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國家的軍人在一起,軍銜還論高低嗎?

半瓶紅酒vip


1.不同國家的軍人在一起,更關鍵的就是看軍銜。軍銜相互對等接訪,這是軍事外交上的一種禮儀,不然就是一種失禮。

2.國外和我們這還不太一樣,我們其實不僅僅看軍銜,更看職務和級別。比如同一個軍銜可能有三個級別,大校對應的是副軍、正師、副師,我們這強調的是級別、職務要對等,軍銜是不是對等還在其次。

3.但是國外不一樣,國外實行的是軍銜制,一個崗位對應一個職務。我記得有一個美國的上將,因為被任命為西點軍校校長,而西點軍校的校長軍銜為中將,所以還給他降成了中將才去任的校長。

4.地方上很多地方也是認軍銜,特別是飛機報要客之類的,主要是看是不是少將以上軍銜。

如有關於報考軍校、入伍參軍及後續發展相關的問題,歡迎關注諮詢。


軍校和入伍指導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軍隊是非常講究等級的組織,軍銜就是軍人等級的外在體現,區分等級高低的標誌。不僅在軍隊內部,在與外國軍隊進行交流時也同樣講究軍銜高低,這往往涉及到軍人的尊嚴和國家的榮譽問題,是不能馬虎的,尤其在軍隊的外交事務中,必須遵循外交對等原則,比如外國軍隊高級將領來訪,我方就必須派出與之軍銜職務相當的軍官進行接待,如果派較低軍銜的軍官與之接洽,不僅可能被對方認為是失禮,而且由於軍銜低於對方,在進行交涉時往往也會處於不利地位。此外,軍銜低的軍人向軍銜高的軍人致敬也是一項國際規則,不管是否為同一國家的軍隊,還是兩者屬於不同國家的軍隊。

2016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司令員李作成上將(左)陪同來訪的美國陸軍參謀長馬克·米萊上將(右)檢閱儀仗隊。

關於不同國家軍隊交流時對於軍銜高低的講究,我可以舉個歷史上真實的例子:1943年9月,意大利宣佈向盟國投降,駐守在愛琴海萊羅斯島的意大利海軍基地司令路易吉·馬斯切帕海軍上校同意與英軍合作對抗德軍,英軍隨後派出第234旅旅長弗蘭克·布里托勒斯少將率部登島協防,馬斯切帕上校得知對方軍銜高於自己,特意請示海軍總部將自己的軍銜晉升為海軍少將,以便與英軍指揮官進行對等交流,並且獲得批准。

還有一個軍迷更為熟悉的例子,在HBO戰爭迷你劇《兄弟連》的最後一集中,一位德國將軍拒絕向第506團E連的大兵赫夫朗投降,認為有失身份,於是營長溫斯特少校派出已經晉升少尉的李普頓前往受降,至少向軍官投降要比向士兵投降顯得更體面一些。


崎峻戰史


我是軍事妹子,除了非主流印度,軍銜在各國都是通用的。

看過《太陽的後裔》的人都應該知道,不同的國家軍人在一起還是要論高低的。即使是在二戰時期多國聯軍“擠”在一切的西線戰場,一名美國下士也要按照規定遵從一個來自英屬印度的少校的決定,即使這個決定是錯誤的。在二戰結束後,由於美國要作為最高統帥統領北約軍隊應對蘇聯可能會發生的戰爭,北約直接就將軍銜統一化,制式化以方便戰時各級對各級士兵的指揮。

正在半島演習的兩名美韓士兵

很多人都會有疑慮,一名美國的下士應該還不至於對一個印度軍官或者是其他國家軍銜較高的士官聽從吧,畢竟美國是北約各國的“老大”。但是在現實中,即使是國家綜合實力也無法讓本國士兵和他國士兵在一起作戰時進行越級指揮,因為這是一個軍人最基本的底線。

圖為美國小隊隊長,一般都是中士軍銜

軍人可以戰死沙場,但是一個軍人絕對不能忍受一個比自己能力低很多卻因為背後的國家強大的士兵的“侮辱”,甚至這會引起打鬥現象。所以為了“團結”,各國之間的士兵站在一起時都不會考慮到背後的國家,而只看肩膀上的勳章就可以證明自己的地位。

圖為印度軍隊,印度的軍銜分配和種姓有很大的關係

然而印度就是個相反的國家,印度由於種姓制度的推行,有些公民一進入軍隊就會受到比較好的待遇,有些公民進入部隊後卻只能被髮配到後勤管理部門。即使低等公民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較高的軍銜,在作戰指揮時也會被高等公民指指點點,而這樣的一支軍隊必然是可悲的,可笑的。軍隊進步的前提就是競爭力,而軍銜作為軍人的榮耀明顯是推動軍隊戰力提升的最好跳板,所以軍銜高低的嚴格制度即使在各國之間也是通用的。


軍事新觀察


在我國建國初期,我部隊分成四大野戰軍,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儘管將軍無數,但是總體來說,我們還沒有實行軍銜制。

請輸入圖片描述

隨著朝鮮戰爭爆發,解放軍組成了志願軍,初期入朝部隊25萬,以13兵團為主力,入朝作戰,後來隨著戰役的不斷擴大,參戰人數最多達到了200萬,各個野戰軍輪番入朝作戰。

請輸入圖片描述

光有打的還不行,我軍還有外交談判手段,讓美國人退出,這個時候就有問題了,朝鮮戰場上大部分是經歷過二戰的士兵,他們的軍銜一大堆,對此,我們在談判中總是失利,而且對方總是說我們的軍階和他們配不上。

彭德懷大為惱火,給毛主席發電文,要求給解放軍授銜,由於所處的地域和條件不滿足,這件事暫時就擱置下來了。在55年的時候,我解放軍授銜,此次授銜共計有10大元帥,十大將軍,還有少將,中將,上將等。

其中,以及轉入地方工作的陳毅元帥也在授銜之列,陳毅擔任外交部長,授予他元帥軍銜對於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是很有幫助的。毛主席,周恩來,鄧小平終身沒有軍銜。

請輸入圖片描述

在現代化的作戰中,軍銜更是非常重要,不僅代表你的功勳,還代表國家給其的榮辱。而且在世界各國都是以軍銜論處的。在現代化的美國,在伊拉克戰役等,不同部隊之間的協調指揮都是以軍銜的高低為原則的,誰的軍銜高,誰說了算。而且軍銜是世界通用的,不是你在你的國家是個將軍,就比不上發達國家的一個士官。


歷史大家


說到不同國家軍官軍銜職務高低的事,使我想起了抗美援朝中的兩件發生在“聯合國軍”的趣事。

話說進入50年底之後,聯軍的各路諸侯陸續入援韓國,其中一路來自佛國的人馬,兵雖只一營,領導層卻頗為充實,其總部人氣旺盛,部門齊全,配有軍法官、軍醫官、財務主任、總副官處、總軍需處,外加紅十字和福利事物對口官員,林林總總各色人等加起來,有三百人之多;其司令長官則更是了得,是一貨真價實的王子殿下,掛少將軍銜,真正是將軍威儀、王家氣派。可惜揚基們不受王化久矣,竟看不過眼,硬是把殿下撇在後方納福,殿下眼見無用武之地,不久就帶著大批專業人士悄悄海歸了。那一營兵倒是留下了,打起仗來也是英武不讓他人,可惜隨著氣候下降,佛兵們豪氣頓失,任揚基給多少衣服也不管用,最後也只好去後方納福了。

比起泰司令來,法國總部的長官雖少了王家儀仗,將軍氣度則更是不凡,是一堂堂的中將閣下。中將大人帶的一營法軍上岸後,受命配屬美軍某團指揮。於是揚基團長大受折磨,本來語言不同就夠煩的,可每到了給法國營長下命令前,還必須恭恭敬敬地去法軍總部請中將大人核准,否則休想調兵。揚團長苦捱不過,一氣之下把狀告到揚上將那裡,幾經交涉,終於把法軍總部打發出戰場。揚團長回頭揚眉吐氣地去找法軍營長,見面之下不禁目瞪口呆,眼前直挺站著的,不是中將大人又是何人?只是肩上換上了中校肩章!中將大人任命自己當營長了,那意思,你不經過我調兵,還是沒門!


弄伐裡奇


只要是軍人,軍銜高低就很重要,巴頓一直瞧不起蒙哥馬利,但見面了也要敬禮,因為他是上將,而蒙哥馬利是元帥。

同理,在外事活動中,講求軍銜對等,一般上將來了就是上將接待,特殊情況下中將可以,但萬萬不能派個少將來。

同西方國家相比,我們規定是職務高的高,因此會出現中校團長指揮上校副團長的事情,不過現在軍改,表明要建立軍銜為主的體系,因此以後這樣的情況不會再出現。


胖胖的小豌豆


軍銜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方便國際交流,各國軍人都是以銜定位的,但現階段還有各國軍銜等級不盡相同,銜標不統一(不利識別)如果設想一下,弄個統一的銜標體系,尉是一二三個正三角形,校是正菱形,將是五角星,准將可以單獨的鷹,獅,虎等,軍士是向上的粗角線,兵是細角線,軍士長是下加圓弧的粗角線等,問題就能解決了……


然父大昭


不同國家的軍人在一起,一般都是看誰的軍銜高,誰有話語權。軍事代表團訪問,對方都要派出軍銜或職務對等的人來接待,否則就是很不禮貌的行為。兩國軍人相遇,軍銜低的要主動給軍銜高的敬禮;如果一位穿著正式軍裝的軍人跟別國一位沒佩戴軍銜標誌的軍人相遇,沒有佩戴軍銜標誌的軍人,會先看一眼正裝軍人的軍銜,高於自己就馬上敬禮,低於自己的話就站著不動,正裝軍人會馬上意識到對方的軍銜高於自己,立刻立正敬禮。


狼戰九天


是要論的,只不過裡面的水分就不好說了,尤其是海軍,比如說大國的海軍一艘驅逐艦的艦長一般都是上校,但是小國的海軍上校可能就能指揮一艘小炮艇,但是如果那艘小炮艇上有比上校更高的軍銜的人的話大國的驅逐艦還是要向小炮艇敬禮的!但是心裡面怎麼想的是令外一回事了!


英雄100253571


這個應該有講究吧?這個軍銜應該國際都默認吧,至少是禮節性滴有高低之分。比如說一個大國總統會見一個又窮又小國家總統,總是總統對總統,隨行滴對隨行滴。所以說軍人可能也那樣,只要有軍銜就有高低,哪怕是禮節性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