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繼北大碩士被阿里巴巴拒了後,清華的博士也被百度拒了這件事?

趙先森


北大的碩士,被阿里巴巴簽約,成為阿里巴巴的一名員工,這事不會成為新聞;



清華的博士,應聘百度,被百度錄取了,這事也不會成為新聞。

大學生畢業以後回老家賣豬肉,這事其實也並不罕見。唯獨那個北大畢業的學生回家去搞養殖業,成為了新聞。也虧得他能折騰,居然把養豬養成了年銷售12億的著名企業“壹號土豬”,總算沒給北大掉價。



北大、清華畢業一定會成功嗎?

顯然不是的。凡事總有例外,而這些例外,就成為了關於名校的新聞。

相反,一個普通地方高校畢業的學生,去應聘百度、阿里巴巴,被拒絕了,這不會成為新聞。但如果他成功了,就有點新聞的意思了,他也將成為老師下一年去招生,給學弟學妹們講述的榜樣。

我們不能唯學歷,也要重能力。但能力怎麼體現呢?學歷和名校是最直接的方式。現實生活中,最穩妥的成功方式還是去追求名校,追求高學歷。



當你拿到清華北大的碩士、博士學位以後,大概率是能夠進名企的,即使進不了,不也能成為一個新聞人物嗎?

國之重器,大國上庠。感受大學文化,瞭望科技前沿,親歷一流徵程,敬請關注頭條號“上庠”。

上庠


這個很好理解,清華北大學校大了,不是誰都優秀,不是誰都符合百度的用人標準。

清華北大有這種說法,一流的本科,二流了碩士,三流的博士。很多本科非211大學的學生最後成了北大碩士,清華博士。

我們這裡就有個本科是河南農業大學的,最後成了清華博士。為什麼說第一學歷很重要呢?現在的用人但位都看你第一學歷,本科考上清華,是你的能力。本科河南農大,博士上清華,這是你的努力。你先天的能力不如本科就考上清華的。

針對所提的問題,百度是個大公司,薪水高,待遇好,多少人都想擠破頭皮,獲得自己想要的offer。百度也是優中選優,清華某個博士再優秀,也總有比他更優秀的,總有不符合百度要求的。

最後想說,什麼北大碩士,清華博士,只是你之前獲得的某種頭銜,也是過去,不代表你是全能,任何崗位都能勝任,不代表走入職場也依舊是勝者。


俊世科客


平常心看待。

你希望我怎麼看待,說北大的碩士和清華的博士也不過如此?還是說阿里巴巴和百度太嚴苛?

北大的碩士和清華的博士就是很厲害,阿里巴巴和百度就是很牛逼,知識無用論就是自欺欺人。

一個清華博士被拒了,有什麼好震驚的,就是十個清華博士被拒了,又怎麼樣。

在網上隨便搜一搜北大傑出校友,或清華傑出校友,就能找出幾百個北大、清華畢業生在世界500強公司任高管,在政府機關任要職的例子。

從概率來看,高學歷確實是知名企業的敲門磚,大多數名校畢業生都處於社會精英階層。

先不說清華博士和百度之間可能是因為薪資或崗位等問題沒有達成一致。退一步說,就算清華的博士是因為能力不足被拒,又有什麼可驚訝的,難道名校裡就沒有能力不足的學生了麼?

那你對名校的期待也太高了,高學歷不是萬能的,清華畢業去賣豬肉的也不是沒有,普通學校畢業生也能逆襲,畢業於杭州師範學院外語系的馬雲就一手創辦了阿里帝國。

學歷只是一方面,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但你不能因此認為學歷一文不值

如果是質疑阿里巴巴和百度的招聘流程,知名企業的HR部門通常都有一整套為自己公司量身打造的招聘流程,不僅看學歷,更注重應聘者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公司已經囊括了眾多的業界精英,他們不缺應聘者,只想挑選最適合的人才。

別說北大清華的畢業生去應聘失敗,哈佛、劍橋的畢業生去應聘失敗也不稀奇,而且普通學校畢業生應聘成功的也大有人在。

如果你用幾個個案以偏概全,否認高學歷的價值或知名企業的招聘流程,是你的認知出現了偏差。


張兆傑說


很久以前曾經看過一篇武俠小說,裡面的大反派是一個將軍,武則天的後人,實力逆天,無數英雄豪傑都折在他手裡。終於有一次,一群少年英雄經過種種努力得以和他對峙,問他:你這一生最怕的是什麼?

明將軍說,他最怕的有三件事物。前兩件我都記不清了,反正和天下大勢有關,而第三件,是一個女人。

小說裡寫:聽了這話,所有人都鬆了口氣,甚至覺得這傳說中不可一世的厲害人物也親近了起來。原來他也是一個普通人。

在我讀中學的時候,北大曾經有一個畢業生選擇賣豬肉,一時成為新聞。只因在大家心目中,北大清華畢業的人應該是人生贏家, 去左右時代風雲,最不濟也要進個世界五百強,怎麼可以賣豬肉呢?聽起來也太不美了。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這名畢業生甚至出來道歉,說自己對不起母校,給母校抹黑了。道歉之時,幾度哽咽。

大家對北大清華的期望值也太高了,高到這裡的畢業生必須去那些最光鮮的地方做最光鮮的事情,才不算丟臉;而如今,更有某些畢業生認為,哪個單位要是拒絕了自己,就是奇恥大辱。

北大碩士清華博士被拒有什麼稀奇,這個世界上哪一條哪一款寫著,只要你是北大清華的碩士博士,人家用人單位就必須倒履相迎?

進入一所好學校,並不代表你就一定會成為優秀的人;成為了優秀的人,也並不代表用人單位就需要你這個類型的。

比這個世界把你捧起來最可怕的,是自己把自己捧起來。

聯合國秘書長也是會尿床的,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一時之間找不到合意的工作完全是很正常的事情。

成績越好的人,有時候越難接受人生的挫折,因為他已經優秀習慣了,所以才對這個世界的拒絕感到莫名驚詫。

而更多普通人,早就習慣了,努力,失敗,成功,再失敗,繼續努力……週而復始。

比起來,當年那位賣豬肉的北大畢業生格局要高遠多了。雖然沒有成為人們心目中預想的那種“優等生”,但如今賣豬肉也賣出了名堂,身價已經過百億。他的名字叫陸步軒。

北大畢業生可以成為國之棟樑,也可以賣豬肉,甚至還可以被一些知名企業拒絕錄取……這完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只因在你證明自己的實力之前,你並不偉大,偉大的是你的母校。


吹上來的小動物


這件事情,可以分來兩部分來看。

第一:名校生被拒後,發文尋求心理平衡。
第二:畢業生和社會用人需求的不匹配。

第一點:名校生的驕傲是好是壞

第一件事:確實有這個現象,可能考上某所大學就是人生的巔峰,是人生拋物線的最高點,從此開始走下坡路。這個高點榮耀,即是曾經刻苦努力的代表;也是今天一次次失敗,無法規避的悔恨。於是兩種情緒,讓自卑於驕傲,使得自己無法放正心態看待自己。畢竟:名校畢業和成功,並不關聯。

面試失敗本來是小事,如果只是和朋友圈吐槽,我覺這也不算什麼,這就是像是:很多女孩會說的:我長得這麼美,他竟然不喜歡我!這是同理。而且百度未能錄取,也未必光是履歷和能力,還有很多原因。所以,這次失敗了,或是自嘲,或是調侃,過去了,就再接再厲,誰年輕時還沒有張狂過呢。

假如,一直被這種心態束縛的話,後果就很危險了,因為你面試的公司並不虧欠你,它們只是在尋找合適的人員而已。這樣傲嬌著,最後不肯看清自己和現實,最終只能陷入自怨自艾的心態裡出不來。

不過我也想說,雖然發文說這話有點狂,但是社交媒體趁機炒作,對發文人的傷害還是很大的,因為也許他只是年少的輕狂,無限放大的後果,無非是逼他自悔或自毀。

所以這個千辛萬苦,努力來的驕傲,到底是好是壞呢,我覺得家庭教育和心態管理決定了它的意義。

不過,我希望很多職場經驗豐富的人,可以多多指導和引導。為什麼呢?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問題。

第二件事:大學教育是否要匹配社會需求

其實現在大學自主創業和各種社團活動,已經慢慢應道學生們對社會的認知,對於未來專業的社會前進等等。但是大部分學生,從小學到大學前,這幾年的半被動學習和半封閉的校園生活,讓很多人進入大學後徹底放鬆,四年後才發現,世界如此不同。

而且我這裡特別想說的是,我覺得大學教育更多的是給每個人做選擇前,提供一個自由開放的大環境,在這裡或是確定未來工作,或是選擇走研究之路等等,它的不錯定性,給真正的未來降臨前,留下一些浪漫主義的色彩。

另外,就業發展的不確定性,也許會讓四年前的熱門便冷門,而今天我們的時代,何止四年,一個月便有大變革,在人工智能崛起的時代,我們甚至不知道何時,那些我們追逐的工作,就會被瞬間取代。

這份焦慮幾乎侵襲了每個人,可同時也沒有人能給出答案。

那麼大學教育就能給我們答案嗎,我覺得也是不能的,讀書學習,有時候是為我們開啟更多的未知,所以,我覺得大學期間,最重要的課程,就是學會自己為自己找到答案。

所以從這點上,大學教育未必需要匹配社會需求

那麼在未來,當我們面對變化的更加不同的世界,自己就不是那個喪失了學習和變通的人。

所以假如畢業專業,和社會提供的機會並不契合,我覺得也不該有那麼多焦慮,我們學會不是一門技術,而是一種能力。


同學請坐


其實現在頂尖的互聯網公司還是很願意招募一些名校背景高學歷的人才,但並不是所有名校的人都能夠進BAT。不管是北大碩士,還是清華博士,被拒都是有可能的,關鍵還是要看人與職位的匹配度。可以看看是哪個階段被拒,以便針對性的分析、調整自己的求職策略。

(一)簡歷篩選

如果所學專業與招聘職位一致,則通過的概率較高。如果學的是應用專業,如經濟類、管理類的,如果有同類行業類似職位實習經驗,也是有可能通過的。

(二)hr電話初選

hr會根據職位的基本需求來總體把握一下,通過電話感受到你的態度和期望。如果聽起來不是那麼積極的人,可能就被pass掉了。

(三)直線經歷面試

應屆生沒有實際工作經驗。面試時主要看態度和潛能。不要小看BAT的直線經歷,他們雖然年輕,但已經在行業中得到歷練,他們很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人。互聯網這個競爭激烈的行業,需要時刻擁抱變化,積極的態度,良好的承壓能力,比技能更重要。

我是蕾妮,一個有溫度、愛分享的職業顧問,非常願意你關注我,以及在評論區向我提問題,一起探討職場相關種種


職場蕾妮


職場,合適比優秀更重要。

被拒只代表求職者和職位不相符,並不代表北大碩士或清華博士不優秀。

有一期《非你莫屬》,因為一個女生太優秀,我認為思敏文化不能給到一個適合她的職位,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竟然有人因為“優秀”被拒,其實職場永遠都是雙向選擇。

我清楚的記得,在我25歲的時候,面試我的總經理是一位優秀的職場女士,她說,“先不要說你適不適合,先問自己我是否熱愛,能否堅持這個崗位。沒有經驗不是關鍵,沒有專業也可以學,關鍵是你熱愛、堅守。”放到今天來講,就是不忘初心。

我在分答做過一期小講,第一步就是打造一份漂亮的簡歷,很多人覺得自己很厲害,有學歷、技能,殊不知,面試官考慮更多的可能是求職者的經驗是否與崗位相符。很多人給自己貼標籤“我是靠才華吃飯的”,那麼,在讓大家看到你才華之前,請做好你的自我介紹,這份自我介紹不是我是誰,不是我來自哪裡,而是用方案、成果,來介紹自己的IP。

第二,求職前的準備,不光是求職禮儀的幾大部分準備,還要了解你即將面試的企業、崗位,你自己是否能夠勝任。很多畢業生說自己求職就是在某招聘網站海投,其實,這樣的方式好比大海撈針,於人於己都是浪費時間。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同樣用於職場。用心打造好自己這份“簡歷”,才是最好的投石問路。


周思敏


總有些人拿個案來滿足自己的酸葡萄心理,下面摘一段清華大學官網上的文字:

清華大學平均每年畢業學生逾6500人,就業率一直保持高位,畢業生去向以國內升學、出國(境)留學和工作就業為主。2015年,清華大學畢業生共7035人(不含留學生和港澳臺學生),其中,本科生3113人,研究生3922人。畢業生就業率為98.4%。其中,國內深造比例近三成,出國(境)留學比例不到20%,工作就業比例超過一半。

  2015年,清華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單位以企業單位為主,其中在國有企業就業比例最高;其次為高校、科研及其他事業單位;再次為各級黨政公共部門。
  根據2015~2016年度《泰晤士報》排名,2015年清華大學出國(境)深造的畢業生中,超六成在世界排名前50位的大學留學。
  《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世界大學排名》(QS排名)是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世界大學排名之一。2015年,該排名首次專門發佈《QS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力排名》,清華大學被評為全球第九,亞洲第一。

應聘過程中被阿里、百度這樣的頂尖企業拒掉,並不是什麼反常、丟人的事情,企業要的是合適的人,不是學歷最高學校最好的那個,這是稍微有點職業常識的人就應該知道的道理。

由博士被拒就去質疑博士的能力,由清華博士被拒就去質疑清華學生的能力,你們真的想多了。

那些說高分低能、智商高情商低的人,也可以歇歇了。你見過幾個高分低能低分高能的?要真這樣,學校就關門了,這世界不就是一群低能兒的天下麼?

知識經濟時代,還在拿草莽當英雄,只能說諸位OUT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不是說著玩兒的,國家花大力氣拿巨資搞千人計劃、百人計劃,你看看那些進入計劃的人都什麼出身!

小草有它的價值,大樹也會被砍倒,但你不能因為森林中有一兩棵樹倒了,就否定森林的價值。

我們多數人都不是北清畢業的,我也不是,但我們沒有必要去看人家一兩個學生的笑話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自己努力超過他們就好了!


HR那些事兒


如果是校招,清華北大碩士博士肯定不如清華北大本科,企業都看第一學歷的,清華北大的本科,不管怎樣人家都會給你個機會,除非所需崗位技術要求高,而你的專業嚴重不對口,或者特別需要社會資源,你沒有。但本科畢竟年輕,很多沒去找工作的人根本不懂就在這裡瞎說,碩士博士學校再好也不能和本科比,通過高考脫穎而出的難度比考研讀博大的多,本科學校才是智商的最好證明,你覺得企業不知道麼?不點破而已,怕被說歧視,別雞湯小朋友了,找工作就是看條件,除非背景逆天,否則學校不好可以不用投好公司,浪費時間,自我安慰,別天天說馬雲學校不好,人家是創業的,沒上過學都不要緊,你讓他打個工試試?


TorridYang


將北大和清華代替成其它,可能你立即就沒那麼疑惑了,因為學校不強。

或者將博士、碩士替換成本科,可能你也就沒那麼疑惑了,因為海龜太多。

其實,這裡提到的都是個案,而非普遍現象。如果是普遍現象,要麼是企業太low,不敢接受清華北大的畢業生,要麼是企業很理智,我就是要找合適的人,而不是最優秀的人。

阿里巴巴和百度這樣的企業拒絕清華北大的碩士、博士,算是後者,他們需要找到合適的人。

如果是不合適,一般會有兩種可能:

1) 能力達不到崗位要求;

2) 能力可以,但職業態度並不合適。

首先說說,並非清華北大的碩士生就一定能力強。畢竟本科階段和碩士階段是有區別的,比如,清華北大的本科少部分會讀本校的研究生,因此清華北大的碩士生很多都是來自其他學校,甚至一般本科院校的都有。所以讀一個清華北大的碩士生相對於高考考上清華北大要容易一些。可以這麼說,一直在天津大學讀本科和碩士的,不一定比本科在山西農大讀碩士在清華讀的學生。這個道理也可以放到博士這個層面去理解分析。

這裡不是說本科不好,後面就不好,只是存在這樣的現象。所以企業在招聘時,假如遇到985學校的一批畢業生,在這個層級類,能力標準是關鍵,學校名牌就會被弱化。所以企業會選天大,可能不選清華北大。

再說說,職業態度。比如說,清華北大的碩士、博士能力很強啊,尤其是專業技能,但人家不一定就對百度和阿里巴巴就看中呀,或許隨手投了個簡歷,就有了面試的機會呢。或許,人家手頭有幾個選擇,而阿里巴巴和百度並非最好的選擇呀。一個畢業生,對應聘企業的青睞度是面試官可以判斷的,一旦在面試中面試官沒有看出畢業生對企業的關注度以及意向度,那麼企業拒絕的選擇實屬正常。當然,他們可能很想加入,但期望值很高,希望高的薪酬,等等,如果雙方無法協商,結果可想而知。

總之,無論是清華北大,還是其他高校,無論是博士、碩士,還是本科被企業拒絕,學校背景是畢業生的一個求職資本,甚至是一個擋箭牌,但並非萬能。

誰手裡都沒有萬能鑰匙,因為這個世界上也會有鎖死的門。

《讓畢業後的你,感謝現在的自己》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