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為什麼日本軍官基本上都佩戴戰刀,而西方軍官佩戰刀的不多?

今安在的文史情緣


我們看劇的時候,經常看見日本軍官佩戴著軍刀,然後揮舞著軍刀發起衝鋒。那麼日本為什麼要佩帶軍刀呢?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向西方學習,可以說日本的一切都在向西方靠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軍隊了。軍官作為軍隊的直接指揮者,也是要學習西方的。在當時,歐洲的軍官普遍佩帶軍刀,日本也就直接照抄過來了。然而他們忽略一個問題,就是他們配備這把刀是幹嘛的。日本人佩戴軍刀,是為了殺人,而歐洲軍官佩戴軍刀是為了裝飾。

日俄戰爭時期,日軍配發的都是歐式軍刀,而歐式軍刀呢,並不好用,作為一個裝飾品,僅僅是看著好看,殺人的話,砍兩下就斷了。到最後,日本軍官自己也不用軍刀了,反而拿著士兵的刺刀殺敵。當日本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日本軍官便取消了軍刀的配備。

而在1934年,日本已經完全走向了法西斯道路崇尚武士道的日軍效仿古代日本武士,日軍再次配備軍刀,而這種刀不是以前的歐式軍刀,是由日本武士刀改進所得。無論是軍官還是士官,都必須佩帶軍刀。而此時的歐洲軍隊已經認識到了這種刀毫無意義,便取消了軍刀。但日本不一樣,日本是個很固執的國家,依舊迷信軍刀。


日本海軍陸軍都是佩帶軍刀的,甚至日本的飛行員也佩帶軍刀上飛機,本身就狹窄的座艙,立著一個一米長的戰刀,是不是很蠢?對於日軍來說,軍刀可以算是一種精神寄託,時刻提醒自己的信仰。



日本的軍刀還有兩個作用,只不過經常沒人發現他的作用

1.充當投降道具,1945年,日軍投降時,無數日軍軍官都對著盟軍獻上自己的指揮刀,交出指揮刀,對他們來說就意味著投降。

2.極大滿足了盟軍對戰利品收藏的需求,二戰時期,美軍是非常喜歡收藏戰利品的,美軍在歐洲喜歡收藏魯格手槍,在太平洋上喜歡收藏日軍王八盒子手槍和日軍指揮刀。

日軍的軍刀呢,除了裝X,作戰中幾乎沒什麼用處,尤其是對陣那些軍事實力強悍一點的國家,這些國家不給日本人白刃戰的機會,他們的軍刀也只能沒有一點實際意義了。


御史三大人


西方國家軍官都有佩劍,但為禮儀式用途,日軍使用日本刀部分原因是受西北軍大刀隊刺激

西方國家軍官向來都有專門的軍官佩劍,但是在19世紀開始,大部分都放棄冷兵器功能,轉為禮儀性質,因而在戰場上很少出現,這一傳統直到現在西方國家軍隊依舊保留
美軍海軍軍官佩劍,劍身鐳射印上花紋。

美軍軍人結婚的特殊儀式—“佩劍拱門”

在二戰時期,德軍的榮譽佩刀種類最為豐富,除了授予國防軍、黨衛軍外,還大量授予民間有突出貢獻者。黨衛軍榮譽佩劍,二戰德軍佩劍有短佩劍和長佩劍,短佩劍要求低,低級軍士等均有廣泛配發。


在1934年以前,日軍的軍官佩劍並不是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樣子,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口號是“脫亞入歐”,很不得把皮都扒掉。軍官佩劍也是仿西方式的軍官佩劍。但是西方式的單手佩劍適合“直刺”,而日本傳統武士刀是以“劈砍”為主。造成日軍軍官和士兵都非常難以適應,因而造型上也進行一定改進,最後變成保留有日本特色的“土洋結合”的樣式。

1934年前的日本軍官刀,以西方式的彎刀造型為主。

一直到1933年2月6日,日本下議院通過了《復興日本刀劍的建議案》,以提倡日本精神及固有文化,但這一法案僅為建議,並沒有要求軍方推廣。但是一個月後,長城抗戰爆發。日軍關東軍8萬餘人向我長城冷口、古北口等處發動猛烈進攻。3月11日西北軍第29軍第37師大刀隊(手槍隊)在趙登禹旅長的率領下,乘雪夜迂迴至喜峰口日軍側後方發動夜襲,摧毀敵炮兵陣地,殲滅敵服部炮兵大佐(上校)以下步、騎、炮兵3000餘人,此役大刀隊威風凜凜,大規模白刃戰給對方以極大的震撼。日本報紙哀嘆“自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以外,而遭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受此影響下,日軍皇道派人物荒木陸軍大臣、柳川陸軍次官、山岡軍務局長等要求下,於1934年廢棄廢棄華而不實的西洋式指揮刀,軍官一律改佩日本式的軍刀。

之後日軍先後推出以面向軍官使用的九四式軍官刀,以及供士官用的九五式士官刀。圖中德軍軍官佩戴長佩劍,日軍軍官佩戴武士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