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篷設計合理嗎,為什麼古代用得比較多,現代反而不怎麼用了?

悅動生活


斗篷現在確實很少可以看見,這是為什麼呢?其實與設計關係不大,主要還是在作用之上。

首先,斗篷是清代的產物,清代以前沒有出土文物、沒有匹配文獻、沒有確鑿圖像。前面看到的那個大紅色斗篷,正是曹雪芹年代十分流行的,所以曹在《紅樓夢》裡寫了各種猩紅斗篷。

也就是說,古代用的多,其實多指清代,至於再以前,只能說是斗篷出現的前身,還算不上斗篷

而正經的斗篷什麼樣子呢?就是立領,無帽,無袖,一般後有開衩,整個將人籠蓋。

這樣的造型,註定了斗篷最大的功用就是——禦寒!可以說斗篷專屬於寒冷季節。而且一般還會搭配雪帽、風帽之類來輔助他的功效。

不過鑑於題主的意思,我想恐怕連之前斗篷的前身也要算進去。

既然他的功效是禦寒,我們不妨再來看看以前的人士怎麼禦寒的。

首先以前的人居住環境之中,可不像現在這麼多工廠等等,沒有樓宇,更不會這麼密集,可以說寒冷的體感是十分嚴重的,或許有錢人家,可以添厚衣,精緻剪裁等等。

但是窮人自然沒有這麼好的待遇。

所以從南北朝開始就有了紙衣,那麼紙衣是什麼呢?顧名思義紙做的衣服,而且還代代不同,像是唐代用麻紙,纖維強度高,抗老化,防蛀蟲;宋代用樹皮紙,拉力強,耐折磨。為禦寒而特意加厚的紙衣,稱為“紙裘”,原料一般採用較厚而堅的楮皮紙縫製而成,質地堅韌,不但耐穿還可以抵擋風寒,加上造價便宜,是貧民士子出門的必備之物。

這時候,其實已經有了斗篷的影子了,就是用厚的東西裹在身上,從而防寒保暖。

而傳說中,斗篷的前身還有一個,就是蓑衣。

蓑衣,最初用棕麻編成,以御雨雪,名謂“鬥襏”。到明清時,才多用絲織物製作,並不限於雨雪天使用,當時叫做大衣,是一種禦寒的服飾,有長式和短式,有高領和低領。凡冬天外出,不論男女官庶,都喜披裹斗篷,但有個規矩,不能穿著這種服飾行禮,不然被視為不敬。清代中葉以後,婦女穿著斗篷很普遍,製作日益精巧,一般都用鮮豔的綢緞製作,上繡花紋,講究的在裡面襯以皮毛。

到了這時候,其實可以看出來了,斗篷這東西,從一開始就是功效性產品。經過了發展成熟,成為了清朝的高級產物。

但是斗篷的最大問題就是無袖,這裡一定要區分,有袖子的是披風,那東西到現在還時不時的會潮流一陣,可沒有沒落。

沒袖子一來許多需要手做的事情不方便,二來,別人不知道你藏在裡面幹什麼,所以清代還有個規矩,就是不能穿著這種服飾行禮,不然被視為不敬。

以此演變,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出門不論是騎自行車也好,又或者開車也罷,斗篷都已經成了不方便的東西,而說下雨,不見穿雨衣打雨傘的越來越多,而穿雨披的越來越少了(其實雨披才是蓑衣的正統繼承者),就是這個道理。

而禦寒方面不僅有羽絨服,還做的越來越輕薄,所以斗篷截止到現在,幾乎在實用性上,已經沒有作用了。

而失去實用性的功能性產品被取代,我們現在再來看,恐怕也不是什麼神奇的事兒了。


井夫子


斗篷的主要功能就是保暖防風,所以對缺少保暖衣物和需要經常露宿的古人非常有用,製作簡單,保暖性強,方便攜帶,白天披著當大衣,晚上露宿可以當被子蓋。

但到了現代,斗篷的優勢已經不是優勢了,大家都穿著暖和的衣服,誰沒事披個毯子出門啊。出門在外晚上也是住旅店,又不是露宿,誰隨身帶被子?


三隻腳的大大烏鴉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性和需求,斗篷設計很合理,形成一個禦寒的保暖圈,在古代,能披斗篷的人大多非富即貴,平時就走走路坐坐車,或者騎馬,披斗篷都方便。現代人禦寒的衣料多了比如像羽絨服又輕便又保暖,還不影響活動,披斗篷不方便現代人的生活,比如開車、日常工作等。


嗏嗏


合理!事實上斗篷的保暖效果是很高的,尤其是在夜晚或者你不懂的時候,可以形成帳篷的效果,等於你身體構成一個圓錐,裡面有熱空氣。

有些地區斗篷裡還會放暖爐,會很暖和。

現在的披肩什麼的也繼承了斗篷的部分功能,斗篷本身也沒有被完全淘汰。


水泥森林11


騎電動車上會被吹起來不保暖 會當到後面的人 會絞進車軲轆 當然走路還是很美型的 尤其穿著漢服


高仿55457966


古代人沒有機械設備,什麼都得靠手工,斗篷原料主要是竹子,取材比較方便,雖然穿著比較沉重,行動也不方便,但因為沒有更好的東西代替,所以一直都在使用,近代雨布逐漸代替了竹子,塑料的出現,更是穿上輕便多了,現在的塑料雨衣都是一次性的,用完就可以扔掉,可以說十分方便。


柳生飄雪



東邪之女


如果現代還常用,說明實用性強,如果不常用的,說明已經不適合現代人了。


王燁藝述匯


古代有傭人小廝,很多事不用自己動手,現在所有的事自己做,穿著做事不方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