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後被買房犧牲掉的一代:現實面前我們不談戀愛,只能談房子!

文 | 小粥

今天,小粥要講一個關於現實與理想的故事,說起來這也是一個悲傷地故事。

我們曾經鄙視過那群人,現在成了我們最羨慕的人,現實也是,房價也是!

記得前幾天聽到個故事,內容=關於失聯多年的一個朋友,大致是這麼講:

那是個大學時期做義工認識的朋友,他是一個我見過最“剛”的人,當時他的人生信條裡沒有妥協,他大學期間走遍了中國大多數的地方,他給我的說法是,人生苟活一世,不如浪跡一時;當時他的豪情感染了我,我也以認識他為傲。

8090後被買房犧牲掉的一代:現實面前我們不談戀愛,只能談房子!

後來大學過後自己忙著工作,也就漸漸沒有聯繫;我以為下次見到他會是在某個視頻或者新聞報道里。沒想到是從其他人嘴裡聽到:

小粥,你知道嗎,那個XX過兩天要結婚了,他回老家了娶的本地人,聽說是他公務員單位的同事,兩個都是事業單位挺好的。

我楞了一下。當初那個怎麼都拗不動的理想青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我打開多年不動的消息彈窗,跟他聊幾句,在寒暄幾句後,我打趣著問道:當初那個浪跡天涯的漢子去哪了!說好的理想呢?

他說:早知道現在這樣的活法,還談啥理想;當初就把理想撕碎了餵狗,現在也不至於過成這樣!

我一時不知道怎麼回答,他沉默了一會,我剛想回復時,他又給我發了一句話:

對不起,我已經被房價壓彎了脊樑!我們早就回不去了!

8090後被買房犧牲掉的一代:現實面前我們不談戀愛,只能談房子!

一、苟活下的現實

其實當名校學位比不過一套學區房時,房價早就把年輕人馴服得服服帖帖的,消磨乾淨了對未來的最後一點鬥志;

當你發現售樓部的購房年齡已從中老年變成了青年時,你會發現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談論理想,而是相聚熱議房價。

當房價成為年輕人奮鬥的標杆線時,靜思下來,對於國家來說,這其實比經濟問題比樓市問題更值得憂心。

曾經“鮮衣怒馬少年時,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少年,現在卻早已苟全於現實,躋身於“買房大軍”之中。

8090後被買房犧牲掉的一代:現實面前我們不談戀愛,只能談房子!

這幾年,大家的眼睛裡都直瞅著房子,無論是否為世道炎炎,總而言之,大家都默認了一個件事:

幹啥都不賺錢,除了買房!

買了房子的興致高昂,買不起房的集全民之力唱空房價。

最苦的是那群中產偏下的人,而他們佔據了總社會生產力的一大部分。

現在都流行降級買房,

一線城市的人,湊不夠一線城市的首付只能買二線城市的;二線城市的人,買不起工作城市的房子,只能考慮回老家;在老家工作的人,眼光已經放眼到了農村宅基地去了。

所有人已經不會考慮其他的,只在買房和眼巴巴盯著房價往上漲裡掙扎。

沒有人會相信房價會降!

從78年到18年的動盪40年,哪怕經過多次多次調息調控,越來越多的人鼓吹房地產泡沫,但是單從字面上來看:調控兩個意思:一是接著漲,二是緩緩然後接著漲。

也許有的人會說,調控的目的是為了維穩哈。但是維穩說白了就是避免大起大落。

現在所有的信息都是指向了房地產黃金時代過去了,但是白銀時代也拉開序幕了,面對整個經濟市場,小漲還是必須的。

在任何資本遊戲裡,沒有人會一次性把韭菜割完,除非跑路清盤了,不然下回怎麼接著玩。

8090後被買房犧牲掉的一代:現實面前我們不談戀愛,只能談房子!

上車問題爭論不休

現在大家一般都默認:能上車早上車,晚一年,得多花十年的時間來彌補;

現實的情況也是這樣,晚一年還好,如果是晚了兩三年,所有想上車的人可能就需要用三十年的時間來彌補這兩三年內的債。

不僅是大城市,現在房價之風也已經瀰漫到了中國的各小城市,比如我的家鄉,一個縣級市,15年的均價大概在6000左右,如果是在15年入手的話,一套一百平的房子,也就60w左右,首付在25w左右,雖然整體工資水平不高,但是咬咬牙還是能接受的。

但是三年後的,房價已經早已突破萬元大關,均價在11000左右。

8090後被買房犧牲掉的一代:現實面前我們不談戀愛,只能談房子!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小城市,大家對於商品房的預估值可能能達到15000

三年時間,同樣的房子,整整多了50萬。

如果說人均工資這兩年上漲調了1000元,但是這多的50萬,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可能二十年都未必能夠存夠。這還不算是其他的貸款利息。

這也許就是我們這代人遇到最現實的問題,

高房價架空了實體業,擊碎了理想, 侵蝕了愛情,階層有此開始固化。

所以,失去了談理想的權利,苟活於現實裡。

8090後被買房犧牲掉的一代:現實面前我們不談戀愛,只能談房子!

二、現在最好的表白是:我有房,寫你名字

在小粥的大學時代,見過很多千奇百怪的表白方式。

最常見,是宿舍樓前彈琴,擺上一圈蠟燭傻傻的去表白;或者就傻兮兮的捧一束玫瑰,站在宿舍樓下唱歌表白;更浪漫點的,就是異地相隔千里,偷偷地跑過去表白。當時還覺得可羨慕。

但是換到現在,得到的可能就是旁人的冷嘲熱諷,或者對象嘴裡的丟人現眼。

這個社會現實而愚蠢。

以前看臉,現在看房,如果你連麵包車都沒有,你憑什麼給人家麵包?

小粥的朋友圈這兩年密集式結婚,當年高呼戀愛萬歲,自由萬歲到最後都是屈從門當戶對;

官二代不會找小攤販的女兒,一線城市大專男專門匹配外地本科女,拆遷戶結對子,北京窮二代女直配外地鳳凰男。

8090後被買房犧牲掉的一代:現實面前我們不談戀愛,只能談房子!

其實一切早就安排好,我們只是偶爾出戏;

可能是做了好幾年的嚴肅房地產品牌,導致我不太愛講故事,我更愛直接扎刀子,寸寸到肉的那種。

這幾年出現了一個新鮮詞,階層固化,可能連很多市井嘴邊也都提起這個詞,而他們流傳這個詞的目的就是告訴你,窮人會越來越窮,富人會越來越富。

仔細想想,其實可以用“本錢”和“貸款”加一點金融槓桿的知識來解釋

富人就是貸款,滾刀肉,敢於用銀行的錢來產生幾何倍增效應,你會發現越是有錢人,欠銀行錢越多。但是他們卻利用槓桿效應,幾年間就能產生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的財富。

而窮人就是本錢,窮人除了買房這件事,沒資格也不會去向銀行貸款,這些人自己很普通,夫妻兩個人在老家結婚,生活6個月後把孩子往老家一放就出去打工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城漂,廠漂,夫妻一年大概能賺15w左右,扣到生活支出,一年攢下10w左右。

富人把希望寄託在自己身上,窮人把希望寄託在子女培養上。

窮人想讓子女比自己強,沒有跟績效掛鉤的加班,沒有單一的流水線工作,都希望孩子能夠坐在辦公室,最好還能是個公務員或者老師。

所以你會發現在線各種培訓機構拔地而起,從語數外基礎知識培訓,到鋼琴、舞蹈等內在精神培訓,家長從來沒有猶豫,那一刻可能是最捨得花錢的一刻......

但是過幾年後會怎麼樣?通過利用槓桿金融和通貨膨脹,富人自己賺了幾百萬,兒子順利出國留學;窮人孩子學會鋼琴和舞蹈,掙扎著上個本科。

孩子的差距越來愈大,這不是簡單的鋼琴和舞蹈能夠拉回的......

8090後被買房犧牲掉的一代:現實面前我們不談戀愛,只能談房子!

三:最殘酷的未來是看不到希望的絕望

其實在小粥眼裡,最苦的人還是屬於在大城市沒房的土著二代。

你會發現現在的大城市的土著二代,標準就是學歷偏高,月薪一萬,夠生活,沒積蓄,沒錢買房,上車困難。

現在特別流行“六個錢包”買房,說白了,就是掏空你也買不起房,全家齊上陣,還可能買得起房。很多時候你往市中心或者新區中心一站,環顧四周,雖然處處都是房子,但是自己上車苦苦無望。相比在這個城市打工的漂泊族,他們大不了賺足了一二線的錢回去四五線買房來說,土著二代們卻無路可走,無路可退。

8090後被買房犧牲掉的一代:現實面前我們不談戀愛,只能談房子!

而相對於他們來說,更令人發愁的還是如今的大學生。

大學生畢業後,再沒什麼包袱後,與心愛的姑娘談個戀愛,與青春喝個小酒,工作這時光,如果有一技傍身,還能厚積薄發。

但從小粥身邊朋友的經歷來看,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 都會遇到房子非買不可的時候卻掏不出首付,工作沒有前途,還有一群人盯著。淺薄的知識基礎,給轉型帶來不了多少幫助,最後女朋友分手了,工作沒了,終日恍惚成為了一名憤青。

8090後被買房犧牲掉的一代:現實面前我們不談戀愛,只能談房子!

現如今對於年輕人,在沒有背景光環加持下的,是很殘酷的!

入場時機越來越窄,剩餘發展空間越來越小。而樓市就更誇張,現在只有觸頂的房子等你接盤,而你還無法避免。

一入江湖,便從此江湖人生。

不過,雖然理想已經被折騰得支離破碎,但是也還遠沒到絕望的時刻;

時代還在往前走,錯過了股市、錯過了樓市,錯過了互聯網,你可以等待下一個時機的道理啊,願那時的你們,不墜心志。

願你們:

出走半生,歸來仍少年......

我是小粥,一個用文字吐槽房地產的90後,我有我的節奏,自帶BGM的那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