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如何提高養蘭技術

一、備足工具

養蘭專用工具不能少,如天平(如以克為單位的桿秤)、量杯、溫度計、溼度計、鑷子、剪刀、放大鏡、PH試紙、藥棉、粗細篩子、噴霧器等。蘭花施肥、用藥很嚴格,要掌握恰當的比例,毛糙不得。由於沒有天平、量杯,往往比例不當,造成慘重的損失。蘭花生長與空氣的溫度、溼度關係很大。越是嬌貴的品種越要當心,時時把好溫度溼度關,溫度計、溼度計不可少。PH值最為養蘭人忽視,出了問題還找不到原因。有關資料指出,蘭花植料的PH值以5.5~6.5為宜。低於5,使銅、鋅、錳、鐵有效性增加,毒害根系,且磷、鉀、鈣、鎂變成不溶性,造成根系腐爛。高於8以上,銅、鋅、錳、鐵有效性降低,根系無法吸收,也會枯死。如蘭根生長短粗,褐色腐爛,時尖焦,很可能植料偏酸性,導致根腐菌、疫病菌、立枯菌大量繁殖所致。沒有PH試紙就不知道植料的酸鹼度。

有些名貴品種因根系不好,春天不發芽,到了秋天才長出一個來,但天已經漸冷,生長緩慢,常處於半休眠狀態。此時用暖箱培育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暖箱有製作簡單、佔地少、耗電省的優點,適用於家庭養蘭。製作方法是:找一隻大小適當的紙板箱,其中一方開個大窗,糊上尼龍薄膜;紙箱上下方各開若干小孔,以便空氣交換。將紙箱放在室內朝南有玻璃窗的地方,晴天有陽光進來。紙箱內放蘭盆、溫度計、水罐,並安上電燈。及時調節溫度,白天控制在20℃左右,晚上控制在15℃左右。熱空氣從上方小孔排出,冷空氣從下方小孔補充,形成溫暖、通風的小氣候,讓秋芽杯上一個季節的生長期。可望在來年的春天成熟。

二、善於積累經驗

①要插盆籤。盆籤就是插在盆緣的標籤。一種標明品種,寫上蘭花名字,防止時間長了搞不清楚。另一種標明上盤時間,同一時間上盆用同一種顏色,換盆時一目瞭然,不會搞錯。此籤可自制,將包裝用的硬塑料帶剪成10釐米段即可用。

②要多觀察。家養蘭花“養尊處優”,長期生長在優裕的環境中,抗逆性較弱,稍有疏忽,不堪收拾。因此,養蘭人要細心觀察,善於分析,防患於未然。有些蘭友也勤於管理,但不詳著細察,沒有及時發現問題,往往遭不測。比如介殼蟲被發現時,已經十分嚴重,葉子成了芝麻片兒。又如沙斑病,細似針尖,藏於葉背,不容易發現。用放大鏡一照,才大吃一驚,為時已晚。所以,要經常察看植料情況,及時調節乾溼度;要經常瞭解生長情況,找出生長不良的原因;要經常檢查病蟲情況,及時採取防治措施;要經常觀察變異情況,確保變異過程中的穩定性。

③要記筆記。養蘭筆記就是養蘭資料、養蘭檔案,記筆記是一項很有意義的經常性、積累性工作。筆記的內容很多、很雜,大致可分兩種形式。一種記在曆本的記事欄中。比如什麼時間引進什麼品種,什麼品種什麼時間開花,什麼時間花謝,什麼時間發生什麼樣的病蟲害,採取什麼樣的方法防治,效果如何等等。另一種記在簿子中,永久保存。比如搞品種試驗,詳細記錄試驗方法、時間、效果,最後形成完整的資料。經反覆試驗,不斷總結經驗,蘭花自然越養越好。

三、勤于思考與探索

對於養蘭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和難點,要勤于思考,勇於探索。例如以下幾個問題是養蘭者經常遇到的,常常各有說法,自己必須做出正確的判斷。

①翻盆換土。翻盆換土也有學問。有人主張“一年一換土”,有人卻認為,“任意翻盆更換植料,改變根系生長環境,生長和繁殖都不好。”兩種觀點截然不同。前者是養蘭名士的經驗,一年一換土自然無可懷疑。後者是從植物生理出發,符合植物生長規律,無疑也是正確的。究其原因,系採用不同植料得出不同的結論。前者取之當地蘭花原生地的腐殖土作植料,一年一換土更能發揮植料松、軟、肥、透氣的優點,有利蘭花生長,但久不回盆容易板結。我曾用山泥培育江浙春蘭,第一二年都長得很好.第三年遇上持續高溫,山泥板結,蘭根悶死,幾乎全軍覆沒。倖存的兩盆繫上年剛翻盆換土的,安然無事。證明一年一換土是有道理的。後者的經驗之談,恐植料不是山泥。可能是顆粒狀硬材料,或見水不化的仙土,或成塊不碎的塘泥,或透氣性、排水性強的樹皮、蛇木之類有機植料。用這種植料栽培不宜翻益太勤,久不翻盆也無悶根之弊。

②干預繁殖。所謂干預繁殖是指蘭花自然繁殖過程中人工予以的干預動作。比如將連叢草拆成單株,以提高繁殖率;又如將變異株與母株分離,以培育新品種。拆單栽培固然能提高繁殖率或加強變異遺傳的穩定性,但也不能死板,弄得不好適得其反。我開始養蘭犯了心急病,從紹興連盆捧回來不少連叢名種,到家—一拆單栽培。第二年糟了,有的不發芽,有的發了芽也是小苗,白白多養了好幾年不復壯。李錫奎先生一段話很有道理:“要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栽種方法。單株栽培可以加速蘭花的繁殖。但絕不是蘭花的任何植株都適宜單植,單植就必有好效果。成叢栽種的方法雖然繁殖慢,但在培育健壯的後代方面,仍不失為一種好的栽培方法。所以,在蘭花分盆時,是採取單植還是叢植,應依據植株的生長狀況和原先栽種的方法加以確定,可單植的則單植,應叢栽的則叢栽,不能死板。”

關於蘭花變異培育,有人說“生物的變異分為兩種,一種是遺傳的變異;另一種是不遺傳的變異。遺傳的變異是指這種變異都能在各自的後代中重新出現;不遺傳的變異是由環境條件的變化引起的,其體內的遺傳物質並沒有發生變化,不具備穩定性。”發現變異株怎麼處理?有人說:“人類為了發掘這種有觀賞價值的突變,採用特殊的方法進行干預,即單株種植,提供比自然界優越的生長條件,使本來潛伏的隱藏的突變表現出來。”這些提法都是對的,但一旦碰上,往往會拿不定主意,或者作出借誤的選擇。我養蘭以來碰到過兩次芽變。第一次,在一盆素心建蘭中出現一苗變異新株,葉面半黃半綠的對摺葉藝。變異株成熟後與母株分離,進行干預繁殖,但對藝未能遺傳,後代全是青葉品。第二次,在一盆建蘭中發現一苗新草,僅一片葉是黃綠各半的對摺葉藝,與第一次葉藝完全相同。我沒有干預,任其與母株共生。第二年竟長出一株變化無窮的藝蘭來了。共4片葉,有黃綠各半的,有黃中縞的,有縞藝帶金邊的,有縞藝不帶金邊的,縞線有闊有細,真找不出一點相同的地方。第一次做了干預動作,沒有遺傳,是否屬於不遺傳變異呢?第二次的變異不加干預,為什麼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有待探討。

③蘭葉於尖。蘭葉幹尖是栽培中常見現象。有人在文章中提到:“有的芽尖發黑,新葉還未長出,就半途夭折了,有的老草缺乏生機,盆面表土未乾,卻見老葉萎蔫,顯出嚴重脫水的怪現象。秋後換盆才知道上次換盆時的那些健壯的蘭根已不復存在。”可見,葉尖是根的窗口,根部病變葉尖最為敏感。及時發現問題,採取措施,是可以挽救的。但蘭時幹尖,如延誤了搶救時機,將遭受重大損失。

初養蘭者,多因植料太溼爛根所致;老養蘭者多因植料太乾失水所致。本地養蘭多采用山泥加木屑為植料,木屑經久黴爛,盆內形成空隙,澆水從空隙中漏走,表土雖然溼潤,往往盆內早已乾透,好端端的蘭根變成一條條的空殼。夏秋兩季,氣候乾燥,更要留心,可用浸盆法灌水,盆內空隙會自動下陷填實,不留下隱患。

④預防黑斑病。黑斑病是最常見也是最頭痛的蘭病。雖然很少導致滅頂之災,但蘭草“焦頭爛額”,看了心煩。我所養的中低檔蘭花都在室外,每年有兩次黑斑病暴發期:一次8月初,一次10月初,特別是建蘭當年新草,容易感染。雖每年在這個時期按常規半月施藥一次,但無濟於事,照常發病。發病期過後,株株新草剪得七零八落,實在無奈。後採用許東生先生的經驗,讓蔬菜防病蟲一樣,隔天施藥一次。我於7月底到8月上旬,9月底到10月上旬,每3天噴施農藥一次(兩天除外),取得較好的控制效果。

黑斑病傳染源廣,不少花草(如月季、杜鵑)、蔬菜(如蠶豆、毛豆)、果木(如梨樹、蘋果),都有黑斑病。黑斑病借風力或蟲媒將抱子傳播開去,無孔不入。特別是離農村近的城鎮養蘭,防不勝防。如何杜絕孢子傳播,是蘭友值得考慮的課題。

新手如何提高養蘭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