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成員國德國和法國反對就刻赤問題制裁俄羅斯,你怎麼看?

遇見


據法國《世界報》週二報道,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的政治與安全委員會秘密會議上,法國和德國外交官公開表示,

鑑於莫斯科和基輔在克爾奇海峽事件上的分歧日益擴大,德國和法國反對歐盟加大對俄羅斯的現有制裁。

此外,歐盟輪值主席國奧地利外長表示,歐盟將“根據事實的披露和雙方的進一步行為”,考慮是否對俄羅斯實施更多的制裁。

本週日,三艘烏克蘭烏克蘭海軍軍艦(包括兩艘炮艇和一艘拖船),不顧俄羅斯提出的離開該地區的要求,非法越過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海上邊界,企圖從黑海通過刻赤海峽(又譯克爾奇海峽)前往亞速海,遭到了俄羅斯海軍的攔截,烏克蘭三艘軍艦被俄羅斯扣押,另有多名烏克蘭船員受傷。


事件發生後,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就呼籲外界對俄羅斯的行為進行譴責,並經烏克蘭議會同意,在烏克蘭國內實施了戒嚴令,這是烏克蘭首次實施戒嚴令,俄羅斯的烏克蘭的關係令人擔憂。

不過讓波羅申科失望的是,北約並沒有在實際行動上對烏克蘭表示支持,而是一如既往的“口頭”上對俄羅斯表示譴責,這也反應出北約對烏克蘭的真實態度,不願意就刻赤事件同俄羅斯硬碰硬。

所以此次德國和法國反對就刻赤問題制裁俄羅斯,不僅是俄方積極同德法協商的成果,也反應了德國和法國不願意花更多的精力去趟烏克蘭這趟渾水。


青年視紀


德國與法國反對加大對俄羅斯的制裁,就意味著兩國不願意在刻赤海峽衝突中幫助烏克蘭。首先,這一次刻赤海峽衝突本身就是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的一次軍事“碰瓷”,德國與法國自然不願意制裁俄羅斯,將事態擴大化;第二,在歐盟與美國關係越來越微妙的背景下,德國與法國不願意得罪俄羅斯;第三, 冬天來了,歐盟需要俄羅斯的天然氣取暖,怎麼敢在這個時候制裁俄羅斯?

德國總理默克爾與法國總統馬克龍

刻赤海峽衝突是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的一次軍事“碰瓷”

11月25日,烏克蘭海軍三艘軍艦試圖硬闖俄羅斯控制的刻赤海峽。在警告無效之下,俄羅斯海軍果斷開火,扣押了三艘軍艦及大量烏克蘭海軍士兵。這就是鬧得沸沸揚揚的俄烏刻赤海峽衝突!事件發生以後,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下令全國進入為期30天的全面戰備狀態!同時,烏克蘭也向北約與歐盟求助。11月28日,事件似乎發生了反轉,被扣押的烏克蘭海軍士兵承認是主動挑釁俄羅斯。普遍認為,這是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為了實現在2019年連任,故意製造衝突,挑動烏克蘭人反俄情緒,以便“火中取栗”。

波羅申科的計劃自然瞞不過歐盟國家領導人。在此情況下,作為歐盟的核心,德國與法國自然不願意配合波羅申科的“政治秀”。擴大對俄羅斯的制裁,豈不是再給波羅申科搖旗吶喊?

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

歐盟與美國關係微妙,不願意與俄羅斯鬧翻

此外,歐美關係疏遠,也需要歐盟保持與俄羅斯相對友好的關係。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以後,歐美關係裂痕不斷。在貿易問題、北約軍費問題、伊核協議問題上,特朗普都沒有顧忌歐盟的利益。2018年11月,法國總統馬克龍提意建立獨立於美國之外的歐洲軍,德國總理默克爾也表示了支持。但美國總統特朗普極力反對,甚至在一天之內連發三條推特炮轟馬克龍!

與美國關係漸行漸遠,歐盟自然不願意再與俄羅斯鬧翻。何況,在建立歐洲軍問題上,普京表示了支持。德國與法國自然要“投桃報李”!

俄羅斯總統普京與法國總統馬克龍

俄羅斯捏著歐盟的七寸—冬季供暖

事實上,即使沒有以上兩點理由,歐盟也不敢在此時擴大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因為,冬天來了!整個歐盟27個國家,有40%的天然氣資源是從俄羅斯進口!如果俄羅斯停止了天然氣供應,歐盟這個冬天就要在嚴寒中渡過。僅僅是德國,在2017年就進口了俄羅斯天然氣534億立方米!特朗普曾經痛批德國,稱德國已經被俄羅斯的天然氣資源俘虜!所以,不論是在4年前的克里米亞危機,還是在3月份驅逐外交官事件中,德國對於制裁俄羅斯都非常不積極!

所以,國與國之間唯有利益!德國與法國為了自身利益,當然不贊成擴大制裁俄羅斯。


美國觀察室


聰明的人都不會陪瘋子起舞。

普京的緊急溝通,顯然見到成效,德法反對在沒有高清真像的情況下,就盲目地揮舞制裁大棒。這不僅是因為良心發現,也是厭惡了波羅申科的不斷挑釁和拙劣的表演。


當然這不是臨時抱佛腳式的勝利,而是普京苦心耕耘的結果。為了打破美國為首的封鎖,普京利用各種機會,展現俄羅斯的誠意,揭露問題的真像。甚至為了溝通感情,還要參加政治家的婚禮。最終還是真像幫了普京的忙,並讓他成為一些歐洲政治家心目中的正直人和勇敢的偶像。

破除藩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坦誠交流、在朋友有難時敢於出手相救,俄羅斯的形象一定會有改觀,解除制裁將水到渠成。


新文化街男孩


根據俄羅斯多家媒體在11月28日的報道,法國和德國反對就刻赤海峽制衝突問題裁俄羅斯。

這段時間烏克蘭與俄羅斯在刻赤海峽鬧得挺歡,不過從此事件看來,完全是烏克蘭的主動挑釁行動,烏克蘭三艘軍艦強行闖入俄羅斯領海,直奔克里米亞大橋而去,結果有去無回,軍艦和士兵被俄羅斯海軍扣下了。隨後烏克蘭外交部叫囂,要求俄羅斯歸還軍艦,釋放士兵,賠償烏克蘭的損失。



同時呼籲“盟友”西方國家加緊對俄羅斯進行新一輪的經濟制裁,並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更是並簽署了戰時法令,擺出要和俄羅斯真刀真槍的幹一仗的架勢。不過俄羅斯也沒有對烏克蘭客氣,決絕歸還烏克蘭軍艦,關閉刻赤海峽通道,相當於直接封鎖亞速海,烏克蘭一半海上貿易被封鎖。

然而烏克蘭的這次冒險行動本來就打算讓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給他擦屁股,畢竟烏克蘭自認為自己的行動能夠代表西方國家,西方國家幫助自己是理所應當的。但事件經過幾天的發酵後,北約和歐洲成員國基本上有了商討結果,那就是法國和德國反對因“刻赤海峽衝突”制裁俄羅斯。而美國根本沒有太多表態,基本上屬於置身事外的狀態。



德國和法國的表態基本上能夠代表歐盟的態度,那就是烏克蘭自己惹得事自己解決,別事事都要拽著歐盟。顯然烏克蘭那點小聰明被法國和德國一眼就看透了,波羅申科想要靠著碰瓷俄羅斯獲得更多支持,為2019年的烏克蘭總統大選作準備,惹出事想讓歐盟買單,門都沒有。

德國和法國現在不宜事事都要把俄羅斯得罪的死死的,否則在美俄之間就沒有平衡的餘地,更沒法與美國談條件了。特別是冬天到了,德國急需要俄羅斯的能源,現在能源價格處於低位,對德國非常有利,所以就更不能輕易得罪俄羅斯,烏克蘭還是一邊玩去吧!



以上就是“大正”對於該問題的看法。


大正看世界


查了一下,有關這個消息的內容只有一句話,內容如下:11月28日,據外媒報道,德國和法國反對“對俄羅斯施加更嚴厲的制裁”。除此之外,再無一個字。到底是哪家外媒?消息源自何處?是兩國領導人的公開表態,還是兩國外交部門的消息?弄了半天,什麼都沒有,儒道之主對這個消息持懷疑態度。


北約是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雖然德國、法國都是北約成員之一,但制裁俄羅斯不屬於軍事範疇,標題中應改為“歐盟”更恰當。根據法新社12月27日的報道,英、法、德、加拿大都已表態支持烏克蘭。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則是呼籲俄羅斯:“交還烏方船員和艦艇”,“不要進一步挑釁”。歐盟輪值主席國奧地利外長克奈斯爾對媒體表示,“將於下月決定是否對俄追加制裁措施”。歐盟將在12月10日召開外長會議,將討論俄羅斯與烏克蘭發生的海上爭端(雙方軍艦對峙、衝突,俄羅斯扣押烏克蘭3艘軍艦及船員)問題。


11月2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與德國總理默克爾通電話時表示:將提供扣押烏克蘭軍艦的更多細節。普京還指責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是“早有預謀”、“為總統大選”造勢,並希望默克爾向烏克蘭施壓,以“防止基輔當局為應對大選再一次選擇挑釁的行為”。俄羅斯副外長格魯什科在柏林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現的確實很淡定:歐盟對俄羅斯追加更多制裁“根本不會幫助解決任何問題”,烏克蘭很可能利用這一事件破壞“明斯克停火協議”。

11月27日,俄聯邦安全局公開了有關此次事件的視頻,受俄羅斯拘押的烏克蘭海軍士兵承認“不聽俄方指令、執意前行”,承認“硬闖刻赤海峽是有預謀的挑釁”。對於俄羅斯的指控以及公佈出來的證據,烏克蘭當然不可能承認——隨即遭到了烏克蘭海軍司令伊戈爾•沃龍琴科的“駁斥”,那些水兵“作偽證”,他們是遭到了俄羅斯的脅迫。3艘軍艦、船員反正是在俄羅斯手上,恐怕這些船員還會曝出更多的東西,但願波羅申科還能挺得住。11月27日,普京警告烏克蘭不要採取“莽撞行動”。


11月26日,美國國務院表達了對烏克蘭的支持:俄羅斯的舉動是“危險升級”,希望看到“歐洲盟友更多地支持烏克蘭”。特朗普總統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卻並未就此事做任何評論,他稱:正等待一份“全面報告”,這份報告“非常關鍵”。不過,特朗普同時也表示:可能取消本週會晤普京的計劃。同樣是在11月26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表示,俄扣押烏克蘭軍艦是“毫無道理”,“我們必須告訴俄羅斯這種行為會帶來的後果”。

到底是北約秘書長,不服不行,說話就是硬氣,只是不知事到臨頭不能不能硬得起來?北約手裡的那些大兵、指揮官,還有就是北約各成員國,是不是也像他這麼有“骨氣”?克里米亞就不用說了,烏克蘭連反擊都沒有,北約也犯不上去當烏克蘭的前鋒。在當年的俄格衝突中,也沒見到北約的一兵一卒啊?想必是換了“領導”,北約的膽子也變大了?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即便是德國、法國出於能源等各方面的考慮,有意改善與俄羅斯的關係,但兩國也不會在此時表示反對對俄羅斯再施加制裁。


儒道之主


這表明了北約和歐盟在俄烏克里米亞海域衝突事件中的態度:可以口頭譴責俄羅斯,但更希望控制事態不要升級。這一立場有可能和特朗普政府也溝通了一致。


波羅申科的冒險行動在國內政治中得到了他想要的權力,但在國際政治中的“碰瓷”行為讓大佬們不滿。在G20峰會即將召開的時候,沒有資格參加會議的波羅申科卻成為了攪局者,不僅激怒了普京,也讓特朗普、默克爾和馬克龍這些大佬不滿。目前希望進一步制裁俄羅斯的主要是歐盟和北約中的中小國家尤其是俄羅斯的鄰國,但對於法國和德國這樣的大國來說,不想再幹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情:一是歐盟繼續制裁俄羅斯的餘地很小,克里米亞事件以後,歐洲對俄羅斯的制裁措施已經延續了兩年,能採取的措施都已經用過了。冬季已經來了,如果追加制裁只能從俄羅斯的能源領域下手,可德國法國憑什麼讓本國的民眾為波羅申科的冒險而挨凍呢?二是歐盟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成本主要由德國和法國承擔。根據德國一所大學的測算,對俄羅斯的制裁已經讓德國在一年之內損失了近千億歐元和幾十萬個工作機會,德國的財政部長去年訪問美國時就抱怨對俄經濟制裁是損歐利美的行為;法國也是如此,對法國的農業打擊很大。三是北約和歐盟內部本身也有結束對俄製裁的聲音。比如意大利

就已經違反了制裁禁令和俄羅斯在一些領域有了經貿往來;比如希臘和土耳其雖然是世仇,但在反對對俄經濟制裁的立場上是一致的。四是不想讓明斯克協議失效,危及歐盟自身的安全。烏克蘭東部是個威脅歐洲安全的火藥桶,現在好歹還有個明斯克協議約束一下俄羅斯的行為。此次事件由烏克蘭挑起,如果逼急了讓俄羅斯在烏克蘭東部挑事,然後退出明斯克協議就麻煩了。意味著歐洲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安全成本。此外,特朗普希望還是能夠和普京會晤,所以在和德法盟友溝通時也默許了他們的立場。


波羅申科高估了自己和烏克蘭在美歐領導人眼中的利用價值,他們需要的是一個炮灰而不是包袱,而且這個炮灰還要做到召之即來揮之即去而不是擅作主張。當年土耳其擊落了俄羅斯的戰機被北約成員國一頓臭罵,認為是麻煩製造者,而現在實力遠弱於土耳其又不是北約和歐盟成員國的烏克蘭卻在挑釁俄羅斯後,希望北約和歐盟買單,只能說沒有自知之明。


雲霄飛翼



德國和法國反對就刻赤海峽俄烏衝突事件制裁俄羅斯,說明普京給默克爾打電話有了成效。11月25日發生在刻赤海峽克里米亞海岸附近的俄羅斯向烏克蘭炮艦開火併扣船事件過去兩天後,俄羅斯總統普京才首次發聲,發聲即將矛頭直指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指責是波羅申科為了即將舉行的烏克蘭大選而鋌而走險挑起了此次衝突。普京還與德國總理默克爾通了電話。普京還罕見的放下身段請求德國出面調解俄烏刻赤海峽發生的衝突事件。這說明兩點,一是普京並不想讓衝突事件發酵。二是意識到了北約和歐洲肯定會討論對俄羅斯進行新的制裁。這也是普京最擔心的事情。因為被制裁了四年的俄羅斯經濟再也承受不起新的打擊了。果不其然,在聯合國安理會討論過後,北約也對制裁俄羅斯的動議進行了討論。而法德這兩個北約重要成員,歐盟“雙頭鷹”國家卻反對對俄羅斯進行制裁。這說明幾個問題。一,普京的“公關”初見成效。二,法德兩國與俄羅斯的關係確實越走越近了,美國的擔心看起來不是多餘的。三,此次俄烏海上衝突確有蹊蹺之處,法德不願被“綁架”。


二戰已經結束了73年,俄羅斯和德國的仇恨早已淡漠了許多。尤其是施羅德和默克爾連續兩任務實總理的執政,德國和俄羅斯的關係確實有了不少實質性的改善。而法國一直是個特立獨行的國家,德國又一心想擺脫美國的束縛,所以,法德兩國便自然的走在了一起,歐盟也逐漸淪為了法德兩國的天下。法德兩國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藉助歐盟和俄羅斯的力量擺脫美國控制的北約,使歐洲成為獨立的一極。歐盟是一個以經濟為主的集團組織,必然將重心放在經濟之上,所以在2014年俄烏髮生克里米亞和頓巴斯問題的衝突後,法德兩國積極介入進行調停,所以才有“明斯克協議”。但是,即便如此,歐盟也不得不與北約和美國保持一致,也對俄羅斯進行了制裁。但這種制裁也同時損害了歐盟的經濟利益。這是歐盟所不情願的。所以,歐盟對這次俄烏海上衝突異常緊張,生怕歐盟與俄羅斯的經濟合作再次受到影響。所以,法德兩國堅決反對制裁俄羅斯。目的當然是維護歐盟及法德兩國利益。


法德兩國公開反對制裁俄羅斯也表明普京的公關有了實際效果。普京專門和默克爾通了電話,並請求德國出面協調這次事件。一來是給了德國的面子,二來說明普京很看重德國在歐盟、北約中的地位。所以德國也就順水推舟的反對制裁俄羅斯,也可以說是有了反對的藉口。其實德國也不願意制裁俄羅斯,誰又願意經濟受到損失呢?法德這次公開反對制裁俄羅斯,也使北約和法德兩國的矛盾公開化了。近年來,隨著法德兩國與俄羅斯關係改善,他們認為俄羅斯已經不再對他們構成太大的威脅,而在兩國的內心深處,又確實想使歐洲擺脫美國的控制,也使他們兩國成為真正的歐洲之王。所以他們有了組建歐洲軍的動議。但是,這顯然觸犯了美國的戰略利益。所以特朗普很生氣,對首先提出建立歐洲軍的馬克龍進行了冷嘲熱諷。北約秘書長也對歐洲軍的前景表示懷疑。波蘭、奧地利等國家有紛紛表態反對歐洲軍的組建。這顯然會被懷疑是美國操縱的。懷恨在心的法德終於藉助此事出手了。實際用意是迫使北約中的其它歐洲國家選邊站隊。

法德不願制裁俄羅斯的原因是他們認為此次亞速海衝突事件有蹊蹺。他們不願被烏克蘭“綁架”式的利用。普京在事件發生二天後的首次發聲,就明確譴責了波羅申科,說波羅申科是為了烏克蘭大選而有意挑起了此次事件。普京的說法似乎也有些道理。因為波羅申科確實有製造事端的動機。一是可以調動烏克蘭人民的民族情緒,有利於波羅申科支持率的提高。二來可以在必要時宣佈延長緊急狀態,使大選無限期的推遲。而法德也正是堪透了其中的奧妙。所以才拒絕對俄羅斯實行制裁,不願被烏克蘭利用。因為波羅申科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藉此將歐洲和俄羅斯的關係搞僵,以促使歐洲國家對俄羅斯實行制裁。繼續削弱俄羅斯的力量。可是,法德兩國也不是傻子,絕對不會被烏克蘭輕而易舉的利用。


卞競婉


這證明了我的觀點,在對俄羅斯的態度上,新歐洲和老歐州出現分歧。

到今天,反對俄羅斯對烏克蘭侵略行徑的都是北歐和東歐國家。

西歐從冷戰時期的前線國家徹底變成後方國家,德國的軍事實力衰弱到不可思議的地步,冷戰後,歐洲被美國劃分為兩個陣營,新歐洲和老歐州,

新歐洲就是指東歐和波羅的海國家,剛剛擺脫蘇聯的魔爪,對俄羅斯的擴張有天然的恐懼,而烏克蘭是新歐洲與俄羅斯的緩衝國,一旦失去這層屏障,新歐洲將直面北極熊的欺凌。所以,新歐洲對烏克蘭是天然的支持者。

而以德法為主的老歐洲,已經從和蘇聯對峙的一線變成了後方,反正前面還有一堆國家頂著。從道義對烏克蘭同情,但有現實對俄羅斯的利益需求,所以對俄烏衝突的事件反應並不激烈。

而新歐洲國家將俄羅斯的舉動視為挑釁,也認為烏克蘭的安危與自己唇亡齒寒,將問題交於安理會。

最後補充一點,美國出於對付俄羅斯的戰略意圖,和新歐洲出於對俄羅斯擴張恐懼心裡,在對俄羅斯戰略上達到天然的默契。法德和稀泥的做法不會成功。


鷹的家園


我覺得德法此舉主要並非出於冬季取暖的原因,更大的可能是由於國際政治博弈下抱團取暖的原因。

(圖: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馬克龍)

一、抱團取暖,歐洲利益優先,不再過分顧忌美國的臉色,德法歐盟已漸成習慣。

美國搞單邊主義,如同幫派老大退居幕後,卻要德法小兄弟們繳納更多的保護費,讓以德法為首的歐洲寒心不已。單獨跟老大叫板沒底氣,只好抱團取暖,凡事先考慮歐洲自身的利益,不再像過去那樣過分顧忌美國人的臉色。

先是鋼鋁關稅,然後伊核協議、制裁伊朗,再後懲罰沙特、防衛自主,漸漸地德法發現——只要歐洲抱成團,美國老大也沒那麼可怕,於是忤逆就慢慢變成了習慣。


(圖:歐盟及各成員國國旗)

按照美國的國家利益,肯定是希望歐洲因俄烏衝突而跟俄羅斯死磕的,但德法有自己的考慮及利益。德法糾集歐盟忤逆美國的意思,這不會是第一次,也肯定不是最後一次。

二、美中期選舉落幕,特朗普不再需要為選票激進反俄,對德法歐洲施壓也有所緩解。

某些時候並不能把美國國家利益與特朗普個人偏好畫等號,比如說對俄羅斯的態度。電視劇《潛伏》中有句臺詞:信任是一種滑稽的好感。感覺特朗普對於普京就有這種滑稽的好感。

(圖:這眼神交流,默契度可是相當高)


美中期選舉落幕,特朗普不再需要為選票而激進反俄,從而表現自己的政治正確,加之特朗普的個人傾向性,相應地美國政府對德法兩國施加的壓力也就有所緩解,所以德法能夠自作主張。

三、進一步制裁俄羅斯,相當於制裁歐盟自己,為他人在自己身上割肉,德法不會幹傻事

歐洲是俄羅斯最大貿易伙伴和重要投資來源地,尤其是德法兩國,在俄羅斯均有重大的經濟利益。以德國為例,默克爾與普京剛剛達成了北溪2號合作協議,該項目是俄羅斯向德國輸送天然氣的新管道,長1300公里,總投資120億歐元。普京同時還表示:德國是俄羅斯重要經濟夥伴,大約5000家德國公司在俄羅斯創造了27萬個就業機會,俄德雙邊貿易額在過去一年中增長了22%。

(圖:普京與默克爾,一看就知道關係不一般)

同理,法國對俄貿易投資也不遑多讓;意大利的奢侈品,俄羅斯是重要的消費市場,所以意大利反對制裁俄羅斯最為積極。在這種情形下,進一步制裁俄羅斯,相當於制裁歐盟自己,為了美國或烏克蘭的訴求在歐洲自己身上割肉,德法歐盟才不會幹這種傻事。

四、歐洲與俄羅斯需要烏克蘭做安全隔離牆,而並非一座移動的火藥庫,雙方已有默契。

歐洲之所以對烏克蘭另眼相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於俄羅斯強大的軍事威脅。

(圖:俄羅斯與烏克蘭地理位置示意圖)

俄歐雙方互存忌憚,廣袤的烏克蘭大平原正好嵌在俄羅斯跟歐洲腹地中間,為雙方打上了一道安全隔離牆。拋開美國主導的北約在烏克蘭煽風點火因素,俄羅斯和歐洲均不希望進行直接軍事對抗。雙方似乎形成了默契——把烏克蘭當成緩衝地帶。沒想到賣糖果的波羅申科不願做牢靠的牆體,反倒要當一座隨時可能爆炸的移動火藥庫,這回派軍艦尋釁就是明證。

這已經背離了俄歐對烏克蘭的定位,因此德法斷不肯替波羅申科背書。衝突發生後普京與默克爾及時通話溝通,可以看出雙方態度相近,都不希望烏克蘭惹事生非。

綜上所述,德法反對制裁俄羅斯順理成章。


回馬一腔


新的政治導向形成新的政治格局。北約成員德國和法國又一次統一的反對就刻赤問題制裁俄羅斯,使國際社會看到了多極的政治格局。長期以來,歐洲各國一直是美國的附庸,按照美國意願處理國際事務。隨著歐盟的建立及規模的擴大,國際影響力日益提高,使美國感受到了威脅。自從烏克蘭危機以來,在美國的壓力下,歐盟對俄羅斯實施了多輪制裁,不僅破壞了歐洲的安全環境,也讓與俄經濟緊密的歐盟國家蒙受了不少的損失,弄得是豬八戒照鏡子一一里外不是人。在全球經濟復甦乏力及“美國優先”新國際秩序的情況下,歐盟的領導者德國及法國反思了對俄羅斯的政策,開始發出與美國政府不一樣的聲音。

很顯然,俄羅斯的進一步弱化將不利於歐盟的穩定和強大,所以北約成員國德國和法國不願意對俄羅斯再加大經濟制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