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寺:北京城內現存最“老”古剎 有上千年曆史卻“命運多舛”

武門外教子衚衕的法源寺,是北京城內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剎,也是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的所在地。

法源寺:北京城内现存最“老”古刹 有上千年历史却“命运多舛”

法源寺。李博文 攝

法源寺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唐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為哀悼北征遼東的陣亡將士,詔令在幽州鎮城東南隅立寺紀念。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工程完成,賜名“憫忠寺”。唐僖宗中和二年,憫忠寺遭大火,塔閣均已無存。至景福年間,幽州節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並新建“觀音閣”。遼清寧三年,幽州大地震時,憫忠寺被毀。遼鹹雍六年奉詔修復後又改稱大憫忠寺。從而形成今天的規模和格局。到了明正統三年,由司禮太監宋文毅等出資重建寺院,英宗提名“崇福寺”,清立國後,朝廷崇戒律,在此設戒壇,雍正十一年,該寺被定為律宗寺廟,傳戒法事,並賜名“法源寺”。

深秋的法源寺外頗有市井氣氛。正門外的唐憫忠寺遺址上,銀杏葉早已是金黃一片,落葉鋪滿了小路,讓人忍不住拿出手機拍照留念。路過的行人推著自行車緩緩經過,雕塑旁邊幾個年輕人吹著豎笛。正門外的影壁上書寫著“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而影壁前的北京大爺湊成幾堆兒,熱鬧地打著撲克和象棋。

繞過影壁往裡走,則是空淨的佛門。“法源寺”三個金字刻在了山門上方的大理石上,從右側的旁門進到院子裡,天地似乎清淨了許多。寺廟裡樹木茂密,前院有唐松矗立,鐘樓前有松柏相伴,藏經閣前有幾百年歷史的銀杏,樹冠如蓋,枝繁葉茂,隱蔽了半個院子,寺內翠竹松柏夾道,丁香滿院,文冠果、龍爪槐、海棠等把整個寺院點綴得格外格外優雅、清淨;枝頭上稍作休息的喜鵲,躺在石磚上午覺的花貓,又給這裡帶來了幾分活力。

如今,法源寺共有六進院落,中軸線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臺、毗盧殿、觀音殿、藏經閣,從南向北依次排開。東路為齋堂、方丈院和僧舍。中軸線兩側的禪堂掛著門簾,僧人參禪時,門簾上的木牌呈現“止靜”二字,提示旁人不得發出聲響。大雄寶殿前,香爐中的香火不斷,殿堂裡乾隆皇帝御書的“法海真源”匾額懸於梁間,殿中供奉的是“華嚴三聖”,均為明代所造。再往後的憫忠閣內,則保存著法源寺的歷史石刻、經幢等。

在院子的最深處,則是法源寺的藏經樓。藏經樓面闊五間,是一棟兩層樓閣式建築。據說,在這座藏經樓的一層供奉著一尊巨大的明代木雕臥佛,二層閣樓則主要收藏明清兩代所刻的佛經。不過在到訪時,這座藏經樓的大門緊閉,我也只得怏怏而去。

GO提示:

去往法源寺可搭乘地鐵4號線在菜市口站下車,沿菜市口大街南行至白紙坊東街右轉,向西約200米即到。

進入法源寺參觀免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