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農民沒有必要七十歲了還下地幹活,你怎麼看?

支持中英文數子


怎麼說呢?每個人的觀點都不一張吧!我個人覺得年到七十應該適當的活動活動,操勞時間不宜過長。但是老人家心裡想的就是多動動,多走走對身體好!我前天碰到一個老大爺已經七十四了,還扛著鐵鍬在地裡幹活呢😄我和他聊了一會天,問他這麼大年紀了怎麼還幹啊?,他說年紀大了在家裡也待不住,在田地裡適當的活動一下對身體也好,要是老是在家裡待著,是會待出病的,並且還會胡思亂想還不如干點活呢!我當時就在想也是的,一個人待在家裡確實挺孤獨的!換作是誰心裡也不是滋味的!還有藉此機會表達下心裡感受,父母都不容易的,不要只想著賺錢而忘記了家裡時刻關心著你的父母!畢竟有部電影裡的臺詞寫的特別好“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


知乎者所以


有專家說,農民沒有必要七十歲了還下地幹活,你怎麼看?



這位專家是什麼專家?放下專家的架子,到農村去看一看,去轉一轉,實地調查一下:農民70歲了是怎麼樣的生活?生活環境怎麼樣?70歲的農民靠什麼來生活?然後就不會再這麼說了。

簡單的描述一下,大多數70歲的農村的老人的生活狀況。70週歲的老人在家裡一般都是住這地兒的,而且不是太寬敞的茅草房,或者是破舊的磚瓦房。屋裡只有一張床,一個飯桌,一箇舊電視,兩口缸,一個燈泡,還有一些衣服等生活必需品,儘管房屋很小,但也顯得空蕩蕩的。對於城裡人來說,這應該叫家徒四壁。



農民的溫飽問題的確解決了,但農村老人吃的一般就是炒青菜,而且這頓剩了下頓接著吃,還有鹹菜,或者偶爾能見到一點肉,不過很少有機會,除非家裡來人或者是子女給一點。城裡人說,農民吃的都是有機綠色的蔬菜和糧食,屬於養生而且無公害的食品,但是如果到70歲農民的家裡生活一段時間,就不會這麼說了,而且也不會適應這麼清貧的日子。

70歲的農村老人,就目前國家給予一百元左右的農村養老金的補貼,這點生活補貼僅夠農村老人的油鹽醬醋和水電費的支出。一旦頭疼感冒,日子就過得很窘迫,甚至還要借一部分錢來看病,當然得了大病那只有子女來出錢治療,否則的話只能等死。



總之,70歲了的農村老人,必須靠自己的勞動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和家庭開支,至少能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當然也是減少子女的經濟壓力,活到老幹到老,這就是農民的宿命。因為農民沒有像城裡老人那些高高的退休金來養老,他們也不想勞動,也想像城裡老人一樣,到公園裡散散步,打打太極等運動方式鍛鍊身體,但是農村老人沒有辦法,也無可奈何。因為還要生存,因為生存就要吃飯,因為吃飯必須得勞動,甚至還有一些70多歲的老人,為了子女還必須到工地幹活搬磚。專家你說現在農村70歲的老人不幹活能行嗎?


宗元


從內心來講,我也不希望農民過了七十還下地幹活,但是……

1、如果子女不孝順,農民不下地幹活,何來的生活保障,每月靠著百來塊錢的農村養老保險,連買菜都不夠,更別說人情、看病的花費;

2、如果不是下地乾重活累活,有時候七十多歲的農民,能夠種點小菜,當做運動,對身體其實還是有一定好處的。

3、目前農村的生活保障還達不到城市的水平,無論老年設施,還是老年保障,很多時候,老農民繼續幹活,也是為了讓生活有一定的保障。

專家所謂的沒必要,也許是認為不應該,也許是為了呼籲社會關注農村老年人的生活和養老。


ga農村吳哥


記得曾經在工作上跟一個老電工聊天,他說他已經70多歲了,我告訴他這個年齡應該在家養老了,他告訴我他其實還有退休工資。

興奮之餘他還告訴我了一件事:他跟他朋友60歲退休後他就出來幹活了,而朋友孩子們就不讓出來,孩子們在家伺候著,但不65歲就走了……

其實不管是農民和那個階層,只要身體健健康康,能動動我認為反而是好事,人其實活的就是一種心態罷了,所渭活到老幹到老是有道理的,如果健康時就依賴別人,實則不是首選,也不會快樂,乾乾活也是一種快樂。

但還是希望天下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農村網事


有人說七十歲的農民就沒必要下地幹活了,要悠然看啊,壓根就不是這麼回事。

如果不信的話,您可以來農村看一下,我說的是我們這裡農村,不代表全國各地,膠東半島農村,這裡七十歲左右的老人,幹活比三四十歲的人厲害多了。


在我們這裡,種地不是因為很窮,七十歲左右的老人種地是一種習慣,他們種了一輩子地,除了種地,幾乎不會幹別的事情。

也有部分老人喜歡玩麻將,但其實做為子女,你可以支持父母種點地,也別建議讓他們玩麻將。

我們村裡,應該說玩麻將的、喜歡坐街頭的老人,身體不如種地的老人好,種地那部分老人走路都虎虎生風。

種地對於老人來說,是消磨時間,是找點樂趣,老人們每天去地裡溜達一圈,乾點力所能及的活,身體得到了鍛鍊,還賺個好心情。

種出來的糧食不賣,就留給子女吃,讓孩子們時不時回來拿麵粉,拉白菜,甚至拿個蘿蔔,帶把蔥,孩子們能夠吃自己種的菜和糧,這讓老人既開心,又有成就感。

有成就感的老人們,生活態度明顯比那些不幹活,整天無所事事的老人生活更有積極性,每天都是樂呵呵的上山,樂呵呵的收穫。


如今城市也有退休老人來農村居住,他們就是為了嘗試過一過嚮往已久的田園生活,才選擇來農村,養個雞,種點菜,這應該是他們所期待的生活。

老人是可以種地的,但一定要量力而行,別把種地當做掙錢的行當,那樣就是又苦又累了,身體會被累垮。適當種一點,當休閒,當樂趣,自己開心就好。


悠然見東山


七十歲的農村老人有沒有必要幹活?沒有絕對答案,主要由老人自身的條件來決定。

如果老人家庭條件好,衣食住行不用愁,那老人已經勞苦了一輩孑,不再下地幹活,也無可厚非。

如果老人家庭條件很差,無妻兒沒人照顧,那他將不得不繼續下地幹活,因為他還得活下去。自己不幹,怎麼能活?

還有一個就是有的農村老人勞動慣了,即使家庭條件很好,子孫孝順,叫Ta不要幹活,但Ta不聽,只要身體允許,Ta照樣每天下地幹活。我曾聽老家的一位大爺說過,如果一天不幹活,渾身都會不舒服。

所以,七十歲老人是否下地幹活,基本上是由Ta自身條件決定的。




水果二哥


首先我們要知道。現在的人能活到70的都是高壽了。還能下地幹活的更是隻有咱農村土生土長的老人。才幹的動

在農村70歲以上下地幹活很普遍。其實他們也可以完全不必去地裡幹活。只是大多數老人都覺得。自己幹了一輩子農活。每天早上起來吃完早飯下地。已經是幾十的習慣了。改不了。

我外公如今八十多歲了。每天早上五點多就起來。下點麵條吃了就上山找草藥了。這點很多年輕人都辦不到。我每年回家就喜歡在他家待。跟著外公能學很多東西。不僅是他的醫術。更多的是做人方面。

我是臥龍村的小夥!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臥龍村的小夥


有人說農民沒有必要七十歲了還下地幹活,你怎麼看?我國農村人口一直佔據全國一半以上,我國同時也是一個農業發展大國,而作為農民種植的糧食養活了我國十幾億的人口,農民的功勞功不可沒,但現在卻有很多農民70多歲了,還照樣早出晚歸的勞累。之所以這樣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我國很多農民沒有像城裡人那樣有著穩定保障的養老金,更沒有所謂的失業保險等等。雖然我國現在在農村也適應了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但是沒有現在的農村老人來說可以領到65~150元/月的農村養老保險,而這對於現在高物價,不斷通貨膨脹的時代,顯然是不夠一個月的基本生活的,很多老人基本上還得依靠子女撫養。



第二:農民一生勤勞,經不起休閒的生活。這個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特別是一些身體比較強壯的農民,到了七十多歲了照樣到田地裡幹活。在我們廣西某貧困縣,很多老人70多歲還去給別人打工,上山除草、砍樹等等。其實看著挺心酸,畢竟這年紀如果是城裡人估計早已安享晚年了。



第三:子女不孝順導致。

以前農村人經常說養兒養女防老,但是現在很多農村地區的子女外出打工,一年到頭賺的錢根本不夠自己花,更不用說每個月給父母多少錢了。不得已,很多父母只能上了年紀還得繼續幹活,養活自己。

最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父母不想連累子女,很多農村父母一輩子為兒女操勞,如今物價、房價節節攀升,彩禮高漲的今天,作為父母年紀已大,也不能在幫助子女什麼了,因此只想通過自己力所能及的勞動來減輕子女的負擔。

對於目前這種現象,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下方留言,一起交流。


鄉村波比


不要農村七十歲的老人幹活了,咋聽起來是 光面堂皇的話可實際別說七十歲的。就我瞭解的農村老人還有八十、九十歲的還在臉朝黃土背朝地辛勤的勞動。

也不知這個世道咋回事,有些 每天坐著辦公室而不嫌腰疼的磚家,只會嘴上口吐蓮花對農村老人群體的晚年生活、意想非非誇誇自談,總認為農村老人過的是世外桃園,無所事事儘想天倫之樂,要知道這些對農村老人的虛偽理倫會誤導社會對農村的誤解。



我的家鄉位於鄂西北偏遠山區,與川、陝交界,除了一座座大山之外還是縱橫交錯的山嶺河溪。竹山南部山區有座雄偉壯觀的山嶺叫“雞鳴山”,以一腳踏三省(湖北、四川、陝西)流傳世間。這裡的老人大部分都是辛勤耕耘的老農民,不管兒女混的好壞,他(她)們始終任勞任怨呵護著祖傳基業,保持著深山農民的本色。


據我長期工作在基層親身體會:絕大部分的山區農村老人群體,都會堅守以農持家的傳統信念,年如一日在自已的“一畝三分地”裡不厭其煩地重複著傳統耕耘習俗,特別是一定保障圈裡有豬,房簷後面有雞,牛欄裡面有尖子牛(耕地),有狗看門就更好了。

深入瞭解更會心酸,很多七旬八旬的老人們,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把最好的臘肉、土雞等農產物留給後代享用,自已反而清湯薄水平平淡淡的過日子。真的不讓七旬以上的農村老人幹活,就必須有足額的經濟收入奉養他(她)心靜氣和地安度晚年。



祝福所有的老人家幸福安康!


橘紅服


專家說的對,人生七十古來稀,農民七十歲了的確需要在家好好休息,享受一下所剩無幾的人生。

但是現實根本不給農民選擇的機會,不下地幹活生活怎麼辦?誰來養老?農民沒有養老金,每一分收入都是靠汗水來交換,除非幹不動了,否則沒辦法不下地。

大多數農民用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的汗水為祖國培養了下一代,換不來社會的理解,有的甚至還要遭受子女的嫌棄,我見過被啃老到死的農民,也見過太多疲勞過度倒下的農民。

希望專家不要光耍嘴皮子,要想辦法用實際行動來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實現七十以後不下地也可以安享晚年的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