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的女兒隨我到美國以後變化的那些碎碎念—吉娜“話”移民

今天我們來給大家講講真實的移民故事,為了更有帶入感,我以第一人稱的方式為大家敘述。

三年級的女兒隨我到美國以後變化的那些碎碎念—吉娜“話”移民

吉娜話移民

首先,照例是自我介紹:本人男,四十出頭,國內IT管理崗位,旅美三年,L1簽證轉獲綠卡。目前居住在密歇根州奧克蘭縣。我有個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在美國讀書也有兩三年了,感覺參與了這裡的生活以後,發現出國前對於美國的三觀,尤其是孩子教育這一塊以前簡直歪到不行,所以藉此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眼裡的美國教育:

1.心態改變以及校外教育:

在國內的時候,我老婆是全職太太,由於我們請了保姆,老婆無需操心家裡的柴米油鹽的瑣事。女兒從2歲開始學英語,上金寶貝,學畫畫,學芭蕾…總之像千千萬萬的中產家庭一樣,德智體美,古今中外,全上。老婆的所有時間都用來接送以及陪同孩子的各種培訓班……說到這裡你肯定以為我會像很多移民大軍一樣說出下面的話:我身為一個父親,只希望我和她的母親為生活拼搏即可,不想讓孩子從這麼小就開始像個陀螺一樣轉個不停,所以我即使跟老婆產生了分歧也義無反顧的選擇了移民之路

……劇情不是這麼發展的……

前面說過了,我是L1簽證轉的綠卡,意思也就是其實我是來美國工作的,然後轉了綠卡的……另外,我是萬分支持我女兒的這些“提前教育”,因為我還是“望女成龍”的傳統父親來著。來美國之後,我們定居在中西部經濟中等州的郊區社區。保姆請過一陣子就沒請了,不是請不起,而是這裡的保姆乾的活根本沒法和國內的阿姨比,並且當保姆的也不是美國本地人。另外,這裡是郊區,哪有國內的萬丈紅塵、活色生香啊?!沒得吃,沒得玩,心態又得調整。工作環境鉅變,也有許多問題。

於是,我跟她媽對於女兒的教育力度便有所下降了。

再來說校外教育,女兒來了美國,各種興趣愛好的培養也不能落下啊!這裡樂器,製陶,航模,很多優秀的教師,師資力量確實強大。像我孩子的鋼琴教師就是波士頓大學的鋼琴博士,在幾個大樂團供職過。但是!!!國內孩子可以學擊劍,這裡只有一個離家40多公里的地方教授;再比如,國內孩子可以學帆船,這裡都是大人教孩子,人家自己有船,沒船也不學這玩意兒。所以各種興趣班根本無法做到高密度的無縫銜接!!

總結一下,家庭環境的變化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異國他鄉,父母的壓力也勢必會影響對孩子的教育。而校外教育則是資源優勢各有長短。

2.家庭教育與社交差異:

我們的孩子社交能力比本地孩子差,往重了說,是德育教育抓得不夠。從講禮貌、遵守遊戲規則、懂分享幾個角度來看,國內來的孩子比本地華人孩子差,本地華人孩子比老外差。在國內的時候,我孩子還是幼兒園小班的時候,我們組織過一次同學聚會,請的都是她經常提到的所謂“好朋友”,小朋友們來了以後,歡天喜地的……各玩各的。最後我女兒很沮喪,不僅沒人陪她玩兒,而且很多玩具都被弄壞了。女兒在美國的生日趴體,小朋友們都特別優待主人關於這一點,覺得很慚愧,當然,我也非常認真的分析了一下原因。

這不光是教育的問題。

我們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這裡的本地華人和本地老外家裡最少都是有2個孩子。至少我認識的人裡,沒有一家是獨生子女。而且

這裡的社區生活與國內也大不同。這裡當鄰居有年級相仿的孩子時,他們都會結成玩伴。鄰居肯定都上同一所小學,每天坐同一輛校車,互相串門,或在院子裡玩都在大家的監管之下。而國內是擇校,當然我指好學校,大家普遍離得較遠,同學想聚一定是大人開車才行。而且,不論孩子大小,我們這些當家長的都不能放心讓孩子自己出去玩兒,怕被壞人拐走、怕被車撞……各種怕,導致孩子也越發的宅!

所以,越社交得少,能力越差都說美國孩子自由散漫,那是美國青春片看多了。就我所看到的事實是,他們的家教都比咱們嚴得多。

EXAMPLE 1 打招呼,有多少國內孩子在外面主動和人打招呼?都是大人提醒孩子“叫人吶”。在這兒,一年級的孩子二十米外就跟我女兒打招呼,反而是我女兒常常沒反應。如果在學校、商場等地,TA在你前面,一定會老遠就為你擋住門。EXAMPLE2:做客,國內做客或聚會,都是孩子早早吃完就去玩兒了。在這邊分兩種情況,如果是大轟趴、冷餐會,大家就各吃各的,老外不介意他們的孩子吃沒吃,之後孩子就去地下室或者就餐區意外的草坪玩兒;如果是坐在餐桌旁吃正餐,孩子也會從頭坐到尾,聽大人們的無聊談話。我經歷過兩次這種正餐晚宴,7,8歲的小男孩,就活活坐在那兒?! 一次在我們家,我們看他實在難受,就說和妹妹去玩兒吧?給你打開wii,看卡通嗎?都不,就坐在那兒。

實在讓我感嘆規矩的力量。

他們這裡家庭觀念很重。即便孩子長大了,如果在一個地方,孩子每週帶著孫輩去看祖父母也是普遍現象。出遊,聚會經常以家族為單位,十幾個人,幾十個人一個團。而且,你會發現,那個倔老頭兒通常仍是揮舞指揮棒的人。

所以,如果您要移民美加等國,孩子會有一個行為習慣的適應問題。但我要強調的這不是中外差距,是社會狀態差距

囉裡吧嗦的說了這麼多,居然還沒有講到正題。如果大家喜歡我的分享,下週我就為大家正兒八經的介紹一下美國的教育體系,以及我女兒的美國小學生活(可能又會囉裡吧嗦的涉及到學習的課程、選擇學校、與老師的溝通、群體融入等等各種瑣碎的事情)。

三年級的女兒隨我到美國以後變化的那些碎碎念—吉娜“話”移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