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臨近了,家長正確的“陪考”方式

高考臨近了,家長正確的“陪考”方式

案例一

小松同學的成績中等偏上,父母平時忙於工作,對他的學習管的不多。但自從上了高三,父母對他的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寒假過後,為了更好地照顧小松,小松媽媽換了一份自由度較高的工作,方便更好地照顧小松。爸爸則推掉了很多應酬,留下更多的時間陪小松。面對父母的“特殊照顧”,小松卻有些不適應。他嘗試跟父母溝通,讓他們一切照常就好。但父母說:“高考這麼重要的事情,一輩子就一次,我們以前對你的關心不夠,今後會做好你的後勤工作,你只要專心學習,爭取高考考個好成績就行了。”小松聽完頓時覺得壓力山大。

案例二

小魏是個乖巧聽話的孩子,一直以來較為依賴父母,尤其是媽媽。自從高三以來,因為學習壓力較大,情緒波動性較大,經常對媽媽發脾氣。媽媽以前一直覺得小魏依賴性太強,但還是聽話乖巧的。現在她生怕自己做錯什麼,耽誤了女兒在關鍵時期的學習。

分析

高考不僅是對孩子的考驗,更是對家長的考驗。有的父母為了不讓孩子分心,做起了孩子的保姆,給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但父母過渡的關心與關注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壓力,會讓孩子產生“父母為我做了這麼多,我要是考砸了就對不起他們”的想法,從而排斥父母的照顧。如果這時父母依然堅持自己的想法,只會讓孩子更加反感和內疚,從而影響備考。還有一些控制慾較強的父母,平時對孩子有過多的包辦替代行為,沒有讓孩子養成獨自處理問題的情緒和習慣。面對高考的巨大壓力,孩子顯愈發錯誤,家長這是也會不知所措。

實際上,高三的考生基本上都成年了,絕大部分可以獨立面對高考這件事。高考是人生成長中一次寶貴的挑戰,雖然荊棘滿路,但孩子可以從中得到磨練,擁有擔當的勇氣。因此父母要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讓孩子自己成長。

支招

父母管好自己的情緒 不給孩子“添亂”

高考的確是一件人生大事,但有的父母和孩子對高考的認識有偏差,給高考賦予了太多額外的意義,導致很焦慮,總希望為孩子做點什麼緩解焦慮情緒。實際上,過多的照顧無形中會給孩子增加更多壓力,孩子會有意無意地疏遠父母。因此,父母要先過好自己的生活,調整好自身情緒,不要把關注點全放在孩子身上。如果父母覺得什麼都不做難受,那就問問自己,不恰當地干預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這樣就會平靜很多。如果孩子已經流露出抗拒或反感的情緒,那就給孩子一些空間,寧可什麼都不做,也別“添亂”。

多跟孩子溝通 決定權給孩子

高三生有很強烈的獨立需要,不希望整天被父母圍著團團轉,更反感生活被父母安排和掌控。因此,父母在表達關心和照顧前,最好先和孩子溝通,尊重孩子的需要,按照孩子的意思行動。即使發現孩子正經歷學習低谷期,或情緒波動較大,也要穩住陣腳。除非確定自己能真正幫上忙,否則還是把決定權還給孩子。即便孩子可能會犯錯,但也會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比父母說教深刻得多。

減少對孩子 全方位的照顧

總體而言,孩子需要父母的理解、支持和照顧。但具體到每個孩子身上,做法有所不同。有的孩子依賴性強,或父母一直以來包辦較多,那麼在備考過程中,父母的陪伴和照顧依然很重要,否則孩子會覺得一切都得獨自承受,壓力會增大。但也不要無微不至地關心和照顧。父母還要有心理準備,要能耐受得住孩子的負面情緒,必要時可尋求心理老師或諮詢師的幫助。還有的孩子認為父母的關照給自己帶來了壓力,需要更多獨立空間。那麼父母可以“退一步”,做好後勤工作,保證飲食、接送、提醒規律作息,營造輕鬆溫馨的家庭氛圍。

總之,父母要保持積極淡定的心態,有時穩住陣腳不“添亂”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