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危險分層越高,是不是壽命就越短?

用戶4061838770632


您好!這個說法不準確,高血壓危險分層主要反映的是高血壓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如冠心病、心搏驟停等)的危險性。也就是說,危險分層越高,發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就越高,就越危險。而不是壽命越短,畢竟,我們還可以通過積極治療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高血壓患者在就診時,醫生往往會在其診斷後加上危險分層,如高血壓3級 很高危組,其中,“高血壓3級”代表的是你血壓的高低。很多患者理解不了“很高危組”是什麼意思,其實,“很高危組”就代表該患者的高血壓危險分級。我們將高血壓危險分級總共分為低危組、中危組、高危組和很高危組四級,其臨床意義在於:(1)低危組患者,在隨後的10年中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險性為<15%;(2)中危組患者,在隨後的10年中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險性為15%-20%;(3)高位組患者,低危組或者,在隨後的10年中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險性為20%-30%;(4)很高危組患者,低危組或者,在隨後的10年中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險性超過30%。舉個例吧,如果你屬於很高危組,那麼你在未來10年中,發生心血管意外的概率為30%。


高血壓危險分層主要由血壓水平(即1級、2級、3級)、其他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臨床併發症及糖尿病共同決定。你可以這麼理解,血壓越高,越危險;合併的心血管危險因素越多,越危險;存在靶器官損害,越危險;存在臨床併發症,越危險;合併糖尿病,就更危險了。現在我們來詳細講解一下危險分層的五大要素。

(一)血壓水平:根據血壓水平的高低,我們將血壓共分為三級。血壓越高,分級越高,危險分層就越高,這時高血壓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就越高,所以,發現高血壓後,為了避免發生急性心血管併發症,我們應該及時治療,儘早降低血壓,降低其危險性。改變生活方式或飲食習慣,必要時藥物治療,儘早將血壓達標;


(二)心血管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及臨床併發症:(1)心血管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年齡、吸菸、血糖異常、血脂異常、腹型肥胖等,高血壓患者合併的心血管危險因素越多,危險分層就越高,這時高血壓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就越高;(2)靶器官損害,如左心室肥厚,粥樣硬化斑塊、血肌酐升高等,無論出現的多少,只要存在靶器官損害,危險程度就會大大增加,發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就越高;(3)臨床併發症。常見的臨床併發症有腦卒中、心絞痛、腎功能不全等,出現這些併發症的患者,無論出現數目的多少,發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都會非常高。所以,如果高血壓患者已近出現了併發症,趕緊治療吧,再不治療,可能就要聽天由命了。


(三)糖尿病:糖尿病是一個危險度極高的因素,只要高血壓病人同時合併糖尿病,就應診斷為很高危組,其危險程度可想而知了。

所以,從高血壓的危險分層中,我們可以總結出高血壓該怎麼治療了:(1)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及必要的藥物治療控制好血壓的水平(2)控制好心血管危險因素,越少越好(3)預防靶器官損害及臨床併發症的出現,一旦出現,立即治療(4)積極控制好血糖。

謝謝閱讀!


醫學莘


高血壓的危險分層是根據基礎血壓數值的高低,結合機體的其他危險因素及靶器官受損情況,評估10年內發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危險分層越高,10年內發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概率越高。

低危組未來10年內發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小於15%,中危組未來10年內發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在15%~20%,高危組未來10年內發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在20%~30%,極高危組未來10年內發生主要心血管的概率超過30%

所以這個危險分層表示的只是未來10年內發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概率,與壽命並不一定有直接關係。比如說一個高血壓患者的基礎血壓是185/90mmHg,合併有高脂血症,應該屬於高血壓病3級極高危組的分層,未來10年內發生主要心血管的概率超過30%。但這並不是說這名患者將來壽命一定短,如果該患者積極改善生活方式,在醫生的指導下按時規律服用降壓藥,把血壓控制在目標值以內,並控制血脂,也不一定會發生心血管疾病,壽命也更不一定會縮短。反而另一個高血壓病2級的患者,如果伴有糖尿病,分層是中危組,但如果不積極控制血壓、血糖,反而更容易發生心血管事件,將來壽命有可能會縮短。

總之,如果屬於危險分層高的,需要做的是控制好血壓在目標值以內,同時注意控制心血管的其他風險因素(如血脂血糖等),保護靶器官的進一步損害,避免或延緩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