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黨內處分引發的熱議……一拍腦袋就問責,太離譜!

11月15日,一則源自安徽省全椒縣紀委監委網站的通報引爆網絡。

通報稱,近期,全椒縣紀委監委嚴肅查處了縣農村公路局副局長張偉在省脫貧攻堅巡查中不正確履職問題。“8月23日晚19:31分至19:35分期間,省巡查組四次撥打張偉手機,張偉未接聽電話,給我縣脫貧攻堅工作造成嚴重不良影響。2018年10月8日,縣紀委常委會研究決定,給予張偉黨內警告處分。”

當事人張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吃完晚飯後有出去遛彎的習慣,今年8月23日晚飯後,我遛彎時出了一身汗,回家後就洗了個澡,這個時候就有電話打進來,當時是我孩子接了電話,並表示等我洗完後給他們回電話,但是我洗完之後再打這個電話就怎麼也打不進去了。”

全椒縣公佈這個處分決定,本來是讓更多的黨員幹部和其他公職人員自警自省,沒想到引發輿論圍觀。張偉的“委屈”得到廣泛同情,11月16日,全椒縣委發佈通告,撤銷之前對張偉的處分決定。

>>反思

隨著《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等黨內法規制度深入貫徹執行,失責必問成為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的共識,成為管黨治黨的常態。進一步發揮好問責這個全面從嚴治黨利器的作用,要求我們必須強化精準思維,切實做到實事求是、依規依紀,以精準問責推動責任落實。

問責不能泛化、濫用

問責是各級黨組織的職責所在,一事當前,該不該問責、誰該被問責、怎樣問責、問責到何種程度,關乎問責的作用和實際效果,關乎黨組織的公信力。

當前,個別地方、部門存在著執紀問責簡單化現象,“一有錯就問責,一問責就動紀”。如果問責簡單粗暴,欠缺精準,甚至亂問責、錯問責、問錯責,就會削弱問責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打擊幹部擔當幹事的積極性。

問責是個精細活,“精準”是關鍵。能不能精準發現問題、精準識別問題、精準作出處置,關鍵在於各級黨組織真正擔負起主體責任,找準責任主體、把準問責重點,這樣才能讓黨員幹部知道自己身上的擔子有多重,知道如何更好地約束管理自己,從而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紀法效果、社會效果。

問責有著嚴格的規定和程序,決不能以言代“法”

問責要做到“精準”,就不能“離譜”。須臾不能偏離的“譜”,就是黨章、問責條例、黨內監督條例、黨紀處分條例等黨內法規。這就決定了,問責必須從實際出發,嚴格依規依紀,

切忌不論具體是非,一不高興、一拍腦袋就問責,甚至違反民主集中制,僅憑領導個人要求就官僚主義草率問責。

問責的震懾力來自公信力,而公信力建立在事實、依據、程序等都經得起推敲的基礎之上。要嚴格依照問責條例和其他有關黨內法規的要求,深入調查瞭解、仔細核實,把事情的來龍去脈、當事人的特殊情況等細節問題都搞得一清二楚,正確區分問題性質,嚴格決策和審批程序,既不放過失職失責者,也不能感情用事、不分青紅皂白就問責,這樣才能提高問責的公信力和精準度。

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並重,引導幹部擔當作為、幹事創業。不是問責越多越重就越好,也不能過度依賴問責來推進工作,動不動就把問責掛在嘴上。

問責只是手段,目的是要通過這一方式,讓大多數黨員幹部受到觸動和警示,切實增強擔當精神,更好履職盡責。

要堅持全面辯證歷史地看待幹部,公平公正對待幹部,

妥善把握事業為上、實事求是、依規依紀、容糾並舉等原則,結合動機態度、客觀條件、性質程度、後果影響等情況,把工作上的失誤和違紀違法行為、一般性的過失與嚴重的失職失責區分開來,精準把握政策、做到寬嚴相濟,從而引導幹部發揚成績、改進不足,做到知責、負責、盡責,真正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下去。問責是紀委的一項基本職責,能否做到精準問責,考驗的是紀檢監察機關的政治站位、工作作風和執紀能力。

各級紀委在問責時一定要慎之又慎,做到調查取證細之又細、自我約束嚴之又嚴。

上級紀委要加強對下級紀委的督促檢查和工作指導,發現問責過多過濫、畸輕畸重、悖情悖理等問題,要及時指出、積極糾正,確保問責的質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