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必背的各種“三”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必背的各種“三”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蘇軾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特徵的方面主要表現在:

(1)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2)在分配製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3)在宏觀調控上,以實現最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確立的依據:

第一,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第二,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不發達,發展還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

第三,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標準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3.公有制經濟包括:

(1)國有經濟;

(2)集體經濟;

(3)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4.非公有制經濟包括:

(1)個體經濟;

(2)私營經濟;

(3)外商獨資經濟;

(4)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5.按生產要素分配就其內容不同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以勞動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

第二,勞動以外的生產要素所有者參與分配。

第三,管理和知識產權類的生產要素,如科技發明、創造、信息、專利等參與分配。

6.我國現階段的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是無產階級專政,主要表現在:

(1)性質相同;

(2)作用、職能相同;

(3)歷史使命相同。

7.人民民主專政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1)從政權組成的階級結構來看,參加國家政權的群體更加廣泛,最廣大的人民都享有民主,只有極少數人實行專政;

(2)從黨派之間的關係看,實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

(3)從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專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確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專政這兩個相互聯繫的方面。

8.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

也是在中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

9.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

第一,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長期存在和發展,是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歷史依據。

第二,近代以來在反抗外來侵略鬥爭中形成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政治基礎。

第三,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人口分佈格局,各地區資源條件和發展的差異,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現實條件。

10.我國的基層民主體系包括:

(1)農村村民委員會;

(2)城市居民委員會;

(3)企業職工代表大會。

11.1974 年,毛澤東提出了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他對來訪的贊比亞總統卡翁達說,“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他還指出,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12.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提出的三大外交方針:“另起爐灶”、“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一邊倒”。

1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

(1)國家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2)社會層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公民個人層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14.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

(1)堅持一切為了人民;

(2)堅持共同富裕的目標;

(3)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

15.社會主義時期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

(1)維護祖國統一;

(2)反對民族分裂;

(3)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

三者之間的關係是:

第一,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政治前提和基礎,是中國民族政策的基石。

第二,民族團結是維護國家統一、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根本保證。

第三,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