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一個甲級師團到底有多少兵力?

楊銘鎖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我們可以將題主的問題拆成兩個小問題來回答,其一,什麼是師團;其二,為什麼有甲乙丙丁之分。瞭解了這兩個問題,那麼題主的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師團

這玩意,也就是喜歡戴著屁簾帽子,撅著屁股,舉著膏藥旗四處尋摸“花姑娘的有!”的小日本對自己基本作戰單位的一個稱呼。

師團制的來歷是仿照德國的“師”建立的。說實話德國人對這個突然冒出來的徒弟不怎麼感冒,你說你學就學吧,他還改了模樣,說是仿照師級單位建立的,但又在人數上進行了欺騙——2.7萬人。

老梁吧嗒吧嗒嘴,你說你這麼個人模狗樣的2.7萬人師團和各國正規軍比起來,他還差了一大截,充其量也就是兩師的規模。

而且隨著二戰的推進,各國的軍都又有了相應的變化,軍的作戰人員不斷的擴充,老毛子的一個軍大約是5萬人,大中華的一個軍可以達到8萬6千人左右,美國佬的一個軍居然可以達到15萬左右。

得,小日本的師團的規模和檔次就顯得低多了,學習能力一流的小日本一瞅,感覺這可不行,怎麼也得跟上世界潮流,跪在地上琢磨了一宿,大筆一揮將兩個或者三個師團併成一個軍。說穿了這個所謂的軍其實就是一個領導機關,作戰單位依然是師團。

說道這裡,肯定有人要說了:“老梁你這是在傳播錯誤的知識,小日本的關東軍,媽了個巴子的那就不是一兩個師團的事?錯了吧!抓住小尾巴了吧!扇自己倆大嘴巴,認錯!”

哈哈!老梁先笑兩嗓子,有著皇軍之花稱為的關東軍,聽起來像是一個軍,其實人家那叫方面軍,比軍級單位跟高了一級(喜歡偷襲和欺騙的小日本你還真別和他較真。)

甲乙丙丁之分

戴著屁簾的小日本的師團是四聯隊制,即一個師團基本部隊是4個步兵聯隊。

1、甲級師團:又稱挽馬師團(原野作戰型師團,老梁查半天才找到挽馬指的過去耕地用的馬匹,這小日本的腦回路可不是一般長,耕地居然和原野作戰聯繫起來,當然如果有知道其他解釋的可以在評論區裡給老梁留言,讓老梁也長長知識。)

下設兩個旅團,分別管轄2個步兵聯隊,其餘工兵,騎兵、炮兵以及輜重兵各有一個聯隊,也就是八個聯隊,加上一幫子沒事喜歡切腹的機關幹部一共28200人。

這個級別的師團擁有7000多的戰馬,各種槍支有14000多枝,輕重機槍350挺,各種小炮夜炮50門,堪稱火力強大,番號在二十以前包括二十都是小日本的甲種師團。

2、乙種師團:又稱為馱馬師團(山地作戰型,吐槽一下馱馬拉東西的馬,山地作戰型,吆西!老梁的腦回路算是跟上了。)後期這種師團由於馬匹供應不足,一個完整的騎兵聯隊,被壓縮成了一個騎兵大隊(差一點的直接就將這個作戰單位刪除,仍進了回收站了。)剩下工兵、炮兵和輜重聯隊,共七個聯隊,加上一幫子同樣喜歡切腹的機關幹部也就24000餘人

3、丙種師團:是由於後期作戰需要,由原來的混成旅團,擴編而來,三個步兵聯隊加上和乙種師團同樣配置的三個聯隊,共五個傻大膽組成的五聯隊,一共15000餘人。(相對於甲乙,這個丙種師團還是好欺負一點)

在武漢戰役的時候,撅著屁股,舉著膏藥旗,端著三八大蓋吼著“板載!”的小日本,這回撞到了國軍佈置的銅牆鐵壁上了,這一撞可不輕。小日本的消耗過大,此後三單位制的兵種師團就被提到了正面戰場,作為主力來使用了。

4、丁種師團:同樣是混成旅團擴編而成的,同樣三個步兵聯隊,其他兵種縮水了只有大隊和中隊級別,共10000餘人,任務是用來掃蕩的部隊,和我們的紅軍經常接觸的就是這幫傢伙(這玩意很少一個師團出動的,總是一個大隊,一個小隊的出動,打光了就從國內補充,就這麼個東西禍害老百姓的能力也是不低的。)

好了,我想大傢伙對小日本的甲種師團也該有了一個瞭解了。


梁老師說歷史


我們常說的甲種師團指的是抗日戰爭爆發前日軍的17個常設師團,這些師團又稱為常備師團。這些師團下轄兩個步兵旅團,每旅團下轄兩個步兵聯隊。甲種師團一共有四個步兵聯隊,因此甲種師團又被稱為“四單位制師團”。除此之外,日軍的甲種師團還各配屬一個騎兵聯隊、炮兵聯隊、工程兵聯隊、輜重兵聯隊,加上四個步兵聯隊,一共有8個聯隊。


中國軍隊的步兵師也採用二旅四團制,中國稱為“二二”制或“方塊”制,但是中國軍隊的師直屬隊遠遠比不上日軍。因此,日軍的甲種師團滿編滿員的總人數為25000——28000人,如著名的第五師團(板垣師團)其人數就有28200人。


歷史軍魂


有網友問:日本的一個甲級師團到底有多少兵力?在整個二戰,日本陸軍師團有十幾種不同編制的步兵師團,其中所謂的甲級師團也有至少6種不同的編制。

根據不同的編制1個甲級師團有1.3-2.8萬人不等。如果按出戰狀態看,則可以說是9000人-2.8萬人不等。比如在東北的關東軍,都是縮小版甲級師團,比如918事變時期的第2師團。

每步兵聯隊缺1個大隊,每大隊缺1箇中隊。這樣與其規定每聯隊3個步兵大隊、每大隊4個步兵中隊、全聯隊為12個步兵中隊相比,僅有一半的兵力(6箇中隊)。騎兵聯隊按編制為2箇中隊,縮編後僅有1箇中隊。第2師團的兵力約為10400人。

另外一半的第2師團在日本國內,叫留守師團。到1941年開始關特演的時候,關東軍才變成滿員師團。關於普通甲級師團的兵力,我們以關東軍甲級師團為例子,在滿員狀態下,甲級師團又分為3種。

一種是馱馬編制師團,這種師團的任務,主要是擔負山地、林區、沼澤和複雜地形地區作戰。比如第9、11、19(駐半島)、25、28、29師團。每師團之總人數為25200名,轄3個步兵聯隊,每聯隊3個步兵大隊,每大隊4個步兵中隊,1個有12挺重機槍的機槍中隊,全聯隊人數為5010人。山炮聯隊為3個大隊、9箇中隊,人員為3700名,其他為騎兵、工兵,輜重聯隊。

一種是車輛編制師團,主要是擔負交通比較發達地區之作戰。比如,第1、8、10、12、14、20(駐半島)、24、51、57師團。這類師團的編制總人數為24440名,轄3個步兵聯隊,每聯隊3個大隊,人員為4490名。野炮兵聯隊轄1個野炮兵大隊、兩個10.5公分口徑榴炮大隊,1個15公分口徑的榴炮大隊,人員為3250名;輜重兵聯隊人員為1810名。

第三種是機械化編制師團,比如,重建以後的第23師團,其人數為25970人。轄3個步兵聯隊,每聯隊為5550名;野炮兵聯隊為4個大隊,共2900名;輜重兵聯隊為970人。


深度軍事


日軍咋二戰期間將陸軍師團分分甲等乙等丙等丁等四個等級,每個等級的人數不固定。題主所言的甲級師團是一般是指二戰前日軍陸軍組建的的17個常備師團。

甲種師團:又稱挽馬師團通常採用四四制編制,師團下轄2個旅團,每個旅團下轄2個步兵聯隊,工、騎、炮、鎦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戰鬥人員約15,000至20,000人,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8200人。

但日本陸軍戰前組建的常備主力陸軍師團齊裝滿員狀況下兵力往往可達24000-28000人。這類甲種師團擁有戰馬7630匹、步騎槍14900枝、擲彈筒144個、輕機槍288挺、重機槍54挺、山炮16門、野炮36門,具有多兵種合成化體系作戰的基本戰略戰術單位。日本陸軍近衛師團、第1師團、第2師團、第3師團、第4師團、第5師團、第6師團、第7師團、第8師團、第9師團、第10師團、第11師團、第12師團、第14師團、第16師團、第19師團、第20師團,均屬於甲種師團的編制。


佈雷桑秀策醬


自明治維新起日本大力學習西方先進文化,在軍事方面德軍模式成為日軍的樣板,師團制也是仿照德式師建立的。日本的師團在德式師人員的基礎上擴編人數達到2.7萬人。師團是日本特有的軍事編制,師團是日本軍隊常用的最高軍事單位,師團之下還有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和小隊等等。在日本軍隊中,軍隊分為甲乙丙丁不同等級的師團,甲級師團的等級最高,屬於日本軍隊的主力部隊。甲級師團成軍時間久且歷經了很多戰鬥,而且官兵都接受過嚴格的訓練,所以甲級師團的戰鬥力很強悍。

甲級師團是日軍的一種師團編制,主要為二戰前日軍的17個常備師團,採用四四制編制,戰鬥人員約20,000人,甲級師團下轄8個聯隊,包括4個步兵聯隊(甲級師團的一個步兵聯隊有3700多人)和獨立的工兵、炮兵、騎兵、運輸聯隊。在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總兵力在27000到28000人左右。

日本甲級師團番號:

近衛師團(後擴編成近衛一師團、近衛二師團、近衛三師團)、第一師團東京師團、第二師團仙台師團、第三師團名古屋師團、第四師團大阪師團、第五師團廣島師團、第六師團熊本師團、第七師團旭川師團、第八師團弘前師團、第九師團金澤師團、第十師團姬路師團、第十一師團善通寺師團、第十二師團久留米師團、第十三師團仙台師團、第十四師團宇都宮師團、第十六師團京都師團、第十九師團羅南師團、第二十師團龍山師團。


環球網


日本自明治維新開始,全面學習西方文化,制度,科技和軍工,日本軍隊一開始是模範它的同盟國—德國的體制。日本師團大體上相當於德國的師,大約有 18000人左右

,但後來二戰爆發以後,在各個戰場需要的兵力不同,所以師團的人數,武器配置都有小規模的改動。


抗戰爆發時,日本有十六個常備師團,並沒有後來的甲級,乙級,丙級。但隨著戰局的變化,不同的戰場需要的戰鬥力不同,日本為了適應戰鬥規模的需要將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級別。甲級師團下轄兩個旅團,工,騎,炮,輜重各有一個聯隊,一共八個聯隊(一個旅團有兩個聯隊),總共加起來人數有28200人。

二戰末期,日本因為正面戰場的需要,又重新調整了師團的配置,此次調整沒有了以前的丙級師團,甲級師團也分為兩類,一類是常設師團,總人數達到21000人,總有山炮36門,一類是以前的特別師團,總人數18000人。

一般國家師一級的作戰單位大概也就10000人左右,日本的甲級師團人數卻在20000左右,還是挺多人的。日本師團不但人數多,而且士兵戰鬥力比較強悍,大家都知道二戰時期很少有日本俘虜,因為他們信仰的武士道精神不允許投降,戰鬥意志如此強悍,整體作戰能力自然就高了

。八路軍獨立團團長李雲龍能夠靠獨立團殲滅一個步兵聯隊,真的是很厲害了。


歷史十二郎


飽和狀態與非飽和狀態

〈如果要分析這個,就要看得待其人員飽和狀態〉

標新立異的日本二戰時期編制

大概瞭解過二戰的人都知道,在我們中國地區,我們的編制是:班,排,連,營,團等稱號編制

而反觀日本方面,我們一般都會看到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師團,等稱號

下面就來分析一下,日本編制在人數裝備上的區分

從最小的分隊分隊分析

分隊:日本的分隊,大致相當於我國班級編制,一共有13人,一名分隊長,以及四名機槍手和八名士兵。

小隊:日本在小隊方面,人數稍多於我國的排級編制,一共有七名小隊部,以及三個分隊,加上一個八人擲彈筒分隊,總共合計54人。

中隊:日本在中隊編制方面,規模遠超我國的連級編制,有一個19人的中隊部以及三個小隊組成,在人數方面為181人

大隊:日本在大隊編制方面,人數僅比我國團級單位稍遜,大致相當於營團之間,日本的大隊,包括一個30人編制的大隊部,一個110人的運輸中隊,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以及一個55人左右的炮兵小隊,其編制人數達到了1100人左右

聯隊:日本聯隊方面的編輯,稍微大於我國的團級編制,包括一個54人的指揮部,一個121人的運輸隊,一個81人的彈藥小組,三個步兵大隊,一個122人炮兵中隊,以及122人的反坦克中隊,一個通訊中隊以及無線電小隊,總人數大概在3800人左右


師團

〈迴歸到本題,分析日軍師團的大致人數〉

一般來說,日本的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等級,甲級師團最高,丁級師團最低,在人數方面也有很大的區別

甲級師團:下轄有兩個旅團〈每個旅團下擁有兩個步兵聯隊〉,工,騎,炮,輜各一聯隊,總共合計八個聯隊,加上一些非戰鬥人員,沒事,總共合計28200人

乙級師團:在甲級師團的規模下,把騎兵聯隊縮減了,總共合計七個聯隊,人數總計24400人

丙級師團:下轄三個步兵聯隊,以及工,炮兩個聯隊,總共合計五個聯隊,人數大致在15500人左右

丁級師團:下轄三個步兵聯隊,以及其他大隊或中隊編制,人數總計11000人

通過上述我們可以看出,日本一個甲級師團人數在28000人左右

抗日戰爭時期最臭名昭著的第16師團

這個師團,就是提問中所談到的甲級師團, 成立於1905年,其司令部設置於京都,人員方面主要來自於京都,三重縣,奈良縣,但是在編制一開始,就參加過日俄戰爭

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在高中歷史課本上,有一個叫百人斬事件,其成員就是出自這個第16師團

在對待俘虜方面,這個師團更是心狠手辣!採取的是:全部徹底消滅方針

銘記一段歷史,它所展現的,是一段生與死的腥風血雨

別忘了,關注一波再走哦!


文史解讀


非常遺憾,前述所有回答都是錯誤的,答友們普遍混淆了“甲級師團”和“常設師團”(又稱常備師團)的概念,簡單地將所有甲級師團理解為就是常設17個師團,研究軍史總是須嚴謹些。

要知道,侵華戰爭後期的1943年,差點把胡璉防守的石牌要塞攻下來的第39師團,以及在1944年“常德會戰”和“長衡會戰”中擔任第11軍進攻主力的第116師團,當時都已經升格為“甲級師團”,而顯然它們並不屬於原有的17個常設師團,這也就推翻了甲級等於常備的結論,那麼,究竟什麼是甲級師團呢?



嚴格地說,從1937年抗戰爆發到1942年底之前,侵華日軍的師團根本沒有什麼甲乙丙丁之分,正確的解讀只有兩類四種編成方式。第一類是根據作戰用途的劃分,有“挽馬師團”和“馱馬師團”兩種,所謂“挽馬師團”就是重武器是用軍馬拉著走的,師團屬汽車較多,作戰目標地域是平原地區,炮兵聯隊以裝備野戰炮(36門野炮,12門榴炮)為主。

所謂“馱馬師團”就是重武器用軍馬馱著走的,顯然是為了山地作戰之用,炮兵聯隊以裝備山炮(36門山炮和12門野炮)為主,師團屬汽車較少。在全面抗戰爆發前的17個常設師團中,只有第7(旭川)、第9(金澤)和第11(善通寺)這三個師團為馱馬師團,餘皆挽馬師團。



挽馬師團因為重火力較強,且輜重汽車節省人力,因此編制約25000人,戰馬7630匹,步兵旅團轄7800人;馱馬師團非戰鬥人員略多,編制約28000人,戰馬超過9000匹,步兵旅團轄7900人。詳細的兵力兵器配置已有答案,不再贅述了。

第二類是根據動員方式劃分,有“常設師團”和“特設師團”兩種,關於17個“常設師團”許多答友已經介紹過了,即原有21個常設師團(番號是近衛師團和第1到20師團),“大正裁軍”時取消了四個番號;“特設師團”則是以常設師團的同地預備役士兵組建的,番號順加100。

但是要注意的是,特設師團與常設師團的編制完全相同,也是下轄兩旅團四聯隊的“四單位”制,以及炮、騎、工、輜四個特種兵聯隊,無非也有挽馬制或者馱馬制的區別,兵力相差3000人左右。



(日軍炮兵)

在1937年底之前,日軍總共動員了第101、104、108、109、110、114、116共七個特設師團,其中只有第109師團是馱馬師團(阿南惟畿曾經在山西指揮過),武漢會戰結束後,第101、106、108、109、114這五個特設師團番號撤銷。

在動員特設師團的同時,日軍恢復了第13、第15、第17和第18這四個被裁撤的常設師團番號,其中第13師團是馱馬制,而15和第17師團從一開始就是三聯隊的“臨時師團”,乾脆就是二流師團的路子。所謂“臨時師團”是1937年到1938年期間由於兵力不足,緊急組建的第15、17、21、22、23、26、27共七個師團,別看名字難聽,但也是野戰師團,戰鬥力不弱。稍後為維持後方治安,又組建了從第32到41共十個“對華作戰師團”,亦稱警備師團。



(日軍憲兵)

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的侵華日軍,準確分類應該是常設師團、特設師團、臨時(野戰)師團和警備(治安)師團四種,其中是常設師團和特設師團又有挽馬制和馱馬制兩種,尚未出現甲級師團的稱謂。關於這一層,什麼度娘搜貓全部是錯誤的,度度狼鑽研原創,搬運必究。


從1939年開始,日軍將之前的四單位師團逐步調整為“三單位”制,即裁撤旅團司令部,增設步兵團長職務,統一指揮三個步兵聯隊,然後用裁下來的聯隊再新建其他師團。這一調整到1942年底全部完成,此時才真正有了“甲級師團”的概念,因為什麼設什麼馬已經亂套了,並且甲級師團的稱號只限於中國派遣軍內部。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共組建了173個師團,其中有105個入侵過中國,但是在太平洋戰場上並沒有所謂甲級師團的概念,多以重武器師團、重裝備師團稱謂。



(日軍戰車兵)

“甲級師團”的標誌是:部隊保留野炮兵或山炮兵聯隊(三個大隊)和三個中隊的工兵聯隊,其中在華常設師團(不含第15和17師團)自動成為甲級,調出一聯隊後兵力平均在21000人;而另外一批甲級師團是根據日本軍部《大本營軍令陸甲第18號令》的命令,將預備擔負對美作戰(美軍曾經準備在華東和華南沿海登陸)任務的部隊升格為甲級師團,根據之前作戰表現,在特設師團、臨時師團和警備師團中挑選出來的,經過加強後兵力約18000人。

比如第116師團,就是1943年5月正式調整為甲級師團,每聯隊兵力即從3500人左右補充到約4200人,增加了部隊騎兵部隊和通訊部隊,師團長巖永汪中將是常德攻城的總指揮,這廝原來在34師團混過步兵團長職務,那會還是個少將,在上高戰役中被74軍擊傷,差點掛了。

(七七事變兩個罪魁禍首)

根據日本防衛省《昭和二十年的中國派遣軍》的文件記錄,1944年在華日軍共有26個師團,其中甲級師團為八個:第3、第13、第22、第27、第39,第47、第104和第116師團,可以發現其中只剩二個常設師團,因為原來在中國戰場的第4、第5、第6、第9、第16等其他常設師團已先後調往太平洋戰場。其他六個要麼曾經是臨時師團(22、27)、要麼曾經是警備師團(39、47)、要麼曾經是特設師團(104、116)。

這26個師團中還包括四個乙級師團、九個丙級師團、四個丁級師團和一個戰車師團。所謂乙級師團,也是三單位制,設炮兵隊和騎兵隊(非聯隊),約14000人;所謂丙級師團,則是兩旅團制(注意這種旅團沒有聯隊編制,直轄四個獨立步兵大隊),設炮兵隊和騎兵隊(非聯隊)約12000人,大多是獨立混成旅團擴編的;到1945年戰爭末期才出現了丁級師團,編制與丙級相同,但沒有炮兵隊和騎兵隊,步兵大隊縮水為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正常八挺),步兵小隊機槍組就一挺輕機槍,這就是拼湊的部隊了。

(畑俊六和寺內壽一)


日軍在此同時還建有獨立混成旅團,增編後約8000人;獨立步兵旅團約5100人;獨立警備隊約4900人,區別在於所轄的步兵大隊數量和編制,因與本題無關,不多展開說明了。

總結,日軍的甲級師團是三單位制編成 ,有21000人和18000人兩種,下轄炮兵聯隊、騎兵聯隊、工兵聯隊、輜重兵聯隊,加上三個步兵聯隊共七個聯隊。而其他三單位師團雖然也有三個步兵聯隊,但是炮兵削弱(一般大隊級)、工兵削弱(兩個工兵中隊),特種兵的編成和質量低於甲級師團。

(不要臉作戰)


度度狼gg


二戰初期,日本軍隊為適應戰場需求,曾劃分甲乙丙丁四個師團等級制度,其中甲種師團共編制17個常備師團,編制一般都下轄兩個旅團,每個旅團下轄兩個步兵聯隊,其中工兵、炮兵、騎兵、輜重各一聯隊,共分八個聯隊,每一個聯隊大約3700人,戰鬥人員大約18000人左右,外加各類一師團非戰鬥人員,一個滿編的甲種師團總兵力約28000人左右。

在這17個甲種常備師團,第一師團至第七師團是日軍最早組建的師團,也是日軍精銳中的精英,戰鬥力異常野蠻殘暴,裝備精良,比如比較熟悉的臭名昭著的第五師團也叫廣島師團、第六師團也叫熊本師團,還有比較奇葩的第四師團也叫大阪師團等,下面簡單介第五和第六師團。

第五師團可以說是日軍最活躍的一個師團,也是日軍為數不多的精銳機械化部隊,下轄兩個旅團幾乎貫穿整個二戰戰場,曾和中國70多個師和英美俄戰鬥過,經驗豐富老道。1937年在抗戰全面爆發後,第五師團一部分參加了南京大屠殺,一部分由板恆徵四郎率領參加太原會戰重創國軍30個師,而在之後的平型關戰役、臺兒莊戰役和崑崙山戰役中,第五師團均遭到重創。1941年,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第五師團隸屬山下奉文旗下25軍指揮,被派往馬來西亞,曾短短几個月時間橫掃整個馬來半島,之後一直活躍於整個東南亞戰場,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後向印尼盟軍投降。

第六師團也叫熊本師團,是日軍成立最早的師團之一,主要兵源來自熊本縣,下轄兩個旅團,每個旅團下轄兩個聯隊,每個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總人數25000左右,曾製造過濟南慘案、九一八事變和南京大屠殺,生性殘暴可謂臭名昭著。抗戰期間曾經參加過徐州會戰、湘贛會戰和兩次長沙會戰等,戰績可圈可點。之後被派往太平洋戰場與美軍作戰,活躍於各個島嶼,在美軍強大火力下,第六師團在太平洋戰場上都成了美軍炮灰,幾乎全軍覆沒,可謂惡有惡報,直到1945年8月在澳大利亞向美軍繳械投降。

二戰到了後期,由於太平洋戰場的節節失利,日本兵源逐漸枯竭,師團也經過不斷整編與縮編,有之前的四類師團縮編為三個師團,其中甲種師團曾分為常設和特設師團兩類,總兵力分別約20000人和18000人左右,師團人員編制相比戰前少了近萬人。


賽門軍略


1873年1月明治維新中的日本政府開始統一軍權,下“徵兵令”將全國分成6個軍管區負責徵兵及地方衛戍,將野戰部隊改編為師團。師團是擁有步、騎、炮、工5個兵種的戰略單位,擁有眾多的兵員、裝備和強大的獨立作戰能力,是專門為執行日本的大陸政策、發動侵略戰爭而設立。因為國土資源限制,日本在二戰前一共也只有17個常備師團,這些就是後來甲種師團的主要來源。

侵華戰爭爆發後,日本需要大規模擴軍再加上需要執行不同任務的部隊,因此將部隊再次整編,分成甲、乙、丙、丁四種等級的師團。其中甲種師團又稱為挽馬師團,採用四四制編制,轄4個步兵聯隊,工、騎、炮、輜重各一聯隊,再加上指揮機構裡面的非戰鬥人員一共28200人;在武器裝備上甲種師團也是日軍之冠,擁有戰馬7630匹、步騎槍14900枝、擲彈筒144個、輕機槍288挺、重機槍54挺、山炮16門、野炮36門等武器裝備。

甲種師團基本上都歷經日俄戰爭以及一戰,成軍時間久,士兵實戰經驗豐富、訓練有素,因此戰鬥力極強,是日本侵華的急先鋒。比如被稱為板垣師團的第五師團,曾創下在中國戰場和70餘個師先後對陣的紀錄,1937年底第五師團一路擊潰30幾個中國師,有“鋼軍”之稱。再比如日本最殘忍的第六師團,這個師團除了作戰勇猛、積極果斷之外,更是熱衷於屠殺平民,從踏上中國的土地開始就是一路燒殺姦淫、無惡不作,南京大屠殺更是暴露了日軍野蠻的本質。

當然不是說甲種師團戰鬥力就強,甲種師團的設立也考慮了部隊的歷史延續、地區間的政治平衡等問題,也就有了第四師團這樣的奇葩。大阪是當時的日本經濟中心、西部政治中心,因此在此設立第四師團。第四師團的兵員主要來自於大阪的小販、商人,這幫人打仗也不改商人本色,錙銖必較、安全第一,甚至於第四師團內部制定了作戰“三不要”原則,“無謂的犧牲不要付出”、“不合理的戰鬥不要參加”、“窮途的敵軍不要追擊”。第四師團“窩囊廢”之名傳遍整個日軍,甚至於中國部隊都知道這支部隊什麼德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