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農的焦慮!

近年來,在糧價持續低迷的背景下,不時地聽到農民反映種糧不賺錢、糧食不好賣,農民不種糧或少種糧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我就曾經聽到有農民反映,說當前除了一些產糧區的種糧大戶因為規模較大還能賺到錢之外,大量的農民辛辛苦苦一年,到年底算一算賬,根本掙不到什麼錢。其中原因是什麼?

今年的秋糧收購政策中,“四等、五等中晚稻不列入最低收購價收購範圍”。從這一細節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個信號,那就是:優質優價

糧農的焦慮!

近年來,我國的農業種植過程中,偏重於追求量,忽略了質的重要性,市場上的中高端糧食供給不足,低端糧食品種卻太多。其實,各地農業部門不妨結合糧食市場購銷情況,篩選“質優、價高、暢銷”的糧食品種,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發展生產,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讓農民通過價值鏈提升來實現增收。不妨在播種前為農民種田“開處方”,引導農民調優結構、提質增效,大力發展現代種植業,提高規模化和標準化水平。

如何種植出高質量的糧食?我覺得有三個方面:良種、預防病蟲害和化肥的選擇。當然,由於一些地方農業基礎不完善、技術不成熟,也給農戶帶來曬糧難、儲糧難、售糧難等一系列問題。所以,業內人士也指出,種糧實現好收益,做好產後服務同樣重要。一方面,可以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整合倉儲設施資源,為農戶提供糧食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服務,減少農戶存儲糧食的損失;另一方面,糧食企業可以加強與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開展訂單收購、預約收購、上門收購等個性化服務,確保“有人管糧、有人收糧、有錢收糧、有倉收糧,切實解決農民的賣糧難問題。

糧農的焦慮!

推動鄉村振興,農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我想,只有千方百計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讓農民願意種糧,才能夯實糧食安全的基礎;同時,還要千方百計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建設,提升糧食質量、真正做到讓農民種糧不吃虧有奔頭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