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為何稱為大馬?

流沙2046


提起馬來西亞,我們的大腦信息源首先會閃現楊紫瓊、梁靜茹、光良這些明星,想當初得知他們是馬來西亞籍華人時,那是相當驚訝,同時也讓我們對隔海相望的馬來西亞充滿了好奇。

馬來西亞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旅遊勝地,因地處熱帶,所以天天過夏天。陽光充足,滿眼綠色,擁有很多高質量的海灘,無論是古建築還是現代建築,都透露著精緻感。

馬來西亞宗教氛圍濃厚,是有名的穆斯林國家之一。穆斯林是對伊斯蘭教眾的統稱,用阿拉伯語翻譯就是順從真主的人。雖然這個國家的主體民族是馬來族,但是華人比例相當高,其次是印度斯坦族。所以馬來西亞並不是人人必須信奉伊斯蘭教,不同種族與多元文化在這裡並存,民眾可以信仰不同的宗教、吃不同的食物、講不同的語言、穿不同的服裝。

馬來西亞簡稱“大馬”,其實大馬不算太大,有33萬平方公里,比我國雲南省小一些。在地圖上可以看到,馬來西亞的國境中間被我國南海隔開,分成了兩塊,即“東馬”和“西馬”,東馬是加里曼丹島北部,西馬是馬來半島南端。

那麼“大馬”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呢?這就要從馬來西亞的歷史講起了。

在我國宋朝及元朝時期,海上貿易達到鼎盛,馬來西亞就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中轉站。廣闊的海上商路有來自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物品,還有為了真主無所畏懼的阿拉伯商人帶來的香料、琉璃、胡椒等。中國與阿拉伯互為貿易,阿拉伯商人轉頭再把中國商品賣給歐洲各地。做為中轉站,馬來西亞也在貿易中得到發展。

歷史上的馬來西亞曾建立過很多蘇丹國,大大小小多達幾十個。從16世紀開始,此地的小日子就不太平了,葡萄牙、荷蘭、英國先後佔領,20世紀初完全被英國強行霸佔。英國人在附近還有幾塊殖民地,原屬文萊領土的沙撈越、沙巴早在1888年就被英國蠶食,英國人考慮著地盤稍顯分散,常將幾家捏在一起管理。

後來二戰爆發,日本在馬來半島、沙撈越、沙巴橫行,攆跑了英國人。二戰結束,日本戰敗灰溜溜的走了,英國人又樂顛顛的跑了回來。不過,殖民者的時代已經走遠,經過戰爭的殘酷,人們對自由與和平的渴望達到空前的高度,世界各地的殖民地都義無反顧的爭取自由,紛紛鬧獨立。1957年8月,馬來亞聯合邦終於宣佈獨立,並頒佈了馬來亞憲法。

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併,組成馬來西亞,以前用的馬來亞憲法也沒有浪費,直接改名為馬來西亞聯邦憲法繼續用。1965年8月,新加坡宣佈退出馬來西亞,自己獨立了出去。

“大馬”這個簡稱就是在1963年開始使用的,主要是想和以前的“馬來亞”稍做區分,意思是說如今西馬和東馬已變成一個更大的國家。同時,馬來語音譯馬來西亞也稱“大馬來亞”、“ 泛馬來亞”,“ 泛”也有“大”的意思。因此,媒體把馬來西亞簡稱為“大馬”,“ 大馬”的稱呼便一直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