前三,日本,俄羅斯,韓國,甚至澳大利亞都要高於印度。這裡我就把中國兩種建造和使用排除在外不加以對比了,因為沒有意義。

綜合實力最強的是俄羅斯太平洋艦隊,毫無疑問核潛艇拉高了指數。你不要說不讓人家核潛艇參加對比的話,俄羅斯核潛艇造了可不是拿來玩的。

其次是日本海軍,除了核潛艇之外,日本海軍的技術指標和軍工建造甩印度18條大街。在世界上的海軍技術裝備的建造能力現代化,被稱僅次於美國。

東亞三大造船大國之一的韓國,同樣擁有不菲的海軍裝備建造能力,雖然略遜一籌日本,但由於歷史原因,海軍建造緊盯日本一對一發展。實力可以排在日本之後。

澳大利亞雖然不是亞洲,但實際上與亞洲分不開。表面實力與印度相比顯然要差一些。但科技能力發達的澳洲,掌握了許多技術,這一點印度無法相比。


核子獵潛艇


印度海軍沒有進亞洲前三,看上去有些難為印度,但是仔細想想,似乎也有些道理。印度有航母,可是那個航母是業界笑談,印度有核潛艇,可是要麼是租的,要麼放在岸上等著爛掉。印度有盾艦,但是連導彈都沒有裝。可不就排不進前三了嘛。

圖為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摩耶號驅逐艦。


此次排名前三的海軍分別是我國、日本、韓國,東亞三國不僅僅有強大的海上力量,關鍵在於海軍的自產能力很強,尤其是作為五常的我國,能夠完全的國產航母、盾艦、核潛艇、艦載機、護衛艦、AIP潛艇等現代化海軍裝備,而韓國和日本也可以在美國的設備支持下,大量的建造盾艦和兩棲攻擊艦等裝備,唯獨印度在幾乎全靠進口的情況下,還把海軍玩成了笑談。

圖為我國海軍遼寧號航母,6萬噸級的排水量,重型艦載機,賦予了強大戰鬥力。


印度倒是蠻注重面子工作的,任何海軍採購都是大手筆,航母、核潛艇、驅逐艦、護衛艦,啥都買,但是印度海軍的裡子卻不怎麼樣。舉幾個例子吧,印度海軍一艘P17型護衛艦,也就是什瓦里克級在航行過程中丟失了一條減搖鰭,但是印度海軍的官兵們竟然和沒事人一樣,也一直沒有上報這個事情,最終,在這艘軍艦進入中期大修的時候,人們才發現他掉了一條減搖鰭,此時距離事件發生已經過了1年多。

圖為韓國海軍馬羅島號兩棲攻擊艦下水。


印度海軍的第一艘國產航母,從2005年開始切割鋼板進入建造流程,一直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3年,但是這艘航母甚至連首次海試都沒有開始,其實,他連基本的設備安裝都沒有完成,雷達基座還空著。這艘建造了13年的航母,估計還需要建造個三五年的,即便如此,這艘航母也不是印度設計的,他還是法國設計的艦體,意大利設計的艦島,俄羅斯提供的艦載機,以色列提供的雷達和防空導彈,這也難為印度工程師了。

圖為印度海軍航母編隊,圖中是維克拉馬迪亞號航母,他有4萬噸的排水量。


另外有趣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印度的一艘基洛級潛艇在港口裡發生了魚類爆炸,把自己炸沉了,當然現在又打撈了出來,準備去修理,這是世界上第一艘被自己的魚雷擊沉的潛艇。還有印度海軍的航空母艦使用拖拉機作為艦載機的牽引車,成為世界上最業餘的航母勤務設備。印度海軍的加爾各答級驅逐艦,他建造的時候,我國在生產052C,他建好的時候,我國已經量產了052D,而他現在還沒有得到巴拉克8導彈,我國卻已經量產了055,真可謂用一代軍艦熬我們三代,能不出前三嘛。

圖為我國海軍的055型驅逐艦。


話說回來,此次排名中的我國就不必多說了,兩艘6萬噸級大型航母,15艘現役中華神盾,建造中的還有2艘航母和14艘盾艦,還有30艘054A護衛艦和12艘核潛艇以及40艘現代化潛艇。再看看日本,也國產了四艘直升機航母,都是2萬噸級,6艘宙斯盾艦,還在生產2艘,以及10艘現代化常規潛艇,就算是韓國也國產了兩艘獨島級兩棲攻擊艦,都是2萬噸級,3艘宙斯盾艦,這樣的力量當然是印度不能比擬的,所以,這個排名看來還是很務實的嘛。


海事先鋒


最近,有媒體排名出了亞洲海軍三強,分別是中日韓。中國海軍排亞洲第一現在已經成為了共識,可是第二名和第三名就有爭議了。因為亞洲還有一支重要海上力量被無視了,那就是印度海軍。其實,印度海軍相比於日韓有兩項重要優勢,一個是正兒八經能起降固定翼戰機的航母(這可不是現在日韓那些“準航母”能比的),另一個是核潛艇。那為何印度海軍還會排在日韓後面呢?主要是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是軍艦建造上的原因,日本韓國是世界上造船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兩國在全球造船業上所佔的份額達到了一半以上,因此日韓的軍艦建造能力可比印度強多了。就拿航母來舉例子,日本的準航母出雲號,從開工到下水用了17個月;韓國的準航母馬羅島號更是神速,從開工到下水僅用了12個月;而印度呢,其首艘國產航母從2009年開工,歷經三次下水,直到2015年6月第三次出塢下水,其艦體建造才總算基本完成,而到現在都還沒能完工。在軍艦的建造技術方面也是一樣的,雖說日韓同印度一樣,軍艦上所採用的一些關鍵技術需要依靠進口,但是對技術消化吸收的能力可比印度強多了。像是潛艇,同樣是買買買,韓國就吃透相關的技術,現在能夠獨立建造潛艇,甚至還輸出到了印度尼西亞;而印度現在依然還要在國外技術支援下才能建造潛艇,建造過程中還總是出現故鄉故障。

第二是軍艦信息化能力上的原因,韓國和日本都知道給自家軍艦裝上從美國或歐洲引進的各種先進的電子設備,而印度這邊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吃了回扣的原因,偏要給軍艦裝一些不那麼先進的電子設備。比如說,同樣是遠程防空艦,日本和韓國都知道美國貨最先進,所以都裝上從美國引進的宙斯盾系統,而印度偏要選擇以色列的防空系統,導致印度新建的遠程防空艦在防空能力方面要遠遠落後於日韓的同類艦艇。可見,在信息化方面,印度相比於日韓還有一定的差距。


諸葛小徹


印度如果是非洲、南美或者中東國家,那他一定是那些地區的頂尖國家。可惜,印度是個亞洲國家,這個地區競爭太殘酷了。放眼世界,有航空母艦的國家實在是不多,印度是二戰後亞洲國家中不多的擁有自己的航母,並且實戰經驗豐富的國家,雖然那些航母都是通過外購的方式獲得的。

在亞洲海軍的排名中,中國日本,韓國仍然穩居前三,印度還是上不了榜。這裡前三名中中日海軍排名一二應該沒有爭議,主要說一說印度和韓國的差距。

雖然印度比韓國多了航母,但是印度的航母是外國買來的極其低劣的航母,其作戰力量極差,攜帶的戰機都成問題,運行狀態也不穩定。並沒有給印度海軍增加多少的優勢。而衡量現代海軍的一個主要指標,也就是現代化驅逐艦的方面,韓國遠優於印度。目前韓國海軍有三艘上萬噸級的宙斯盾驅逐艦,這方面印度完全是空白,加爾各答級驅逐艦完全不是世宗大王級宙斯盾導彈驅逐艦的對手。大型驅逐艦的差距,不是通過小護衛艦可以彌補的。

在潛艇方面,印度雖然有兩艘核潛艇佔了一點優勢,但是韓國方面有九艘的德國209常規潛艇以及九艘214型德國潛艇,對比印度8艘基洛級要有很大優勢,並且韓國新型潛艇也被提上日程。所以在總體上來看印度潛艇部隊不如韓國。

最後,韓國的造船業是世界有名的,其造船產能,最近幾年才被中國超越。而印度卓越的加工造船能力還不足,航母曾經被船塢的淤泥塞住出不來,可見其技術水平有待提高。


科羅廖夫


印度是“戰後”亞洲第一個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並且其雙航母戰鬥群在亞洲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印度的航母編隊也確實在“印巴戰爭”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亞洲三強海軍都在東北亞而非南亞。圖片上是印度海軍的“維克拉瑪蒂亞號”(俄羅斯進口的那個)和舊“維克蘭特號”(英國競技神號)雙航母戰鬥群。

那麼,既然印度海軍擁有航空母艦、“盾艦”、核潛艇……等等這些高級的海軍裝備,為何還沒有成為亞洲三強?落後我人民海軍也就罷了,還落後於日韓海軍?這個事情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印度海軍的自主能力太低了!


鬼子“海上自衛隊”的精華,由前至後:“日向級”直升機航母、“金剛級”宙斯盾艦、“愛宕級”宙斯盾艦、“秋月級”多用途驅逐艦,這些先進的戰艦雖然也大量的應用了美國的“子系統”,但是軍艦建造自主率仍然大大高於印度海軍。

革命導師恩格斯說過:現代軍艦不僅是大工業的產物,而且也是大工業的縮影,是一個浮在水面的工廠––浪費大量金錢的工廠。導師的話高屋建瓴!軍艦確實是大工業的產物,而印度所缺乏的就是大工業!軍艦的建造所涉及的工業面太廣,現代鋼鐵、機械加工與製造、石化、精細化工、電子……等等你能想得到的重工業,都會在建造軍艦的過程中找到,並且對於建造前的設計、土木工程(船塢、船臺、港機)、施工管理、大批的技術工人……等等外圍的軟硬件設施都要求非常的完善!只有這樣才能優質高效的建造軍艦,但是印度目前重工業能力不完善,還處在前工業化時期(初級工業化階段)所以對於軍艦的建造確實是不盡如人意。


新維克蘭特號航母,前後出塢下水三次了,仍然木有任何試航的準確時間!它的開始建造日期早於我國新下水並且試航的“17號”航母……給人以非常拖拉的印象!如果日韓需要建造排水量與它相近的航母,只需30–40個月的時間就能完成。

也正是由於印度的工業能力低下和工業人口的素質差的原因,造成了印度海軍艦船建造週期長,幾乎所有為艦船配套的子系統都需要進口……也就排除在了亞洲海軍前三甲的行列!


韓國海軍“馬羅島號”直升機航母,所說建造難點等級確實低於印度的“維克蘭特號”但是韓國是當今世界造船工業大國和強國,基本上任何民用船型和軍艦都能製造,遠不是印度造船也可以比擬的。

還是我們說爛了的哪些話,國防現代化是買不了的,要想強大一切都有靠自己,只要把自己的重工業搞出來、有基礎,並且發展壯大才能為自己提供各種各樣的說需要的武器裝備!


皇家橡樹1972


當年的日本作為亞洲最強的本土國家,時時刻刻都有一種在脫亞入歐之後衣錦還鄉,來“保護”東亞國家免遭英美鬼畜的奴役的優越感。因此隨時給自己的事物冠上“大東亞”之名。就像有一首大東亞海軍之歌,日本的海軍有種自命不凡的自負,隨即走向了覆滅。多年過去了,現在的亞洲又是何副情景?近日亞洲“海軍三強”出爐,中日韓三國佔據了所有的名額,似乎缺了點什麼——沒錯,我國東南接壤的南亞某大國為何沒進前三?印度可是有航母的國家!有航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然而,冷冰冰的排名之中並沒有印度的身影,因為這個原因,印度對落選一事也心服口服。

印度在二戰後是亞洲最早擁有自己航母的國家。這與其建國之初的建軍道路指導思想密切相關。印度是個位於印度洋中間的大陸,瀕臨兩大海——孟加拉灣與阿拉伯海。為了讓印度洋成為“印度湖”,在孟加拉灣與阿拉伯海中必須各保持有航母艦隊達到自海向洋,面向成為印度洋霸主的目標。

印度那麼早擁有航母,按理說運用航母的經驗一定比90年代才從烏克蘭拖來一艘破船的中國要豐富,更何況日本韓國都沒有正規航母,但為什麼就是不如他們呢?海軍是一個體系,不僅僅是一個航母決定的。相比起日韓,印度的潛艇與護衛艦,驅逐艦數量與質量分別有不如的地方,更何況是和體系齊全,裝備嶄新的中國對比呢?所以只能心服口服!


楠竹一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說明一個觀點:印度這個國家其實不高傲,一是他們沒有高傲的資本,二是他們能夠從俄羅斯買武器,也能從美國買P8A海神,就證明了他們沒有高傲,還是非常務實的,儘管他們的武器裝備採購存在嚴重的官僚主義作風,經常把美俄法等出口國氣得不輕。

回到海軍三強的問題上,我不知道評上榜了,既然您說印度沒上,咱們就來說說印度為什麼上不了。首先,印度的航母並沒有形成完全作戰能力。印度發展航母這麼多年,幾乎每艘航母都是“訓練科研”。



比如,“維拉特號”航母在1986年4月被印度海軍以2500萬英鎊的價格買了過來,1987年5月加入印度海軍,此後經歷了四次大型整修和一次小翻新,但是艦載的29架“海鷂”戰鬥沒有任何作為,很少聽說印度起飛這種垂直起降戰鬥機執行過什麼任務。就這樣在虛度中,2017年3月6日“維拉特號”從印度海軍退役了。

印度海軍採購“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的過程也是一樣,在經歷了俄羅斯的幾番漲價之後,印度好容易採購到了航母,但是馬上就要進行現代化升級改造,俄國人在這項軍事合作發展項目中,一直在為印度海軍進行裝置檢查、調試和海試。試驗是得搞,但是讓俄羅斯人搞得太多了,那這航母就成為為俄羅斯人燒紙錢的工具了,永遠不會有什麼戰鬥力的。這也是咱們為什麼採購烏克蘭的瓦良格,而沒有采購俄羅斯麾下的航母的一大原因,太不好談判了,俄羅斯人逮住蛤蟆就想攥出尿來。 印度海軍的艦種很全,但是驅逐艦沒有宙斯盾或類似系統,什瓦里克級護衛艦使用的是上世紀80年代的垂直髮射系統,基洛級877EMK型潛辛杜拉克沙克號艇停靠在孟買海軍造船廠時,就能發生爆炸起火事故,如此種種吧,證明了印度海軍的武器裝備技術水平和運用能力實在不行。
但是,印度的海軍發展戰略不是稱霸亞洲,他們的目光在印度洋,能夠壓制巴基斯坦就足夠用了。印度的國家安全觀基本上是“國防建設的基本前提是滿足維護國家主權的需求”,傳統意義上的國家安全意味著保衛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但是在當今全球化世界裡國家安全的概念也包含保衛其他國家的利益和社會文化價值。因此,印度海軍的發展是考慮了地區視角形成的軍事思想、作戰條令、部隊結構,主要是在印度洋地區體現海軍力量的集中存在。

儘管印度的海洋安全挑戰已經超出國家邊界,他們也在向東看,要向太平洋地區發展,但是這個戰略剛剛起步,什麼時候落實遙遙無期,他們無法進入亞洲海軍三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軍林天下


具體的別人已經說很多了,再多說也還是那些事。下面對這四個國家簡單分析一下。

中國現在無論在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包括海軍)都明顯強於印度。這是不爭的事實。

日本工業基礎和科技實力雄厚,航母技術早就掌握,只是受國際法約束,沒有造罷了。它若造航母,根本不成問題。即使沒有航母,它的海軍實力也在印度之上。

韓國和日本一樣,雖小,但能量很大。尤其是在工業和科技上,短時間也非印度所能超越。

所以,論海軍實力,印度排在上述三國之後應是合理的。

當然,印度這些年來發展也很快。而且它有領土和人口優勢。如果舉措得當,未來的發展空間是很大的。不可等閒視之。

歡迎點評。


WM曉奇


下圖為印度自建的“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這艘航母2009年鋪設龍骨,中途下水3次,到現在已經將近10年時間,仍然還只停留在舾裝這個程序。而同樣作為第一次建造航母的中國,002航母在2013年開工,比“維克蘭特”號晚4年,但是到現在已經完成了2次海試。而所謂印度自產的“殲敵者”號核潛艇,從1998年開工建造,中間在得到俄羅斯幫助的情況下仍然到2009年才下水,到現在也沒有完全形成戰鬥力,前後20年時間。其海軍水平落後於中日韓

從裝備上看,印度海軍的表面上確實比較強大,總的艦艇數量達到150多艘。除了常見的導彈驅逐艦、導彈護衛艦、常規潛艇之外還擁有核動力潛艇和航空母艦,應該說在亞洲範圍內軍艦種類已經很齊全了。但是問題來了,印度海軍的大部分技術裝備都是來自外購,所謂的“國產”軍艦實際自己完成率不到20%。除了艦上的電子、指揮、動力、武器這些核心系統之外,印度連建造軍艦所使用的鋼材都依賴進口,這樣的工業實力實在是難以支持印度成為海軍強國,充其量只是海軍大國。下圖為印度的盾艦“加爾各答”級,這艘同樣也是一艘萬國造,各個系統基本全部來自國外。

就拿印度自產的“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來說,先不提這艘航母到底建造了多長時間,這艘航母連設計都不是印度自己完成的。“維克蘭特”號設計是由法國和意大利完成、LM2500燃氣輪機來自美國、76毫米艦炮來自意大利、巴拉克防空導彈來自以色列、AK630近防炮來自俄羅斯、特種鋼材來自俄羅斯、米格29K和卡27艦載機來自俄羅斯、其他電子系統也是採購自法國、以色列和俄羅斯。即便在這種設備全部採購的情況下這艘航母10年仍然沒有完工,由於俄羅斯方面的鋼材問題這艘航母屢次停工等鋼材,2011年3月還出現因為變速箱延遲交付而暫停建造。承建維克蘭特號的印度科欽造船廠本身設備落後,管理和非常混亂,在維克蘭特號建造過程中還發生過乙炔洩漏導致大爆炸的事故,而與維克蘭特號同期建造的幾艘民船都出現過管路鋪設錯誤的問題,像這種低級錯誤在中日韓這三個國家幾乎不可能看見,僅從這個角度就能看出印度的工業實力的缺陷。

下圖為日本海上自衛隊出雲號直升機驅逐艦和韓國海軍獨島號兩棲攻擊艦,這兩艘2萬噸級的水面艦艇從開工到服役之間的時間都不超過50個月,遠遠少於維克蘭特號的100個月。而日韓兩國海軍(自衛隊)雖然對美國的核心設備比較依賴,但是他們有能力獨立設計和建造,韓國海軍的世宗大王號宙斯盾驅逐艦還安裝了韓國自行研製的垂直髮射系統和自行研製的反艦導彈。

再就是人員訓練問題,如果說有了武器但是發揮不出威力也不行。單單就說印度海軍的管理問題,印度海軍第一艘核潛艇“殲敵者”在2018初的時候發生過因為艦員疏忽忘關艙門導致動力艙進水的事故,這次事故導致殲敵者號接受大修。2013年8月14日凌晨,印度海軍基洛級潛艇“辛杜拉克沙克”號在孟買港爆炸。2016年12月5日,印度海軍貝特瓦號護衛艦在孟買海軍船塢檢修時直接側翻。2011年1月30日,印度海軍文迪亞吉里號護衛艦在孟買海口航道與一艘挪威籍貨船相撞,護衛艦受到重創。這類事故數不勝數,最著名的就是印度摔飛機,可見其維護和管理的混亂。所以想要憑藉這種管理和訓練素質擊敗中日韓海軍是幾乎不可能的。下圖為在港內爆炸的印度基洛級“辛杜拉克沙克”

評價一個國家的海軍實力除了比裝備數量和種類之外還要考慮軍事工業水平和人員訓練水平。印度海軍雖然擁有航空母艦和核潛艇,但是其工業能力和軍事自給能力實在是太弱了,弱到連韓國海軍和日本海上自衛隊都不如,所以排名在中日韓之後也不足為奇。


雛菊西瓜Peterpan


首先來說一點,媒體搞的這個排名不包括俄羅斯,也不包括什麼美國——這兩個國家不屬於亞洲。人家媒體排出的是屬於亞洲國家的三強,按照排名順序:我國、日本、韓國。很多人對這份排名產生了疑問:印度擁有一艘現役航母,還有一艘航母正在建造之中,為何印度連前三都沒能沒排上?



航母在很多人的眼裡就是實力的象徵,這沒什麼錯,但是如果以“有無航母”來衡量兩國的海軍實力,那就大錯特錯了:航母並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實際上,這份排名是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的一個排名,它的依據是:各國海軍艦艇的總噸位(現役)、戰艦數量、艦艇性能、在建戰艦的情況、造船業水平、人員的訓練水平以及人員作戰素質、戰鬥力評估等。還有一點很重要,在現代信息化戰場條件下,綜合作戰能力,才是最關鍵的。


印度自稱軍事實力排名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俄羅斯。印度那不是高傲,那是盲目自大——自信心爆棚的表現。人稱“印度阿三”、“三哥”,藉此來嘲諷印度的不自量力。印度確實也有值得“高傲”的本錢:由昔日“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一躍成為了軍事規模排名世界第四的擁核國家。有一點需要說明:軍事規模不等於軍事實力,更不等於戰鬥力。印度海軍實力排在了韓國的後面,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在這些排名依據中,綜合來看,印度海軍與韓國海軍相比還要差了些,能排在韓國的前面,那才是讓人驚訝的事。印度海軍的“維克蘭特號”航母、空軍的LCA戰機、陸軍的“阿瓊”坦克,成了世界級的笑話,這些都是印度軍工製造能力的真實寫照——印度根本就不具備完整的軍工製造業,陸、海、空三軍的主戰裝備完全依賴進口,甚至是連炮彈、子彈等最基本的彈藥也不能完全自己生產。印度海軍的裝備、彈藥依賴進口,一旦發生戰爭,如何能保證彈藥補給?


印度的造船業,與韓國、日本這兩個造船強國相比,差得太遠。比如說印度自稱的“建造首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結果變成了:印度從各國買來各種裝備“攢到一起”。航母所需特種鋼材買的是俄羅斯的(印度自己生產了部分航母用鋼),其它如艦載戰鬥機、艦載預警直升機全是外購,航母的動力系統、雷達系統、電子設備、大型升降機、著艦攔阻設備,原計劃國產的也全部變成了外購。維克蘭特號航母還是在俄羅斯、法國的幫助下才得以繼續建造,僅憑印度?怕是等到造出來的時候,這艘航母也該淘汰了。


航母建造是個系統工程,涉及的範圍太大,不足以說明問題,再說兩個例子:德里級驅逐艦,德里級的首艦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建造,1997年服役。加爾各答級驅逐艦,上世紀90年代開始設計,2015年下水。就印度的訓練水平,航母在其手中能發揮多大戰力,實在讓人懷疑——從俄羅斯租來的攻擊型核潛艇,由於操作不當,目前處於“趴窩”狀態,什麼時候能夠修好,得看俄羅斯人的心情。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人的問題”,比如說訓練水平低、人員戰鬥素質低、後勤保障能力差等。


印度海軍鬧出來的國際笑話可是不少,比如:閒著沒事把自己的戰艦搞翻、核潛艇進水、自己發射的導彈打到自家艦艇……這些都是人為原因造成的,印度的戰鬥力到底什麼樣?世界公認的說法是:遠沒有其紙面上的數據那麼強。印度海軍裝備方面,除了一艘航母,戰略核潛艇還不具備真正的作戰能力,攻擊型核潛艇形同虛設,其它方面並不比日、韓強多少。

現代信息化戰場,印度並不具備決定勝負最重要的綜合作戰、體系作戰能力——印度根本沒有形成整個航母戰鬥群的綜合作戰能力。再有,印度海軍的裝備就是“萬國造”,來自於各國的武器裝備是否能夠做到信息共享、互聯互通?答案就一個:不能。連印度國產裝備,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子系統是多國採購,如何做到系統兼容?印度海軍存在著這麼多問題,其有何資格排在韓國前面,就憑一艘航母?在印度手裡,那更應該是一艘大點的靶船。



以上是儒道之主的個人看法,實際上印度海軍還有很多地方遠不如韓、日的海軍(日本的是海上自衛隊),篇幅有限,只能寫這些。歡迎朋友們的點贊、評論、關注,但謝絕抄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