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朱標死後,立朱允炆為皇帝的朱元璋做錯了嗎?

太多的不該


朱標死後,誰來繼承皇位?

這個問題讓朱元璋百思不得其解。按照封建禮法,長子死了,倫序立二子是完全可以的,父死子繼。可是二子是秦王朱樉,這個逆子去年還差點被朱元璋處死,要不是太子朱標當時多方保全,秦王朱樉此時墳頭或許已經長草。朱樉啊朱樉,你怎麼這麼不愛惜自己的名聲呢?作為老二,起碼也要做好太子早逝、自己接班的準備吧?萬一實現了呢?


三子是晉王朱棡,也是個省油的燈,缺乏王者之氣,壞事倒沒少幹。這人也差點被朱元璋處分。二子不能立,自然不能立三子,更別說四子朱棣了。老四朱棣倒是有好名聲,而且能力出眾,有勇有謀。若二子是朱棣,那朱元璋基本就順理成章立朱棣為太子了,這點筆者研究過,可信度高。

難就難在朱棣是老四,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朱元璋不敢冒然越過老二、老三,立老四朱棣為太子,元朝在這方面的教訓已經夠深刻了。以我的研究分析來看,老四朱棣的確是朱元璋心中的理想人選。只此時老二秦王、老三晉王還在,廢長立幼是要出漏子的。但後來,這兩個二貨到底還是死在了父皇朱元璋之前,那時朱允炆已經當了皇太孫好幾年了,不可能再廢除皇太孫立老四朱棣了。


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虛歲才16歲。

而朱元璋已是風燭殘年的老人家了。在兒子中選繼承人這條路很難走通,選16歲的皇長孫朱允炆作為繼承人是可以的。老二兒子年齡大,但是品行不佳;長孫忠孝,但年紀偏小。在兩難選擇中,朱元璋不止一次地權衡,要說這個長孫,自小受到良好教育,乖巧孝順,性格可能有點偏弱,年齡上偏小,但總體上看,今後再加以歷練,當能擔當大任。


朱元璋從歷史長河中找經驗,中國歷史上共有8次在皇太子死後立皇太孫繼承皇位的,6例成功;立其他兒子繼承皇位的,無一例外地失敗。朱元璋在劉三吾等人的忽悠下,朱元璋堅定信心立皇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作為自己死後的法定繼承人。朱元璋犯了一個“小馬過河的錯誤,因為前面立孫子的人沒有朱元璋那麼多兒子,孫子繼位,必然出問題。

朱元璋的立儲計劃最終失敗

從太子朱標1392年5月去世,朱元璋到9月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中間隔了4個月。要知道,朱元璋此時已經65歲了,65歲的人在古代醫療水平落後的情況下,隨時都有可能死去,或是一覺醒不來。如果在自己死之前沒有確定法定繼承人,朱元璋的兒子們會折騰多大的動靜?想想都後怕。但是,朱元璋還是冒著這麼大的風險,考慮了這麼長時間才確立繼承人,況且,太子也不是突然去世的,太子去世前,朱元璋應該就在考慮這個問題了。如此看來,立儲問題當時的確深深困擾了朱元璋。

按照現代民法觀點,有兒子不讓兒子繼承,讓孫子繼承,這叫轉繼承,轉繼承的效率要低一些。

朱允炆登基後開始削藩,一年內削掉五位叔王,燕王朱棣在建文元年起兵造反,三年後推翻建文帝,朱元璋心愛的孫子自焚而亡,早早來到九泉陪伴心愛的皇爺爺。

實踐證明,朱元璋的立儲計劃遭到無情的嘲弄。


坐看東南了


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朱標是朱元璋的第一個兒子,又是馬皇后所生,理應立為太子,在老朱稱吳王的那一年,就立10歲的朱標為世子,請大儒宋濂教他讀書,研習儒家思想。1368年,老朱稱帝,立即立朱標為太子,那時太子也只有13歲。朱標早早的就被作為未來的接班人培養,可見他在老朱心中的地位。

在老朱的悉心培養下,朱標逐漸成長起來,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人。然而,老天就是這樣愛捉弄人,在朱標38歲的時候,不幸染病去世,白髮人送黑髮人,對老朱打擊很大,一向勤政的他居然連續20多天沒有上朝。

隨著太子的去世,未來的接班人人選問題又提上了日程,這時候老朱已經64歲了,早已是樂享天倫的年紀了。

太孫朱允炆雖然有些柔弱,但一直很孝順,有仁義之心,和他爸爸朱標很像,深得老朱喜愛。老四朱棣驍勇善戰,有謀略,和自己很像,也不錯。

到底選誰,老朱確實很為難。他徵求大臣們的意見,主張立朱棣,但是劉三吾卻反對,說如果立四子,那把老二、老三放在哪裡呢。老朱聽出了話外之音,如果兄弟們不和打起來了,會出現亂子的,那他殫精竭慮謀劃的朱家江山永固的夢想就破裂了。

最後,老朱採用了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立朱標的嫡子——太孫朱允炆。在他看來,這種制度比較成熟,相對穩定,是權力過渡的穩妥方案。為了幫助朱允炆日後能坐穩,老朱還不得不殺掉了昔日的大批功臣。


一切障礙都掃除了,老朱終於放心了,洪武31年,老朱走到了生命的終點,享年71歲。

但是上天再次捉弄了他,他辛辛苦苦建立了大明帝國,千方百計剷除了各種威脅帝國的不穩定因素,本以為可以平穩運行,不料卻被自己的兒子朱棣攪了個天翻地覆。在他死後半年,靖難之役就爆發了,叔叔打侄子,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坐上了皇位。

或許,對老朱來說,當年選誰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朱家天下沒有被別人搶去,這就足矣。


古先生說


並沒有做錯,因為這已經是朱元璋的最優選擇。

朱標死後,有資格繼承太子位的要麼是朱元璋的其餘四個嫡子秦、晉、燕、週四王,要麼是朱標的子孫。



首先,朱元璋為什麼不立自己其餘的嫡子呢?他們正年富力強的年齡,不必擔心駕馭不了桀驁的功臣。說到原因,只能說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



首先秦王身為朱元璋的嫡次子,某種程度上算第一順位繼承人,但是秦王此人太過於暴戾輕佻,被朱元璋罵為“蠢如禽獸”,讓老朱怎麼敢放心把天下交給他?如果舍秦王而立晉王或者燕王,這不是廢長立幼嗎?這是在打自己的臉,朱元璋可一直強調長幼有序。



再說,晉王跟燕王不和,後來朱棣稱帝后,官修的《奉天靖難記》主要是醜化建文帝兄弟的,但除了他們兄弟,還醜化了晉王。第一代晉王死後二子失和爭位,朱棣置之不理甚至暗中推波助瀾,以至於晉國“絕封凡八年”,可見燕王對晉王恨意之深。兒子輩沒指望,只能從孫輩選了。


何事男兒不讀書


肯定錯了。

之前我寫過同名文章。如有興趣,可以點擊欣賞。今天在這裡再補充一點。

大家都說朱元璋奉行的是“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這是歷代帝王選擇接班人的“不二法則”,毋庸置疑。但是,有一點大家需要了解,就是太子朱標有五個兒子,兩任太子妃。原配太子妃乃是開平王常遇春的女兒,生有長子朱雄英(早亡),三子朱允熥。原配太子妃常氏去世後,才立呂氏為太子妃。呂氏生育了三子,其中就有排行二子的朱允炆。嚴格來說,呂氏在生育朱允炆的時候,原配太子妃常氏還在,所以,朱允炆應該屬於庶子。起碼沒有朱允熥的身份來的明確。

還有,如果是朱元璋選擇了朱允熥做皇帝,那麼憑藉常遇春家族,還有常遇春舅子藍玉(原配太子妃常氏的舅舅,朱允熥的舅姥爺)等人,朱棣能造反成功?朱元璋就是怕常氏家族以及藍玉等人不服朱允炆,所以後期打壓常遇春一族並且痛下殺手殺了藍玉等人。

還有一個奇怪的事情,就是朱允炆剛剛登基,座位還不穩就急於“削藩”,不僅讓人浮想聯翩。與書上儒生,至孝,穩重的形象大相徑庭。難道,太子朱標生病時,朱允炆痛苦流涕的形象真的是“演”給朱元璋看的?成功的騙過朱元璋,使朱元璋在失去太子的悲痛中方寸大亂,“見景觸情”,力排眾議立其為儲君,又在其登基後補償朱允熥一個有名無實的“吳王”封號。在後來的“削藩”中激怒朱棣發動“靖難之役。

所以,筆者認為朱元璋選擇朱允炆是錯誤的。有附議的嗎?





孤獨玖賤


完全沒有錯,反而反應了這位草根皇帝的英明決斷。嫡長子制度一直是歷代立太子的傳統,立長不立嫡。下面我來說說歷史上發生的同樣一件事情,這位皇帝在太子死後在立繼承人的問題上舉棋不定,最終導致社稷奔潰,江山移主,國破家亡。


我要說的是南梁梁武帝蕭衍。他活了八十多歲,太子蕭統三十一歲去世,他死時,他的長子蕭歡已年長,按中國的嫡子繼承傳統,應理所當然地被立為太孫,成為王朝的繼承人。可梁武帝躊躇再三,掙扎了四十多日,最終選擇了三兒子蕭綱作為太子。而在建康苦等一月之久的蕭歡只封郡王而歸。蕭統的其餘各子雖從公爵晉升王爵——這本是破格恩賜,可梁武帝的善舉在這些年少的公子哥心中種下的卻是仇恨。在他們眼裡,這天下本是他父親的,現在卻被叔叔橫刀奪愛。而這唯一的原因卻在於爺爺的年老昏庸和偏心。這江山他們遲早要奪回來!他其餘的兒子,也認為蕭綱坐得他們怎麼就坐不得嗎?


在侯景圍困京城之時,蕭家子弟各懷鬼胎,為了得到江山,置君父的安危於不顧,都選擇了隔岸觀火。梁朝經此亂之後,一蹶不振,最終滅國。
朱元璋立朱標兒子朱允炆,一點沒有錯。此舉讓其他兒子都閉了嘴。只是他後來削藩觸動了各藩王的利益,造成了朱棣的起兵叛亂。


淪客人


朱元璋立朱允炆當皇帝,只能說朱元璋想的太美好,但是事實很殘酷。

朱允炆是朱元璋嫡子朱標的兒子,他的嫡孫。朱標還沒去世的時候,朱元璋就把其他兒子分封各地,鎮守大明的邊疆和要地。朱元璋的想法也很簡單就是讓他的親兒子去鎮守大明的天下,他最放心。

朱元璋之所以沒有選擇朱棣,其中有一個原因是朱元璋需要朱棣鎮守北方,明朝雖然趕跑了蒙古人,但是蒙古人還在,時不時還和明朝打仗。北方少數民族一直以來都是中原王朝的大患。朱元璋不相信那些統兵將領,生怕那些人日後尾大不掉,但是親兒子就不一樣了,兒子總不會去造老子的反。

朱元璋選擇朱允炆,一方面是朱允炆的嫡孫的身份,早晚都是要傳給他的,另一方面就是朱允炆本身也算是可塑之才。

至於後來敗給朱棣,除了自身才能不比朱棣,畢竟年輕缺少歷練,還有就是身邊缺少輔佐人才。

朱元璋唯一沒想到的應該是朱棣會起兵來搶皇位。



傾一生


人生沒有後悔藥,同樣,歷史也沒有後悔藥。錯或者不錯,結果就在那裡。


朱元璋深愛朱標,但是作為父親,作為皇帝,給予朱標的卻是莫大的壓力和悲哀,朱標承受不起,所以,心累,身累,最後,累死了。

嫡長制永遠只是一張紙,猶如婚姻一樣,但是離婚的,結婚了又離婚的還是絡繹不絕,過不好就散夥,勉強只會更加痛苦。所以,嫡長制的作用僅僅只是一張紙而已。


朱元璋立了朱標的兒子當皇帝,按照嫡長制的次序來說,沒錯。因為在他心裡,已經認可了朱標當皇帝。很多人說朱標死了,還有那麼多兒子,尤其還有文韜武略的朱棣,幹嘛還要立朱允炆?千萬不要忘了,朱標在朱元璋的心裡,已經認定了是未來的皇帝,只不過,他死了而已。

無情最是帝王家,對皇權的爭奪咱封建社會永遠不會杜絕。誰夠狠誰夠強,誰就有資格搶奪皇帝之位,所謂的堯舜禹禪讓制也不過是爭搶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根本上沒有改變爭搶的本質。

朱棣從來都不是一般要過好王爺生活的人,搶奪朱允炆的江上也不是一時興起,在駐守北方的時候,就已經暗謀天下,為奪取江上做準備。


朱元璋一直為他的後代鋪路,殺了那麼多文臣武官,唯獨沒有解決藩王割據的問題,朱元璋不知道嗎?明明知道這是來自於家族內部最大的威脅。


只有這一點,真的難以想通。


誰想通了告訴我。

我是青燈問史,熱愛文史經典,歡迎互動。


青燈問史


首先,封建王朝實行的是"嫡長制",皇帝老子死了,一般規律是由長子、長孫繼承皇位,這是歷朝歷代的傳統,朱元璋也沒辦法改變。朱元璋為他百年之後,誰能繼承皇位問題,曾多次徵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眾口一詞:推舉朱允炆。因為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次子,朱標死,其長子又早夭,皇位自然應傳給朱允炆。儘管大臣們知道朱允炆生性柔弱,缺乏魄力,如宋徽宗一樣吟詩作畫還行,當皇帝,治理國家,不太合適。但傳統的力量如此之大,眾大臣又執意如此,朱元璋有口難言,只好同意。

其次,怕引起兄弟之間內戰。朱棣身為皇四子,太子朱標雖死,但上邊還有兄長朱樉、朱棡二人,雖然他們的文韜武略,不如朱棣,但朱元璋真要是將皇位傳給朱棣,他擔心朱樉、朱棡不服,怕他們聯合其他幾個弟弟,一起反對朱棣當皇帝,引發內戰。

據此可知,朱元璋立皇太孫朱允炆為皇帝是結合當時實際情況而決定的,這也是他當時最好的選擇。





讀史使人明智


太子朱標死後,立皇孫朱允炆為皇太孫,後來又立他為皇帝,這種傳嫡的做法本身沒有錯。但是朱元璋的錯誤在於對於開國功臣的濫殺,對於封封諸王勢力過大,威脅中央集權、皇位的威脅考慮欠周,留下隱患,導致最終燕王朱棣篡位。

朱元璋對於太子朱標寄以厚望,在征戰中就請良師對朱標進行教育。建立大明政權後,就立朱標為太子。由於朱標接受了儒家思想教育,形成了忠厚性格,儒雅舉止的謙謙君子,反對朱元璋嗜殺舉措,推崇仁慈,仁政,與朱元璋的強權性格恰恰相反。朱元璋為了太子朱標繼位後,能夠統治江山,大殺功臣,以朱元璋的話說是拔掉荊棘上的刺,便於朱標管理。

沒有了功高震主的將軍文臣,就沒有力量來叫板朱標政權,開國元勳除了湯和幾位得以善終,胡惟庸案、藍玉案中受牽連的,被殺掉了大多數。據說,朱元璋最初為朱標留了一位大將藍玉,指望他輔佐朱標,藍玉是太子妃的舅舅,傾向朱標。但是沒想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太子朱標病逝,白髮人送黑髮人,朱元璋大病一場。第二年(1393)藍玉以謀反罪誅殺,受牽連的人搞到15000人。藍玉等人被誅殺,明朝中央政權中已經沒有了能征善戰的將軍。朱元璋指定皇太孫朱允炆為繼承人,洪武三十一年(1398)閏五月十七日,朱元璋駕崩,朱允炆繼位,次年改元建文,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的性格與其父朱標相似,文雅仁慈,對百姓仁厚,但是對於藩王卻缺乏約束。洪武末年藩王的勢力已經強大,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朱元璋雖有察覺,但是進入暮年的朱元璋也無力管控,只能採取遺囑中禁止諸王至京奔喪的方法。寄希望於諸王沒有異心,無意問鼎皇位。

鑑於歷代地方割據勢力對於中央政府的威脅,朱元璋採取了封封諸子,駐守各地的方法,以諸子為地方王,平息各地割據勢力,拱衛中央。洪武三年,朱元璋封封25個皇子和1個皇孫為王。秦王、燕王、寧王都擁有兵權,節制北方邊境兵馬。朱元璋的想法不錯,但是也因此埋下隱患,封王的勢力過大,對抗中央,尤其是燕王朱棣兵多將廣,最終推翻了建文帝的政權。

建文帝登基後,對於諸王採取了削權的方法,處理了周、齊、湘、代等幾個封封王,但是對勢力最為強勁的燕王時,遭到了反擊,即歷史上的靖難之役。建文帝有的是文臣,缺的是擅戰的武將。朱元璋立皇孫朱允炆沒錯,如果說朱元璋有錯,錯在濫殺,沒有給建文帝留下一批能征善戰的武將,讓朱棣篡位成功。


黃強黃不息


因此,朱標死後立朱允炆是沒有錯的。朱元璋錯就錯在了大殺功臣和實行分封制。狡兔死、走狗烹。明朝建立之後,跟著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開國功臣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 他們反而是威脅朱元璋皇權的不穩定因素。朱元璋通過胡藍之獄殺掉了幾萬人,又殺掉了李善長、徐達等開國功臣。


(穿越時空的愛戀中的朱允炆)

分封制已經被歷史證明不利於政權的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劉邦實行分封制後來發生了七國之亂,西晉實行分封制後來發生了八王之亂。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沒有吸取歷史的教訓繼續實行分封制,他想到的是分封自己的兒子或侄子能夠鞏固統治,自己的兒子難道會造自己父親的反嗎?你朱元璋或者的時候當然不會造反,你死後就難說了。明朝是朱家的天下,其它姓沒有資格爭奪皇位,但是朱允炆的兄弟叔伯子侄就可以來爭奪皇位了。皇帝輪流坐,論輩分朱棣還是朱允炆的叔叔,誰的拳頭硬誰就當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通過發動“靖難之役”,在開國功臣屠戮殆盡的情況下奪取了自己侄兒的皇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