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下雨後積水坑可以憑空長出魚?

問不完的問題


看到這個題目,有書君就不由地想起了小時候。那時在農村生活,每逢大雨後的兩三天時間內,路邊、稻田裡比較深的積水坑裡就會有小魚,這個時候有書君就會和小夥伴們拿著小盆去撈,往往也能捉到那麼幾條。

可是大家都覺很奇怪,不知道這些小魚是從哪裡來的?於是小夥伴們就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有人說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有人說是地上長出來的,也有人說是小貓種出來的,還有人說是神仙送來……呵呵呵,小孩子們的想象力總是天馬行空的。

其實積水坑裡的小魚是“大有來頭”的:

一、自己長出來——水坑自帶魚卵

有小魚的水坑都是泥土地的水坑而且都很潮溼的,並且都是靠近池塘邊、小河邊或者稻田旁邊,由於水的流動性,水坑本身就有魚卵存在。

而魚卵在水裡和潮溼的地方能存活很長時間,在乾燥的地方就不會存活太久。

而有的魚卵有一個外膜,像膠囊一樣可以隔離外部的環境,它的生命力很強,可以活很多年。

就像鯽魚,它的卵在乾燥的條件下尚能存活一年,更別說溼潤的泥土裡了。

所以當有雨水的時候,魚卵們的生命力被激活了,於是積水坑裡就有小魚出現。

這也是水泥地的水坑和家裡的水缸,哪怕積水積上幾年,也只長蚊蟲不長魚的原因。

二、外面送來——外力帶來魚卵

魚卵又小又輕,會隨風四處飄揚,就像蒲公英一樣,風颳到哪裡就哪裡安家,如果剛巧遇到有積水的地方,就可以落地生根安一個新家了。

魚卵還可能粘在水草上,通過水鳥,帶到水坑裡;

魚卵也有可能直接掛在動物身上被帶到水坑裡;

人的鞋底也會沾有魚卵,從而把它帶到新的地方;水流也能將魚卵帶到積水坑裡。

積水坑裡有了魚卵,自然就會長出小魚了。

三、天上掉魚——下雨下來的

看到這裡,大家肯定會笑了。

聽說過“天上掉餡餅”,沒聽說過“天上掉魚”?事實上,這個真的會有!

龍捲風有很大的吸引力,能把地面上的物體吸到空中隨風飄動,不僅能把小魚隨水吸起,還能把人甚至更重的物品吸至半空旋轉翻滾。

龍捲風威力強大,它可以毫不費力地把吸到空氣中的物體攜帶幾十米,甚至幾千米的遠處,再拋落地面。因此,從天而降的不僅有水、魚,而且還會有其他各種物品。

例如,1974年夏天,澳大利亞北部山區下雨就下過魚,1萬多條河鱸魚隨著暴雨從天而降,這就是龍捲風的功勞。

因此積水坑裡的小魚也很有可能是下雨下來的。

因為龍捲風的關係,雨水帶有剛出生的魚苗,魚苗隨著雨水落在地上,一些地方沒有形成水坑,那魚苗掉下來就死了,而形成水坑的地方給了魚苗生存的環境,漸漸地魚苗長大,就變成人們肉眼可見的小魚。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也是小魚的生存方式。


有書共讀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是農村的,有實際生活經驗。


首先我不認同這些什麼千年種子,萬年魚籽的說法,我只想說一句,你們是真這樣認為,還是故意的瞎扯,別人怎麼說你就怎麼說,誤人子弟。

我覺得,下雨後,積水的水坑有魚,肯定不是憑空長出來的,也不是下雨下出來的,而是魚的一種生殖本能-魚上水,每到春季,下大雨時候,水流到池塘,魚就順著水,逆流而上,去到別的水域繁殖,這就是通常說的魚上水。


題主說的積水坑有魚就是魚上水進到坑裡,大雨停了以後,沒來得及去到池塘,就被困在了小水坑。

我覺得回答問題要有自己的見解,別人雲亦云的誤人子弟,你們覺得我說的對嗎?


電視劇電影小說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一定都見過這樣的怪事。不管是廢棄的魚塘還是乾枯的水庫,每當大雨過後,這些有積水的地方就會出現許多小魚,但是並不是人為拋撒魚苗長成的,不知道怎麼回事,莫名其妙就出現了。所以在民間,才有千年草籽萬年魚籽的說法,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魚籽一般只能在水裡或者特別潮溼的地方存活,而且不會存活太長時間,那為什麼有得池塘乾涸了很長時間,但是下雨有水的時候裡面又有魚了呢?

這是因為有的魚籽有一個膠囊一樣的外膜,能夠隔離外部的環境,魚籽的生命力很強,可以活很多年,鯽魚的卵在乾燥的條件下可以存活一年,更別說溼潤的泥土裡了。所以當有雨水的時候,激活了魚籽的生命力,積水裡才又有小魚出現。

而且因為魚籽特別輕,會被風夾帶著飄向各地,如果運氣好遇到有積水的地方,就可以落地生根安一個新家了。魚籽還可能粘在水草上,通過一些別的動物,比如水鳥,帶到新的水域。也有可能直接掛在動物身上被帶到新的地方。

跟國內的魚相比,非洲的魚就更加堅強了。非洲的鱂科魚的魚卵可以在很乾旱的土壤中度過旱季,等雨季來臨的時候再孵化,而肺魚更是可以用身體的粘液結合淤泥做一個類似繭的泥房子度過旱季。每個動物都有自己應對的辦法,大自然還有許多神奇等著人們發現。


找靚機科普君


在農村有很多坑窪地,一直沒有過水,但一場大雨過後,坑窪裡積滿了水,過了一段時間竟然出現了小魚苗。很多人都很納悶,這魚又沒有翅膀、又沒腿,是從哪裡“長”出來的呢?

每種生命都蘊含著一種強大的力量,一種將自己或後代的生命不斷延續的力量。魚也不例外,魚的繁殖靠魚卵,但魚卵不像雞蛋那般脆弱,放幾天就餿了。俗話說“千年的草籽,萬年的魚卵”,魚卵在沒有水的環境下都能長時間保持生命體徵,等到環境適宜了,就破殼而出。

有些坑窪或平地近些年沒有水,但不保證過去的歷史中沒有過水,一旦這個地方再漲滿了水,土壤裡的魚卵或許就會被激活,而孵化出魚苗。我家有塊農田被挖成了“抬田溝”,這個地方曾是老京航大運河的河道,近幾十年來都不曾有水了,但“抬田溝”裡蓄了水,一樣會有很多魚苗出來。

當然坑窪裡面的魚除了這種方式“長”出來以外,還有其他方式。例如在雨季地表水的徑流,河裡面的水漲上來以後,一些魚或魚卵往往會“搭上順風車”,順著水流來到其他的坑窪裡,所以雨季過後這些沒有過水的坑窪裡也會冒出一些魚來。另外,一些兩棲動物、水鳥等動物的遷徙也會給魚的跨地域傳播帶來可能。

【大鄉】,專注科普三農領域的“冷知識”、“趣知識”,快來關注、點贊吧!

大鄉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我家住遼西丘陵地區,乾旱是常事。

高山窪地,長年是無水的。

一旦到了雨季,高山上乾涸的坑窪的地方,一兩個月有積水的話,就會有魚活動。

魚是從哪裡來的呢?

在我們這裡是很普遍的現象。水坑和河流完全隔離。由於是高山頂上,不可能有魚會逆流而上(落差太大,魚跟本遊不上去)流水洪水時間短,一兩個小時就斷流了。



水鳥等動物搬運說法靠譜。

就是鳥吃了河裡的魚,又飛到了這裡的水坑飲水,把魚卵隨糞便排到水裡,繁衍出魚來。

或者是身體上粘上的魚卵帶來水裡。

但是也有一點說不通。就是水坑裡魚的品種和河裡的魚的品種不一樣。河裡很少有,甚至沒有。


我發現我們這裡水坑的魚,是被稱為柳根子的魚類,是河裡沒有的種類。這種魚有點像被稱作壩魚的樣子。

那魚籽從河裡而來的說法被排除了。

那這裡的魚卵是哪裡來的呢?

還是"萬年魚籽"的說法靠譜。就是很久以前,這裡就有魚生活了,而且這種魚已經進化出了繁衍的本領。適應了這樣的環境。

有水就孵化成魚,再產卵。水乾了就保存生命的種子。

生生不息,萬古傳遞!

生命的多樣性,不可想像的頑強啊。


大美農村綠水


大實話:魚不可能憑空長出,只是我們忽略了這個過程。

因為我從小就是在農村生活的,所以對這種事可以說是深有體會。可能很多網友都會懷疑這種說法的真假,但是,從我的真實生活經歷來說,這是真的。很多人可能要納悶兒了,那麼這些魚都是從哪兒來的呢?



魚只能通過魚卵孵化而來

如果你同樣有農村生活經歷的話,你會發現:如果這些積水坑沒有和外界聯通,那麼這裡面可能會有很多小魚,但是絕對不會有大魚。也就是說,這些魚是在水坑有積水後的這段時間才有的。

所以說,這些魚就是雨後不久才繁衍出來的。而一般來說,積水坑裡面會有魚,那麼指定是在這個積水坑附近有魚塘或者水庫是長時間有魚的。然後,因為下大雨刮大風的原因,造成魚塘或者水庫裡面浮在水面的魚卵碰巧隨風飛到了這個積水坑,所以慢慢孵化出了小魚。

而那些遠離水庫或者魚塘的地方,就是積水時間再久,也不可能憑空生出魚來。就好比農村家裡的水缸,最多也就是生出蚊子,但是絕對不是有水就有魚的。

不同品種的魚耐旱能力不同

當然,也確實會有另一種特殊情況。比如說,一個水庫裡面原來有魚,但是因為某種天氣原因,或者認為原因把水抽乾,把魚捕盡了。但是,遇到了下大雨,水庫裡面又重新積水後,水庫裡面又重新發現了魚。

這可能主要就是因為不同品種的魚耐旱程度不一樣。比如說泥鰍吧,就算是稍微溼潤一點的泥土裡,泥鰍都能夠長時間生存,然後等到下一個雨季的到來。然後就是一些野生的小草魚,這種魚看著很小,到其實已經具備繁殖能力。它們產下的魚卵也有可能在某個積水坑裡的一些可能平時我們都注意不到的小水坑裡面存活著,然後等待機會合適了,又重新孵化出來。

但是,像那種下雨過後幾天就會乾涸的積水坑是絕對不可能有魚的。所以,我們也沒有必要過分神化這個現象。畢竟,我們必須認清一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隻有魚卵才能孵化出小魚。

有理有據,實話實說,關注:大實話。讓我們一起用理性的視角看世界。


大實話



首先回答題主疑問:

不知大家聽過經書上有這樣一句話:魚籽不經鹽漬過,經過三年還可以活命。

當然這樣說是有些誇大了,我也曾託人查過,確實是沒有這本經書的存在,不過是人們一傳十,十傳百傳出來的故事罷了。

不過據我瞭解,國外的科學養殖家們做過這麼個實驗:把魚籽分別放在高溫、常溫、低溫環境下,觀察它們內部生理機制的變化。

發現高溫條件下的魚籽很快就失去了生命力,即使重新放回水中也不能存活生出魚苗。

相同時間內,常溫下的魚籽則保存著良好的內部生理機制,並且可以延續半年甚至一年之久不會改變。

低溫環境下的魚籽,內部生理機制被冷凍,1年之後將其放回常溫水域,發現其逐漸恢復生命力,不久生出魚苗。

因此可以發現,常溫和低溫下的魚籽,存活能力都是極強的。

解決了魚籽存活時長的問題,下面是積水坑的問題

有朋友會問了,那些由於下雨而形成的積水坑裡為什麼也會生出小魚呢?

我認為有兩種原因:

一、首先這樣的水坑基本不會出現在城市裡,因為城市的水泥地是不足以魚籽存活的,所以題主描述的情況大部分情況出現在土地的積水裡,那些地方長時間潮溼,本就有魚籽存在,這些魚籽可能是本來就有的,也可能是從哪裡隨風吹到了這裡。魚籽很輕。

二、雨後會出現這種情況,也可能是雨水中本就帶有剛出生的魚苗,魚苗隨著魚落在地上,一些地方沒有形成水坑,那魚苗就死了,形成水坑的地方給了魚苗存活的環境,漸漸魚苗長大,就變成人們肉眼可見的小魚,


所以,對於“憑空長出”,我認為沒有那麼神奇的事情,還是要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問題就沒那麼難以理解了。

希望我得回答可以解決題主 疑惑。也希望能幫到大家。歡迎討論。


蒙萊文化傳媒




下雨後水坑能憑空長出很多小魚,我小時候在農村也經常遇到這種情況。一些乾涸的小水溝,下雨後在某處較深的地方積出水坑,雨過後會發現,裡面有小魚苗遊動。

本人覺得,大概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一是魚卵自然孵化。一顆魚卵可以保存3年左右,在沒有遇到合適的溫度和環境時,它會一直埋在淤泥中,粘在水草上,石頭上,雨水把它衝出來,帶到合適的環境,只需幾天時間就能孵化成小魚兒。



二是河中小魚逆流的結果。下雨時,大氣氣壓低,河水中缺氧,相當悶,讓魚兒非常難受,在本能反應下,一些魚兒會拼命往水面浮,或者逆水胡亂遊動,以便呼吸到足夠氧氣。實質上,這樣並不能保證吸到新鮮氧氣,魚兒沒思想,跟人不一樣,這只是它反抗自然環境的一種本能罷了。

一些魚兒遊呀遊,有的甚至沿著地面上的雨水,遊進了小水溝。雨停後,地面上其它水流走了,只剩下水坑中有水,魚兒無法回到河中,只能就此擱淺。


杜魯昆


你好,我是藍音久兒,生於蘇北,座標蘇南,紮根農村的創業者。我想每個在農村長大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著在溝渠裡捉魚的經歷。


小時候的夏天,每逢大雨過後,溝渠裡的水漲滿,甚至淌到路上和打麥場上,有一次,在去打麥場那條路上,就發現了幾條大魚。雨水過後,田間地頭的小溝渠,過水道里的魚也多了起來。記憶中,我經常跟著哥哥拿著網兜去堵魚,在一處通往汪塘的水流處,放上網兜,打著傘,靜靜的等待魚兒鑽進網裡。而我呢,就主要負責把捉到的魚撿進小水桶了,這樣一兩個小時過後,中午就有一頓好喝的小魚湯了。

此外,溝渠乾涸後,大雨後一段時間,一些積水坑裡也會有小魚小蝦,小時候割草就會帶個塑料袋,草割滿籃後,就會在這些積水坑裡捉小魚。積水坑裡沒有大魚,都是一些常見的小草魚。


那麼為什麼下雨後積水坑可以憑空長出魚?

看似憑空其實並不是。大雨過後,發現魚多了起來的是因為有的魚隨著雨水的上漲,從原來的河流中順著水流遊了出來。我們那附近幾里路之外有一條西沙河,大雨的時候雨水上漲,溝渠裡水流動,一些魚就會順著水流來到村莊,所以,路上和打麥場上甚至都會有魚。

另外,乾涸之後的溝渠,下雨也不是立馬就有小魚,都是形成積水坑一段時間後才有小魚。民間有“前年草籽、萬年魚籽”這種說法,有水的地方就有魚。積水後,一些埋藏在土裡,還有一些鳥兒等動物帶過來的、隱藏在草上的魚卵開始自然孵化,不多久,水裡就出現了魚。

但是魚籽一般只能在水裡或者特別潮溼的地方存活才對,為什麼乾涸後的池塘也會有魚孵化呢?據資料所查,有的魚籽有一個膠囊一樣的外膜,能夠隔離外部的環境魚籽的生命力很強可以活很多年。這些生命力頑強的魚籽,一旦遇到合適的溫度和環境,就會自然孵化。如果沒有合適的環境,就會一直埋在淤泥中,粘在水草上,石頭上,等待雨水的來臨。


我是藍音久兒,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如有其它,歡迎補充。


藍音久兒


多年前,曾就這個問題請教過一個天天四處打魚的人。他的答案令我啼笑皆非,他說水裡的魚蝦都是草籽和蟲卵生出來的,因為北方農村都有草生魚蟲生魚的說法,從科學角度講這個說法是絕對荒謬的。有人說水坑裡的魚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這種可能絕對存在,因為本人看見過天上掉魚,但是有的水坑不是下雨形成的,但照樣會有小魚小蝦,那麼這個問題的真像到底是什麼?
魚,肯定是魚卵孵化而來,也就是說,知道魚卵的來歷也就知道魚的來歷。水中的魚卵是怎麼來的呢?很多朋友的回答基本接近真相,只是不夠全面。有句民諺:千年草籽萬年魚籽。千年草籽很難,但是萬年魚籽很容易,有科學實驗證明,魚卵在穩定的環境中存活有可能達到幾十萬年甚至上百萬年,當適宜它們孵化的條件已經降臨,這些似乎不存在的生命便急不可耐的開始華麗轉身開始繁衍下一代的使命。這些魚卵可能是多少萬年前遺留在土壤中的倖存者。


水坑中的魚卵還有很多來源,比如人類的生活把很多魚卵在無意識中丟棄,然後和其它垃圾雜物糞便循環進土壤中,水鳥則把帶有魚卵蝦卵的類便也在無意中四處撒播。
這個世界上,生命無處不在,只是存在的形式不一樣,它們用自己的生命本能,隨時給人類帶來驚喜和啟發。

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