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唯一連任十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

她是唯一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

她是唯一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
她是唯一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是唯一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
她是唯一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是唯一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

引言

一出了去平順縣的高速口,人們就會看到燈火輝煌的幾個大字——“詩畫平順勞模之鄉”。之所以說平順是勞模之鄉,是因為上世紀50年代,這裡走出了李順達、郭玉恩、武侯梨、申紀蘭等全國著名的農業勞動模範。

許多人都知道,申紀蘭是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在申紀蘭傳奇的人生中,她親歷了國家發展為民眾生活帶來的變化,見證了共和國的滄桑鉅變。她在成為勞模之後的66年間,成為全國唯一一位連任一至十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被國際媒體稱為資格最老的“國會議員”;她也是資格最老的全國勞動模範,先後受到毛澤東的3次親切接見,到周恩來家裡做過客、吃過飯,和鄧小平一起照過相。2009年5月25日,習近平在平順縣西溝鄉西溝村看望全國勞動模範申紀蘭,並題詞“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紀蘭精神代代相傳”。

許多人並不瞭解,一直紮根西溝的申紀蘭也是改革的推動者。11月27日,中央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表彰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通過人民日報對擬表彰的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進行公示,申紀蘭名列其中,這讓人們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在平順縣的西溝村,聚焦在這位89歲的老人身上。

她首倡的“男女同工同酬”寫進《勞動法》

1952年,申紀蘭擔任西溝合作社副社長,她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動員、帶領社裡的婦女,走出院門和男人一樣下田勞動。當時,要使婦女離開“三臺”(鍋臺、炕臺和碾臺),走出“院門”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舊社會呀,不把婦女當人。婦女只能到院裡頭,男人就高一步了,就能到縣裡頭。你說這話能有道理嗎?我就不服氣。”11月20日,談到60多年前的這段往事,申紀蘭的語氣裡,依然帶著當年心裡的那種不服氣。

平順當時有句俗話,叫“好男走到縣,好女不出院”。申紀蘭磨破了嘴,跑斷了腿,終於動員社裡22個婦女下田參加了集體生產勞動。好不容易男女一起參加農社活動了,婦女們卻發現,男勞力幹一天記工10分,女勞力則是5分。這嚴重挫傷了婦女們的積極性。“婦女們不想出來,除了男人們阻攔之外,覺得掙不了幾個工分也是個重要原因。”於是,申紀蘭就帶領西溝婦女和男人們展開了一場富有歷史意義的“勞動競賽”,“男人們,他們是幹一幹,歇一歇,抽袋煙,到晌午也沒幹完。一看婦女幹完了,他們有些後悔,後悔不該抽那幾袋煙。”回憶往事時,申紀蘭笑著說:“婦女們不吸菸,不耽誤工夫。”到了收工的時候,女人們和男人們打了個平手,在事實面前,婦女們和男人們一樣,記了一樣的工分。

當時,申紀蘭並沒有意識到,她帶領西溝婦女所取得的這場勝利,在新中國的農村發展史上具有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1953年1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長篇通訊《勞動就是解放,鬥爭才有地位——李順達農林畜牧生產合作社婦女爭取同工同酬的經過》,講述了申紀蘭爭取男女同工同酬的事蹟,緊接著,各省黨報紛紛全文轉載這篇通訊,申紀蘭名揚全國,“男女同工同酬”後來被寫進了新中國的《勞動法》。當年4月,申紀蘭被選為全國婦女代表,到北京出席了全國第二次婦女代表大會。6月,申紀蘭作為唯一的農民代表,參加了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的第二次世界婦女大會,9月,申紀蘭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她家的照片牆載滿了榮譽和回憶

“選上我當代表了,我還不知道。那會兒既沒有電話,又沒有電視,什麼都沒有。”回想第一次參加人代會的情景,申紀蘭笑著說,“等到發通知了,有些同志就問我,你是個婦女怎麼還能當代表了?我就跟他說,那是黨和人民對我們婦女的關心,不是我一個人的問題。”

第一次出席全國人大會的經歷,讓申紀蘭終身難忘。11月20日上午,記者一行來到申紀蘭家裡,一進門,環顧四周,牆上掛滿了照片。她指著牆上掛著的一張黑白照片,對山西晚報記者說:“這張4人合影,是參加第一屆人代會時山西4位女性代表的合影。從左到右分別是劉胡蘭的母親胡文秀、歌唱家郭蘭英、政府代表李輝、右邊就是我。”照片裡的申紀蘭,穿著一件寬鬆的棉襖,梳著兩根辮子,給人一種農民特有的勤勞樸實的感覺。

在申紀蘭家主牆面的正中央,是一個將近40寸的大相片,站在中央和她合影的,是周恩來總理。在這面照片牆上,還掛著申紀蘭和歷任國家領導人的合影。指著一張毛主席和大家握手的照片,申紀蘭說:“這是毛主席,又指著右下角最前面的側面照說,這是我。”口氣裡帶著自豪。

比較特別的是一張申紀蘭穿著旗袍的照片,那是她作為婦女代表,出席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的第二屆世界婦女大會。申紀蘭說,“站起來就不會走路,就不敢走,坐著也不自由。”從丹麥回來後,她就嫌麻煩,再也沒穿過這件旗袍。

她的“六不”和“離不開西溝”

申紀蘭常說自己只是個農民,“我是太陽底下曬出來的,不是辦公室裡坐出來的。我的戶口在農村,我的單位在西溝,我的身份是黨員,我的級別是農民。”

1973年3月,中共山西省委決定,任命申紀蘭為省婦聯主任。當上這個正廳級職位之後,申紀蘭卻向省委提出了“六不”,即“不轉戶口,不定級別,不要工資,不要住房,不坐專車,不調動工作關係”。每當省婦聯開會,她就來一下,會上的事情讓其他副主任去管,她實際是“坐會”,坐完了會,馬上就回西溝村勞動。

時任省委書記的李立功對時任省委常委、組織部長的盧功勳說,你去西溝看看申紀蘭吧,她在省裡工作了10年,現在退下來了,可沒有向省委提任何要求,你去了以後,看看紀蘭有什麼困難,讓她提出來,我們儘量給她解決。

盧功勳來到西溝村,把李立功書記的話原原本本告訴了申紀蘭。申紀蘭卻說,“我沒有任何困難,黨已經給的我太多了,我給黨做的太少了。感謝省委、感謝李立功書記的關心,我一定會好好工作的。”盧功勳臨走時對長治市委領導說,希望長治市委給申紀蘭解決一下戶口和工資問題,最起碼有個工資可以安度晚年。但申紀蘭依然沒有答應。

1983年,申紀蘭卸任山西省婦聯主任後,又擔任了長治市人大副主任。申紀蘭仍然堅持“三不”“四不”原則,同樣還是有會就從村裡趕到市裡,開完會就馬上回到西溝。西溝人稱申紀蘭回村裡是“裸回”。時至今日,申紀蘭談及往事仍然堅持她的認定,“我的級別是農民。”

申紀蘭曾經對來看望她的農民科學家吳吉昌說:“不是西溝離不開我,是我離不開西溝。”近幾年,幾乎所有寫申紀蘭的文章都會引述這句話。在山西晚報記者採訪時,她又一次說,“是我離不開西溝。”

她在西溝的“雙層經營”改革

1983年,西溝村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打破了大鍋飯的平均主義思想,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解放了生產力,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但是,在發展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村裡的集體經營項目因掠奪性經營而倒閉了,500多畝的果園由於管理不善,病的病,死的死,也砍伐殆盡了,集體所建的公益性用房大部分廉價賣給了私人,集體經濟成了“空殼”。

申紀蘭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是不要集體,不管怎麼改,都得讓農民受益。

1984年,申紀蘭針對西溝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暴露的問題,進行了大膽改革:耕地所有制保持不變,包產到戶、自主經營的體制保持不變,但實行三年一小調,五年一大調,根據人口增減進行耕地增補調減,添人增地,減人減地,確保土地不撂荒、不廢棄;成林和有林山坡收歸集體經營,新建的企業和文化、社會等公益事業設施由集體管理;有差別分檔次制定農林牧副各業上交集體提留比例,增加集體收入和公共積累;對年滿60歲的老幹部、困難戶、軍烈屬、五保戶和70歲以上的村民建立生活補助機制。

1985年,西溝村利用本地豐富的硅礦資源優勢,建成了裝機1800KVA的西溝鐵合金廠,這是西溝村有史以來創辦的第一個村辦企業,當年就實現利潤150萬元。之後,申紀蘭又帶領西溝人先後建成了磁鋼廠、石料廠、飲料廠,到1996年年底,西溝村辦企業已取代農業、林果業和畜牧業,成了西溝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這就是申紀蘭在西溝村“統一經營與分散經營”相結合,“集體優越性和個人積極性”同發揮的“雙層經營”改革。

她在西溝的轉型發展之路

當改革的春風吹進西溝這個小山村時,申紀蘭也通過人大代表視察、參加兩會、外出參觀學習,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特別是山東、浙江等地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讓申紀蘭大開眼界。申紀蘭回來和村幹部說,“老西溝人靠山吃山,現在西溝人不僅要靠山吃山,而且要走出大山,農村要發展,必須發展鄉鎮企業,必須上項目。

1985年,西溝村開始動工興建西溝鐵合金廠,建廠之初,申紀蘭日夜操勞,並和村民們一起參加義務建廠勞動。1987年10月,試產成功,申紀蘭和全廠職工激動地哭啊、唱啊。鐵合金廠後來成了村裡最大的一塊集體收入來源,不僅解決了村裡300多人的就業問題,也讓西溝人嚐到了興工緻富的甜頭。

可是,2012年,由於西溝鐵合金廠爐體小,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必須依法予以取締,別說西溝村的老百姓想不通,就是村兩委班子中的好多人也不願意。“現在都在講轉型,我們廠子汙染嚴重,不符合中央和國家的政策,只要是和大政方針相違背的,我們堅決不做!”申紀蘭一錘定音。

西溝村村委會主任趙愛亮說,當時,申紀蘭先挨個給兩委班子做工作,然後再和村民談,僅僅用了半年時間,鐵合金廠就關停拆除。平順縣環保局環境檢查大隊大隊長楊保青說,有申紀蘭在,拆除進行得非常順利,不光是這個鐵合金廠,幾年後,平順西溝鑫海冶煉有限公司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當時也是說拆就拆,沒有一點牴觸。

她在西溝的調整產業結構之路

東方不亮西方亮,利用西溝村到處都是核桃樹的優勢,申紀蘭帶領村民又建起了飲料廠,可是,1997年10月飲料廠建成投產後,就面臨著虧損的局面。申紀蘭認真分析虧損原因,她認為,西溝飲料廠要想發展,必須改變大鍋飯的局面,實行股份制。

1998年12月西溝飲料廠全面改制,組建了山西紀蘭飲料有限公司,使西溝村的企業第一次引進了現代化管理模式,這對西溝村其他企業的發展都是一次很大的促進。2000年10月,飲料廠生產的“紀蘭”牌核桃露被國家綠色產品認證中心認證為綠色產品,2006年9月,紀蘭飲料公司又投資230萬元新上了礦泉水生產線和果汁飲料生產線,並開發了核桃系列產品。

可是,隨著市場的變化,飲料廠的銷量下滑,村裡急需要找到新的產業。正在這時,浙江太子龍服飾有限公司來山西考察新的廠址,得知對方看中飲料廠的廠房後,申紀蘭當即表態:“太子龍這個品牌必須引進來,這塊地方一定要騰出來。”申紀蘭先搬了自己的辦公室,然後動員村民將機器設備全部搬回舊廠房。至今,趙愛亮仍清楚地記得2016年12月28日這天,那天下著特別大的雪,太子龍的負責人要來西溝,87歲的申紀蘭就一直在廠房裡等著,接待對方。

如今,廠址設在西溝村的山西太子龍服飾有限公司,已經安排西溝村及周圍村貧困婦女勞力近200人,預計到2019年,該公司將向平順當地納稅超過1億元。

申紀蘭說,“只要群眾富了,我就富了,只要群眾有了,我就有了。”2015年,申紀蘭和村兩委班子又把目光瞄準了香菇大棚基地。由於香菇需要的光照很少,2017年,西溝村又創新香菇種植方式,採取“棚上發電、棚下種植”的立體化農光互補新模式,在全縣率先建成了香菇大棚和光伏發電融合發展的“農光互補”產業基地,探索出了一條“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光互補+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新模式。

目前,香菇大棚已經具備年產香菇80萬斤的規模,自香菇大棚投產以來,先後為53名貧困人員提供就業機會,收益多者每年可達1.3萬元。11月20日,記者來到香菇大棚基地,大棚內,新鮮的香菇散發著香氣,大棚外,正在裝香菇菌棒的人們熱火朝天的忙碌著。

她用她的名氣為鄉親們造福

申紀蘭是大名人,是個享譽全國乃至世界的名人。可是,她沒有用這些名氣為自己、為家人謀過私利。

西溝村黨總支書記郭雪崗給記者講了一件事兒。申紀蘭一直住在上世紀70年代建的平房裡。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村裡的建設規劃,她家的老屋被列入舊房改造的行列。改造前,有人提議讓申紀蘭換個地方建新房,說一來面積小,基礎只有三間大;二來想留下,將來做個紀念館。申紀蘭堅決不同意。換地方就要佔耕地,那是她最心疼的事;至於紀念館,就更沒必要。她說:“總理把骨灰都撒了,我一個老百姓還留房子做啥?”蓋房時,村幹部考慮申紀蘭事兒多,村裡應該幫幫她。鄉親們也覺得平日老是麻煩申紀蘭,這回總算有了機會,多少也該為她出把力。申紀蘭卻不肯連累大家。她找了一個省事的辦法——一包了之。

平順縣農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郭貴璐說,申紀蘭用自己的名氣為鄉親們造福。

2017年9月,農業部舉辦“家鄉的味道——我為品牌農產品代言”大型公益活動。晉東南地區盛產的“沁州黃”小米成為這次活動的主角之一,請誰來為沁州黃代言呢?當地政府想到了申紀蘭。郭貴璐說,“我當時和好幾位領導一起去請的申主任,去了一看,申主任還臥病在床,掛著吊瓶,可是老人家二話沒說,當天晚上就去了北京,參加了農業部的推介晚會。”

那天晚上,年近90的申紀蘭十分激動,無法在臺上停留太久,她在舞臺上說,“沁州黃小米好,這個品牌非常好,十分有營養,我們都在吃這個品牌的小米。”短短几句話,讓臺下的觀眾感受到了她的真誠。

現在,西溝村正在發展以“紀蘭”“西溝”名人名村為品牌的、以愛國主義教育和森林休閒為主的紅色旅遊和綠色旅遊,完成了西溝紅色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成了展覽館、太行之星紀念碑、村史亭、老西溝互助組雕塑、西溝森林公園等旅遊景點。

趙愛亮說,未來這可能是西溝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她忠誠履職為人民辦事

“當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說話,代表人民辦事。”申紀蘭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1996年,她呼籲開通了長治到北京的直達列車。

2000年,她關注農村小康建設、調整農村產業結構。

2001年,她關注山區交通建設,重提修建邯鄲到長治鐵路,提出儘快解決山西農村乾旱地區人畜飲水困難。

2002年是關於農村的增收減負、學校教育、人才培養、醫療衛生等方面的議案。

2003年,她關注保護耕地,修建林長高速公路(山西長治—河南安陽—山東聊城跨省高速公路的關鍵路段)。

2004年,75歲的申紀蘭領銜提交了保護耕地的議案,她說:“中國人這麼多,土地是命根子。沒有地種莊稼,大家吃甚?”此後,對於保護耕地,申紀蘭多次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不斷提出。

2007年,她關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提高鄉村幹部素質、農村環境保護和鐵路建設。

2008年,她關注交通、教育、企業發展,三老區如何致富。

……

60多年的代表生涯,申紀蘭所提的建議,有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也有涉及廣大群眾利益的小事。

申紀蘭的建議覆蓋了很多方面,卻都離不開“三農”這個大話題。她的建議包括調整經濟結構、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解決農村乾旱地區飲水困難、減輕農民負擔、假冒偽劣坑騙農民、山區公路交通、發展農村教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還包括加強執法監督和懲治腐敗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建議也同時見證了她做人大代表的歷程。

山西引黃工程、太舊高速公路建設、大運高速公路建設、中西部開發、山西老工業基地改造以及長邯高速公路、長安高速、長治到北京列車、飛機場建設、太焦高鐵,還有平順縣提水工程、赤壁電站、青羊公路、平順二級公路(341國道)等等,都在她和其他全國人大代表的提議下變成了現實。

平順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宋旭斌說,“如果沒有申紀蘭,平順、長治的交通事業不會發展這麼快,這麼好。”

2017年8月,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又一份修路的建議有了答覆。她建議,“將南太行旅遊軌道交通列入交通運輸部‘十三五’建設計劃,通過架構交通網絡將山西省的長治縣、壺關縣、平順縣與河南省林州市的主要旅遊景區串聯,以推動南太行區域的全域旅遊發展”。對此,國家發改委將結合區域路網、沿線地區運輸需求,統籌研究規劃,目前,安陽、長治兩市已進行了溝通並編制了項目建設初步方案。

回望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申紀蘭深情地說,“40年變化太大了,各地各行各業都在變,沒有不變的地方,只要有共產黨的領導,就會越變越好。”

11月27日,中央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表彰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通過人民日報對擬表彰的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進行公示,申紀蘭名列其中。

山西晚報記者 趙清源 張文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