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連續 27 小時的馬拉松會議

騰訊:連續 27 小時的馬拉松會議

在公司的決策上,騰訊形成了總辦會議制度。每兩週召開一次,參加者為 5 位創始人和各核心業務部門主管,人數為 10-12 人。

這個人數規模一直沒有被突破,一直到 2013 年,騰訊的總員工人數已超過 2 萬人,總辦會的參與者也不過 16 人。

總辦會是騰訊最為核心的決策會議,馬化騰要求所有與會者無論日常工作多麼繁忙,都務必前來參加。

每次會議都在上午 10 點準時開始,一般都要延續到凌晨 2-3 點,因此是一種非常考驗體力的馬拉松會議。

“Pony 喜歡開長會,每一個議題提出後,他都不會先表態,而是想要聽到每一個人的態度和意見,所以會議往往開得很漫長。”

好幾位與會者透露稱,“在總辦會上,幾乎所有重要的決議都是在午夜 12 點以後才做出的,因為到那個時候,大家都太疲勞了,常常有人大喊‘太困了,太困了,快點定下來吧’,然後就把一些事情定了下來。”

一個比較特殊的慣例是,騰訊的總辦會沒有表決制度,根據人力資源部門主管奚丹等人的記憶,“十來年裡,沒有一次決策是靠表決產生的。

騰訊:連續 27 小時的馬拉松會議

新騰訊大樓

01

賽馬機制

一旦做大,獨立成軍

在部門業務的事項上,相關責任主管的意見很受重視,“誰主管,誰提出,誰負責。

“一旦做大,獨立成軍”成為騰訊內部不成文的規定。

這一模式無形中造就了“賽馬機制”,我們將看到,後來為騰訊帶來眾多“意外”的創新,如 QQ 空間、QQ 遊戲乃至微信,都不是頂層規劃的結果,而是來自基層的業務單元的獨立作業。

02

共識為決策前提

大權獨攬,小權分散

在關係到公司整體戰略的事務上,以達成共識為決策前提,若反對的人多,便會被擱置,而一旦為大多數人所贊同,反對者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見。

在這一過程中,馬化騰並沒有被授予“一票贊同”或“一票否決”的權力,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位折中者。

2005 年,騰訊宣佈進行第二次組織架構調整。

公司的組織架構被劃分為 8 個序列,分別由 5 個業務部門(企業發展系統、無線業務系統、互聯網業務系統、互動娛樂業務系統、網絡媒體業務系統)和3個服務支持部門(運營支持系統、平臺研發系統、職能系統)組成。

此次調整,意味著事業部制度的形成。各事業部以產品為單位,專案開發,分工運營,從此騰訊“一分為多”,“兄弟爬山,各自努力”。

在這個架構中有一個非常微妙的安排:騰訊所有的業務基礎都來自於流量,然而,在組織架構中並沒有一個類似於“總參謀部”這樣的機構來進行流量的統籌配置。

這一職權其實被掌握在了“總辦”手上。也就是說,騰訊的組織機構類似於“大權獨攬,小權分散”的模式,各事業群的負責人在業務拓展上被授予了最大的權限,但其命脈始終由最高決策層控制。

在一次內部高管會議上,馬化騰說:

未來 5 年,騰訊最大的挑戰就是執行力。市場怎麼樣,大家都看得見,但不一定都拿得住。

通過完整的指標體系和組織架構保證壓力的傳導,通過嚴格考核和末位淘汰制留住好的人才,而所有這些,能把騰訊打造成一個不依賴個人精英,而是依靠體制化動力的成熟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