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党内处分引发的热议……一拍脑袋就问责,太离谱!

11月15日,一则源自安徽省全椒县纪委监委网站的通报引爆网络。

通报称,近期,全椒县纪委监委严肃查处了县农村公路局副局长张伟在省脱贫攻坚巡查中不正确履职问题。“8月23日晚19:31分至19:35分期间,省巡查组四次拨打张伟手机,张伟未接听电话,给我县脱贫攻坚工作造成严重不良影响。2018年10月8日,县纪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给予张伟党内警告处分。”

当事人张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吃完晚饭后有出去遛弯的习惯,今年8月23日晚饭后,我遛弯时出了一身汗,回家后就洗了个澡,这个时候就有电话打进来,当时是我孩子接了电话,并表示等我洗完后给他们回电话,但是我洗完之后再打这个电话就怎么也打不进去了。”

全椒县公布这个处分决定,本来是让更多的党员干部和其他公职人员自警自省,没想到引发舆论围观。张伟的“委屈”得到广泛同情,11月16日,全椒县委发布通告,撤销之前对张伟的处分决定。

>>反思

随着《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制度深入贯彻执行,失责必问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共识,成为管党治党的常态。进一步发挥好问责这个全面从严治党利器的作用,要求我们必须强化精准思维,切实做到实事求是、依规依纪,以精准问责推动责任落实。

问责不能泛化、滥用

问责是各级党组织的职责所在,一事当前,该不该问责、谁该被问责、怎样问责、问责到何种程度,关乎问责的作用和实际效果,关乎党组织的公信力。

当前,个别地方、部门存在着执纪问责简单化现象,“一有错就问责,一问责就动纪”。如果问责简单粗暴,欠缺精准,甚至乱问责、错问责、问错责,就会削弱问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打击干部担当干事的积极性。

问责是个精细活,“精准”是关键。能不能精准发现问题、精准识别问题、精准作出处置,关键在于各级党组织真正担负起主体责任,找准责任主体、把准问责重点,这样才能让党员干部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知道如何更好地约束管理自己,从而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

问责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程序,决不能以言代“法”

问责要做到“精准”,就不能“离谱”。须臾不能偏离的“谱”,就是党章、问责条例、党内监督条例、党纪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这就决定了,问责必须从实际出发,严格依规依纪,

切忌不论具体是非,一不高兴、一拍脑袋就问责,甚至违反民主集中制,仅凭领导个人要求就官僚主义草率问责。

问责的震慑力来自公信力,而公信力建立在事实、依据、程序等都经得起推敲的基础之上。要严格依照问责条例和其他有关党内法规的要求,深入调查了解、仔细核实,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当事人的特殊情况等细节问题都搞得一清二楚,正确区分问题性质,严格决策和审批程序,既不放过失职失责者,也不能感情用事、不分青红皂白就问责,这样才能提高问责的公信力和精准度。

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引导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不是问责越多越重就越好,也不能过度依赖问责来推进工作,动不动就把问责挂在嘴上。

问责只是手段,目的是要通过这一方式,让大多数党员干部受到触动和警示,切实增强担当精神,更好履职尽责。

要坚持全面辩证历史地看待干部,公平公正对待干部,

妥善把握事业为上、实事求是、依规依纪、容纠并举等原则,结合动机态度、客观条件、性质程度、后果影响等情况,把工作上的失误和违纪违法行为、一般性的过失与严重的失职失责区分开来,精准把握政策、做到宽严相济,从而引导干部发扬成绩、改进不足,做到知责、负责、尽责,真正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下去。问责是纪委的一项基本职责,能否做到精准问责,考验的是纪检监察机关的政治站位、工作作风和执纪能力。

各级纪委在问责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做到调查取证细之又细、自我约束严之又严。

上级纪委要加强对下级纪委的督促检查和工作指导,发现问责过多过滥、畸轻畸重、悖情悖理等问题,要及时指出、积极纠正,确保问责的质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