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左旗在內蒙古為什麼這麼重要,帶你看看他的歷史

土默特部是個源遠流長的蒙古部落。據考,土默特部即成吉思汗時期的禿馬惕。約當15世紀中葉,土默特部駐牧豐州灘(即今之土默川)。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達延汗統一漠南蒙古後,將各部劃分為察哈爾、喀爾喀、兀良哈左翼三萬戶和鄂爾多斯、土默特、永謝布右翼三萬戶,土默特部成為達延汗漠南蒙古六個萬戶之一。約當16世紀二十年代末期,達延汗之孫阿勒坦成為土默特萬戶的主要領主。隨後,阿勒坦與其兄墨爾根濟農一起,率領右翼諸部南征北戰,東打西伐,迅速壯大起來。約當1531年,整個土默特部已歸阿勒坦統轄。1538年,阿勒坦從中央汗廷獲得“索多”汗號。1542年,墨爾根濟農去世後,阿勒坦汗成為右翼諸部事實上的領袖。

土左旗在內蒙古為什麼這麼重要,帶你看看他的歷史

隨著力量的增強,土默特部逐漸擴展其領地。16世紀中葉,阿勒坦汗“羨青海富饒”,“攜子丙兔等數萬眾襲據”其地,從此,丙兔及其部眾駐牧於該地,其後,右翼諸部首領率部接踵而來,甘、青一帶遂成為土默特部的領地。土默特蒙古族在西海地區活躍數十年,曾參與了明末清初的許多重大事件。直到現在,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仍有蒙古勒津、永謝布的遺民在那裡生息。同時,阿勒坦汗及其長子都隆森格洪臺吉向東擴展勢力,以武力和聯姻等方式使兀良哈諸部歸附自己,把勢力發展到薊鎮以北廣大地區。其後,土默特人東徙者漸多。這些土默特部眾至後金興起後,於1628年降附清太宗皇太極,被劃分為土默特左、右兩旗,移住今遼寧省朝陽、阜新地區,以其民多為蒙古勒津人,故而習稱蒙古勒津旗(蒙古貞)。這就是東土默特。

土左旗在內蒙古為什麼這麼重要,帶你看看他的歷史

阿勒坦汗在擴展自己勢力的同時,特別關注“振興十二土默特”。在其建立政權後,決策開發土默川,發展板升農業和手工業,保護畜牧業,興建城鎮、修築庫庫和屯(歸化城),引入藏傳佛教,制定成文法規,達成蒙明互市、實現蒙明友好等,使土默特部迅速強大起來,成為左右中國北方政局舉足輕重的力量,勢力達到東起薊鎮邊外,西達青海的廣大地區。土默川地區也是當時蒙古社會中較先進發達的地區。

1582年,阿勒坦汗病逝,土默特部失去了強有力的領袖,權力開始分散,各領主間爭奪部落、權位,終於釀成內亂,導致土默特部的分裂,右翼諸部紛紛脫離順義王的控制,使整個右翼力量大大的削弱。1628年,察哈爾部林丹汗率軍西征,土默特部抵抗失敗,許多部眾逃散;1632年,皇太極西征林丹汗,林丹汗渡河西走青海,後金佔據土默特地區;1636年,清廷詔編土默特部為左右兩翼,以古祿格為左翼都統,杭高為右翼都統,每翼一旗,設參領、佐領、驍騎校等官以統轄旗眾,從此土默特淪為“事事不得專擅”的內屬旗。

1723年(雍正元年)至1741年(乾隆六年),清廷先後在土默特兩翼境內設置歸化城、清水河、托克托、和林格爾、薩拉齊五廳,及管轄五廳的歸綏道,均隸屬山西省。設置道廳以後,土默特地區基本形成蒙漢分治局面。1739年(乾隆四年),滿州八旗駐防綏遠後,以建威將軍(後改綏遠城將軍)兼管土默特兩翼事務。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清廷裁撤兩翼都統,左右翼各留副都統一員。1763年,復裁副都統一員,並改為專城副都統,由朝廷揀員(多系滿員)充任,成為定製。土默特人被剝奪了旗權。從1644年(順治元年)到1675年(康熙十四年),清廷先後在土默特北境、西境、東境編設茂明安旗、烏拉特三公旗、四子部落王旗、達爾漢貝勒旗和察哈爾八旗(主要是西四旗),將土默特兩翼轄境劃定在南北205公里、東西175公里的範圍內。此外,清廷採用“效納”、“奏請”和劃撥等手段,徵用土默特兩翼牧場,大規模招民開墾大糧官地,使土默特兩翼牧場喪失殆盡,已經不能進行遊牧,迫使土默特蒙古族不得不由牧轉農。同時,大批的山西晉北地區、河北張家口地區、陝西榆林地區的漢族居民來此定居,墾荒種地,並有一批晉商亦隨之來此經商落戶,在本地區形成蒙、漢、回、滿等多民族聚居地。

1912年(民國元年),原屬山西歸綏道的各廳一律改縣,在土默特境內共有六縣,即歸綏縣、薩拉齊縣、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武川縣(加上以後增設的包頭縣共七縣),均由山西委任知事(相當於縣長)。1914年(民國三年),袁世凱下令改綏遠為特別區,改綏遠將軍為都統,併兼任歸化城副都統。同年,土默特兩翼合為一旗,最高行政長官改為總管,副都統衙門改為總管署,直隸於綏遠特別區(後改為省)。改制後,先後10任總管均為客籍。1928年(民國十七年)7月,土默特人滿泰出任總管;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榮祥繼任總管,改旗名為土默特特別旗,總管署改為旗政府。

1937年10月,土默特地區淪陷,總管榮祥帶領一批旗政府官員撤退到陝北榆林。1938年2月,日寇重組偽旗署,屬偽蒙疆巴彥塔拉盟管轄,對土默特地區實施殖民統治。1945年日寇投降後,土默特旗恢復原建制,仍為總管旗。榮祥等返旗著手整頓旗務,竭力維護旗權旗產,但多方奔走,維護旗權的努力歸於失敗。1949年,對國民黨已不抱希望的榮祥,發起並參加綏遠和平促進會,進行反對內戰爭取和平的活動,接著在“九一九”和平起義通電上簽名,歷盡滄桑的土默特蒙古族人民終於迎來了解放的曙光。

1949年9月19日,綏遠省和平解放,根據和平解放有關條例,仍沿用舊政權土默特特別旗稱謂,建制和管轄範圍與解放前相同,旗政府設在舊城議事廳巷內。1950年3月1日,土默特旗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直屬綏遠省人民政府領導,為甲等旗,繼續維持蒙漢分治局面,行政區域不變,旗政府仍駐歸綏市(呼和浩特市);

1953年11月26日,土默特旗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通過結束旗縣並存局面的決議,1954年3月,撤消歸綏縣,以歸綏縣原轄地區為基礎;並將該縣鄰近各純蒙村及蒙民居住較多的村莊劃歸土默特旗。原屬土默特旗的第七區劃歸達茂旗,磴口鄉劃歸烏盟石柺礦區。土默特旗改由集寧專署領導。調整後,全旗總面積5807平方公里,全旗以歸綏縣原來區劃為基礎,建七個區、2個鎮、111個鄉和9個鄉級居民委員會。

1954個3月6日,撤消綏遠原建制,原轄區併入內蒙古自治區,撤消綏遠原集寧專員公署,成立平地泉行政區人民政府,土默特旗由平地泉行政區人民政府領導。

1956年9月,以土默特旗一、二、三、五區劃設呼和浩特市郊區。

1956年5月,土默特旗第五區的林壩、小林壩和姑姑板3個自然村劃歸和林格爾縣。1956年6月25日,根據憲法規定,土默特旗人民政府改為土默特旗人民委員會。1956年8月9日,原有111個基層鄉(委員會)合併為50鄉2個鎮。1956年9月2日,土默特旗攸攸板區的臺閣牧鄉、攸攸板鄉、壩口子鄉;羅家營區的羅家營鄉、小井鄉、陶思浩鄉、毫沁營鄉、不塔氣鄉;榆林鄉區的榆林鄉、保合少鄉、什字鄉、陶卜氣鄉、大窯子鄉;八拜區的巧報鄉、喇嘛營鄉等17個半鄉共21380戶、84729人劃入呼和浩特市郊區。

1956年11月11日,土默特旗人民委員會下令撤銷攸攸板區公所、羅家營區公所、榆林子區公所。以上三個區所屬各鄉,均由旗人民委員會直接領導。

1957年7月,撤銷美岱、八拜2個區公所,其所屬各鄉,直屬旗人民委員會領導。至此,全旗轄2個區、2個鎮、33個鄉。

1958年4月5日,平地泉行政區改為平地泉區專員公署,土默特旗改由平地泉區專員公署領導。1958年4月10日,撤銷茂林太、北什軸兩個區的建制。將原有33個鄉調整為21個鄉,加上察素齊、畢克齊兩個鄉鎮,全旗共有23個鄉級基層單位。

1958年5月15日,撤銷平地泉區專員公署,土默特旗改由烏蘭察布盟領導。1958年5月25日,撤銷薩拉齊縣,楊圪楞鎮、鄂爾格遜鎮、沙爾沁鄉劃入包頭市,其餘地區均併入土默特旗,旗政府暫駐薩拉齊鎮。

1958年5月1日,土默特旗所屬朱亥、美岱、討速號、八拜、毫沁營5個鄉歸呼和浩特市郊區。

1958年8月4日,土默特旗所屬後窯子鄉劃歸包頭固陽縣領導。

1960年2月1日,土默特旗由烏蘭察布盟劃歸呼和浩特市領導。6月,土默特旗人民委員會由薩拉齊鎮遷到察素齊鎮。同年11月1日,土默特旗所屬桃花人民公社劃歸呼和浩特市郊區領導。

1963年2月21日,土默特旗由呼和浩特市劃歸烏蘭察布盟領導。

1964年2月在察素齊鎮分設察素齊鄉,管轄農業人口。

1964年8月2日,呼和浩特市郊區所屬白廟子公社、臺閣牧公社、沙爾沁公社、沙爾營公社和桃花公社的甲爾旦、古爾丹壩、羊路什、大阿哥營、六犋牛5個大隊,劃歸土默特旗。

1965年3月27日,國務院決議撤銷土默特旗,改設土默特左右二旗。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干擾,直到 1969年1月,土默特左旗和土默特右旗才正式分署辦公。土默特左旗政府駐地為察素齊鎮。

1971年,土默特左旗由烏蘭察布盟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

1981年8月,增設青山人民公社。全旗設19個人民公社和1個鎮。

1987年1月,察素齊鎮和公社合併,全旗設16個鄉、3鎮。

2001年,撤青山鄉、哈素鄉和此老鄉。同年,白廟子鄉建鎮; 2004年,臺閣牧鄉建鎮。

2006年,撤把什鄉、陶思浩鄉、大岱鄉、三兩鄉、兵州亥鄉、鐵帽鄉、沙爾營鄉,全旗轄5鎮4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