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第四年,選課、選科“選不動”


新高考第四年,選課、選科“選不動”



新高考第四年,選課、選科“選不動”


全文長 16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2 分鐘



新高考第四年,選課、選科“選不動”


精彩導讀

高考,作為通向國內大學的唯一渠道,高考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新高考制度的建立是國家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步,是大勢所趨,是不會動搖的國家意志。所以,無論是對於已經實施新高考改革的省份,還是對於新高考改革暫緩的省份,校長們都有必要加強對於新高考政策的瞭解與認知。

距2019年高考不到200天,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高考中,上海和浙江送走了第二批經歷改革的學生。而原定於今年實施新高考改革的18個試點省份中,目前只有江蘇、福建、遼寧、廣東、湖南、湖北、河北、重慶8個省市宣佈並於2018年秋季學期按時啟動新高考改革。

高考,作為通向國內大學的唯一渠道,高考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新高考制度的建立是國家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步,是大勢所趨,是不會動搖的國家意志。所以,無論是對於已經實施新高考改革的省份,還是對於新高考改革暫緩的省份,校長們都有必要加強對於新高考政策的瞭解與認知。

2018年,是新高考改革的第四個年頭,四年過去了,第一批2個(上海、浙江)及第二批4個(北京、天津、海南、山東)試點省份出現不同困惑。調整師生比、增加教室、重建管理體系……面對新高考,試點省份的高中往往疲於應付諸多問題。

對於高考改革的暫緩,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分析有兩個原因:一是從方案上看,現有方案已然無法解決新高考已然顯現出的問題,如選課偏向、走班管理難等;二是從學校上看,中西部地區條件無法滿足新高考對師資、場地、教學資源的需要。

選課偏科,物理遇冷


單就物理而言,在各大學公佈的專業選科要求中,物理是被要求最多的,選擇物理將會擁有更多的專業選擇。然而在實際選課過程中卻出現了意外的偏科、“物理遇冷”等情況,在經歷2017年“新高考元年”後,高中遇到的問題傳導至高校端,體現為老師發現新生物理水平普遍下降。

在山東省公佈的第一屆選科數據中發現,選擇學科組合人數最多的是“老文綜”(16.70%),其次的“老理綜”人數佔比為13.11%,“史+地+生”人數佔比為11.24%,“地+化+生”人數佔比為10.06%。地理是選科佔比最高的,高達67.86%的考生都選擇了它。政治是最不受歡迎的學科,僅有35.34%的選擇比例。其它學科排序分別是生物57.83%、化學49.79%、歷史:49.65%、物理為39.52%。

除了山東,浙江的選課方案也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不僅造成了物理學科選修學生數的大幅降低,而且,與之對應並普遍推行的選課走班制度,更帶來了師資力量的不匹配,以及教室和專用室的嚴重短缺問題,很多學校在落實過程中,可以說是勉力為之,乃至變形走樣。

選科走班“走不動”


選科走班是學校啟動新高考改革時最先面對的難題,而“大班額”、師資不足、軟硬件設施不完善等問題都阻礙著

選科走班的實施。

據今年5月教育部發布的 《2017年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工作專項督導報告》顯示,截止2017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共有66人以上超大班額8.6萬個,其中排名前三的河南、湖南、河北三省共計4.5萬個,佔全國現有大班額總數的52%。而56人以上大班額則有36.8萬個,佔全國總班數的10.1%。選科走班的本質是給學生自由的選擇權,但“大班額”的現實往往壓著這些學校“動不起來” 。

此外,選科走班需要更多的教師教室等人力、物力、財力支出,而經濟發展較慢的地區在教育投入上卻十分有限。

且不說貧困地區薄弱學校,即便是先天基礎較好的浙江、上海,在實施選科走班時,也依然存在教師教室不足、“套餐制”選科等問題。

中國國情複雜,各個省份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這是啟動所有改革都應統籌考量的一個基本現實,在相當一部分地區不具備與改革相匹配的物質條件時,

貿然一刀切,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山東作為第二批實施新高考改革的教育大省,在經歷了1年左右的運行之後,已經有了一些實戰經驗。相信有不少校長們想聽聽,山東的校長們有哪些新感受?有沒有什麼可以借鑑的經驗?

因此,校長派·校長智庫教育研究院決定於12月22~23日在山東濟南舉辦“2018年新高考改革暨普通高中多樣化創新發展研討會”(點擊標題,瞭解會議詳情)。

此次會議以實戰為導向,以名校為重心,從整體到細節,以實例分享教學模式的變革、學校管理的良策、創新發展的經驗,全方位指導高考改革如何落地,充分解讀高考改革政策下的新變化、新趨勢,分享高考改革應對經驗,探索基礎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路徑。

最有“料”的新高考會議,等你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