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唯一一位“六首狀元”的天才,為何被劃掉狀元名,全家問斬?

司馬長史


自從隋朝開創科舉制度以來,平民百姓就可以通過讀書進入官場了,這就使讀書成為了一條出路,而到了唐宋更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成為主流。

科舉考試一般分為六個階段,分別是縣考、府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等,千百年來僅有兩人奪得六首狀元,一個是明朝的黃觀,另一個是清朝的錢棨。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能中狀元那已是祖墳冒青煙了,要是能夠六次考試都拔得頭籌,那就是超級牛逼的學霸了,黃觀就是六次考試一氣呵成而且每次都是第一,屬於人間極品了。 黃觀,字瀾伯,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天資聰穎,遠近聞名,參加縣考、府考、院考都是第一,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在南京鄉試中中解元,次年三月會試中會元,在朱元璋親自主持的殿試中,黃觀提出“屯兵塞上,且耕且守,來則拒之,去則防之,則可中國元憂,邊境元虞”的主張與朱元璋不謀而合,其獨到的見解和精闢的答辯深得朱元璋的賞識,被欽點為狀元,因為連中六元,人們無不稱奇,讚譽他“三元天下有,六元世間無”。

建文帝即位後,黃觀才得以重用,任右侍中,參與國政議事,與方孝孺、黃子澄等成為建文帝的股肱之臣,建文元年,朱棣入朝覲見建文帝,朱棣自恃皇叔身份,態度傲慢無禮,上朝不拜建文帝,這在人們看來簡直是大逆不道,朝中大臣都是敢怒不敢言,黃觀也知道朱棣惹不起,但也不能任由他無禮,總得要有人來維護皇威,於是黃觀挺身而出,當面指責朱棣“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禮,龍顏垂地,宮中行叔侄之情”,這讓朱棣十分的難堪,一個小小的臣子敢這樣對自己無禮,朱棣忍氣吞聲顏面掃地,從此就記住了黃觀。
後來建文帝進行削藩,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謀反,黃觀為建文帝起草討檄詔令,歷數朱棣大逆不道的謀反罪行;建文四年,朱棣攻破南京,公佈文職奸臣的名單,黃觀位居第六,此時黃觀正在長江上游調集兵馬馳援南京,當船行至自己的家鄉貴池羅剎嘰附近江面時得知南京已經失守,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以稱帝,知道大勢已去無力迴天了,就穿戴好朝服向南京方向叩拜,然後投江自盡。 南京失陷後,黃觀的妻子也帶著女兒投河自殺了,朱棣得知黃觀已死,依然難解心頭之恨,專門讓人紮了個草人,穿上黃觀的衣服,戴上黃觀的帽子,在南京鬧市對稻草人斬首示眾,又下令誅殺黃觀九族。還命人刪改了登科目錄,革去了黃觀的狀元名號,直到萬曆朝才為其平反,恢復他的狀元名號。



遺產君


六首狀元指古代科舉考試從縣考、州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都是第一名,好比我們現在的小考、中考、高考、研考、博考都是第一名,這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妖豔學霸,在中國1300多年的科舉長河中,僅有2位產生,一位是朱元璋時期的黃觀,另一位是乾隆時期的錢棨。

錢棨在乾隆時任尚書房行走,專教小皇子讀書,後任鄉試主考官、禮部侍郎等職,蘇州曾有紀念錢棨的三元牌坊,現已拆除。

黃觀(1364-1402年)安徽貴池縣人,年青時家貧入贅到一許姓家裡叫許觀,升到禮部侍郎後朱元璋恩准改為黃姓,叫黃觀。他自幼勤奮,在各級考試中所向披靡,均拔得頭籌,1391年朱元璋飲點狀元,併入職翰林院,1399年升任禮部右侍郎。

圖為南京夫子廟文源橋,以前叫黃公橋,當年為紀念六首狀元黃觀而建。

建文帝時期,黃觀擔任右侍中,與翰林院文學博士方孝孺、翰林學士黃子澄、兵部尚書齊泰都是朱允炆的近臣,並參與制定削藩,1400年一次上朝時,朱棣以皇叔身份,不拜見皇帝,不把建文帝放在眼裡,有恃無恐,群臣不敢言語時,黃觀站出來斥責,此舉為黃觀日後埋下殺禍之根。

1596年,萬曆皇帝為黃觀平反,上諡號文貞,建祠堂,立牌坊,同時平反的還有方孝孺、徐輝祖等人。圖為貴池老家黃觀衣冠冢。

1402年朱棣起兵造反,打出的清君側口號中,黃觀名列其中,靖難之役時黃觀正拿著玉璽在安慶一帶招募地方兵力,準備北上救援,聽說南京城陷,建文帝已遇害時,投江自盡。當年建文帝身邊近臣均遭到朱棣瘋狂報復,基本都屠了三族,黃觀一家100多口被滅,朱棣還將黃觀的名字從《大明進士登科錄》中抹掉,著作手跡均遭到銷燬。


圖文繪歷史


所謂“六首狀元”指的是連中六元,即:鄉試、會試、縣考、府老、院孝和殿試皆為第一。古代的讀書人能連中三元已經是要被稱為文曲星下凡了,像這樣連中六元的,查遍上下五千年,就兩人:一個是明朝的黃觀,另一個是清朝的錢棨。由於連中六元的人少之又少,後人就常說:“三元天下有,六元世間無。”

(黃觀劇照)

可惜,明朝這個連中六元的黃觀,最後卻被劃掉狀元之名,並被全家問斬。這是怎麼回事呢?

事情還得從頭說起。

黃觀生於明朝初年,自幼好讀書,做學問非常嚴謹,對時政常有獨特的見解。

黃觀參加科舉考試一路過關斬將,最後在殿試考策論的時候,主張“屯兵塞上,且耕且守,來則拒之,去則防之,則可無擾”。朱元璋很認可他的治國安邦之策,於是把他欽點為狀元。於是,歷史“六首狀元”第一人就此誕生。

朱元璋去世後,皇孫朱允炆繼承帝位,是為建文帝。

黃觀依然得到朱允炆重用,被提拔為右侍中,和方孝儒、黃子澄等人一起處理國家政事。

由於朱允炆年輕,燕王朱棣仗著自己是皇叔,又有開國之功,所以在他面前頗為倨傲,根本不把他放在眼中。甚至朝見他時,都不行朝拜之禮。

朝中眾臣畏懼朱棣權勢,無人敢指責他的不是。朱允炆亦柔弱,不敢治朱棣的無禮之罪。

(朱允炆劇照)

眼看朱棣氣焰日盛,黃觀非常不滿,於是當著滿朝文武指責朱棣,說他不遵守禮節,上朝不朝拜皇帝。不僅如此,還在朱允炆面前多次請求將朱棣扣押,以免尾大不掉。

朱允炆仁善,只是一笑了之,並沒有聽黃觀的建議。

但黃觀勸諫朱允炆的話,卻很快就傳到了朱棣的耳中。新仇舊恨,讓朱棣總想將他除之而後快。

因藩王權勢越來越大,在黃觀等人的勸諫下,朱允炆狠下心來削藩。結果,早有預謀的朱棣,藉此機會發動了靖難之役。他打著討伐黃子澄、齊泰的名號,率軍攻打都城,並公佈了一份文臣賊子的名單,黃觀的名字赫然其中。

黃觀是個文人,雖然不會帶兵打仗,但他亦寫了一篇極漂亮的討檄詔令,不僅在文中詳細羅列了朱棣的種種罪行,還要求他交出兵權並負荊請罪。

朱棣根本不理睬這份詔書,反而率軍一路勢如破竹,所過之處無人能擋,很快就攻到了南京城下。

(朱棣劇照)

黃觀眼見明軍不敵,也顧不得自己的文官身份,請命四處招募兵士,準備投入更多兵力,與朱棣決一死戰。可惜文臣根本不懂得徵兵那一套,所徵兵力寥寥。

就在黃觀坐船返回南京時,聽聞朱棣已逼迫朱允炆自焚而死並登上帝位。

黃觀聽後如五雷轟頂,先是在船上大哭一場,隨後又向南京方向拜了又拜,然後投江而死。

本想好好折磨黃觀的朱棣,聽說黃觀已跳江殉帝后,好生氣惱,於是下令斬殺了黃觀九族。但朱棣依然不解氣。又拿來登科目錄,把黃觀的“六首狀元”從目錄中刪除。

直到萬曆二十四年,黃觀才被平冤昭雪,補得諡號“文貞”。

(參考史料:《明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黃觀是中國歷史上兩個“六首狀元”(即縣考、府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均為第一名)之一。而且是一口氣考完,27歲中狀元,成色遠高於清朝的錢棨。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黃觀以貢生入太學。同年八月,在南京應鄉試,中解元,次年三月應會試,中會元。是年四月,黃觀復參加由明太祖朱元璋親發策問殿試。他在策論中極力主張“屯兵塞上,且耕且守,來則拒之,去則防之,則可中國無擾,邊境無虞”。從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許,取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乃明朝歷史上第一位“連中三元”者。



能獲得朱元璋認可的讀書人,應該有真才實學,史書記載他自幼勤奮、治學嚴謹,注重時論,不尚浮文,時人讚譽他

“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

有這麼輝煌的做官起點,應該能名垂青史,為何後世知之甚少,這要探究他經歷的時代——明成祖以靖難為名,奪取政權。

建文元年(1399),建文帝朱允炆改舊制,黃觀任右侍中,參與重要國事奏議。是時,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態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權勢,緘口不敢言,唯獨黃觀當面頂撞朱棣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禮;龍顏垂地,宮中敘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懷恨在心。



建文帝採納齊泰、黃子澄的建議削藩,把屠刀伸向了自己的叔叔,幾位叔叔或畏罪自焚或被貶為庶人囚禁,朱棣心裡也發怵,早晚要輪到自己,於是在建文四年,朱棣以討伐齊泰(賜名)、黃子澄為名,號稱“靖難”,起兵北平府(今北京)。

在朱棣起兵期間,建文帝削除了朱棣的宗籍,並且讓黃觀寫討伐朱棣叛軍的檄文。

《明史》記載:燕王舉兵,觀草制,諷其散軍歸藩,敕身謝罪,辭極詆斥。

我們可以推測一下,作為文采出眾的黃觀,肯定沒少罵朱棣,諸如“無父無君”、“犯上謀逆”等等詞彙沒少用,讓朱棣記恨在心。



朱棣經過一系列九死一生的鏖戰,最後採用斬首行動,直逼南京,朱允炆派遣黃觀等去外地調勤王之師回京,但是黃觀晚了一步,朱棣在李景隆等投降協助下,攻破了南京城,城破後即位,搜拿支持建文帝削藩的文臣,並公佈“文職奸臣”名單,黃觀名列第六。

這個時候,黃觀在長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當船行至安慶下游羅剎磯時,得悉惠帝已死,燕王已即位,自知大勢己去,乃服朝服,東向再拜,投江自盡。



一說黃觀帶著玉璽去調勤王之師,朱棣索要玉璽不得,因而大怒,發配黃觀妻女給象奴,黃觀妻翁氏趁著象奴去買酒慶賀的時候,帶著兩個女兒跳江自盡,黃觀料想妻子必會保全名節自盡,在江上為妻女招魂,而後穿戴好官服,毅然跳江追隨建文帝。

黃觀死後,朱棣餘怒未消,將黃觀的名字從狀元榜裡抹去,黃氏九族受誅,親朋受監禁,謫戍者達百餘人。

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黃觀始得昭雪,補諡“文貞。

可以說,天才黃觀的一生是不幸的,作為有操守的文人,忠君死節的思想已經成為他的特質,朱棣在靖難之際,倒行逆施,株連甚廣。也可能是天命如此,建文帝碰上了造反唯一一個成功的藩王,黃觀作為建文舊臣,為君死節,其忠貞值得敬佩。


書中望神州


“連中三元”是指在鄉試中取得第一(解元),在會試中取得第一(會元),又在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中取得第一(狀元),這是古代多麼了不起的學霸!明朝的商輅是這樣的人。

但是,明朝還有一個更牛的,他除了“連中三元”,在之前三次重要考試(縣考、府考和院考)中,他每次都名列榜首,所以被人稱為“六首狀元”。

他叫黃觀,安徽池州人,27歲就高中狀元。然而,他的這些榮譽在“靖難之役”以後都被削去,而且被誅滅九族,命運十分悲慘。

由於忠心耿耿扶持建文帝,任右侍中的他被燕王朱棣列在擬清除奸臣的第六位。戰爭後期,黃觀離開京城,招兵求援。在安慶附近的江面上,他獲悉皇帝罹難,自己的妻女被擄,遂整理衣冠,遙拜京城,然後投水而死。


66點石成金


犯了政治錯誤!人家叔侄兩爭帝位又不關他屁事,在建文帝死後所有人都選擇歸降於明成祖朱棣,唯獨這個所謂的六首進士黃觀默守陳規,非要守著所謂的愚忠跟朱棣作對,最後被扣上的罪名是假傳聖旨,罪誅九族。

黃觀是被忠君=愛國害死的!在朱棣攻破南京城後,建文帝已經下落不明瞭,這時候朱棣佔盡天時地利,就算能夠殺了朱棣那麼朱允炆也不會回到皇位上去了。所有朱允炆朝的人都選擇了投降朱棣,比如夏元吉解晉等人也是悍不懼死才高八斗的忠臣,但是他們也選擇了改投朱棣,因為忠於職守忠於國家。唯獨這個黃觀守著所謂的愚忠忠君在負隅頑抗。朱棣曾經給他下了指令,放棄抵抗既往不咎,誠心歸附官職照舊,可是黃觀不答應。

黃觀不答應投降也就算了,還拿了建文帝的玉璽在印發勤王詔令,以朱允炆的名義號召天下藩鎮諸侯起兵反叛朱棣,這時候朱棣肯定忍受不了,直接抓住他的妻女及全家老小送進去當官奴。後來黃觀被抓以後選擇帶著女兒自盡,朱棣按著假傳聖旨的罪名給他判刑。


優己


明朝的黃觀是中國歷史上兩位六首狀元之一,明朝的唯一。他中狀元時27歲,正當年。

黃觀為人剛正耿直,忠君為國。朱允炆為帝時,黃觀官職為右侍中。

朱棣為朱允炆的叔叔,手握軍權,專橫跋扈,入朝時瞧不起朱允炆,黃觀敢於直面批評朱棣,得罪了朱棣。

建文四年,朱棣藉口清君側起兵攻打南京,黃觀被列"文職奸臣"之中。黃觀從外地往回趕,要維護朱允炆,半路上聽到南京陷落,朱棣稱帝消息,即跳河而死。

黃觀雖死,朱棣仍然不肯釋懷,下令將黃觀從登科名錄中廢除,並誅滅黃觀九族,還牽連到黃觀諸多好友。

萬曆年間,黃觀才得到平反昭雪。


梅園布衣


建文帝在位,黃觀忠心,朱棣不買他叔叔建文帝的賬,這忠誠哪能願意啊,朱棣得勢後拿掉他也是順理成章


寧說百態


很簡單,得罪朱棣了唄


清風照佳人


我記得明代有兩個六首 一個黃觀 一個解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