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他奶:“一騎絕塵”背後的堅守與錯失

文丨李珂

在這個風雲突變、競爭激烈、集體唱衰的食品飲料行業,維他奶就像是個“另類”。在多數行業人士看來,這是一家很有潛力的公司,即便是在大環境不好的當下,其業績也是穩中有升,且呈現出“節節高”的趨勢。可即便如此,維他奶就不曾有過遺憾?

維他奶:“一騎絕塵”背後的堅守與錯失

1、業績利好

“快消行業,最難得的是:不管別人幹什麼、搞多花哨的動作,它都不為所動,只堅定不移地堅持自己的既定方針,這樣的對手才可怕。”一國際快消企業的中國區高管曾這樣評價維他奶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維他奶)。

類似的評價源於多數企業都以銷售為導向,採用“盯”戰術、“跟隨”策略,陷入無休止的拼殺……卻不能如願實現高增長時,維他奶卻能一直保持業績增長和開疆拓土。

數據顯示,該公司近10年的股價年複合增長率高達35%,成了食品界當之無愧的“白馬股”。不僅如此,其近日發佈的2018財年上半年業績報告,更加“坐實”了這一點。

報告期內,維他奶實現營業收入44.48億港幣(摺合人民幣約39.41億元),同比上升22%;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5.18億港幣(摺合人民幣約4.59億元),同比上升30%;毛利24.08億港幣(摺合人民幣月21.34億元),同比上升25%。

維他奶:“一騎絕塵”背後的堅守與錯失

此外,受惠於銷量增加,生產效率提高,以及糖和奶粉等商品價格利好,維他奶的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52.7%上升1.4個百分點至54.1%。

維他奶執行主席羅友禮在業績發佈會上表示,上半年度各營運業務均錄得增長,超越維他奶的內部增長目標。中國內地是當中增長最快的市場。

在“更深更廣”策略的推動下,維他奶中國業務持續增長,上半年的收入及經營溢利(毛利減去營運開支)分別同比上升33%及42%。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同期,維他奶中國已取得收入增長39%及溢利增長41%的好成績,在上年同期業績高速增長的基礎之上,內地市場今年繼續取得強勢增長的業績表現,實屬難得。

中國內地市場給維他奶貢獻的收入佔比達到 67.2%(去年同期是 62%),還貢獻了 79%的經營利潤。從2015-2016 財年起,維他奶的內地業務就超過了香港,成為集團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作為於1940年在香港創立的品牌,維他奶多年來最重要的收入和利潤都來自香港市場。直到2000年中後期開始,其在中國內地的業務迅速發展,也使得該板塊逐漸成長為成為其業績增長的核心引擎。

目前,維他奶在深圳、上海、佛山、武漢共設有4個廠房。本月初,維他奶宣佈,位於東莞常平鎮的新廠房奠基,建成後將成為維他奶在中國內地規模最大的工廠。

一位投資人表示,至少在中國市場的版圖上,維他奶還有一大塊市場可以“啃”。在廣東大部分城市,維他奶產品幾乎“啃”遍了各個渠道,消費者幾乎能夠輕易地買到它的產品。這是公司穩健、務實的體現,如果這種渠道“啃”透的做法複製到了其他地區,尤其是北方市場,未來,維他奶的業績也還有上升空間。

2、穩中求勝

“又快又穩”是看好維他奶前景的行內人給出的評價。僅就維他奶的豆奶業績,在行業內真可謂是“一騎絕塵”,其營收增長率遠超行業增速。

前述投資人表示,從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來看,維他奶是那種非常穩健的公司,完美地闡述了複利的威力。其在內地的擴張通常會等到新建工廠的產能不能滿足需求後才考慮建新廠。

不僅如此,維他奶的“穩”,還表現在它對毛利率的“堅守”上。

“雖然康師傅與統一的體量(飲料業務)比維他奶大很多,但從盈利能力來看,維他奶遠遠好於前兩者。維他奶產品的差異化,是其保證高毛利的核心,而康師傅、統一、娃哈哈等飲料企業,卻因競爭激烈而無法保證高毛利。”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雖然,維他奶旗下產品眾多,但公司會將產品的選擇和定位都集中在豆奶為主的高毛利植物飲料上,而且通過營銷和渠道的推廣,建立了先入為主的品牌優勢。

維他奶:“一騎絕塵”背後的堅守與錯失

數據顯示,維他奶的毛利率一直都保持在50%以上(這也是投資人識別消費品行業長線大牛的一個很重要指標),這也是公司能夠持續擴張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行業觀察人士眼中,這或許與公司的管理風格有關。除維他奶外,創始人羅桂祥的兩個兄弟,分別創建了大家樂、大快活,這三家企業的經營風格都比較一致:擴張穩健、不冒進、現金流好、分紅比例高。

在競爭激烈的快消行業,維他奶的“穩健”,顯得尤為突出。這讓很多人都忘了,這家公司已“年近八十”。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維他奶,那一定是:健康長久。”一位行業觀察人士表示,維他奶一直在增長,且增長緩慢,多數年份的增長都在10%左右,近幾年才有加速的跡象。同期的康師傅以及統一的飲料業務以及植物蛋白行業的承德露露在2014年之前都曾有過快速增長,但在那之後便陷入了衰退。

維他奶沒有和其他飲料一起陷入衰退,除了發揮穩定,還與消費趨勢有關。

消費者對“健康”的重視,飲料市場的需求逐漸轉向了植物蛋白飲料、茶飲料等。目前,我國大概有6.6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乳糖不耐受症,隨即,高營養的奶製品被拒之門外,而與牛奶營養價值相當的豆奶便異軍突起,成為市場新寵。

自2009年維他奶佔據了即飲常溫豆奶市場的頭把交椅之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維他奶都曾是為數不多的全國性即飲豆奶品牌。

數據顯示,2017年維他奶繼續佔據豆奶行業絕對龍頭地位,市場佔有率達42.6%,這讓其他廠商難以望其項背。

即便號稱一年賣了10個億的豆本豆,在包裝即飲豆奶品類中,也只獲得了4.8%的市場份額, 更何況,圍繞達利園的豆本豆,壞消息始終比好消息多。

換言之,在中國內地市場,能威脅到維他奶“霸主”地位的企業,還不曾出現。

3、錯失良機

多數時候,與穩健伴生的還有保守。

如果維他奶多年來的增長源於“穩健”,那麼與之伴生的“保守”則讓維他奶錯失了不少機會。比如,即飲茶品類。

2016年下半年,維他檸檬茶在中國內地突然走紅。“維他檸檬茶,爽過***”的梗被廣泛傳播,一時間,受到不少年輕消費者的追捧,他們甚至將維他檸檬茶代入到日常使用的表情包中。

維他奶:“一騎絕塵”背後的堅守與錯失

而該產品,無疑是維他奶面對即將可能面臨的植物蛋白品類天花板時,最有利的“武器”。然而,維他奶並沒能完全抓住這一機遇。

對於檸檬茶這個意料之外的“爆款”,維他奶並沒有做好準備。這種“穩健”,直接反應在鋪貨上。

彼時,維他檸檬茶的銷售,在線上的各大平臺可謂大放異彩,但在便利店、商超等線下渠道,該產品並不多見,有貨的部分便利店還時常出現斷貨。

有知情人士透露,彼時,維他奶公司對於檸檬茶的走紅也頗感意外,甚至出現了產能不足。“在華南地區,檸檬茶實際上已經銷售幾年了,但自從走紅以後,銷售直線上升,現在檸檬茶的產能已經跟不上了,出現了限量的情況。”

一位企業諮詢人士表示,網紅產品從線上走到線下是不可避免的,作為即飲產品,終端零售是最重要的渠道。

然而,維他奶的業務多年來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地區,目前正在向華南地區滲透,檸檬茶的走紅並不在公司經營規劃之內,面對機會,出現了“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尷尬局面,即使公司調整了戰略佈局,但仍舊不能一蹴而就,這是一套“流程”,需要時間的磨合和沉澱。

此外,檸檬茶雖然成了新生的網紅產品,但終究不是一款大單品,與巔峰時的王老吉、營養快線等不可同日而語。

另外,就維他奶公司強勢的豆奶產品“優勢”並不能用在檸檬茶上。

中國食品工業研究員朱丹蓬表示,豆奶在中國市場具有較強佐餐飲料屬性,且維他奶多年的經營渠道也包含了餐飲市場,但這並不是即茶飲料的銷售渠道,即茶飲料最重要的渠道是在便利店和商超,這與目前經營的豆奶渠道有一定的出入。

另一方面,隨著“無糖”趨勢的盛行,無糖茶飲料近幾年迎來了快速增長,而維他檸檬茶口味過甜,熱量過高,這成為其無法迴避的“命門”。甚至連維他奶的員工都開始擔憂,“檸檬茶的好日子,還有多久?”

相關的佐證是,作為初創型飲料品牌,元気森林無糖茶飲料——燃茶在最近一兩年左右的時間裡表現搶眼。

維他奶自然也洞悉到了這樣的行業趨勢,並於2016年在香港市場率先推出了多款低糖及無糖產品,其中包括維他無糖菊花茶和維他無糖玄米茶等茶飲料新品。

不過,上述無糖茶產品直到今年4月,才“官宣”進入中國大陸地區的廣州、上海、北京等地。

維他奶:“一騎絕塵”背後的堅守與錯失

一位維他奶華南區域的工作人員表示,維他無糖茶在華南地區暫時沒有在傳統渠道鋪貨,“許多客戶都在問,可是華南這邊還是不讓訂貨。”

“市場變化太快,不趁現在,以後就難說了。” 該員工不無擔憂地說。然而,令他更加擔憂的是,維他茶類產品在部分核心地區的銷售佔比,正在下降。

“今年整體偏向於奶類,我知道的某區域,今年維他茶類銷量佔總銷量的比例已經下降到35%左右,較之前有明顯下落。”

雖然,在豆奶市場上,維他奶還未遇到“實力相當“的對手,單靠固守植物蛋白戰線,維他奶的業績在短期內還能持續上揚。但如果在穩健的同時,沒能及時感知行業趨勢而實現快速應變,維他奶成長為“飲料巨人”就需要耗費更多時日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