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被遺忘的歷史:納粹崛起背後的華爾街魅影

本文首發於智堡公眾號:zhi666bao


一段被遺忘的歷史:納粹崛起背後的華爾街魅影

“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的休戰。”——福煦,法國元帥,1919年《凡爾賽合約》簽訂後。

一百年前,一戰宣告終結,而僅僅在一戰結束20年之後,德國就再次揚起鐵鞭,規模更大、傷亡更慘重的二戰於是捲土重來。

長久以來,在關於兩次大戰的敘事裡,美國似乎都以一種為終結一戰和二戰發揮了巨大作用的救世主面貌出現。但是,揭開被“高通脹”遮蔽的魏瑪德國秘史,我們卻發現,納粹戰爭機器之打造的背後,本身就與美國華爾街及一系列家喻戶曉的工業巨頭有千絲萬縷的關聯,包括通用、標準石油公司、福特等等。那麼,這些巨頭是如何助推納粹崛起的?他們又為何要幫助納粹?本文中,我們便將與各位一道揭開一段被遺忘的歷史,管窺正統敘事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歡迎閱讀!

一、巴黎和會與道威斯計劃

法國巴黎,1919年1月。

歷時四年的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了。然而在一片凋敝的歐洲大陸,戰爭的“慘勝”者們首先思考的卻不是如何帶領歐洲走向復興,而是如何瓜分贓物,“巴黎和會”,便在此背景下召開了。

雖說一戰中各相關國家代表都參加了這場旨在建立“戰後新秩序”的大會,但真正決定會議走向的,其實只有三個人——法國總理克列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與美國總統威爾遜。

然而,這三人參加和會的目的卻各不相同。

克列孟梭希望儘可能打壓德國,最好能徹底毀掉德國,所以他不僅要求德國的戰爭賠款,還希望瓦解德國的經濟結構。戰前,德國經濟體系主要依賴三大要素:第一,對外貿易;第二,煤鋼工業;第三,運輸與關稅體系。因此在賠款外,克列孟梭還竭力要求沒收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與財產(包括海外德國人的財產),割掉德國的煤鋼主產區,並碎片化其運輸與關稅體系。

勞合·喬治雖然也希望在經濟與政治上懲罰德國,但無意於徹底毀滅德國,很大程度上,這與英國數百年來一以貫之的大陸均衡戰略是一致的——如果德國被法國徹底毀滅,那麼法國很可能就會成為威脅英國的歐陸唯一強權。

與英法領導人不同,美國總統威爾遜原本是知識界出身(曾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在政治上提出了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十四條綱領”,包括公開外交、公海自由、貿易自由、民族自決、裁減軍備和組建國際聯盟等等。在對德問題上,威爾遜認為德國應對侵入比利時和法國負責,雖然需要賠償,但數目不大。從現實主義角度考慮,此舉既是美國希望藉此遏制英法,也是希望借強大的歐洲遏制新生的蘇聯。威爾遜總統相對“仁厚”的提議也得到了一戰末期德國政府的響應,從一定程度上看,也正是威爾遜的十四條,才使得德國政府最終同意放下手上的槍。

但是,一方面,彼時的美國綜合國力尚不完全足以與老牌殖民帝國的英法相抗,另一方面,知識分子出身的威爾遜,在談判套路上也遠遠不及英法那兩位“老奸巨猾”的職業政客。最終,德國仍然在協約國的武力脅迫下受辱簽下了對其極為苛刻的《凡爾賽合約》,這讓德國政府與民眾大失所望(因為與先前威爾遜的承諾大相徑庭),這也為德國後來狂熱的民族主義與右翼崛起埋下了種子(在義憤填膺的人群中,就有一位想當畫家而未遂的奧地利小鬍子)。

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面對英法的獅子大開口,德國確實賠不起。雖然《凡爾賽合約》中並沒有明確規定德國的戰爭賠款額,

但凱恩斯計算後發現,將英法意等國所要求的賠償加總,共計起碼約250億美元(他在另一個計算的版本中認為是400億美元):

一段被遺忘的歷史:納粹崛起背後的華爾街魅影

那德國的實際償付能力又是多少呢?

在計入可立即轉換的財富(黃金、船舶、外國有價證券)、割讓領土內的財產或停戰時交付的財產以及按年分攤的支付(包括現金、煤炭產品等,但由於德國領土與殖民地丟失甚多,這一點受嚴重影響)後,凱恩斯認為德國的最大償付額只有100億美元,這還是最樂觀的情況,在實際中幾乎不可能實現。

1921年3月,圍繞戰爭賠款上的矛盾,協約國軍隊於1921年3月佔領德國杜塞爾多夫、魯爾奧爾特和杜伊斯堡三座城市,並實行經濟制裁。德國的戰爭賠款問題,成為了一戰後歐洲問題的焦點,也是歐洲緊張局勢的重要來源。

鑑於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美國在之後又退回了堅守美洲大陸的孤立主義傳統,對歐洲局勢不聞不問。但是,隨著由德國賠款問題導致的歐洲緊張局勢加劇,美國自身的經濟利益也開始受到侵害。1919-1921年,美國對歐出口從52億美元降至21億美元,貿易盈餘從1919年的40億美元下降到1922年的7億美元。根據美國商務部長赫伯特·胡佛的估計,美國對歐投資受損額在1919年-1922年4月已達5億美元,而且隨著歐洲通脹的日益加劇,這個數額甚至還在成倍增長,1922年下半年,以馬克進行投資的美國投資商普遍遭到致命打擊。此外,從地緣政治角度考慮,如果美國對德國問題坐視不理,讓絕望的德國人投向俄國布爾什維克的懷抱,那麼整個歐洲都可能面臨更大的麻煩。

經過幾番拉扯後,1924年4月,《道威斯計劃》應運而生。道威斯計劃的目的,在於穩定馬克和德國預算,並將賠償設置在合理且可支付的水平,其主要內容除了穩定馬克幣值、確保德國國家銀行獨立性、設立轉移中介外,最重要的一點,乃是設籌集了一筆高達1.1億美元的鉅額貸款,用於幫助德國對賠款的支付,這些債券用外幣計價,主要在美國等國出售。

隨著《道威斯計劃》的出臺,德國馬克的幣值終於趨穩,恐怖的高通脹時代結束了(雖然這種深刻的歷史記憶對德國經濟決策的影響綿延至今),另一方面,大量國際資本也開始流入德國。為了“沖銷”大規模資本流入的影響,時任德國中央銀行行長的沙赫特不斷提高利率(雖然這反而導致更多的資本流入),這導致在1924-1931年間,除了1927年中期與1928年初,魏瑪德國的實際利率一直處於高位,在1926年甚至接近14%,見下圖:

一段被遺忘的歷史:納粹崛起背後的華爾街魅影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1924年夏天,為了支持英國重建金本位制度,紐約聯儲在公開市場上進行買入操作,並將貼現率下調至3%。1927年8月,英格蘭銀行、法蘭西銀行與德國中央銀行的代表再次勸說美聯儲在公開市場上進行買入,並調低所有地區聯儲的貼現率。如下圖所示,1924-1929年之間,美國的利率水平總體上皆處於低位(大部分時間不超過4%):

一段被遺忘的歷史:納粹崛起背後的華爾街魅影

因此,

當時的德美兩國間存在著明顯的利差,這對美國資本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作為一戰後的最大贏家(1918年戰爭結束時,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人,黃金儲備佔全球總量的38%),無論是強勁的經濟基本面,還是寬鬆的貨幣政策,都使美國有足夠的資本湧向歐洲大陸。於是,隨著道威斯計劃及其後續楊格計劃的推出,一場比過去任何一場淘金熱對人類歷史的影響都要大的“淘金運動”就這樣開始了,而其中首當其衝,無疑便是華爾街的金融財閥們。

二、哪些美國巨頭參與了對納粹帝國的建設?

Sutton的研究表明,在J.P.摩根、洛克菲勒等華爾街精英的運作下,通用電氣、標準石油公司、福特等一系列巨頭,都或明或暗地參與到了納粹崛起的過程中。而這些巨頭對納粹的幫助,又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建立德國工業卡特爾、提供關鍵軍事技術、資助希特勒本人。

下面先從通用開始說起。

1.通用電氣

1923年道威斯計劃的會議上,通用電氣的O.D.楊格(Owen D.Young)便是三位美國代表中的一位,1928年,他更是代表美國參加了作為道威斯計劃後續的楊格計劃之談判(實際上楊格計劃便是以其姓氏命名的),這使其有充分的機會同時接觸到德美兩國的政界與業界。1930年,楊格被任命為通用電氣公司的董事會主席,不僅僅如此,他還是美國無線電公司執行委員會主席、A.E.G與Osram總監,通用汽車、NBC與RKO的董事會委員,國家工業委員會委員,甚至紐約聯儲委員會副主席——概言之,楊格在德美兩國政商兩界都有十分廣泛的人脈。

此外,傑德勒·斯沃普(Gerard Swope)也是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他不僅是美國通用電氣的總裁與總監,還同時掌控通用的法國與德國關聯企業,包括A.E.G.與Osram。所以,楊格與斯沃普兩人對通用的內部事務具有巨大的影響力。1929年7月,美國通用大舉購買Osram股票,取得了對Osram(主要的燈泡生產商)生產與銷售的顯著影響。1929年8月,通用又將目光盯上了A.E.G,並使其對A.E.G的股份上升到25%,並在隨後進一步提高到30%,而且通過簽署一系列技術協議,通用還將大量的技術專利轉移給了A.E.G,當時德國金融媒體的報道稱,A.E.G在通用董事會沒有一個人委員,但是通用在A.E.G.董事會卻有5個委員。

雖然通過一系列方式對A.E.G與Osram取得了巨大的控制力,但是,通用在吞食西門子時卻吃了癟,自始至終,西門子的董事會里都未出現通用的身影,所以西門子一直保持著某種程度上的獨立性,也正因此,西門子並未直接參與對希特勒的資助——1933年3月2日的一份銀行轉賬記錄顯示,A.E.G.曾要求Delbruck Schickler & Co銀行向“國民託管賬戶”(Nationale Treuhand)裡轉60000馬克以供希特勒使用。而且有研究表明,除了西門子外,幾乎所有的通用公司在德關聯公司,都參與到了對希特勒的資助中。

2.標準石油公司

如果說通用的作用主要在於通過併購等方式促成了德國工業卡特爾的建立,那麼標準石油的“貢獻”便是為德國輸送了足以發動戰爭的軍事技術。

二戰前,德國的原油供給非常匱乏,以1934年為例,德國成品油的85%需要依靠進口,因此即便戰爭開始,如果外國切斷對德國的成品油供給,德國的戰爭機器也將很快熄火。但是,德國國內卻有充足的煤炭供應,所以德國政府對此的解決方式便是以合成油加以替代

——而製作合成油所需要的氫化技術,正是來自美國的標準石油公司。

1926-1929年間,德國法本公司與美國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已經簽署了一系列共同研究氫化反應的協議,兩者設立的實驗工廠同時分佈於美國與德國,而到1929年11月,這些工廠規模進一步擴大,其分部擴散到新澤西、德州、貝威(Bayway)多地。研究表明,這些實驗工廠大部分都由標準石油公司所有,其資金來源、管理控制等大都由標準石油公司主導,但研發結果卻可以與法本公司共享。作為德國三大卡特爾之一,法本公司也因此獲得了足以支持希特勒發動戰爭的關鍵石油合成技術。

眾所周知,希特勒之所以在二戰初期得以迅速戰勝歐陸諸國,“閃電戰”乃是其重要法寶。而“閃電戰”的核心,便是大量可快速移動的機動部隊,從技術上講,“可快速移動的機動部隊”產生的前提是大量的減震化合物以減小震動並讓發動機運轉更流暢,這種化合物的代表便是乙烷基液(ethyl fluid)——而生產該化合物的技術基礎,同樣來自美國標準石油公司。

1924年,由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及通用汽車聯合所有的乙烷基汽油公司(Ethyl Gasoline Corporation)在紐約成立,該公司主要經營四乙基鉛(tetraethy lead)與乙烷基液在國內外的生產與銷售業務。由於乙烷基液對發動戰爭十分關鍵,因此德國政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試圖獲取這份技術,

1934年,美國戰爭部官員已經意識到德國千方百計想得到這項技術的真實意圖另有所指,並著力對乙烷基汽油公司施壓,但在1935年,乙烷基汽油公司仍然不顧美國政府的反對將這項技術轉移給了納粹政府。

除了合成油與乙烷基液合成技術外,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還為納粹政府提供了合成橡膠技術——合成橡膠同樣是戰爭中的重要物資。可以說,德國戰爭機器的關鍵零件,大都是標準石油公司幫忙打造的。

3.福特汽車

1938年,在一次紐約時報的採訪中,亨利·福特說道:

“華爾街有兩種人,建設性的與毀滅性的。摩根家族便代表著前者,我認識他已經很多年了,他支持著托馬斯·愛迪生,而後者也是我的朋友。”

在談論那些具有“毀滅性”特質的華爾街人士時他說道:

“他們希望戰爭,因為他們可以從衝突中賺錢——從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痛苦中謀利。”

諷刺地是,以福特先生的所作所為來看,在他的標準下,他自己就屬於後者。

且不談福特家族在1930年代協助蘇聯建立第一個現代汽車製造廠與1950-60年代幫助北越生產用來運輸對抗美軍之武器的卡車的故事,二戰前,亨利·福特實際上是希特勒的第一個外國資助人,甚至他還曾經獲得過一枚納粹頒發的勳章。二戰期間,福特更是兩邊謀利——他既為德國生產汽車,又為美國生產汽車。

早在1922年12月20日,紐約時報的一份報道便指出,汽車製造商亨利·福特正在為希特勒及其在慕尼黑的反猶運動提供資金支持。就連柏林的報紙Berliner Tageblatt也報道了此事,並呼籲美國政府對福特開展調查,阻止其對德國國內事務的干預,這份報道甚至進一步表示:

“在希特勒的私人辦公室牆上懸掛著一大幅亨利·福特的畫像。而在前廳的一個大桌子上,則堆滿了亨利·福特各種著作的德文譯本。”

1923年,希特勒發動啤酒館政變,但隨後失敗並被逮捕入獄,在獄中,他寫下了臭名昭著的《我的奮鬥》。而在當時對希特勒的審判中,審判員指控道:

“根據我們長久以來掌握的信息,希特勒的行動部分是被一個美國反猶首領在資金上予以支持的,這人就是亨利·福特。福特先生對啤酒館暴動的支持,早在一年前當一個福特先生的代理人開始與Diedrich Eichart(一個臭名昭著的大日耳曼主義者)接洽以尋求出售汽車牽引機時就開始了。不久以後,Herr Eichart開始向福特先生尋求資金支持,在這位福特先生的代理人回美國不久,美國來的資金就開始源源不斷湧向慕尼黑。”

以1933年的數據計,在給予希特勒的金融資助中,亨利·福特之子,Edsel Ford,在幕後支持I.G.法本公司的獻金高達40萬美元,佔了所有來自企業的政治獻金的30.5%!

一段被遺忘的歷史:納粹崛起背後的華爾街魅影

福特對納粹的支持,並不僅限於對希特勒本人的資助上。一份1941年11月25日德國福特公司的董事會主席R.H.施密特的備忘錄顯示:

“如果不是美國福特的掩護,我們就無法獲得戰爭中極為重要的橡膠、非鐵金屬等重要的外國物資。”

概言之,通過推動建立德國工業卡特爾、轉移關鍵軍事技術與資助希特勒本人及其活動,華爾街運作下的美國巨頭們深度參與了納粹崛起的全過程。

三、華爾街打造的德國戰爭機器有多可怕?

美國資本對德國經濟的影響,最顯著的體現便是促成了德國三大卡特爾的建立(A.E.G,Vereinigte Stahlwerke,以及I.G. 法本)。這三大卡特爾都是在1920年代道威斯計劃與楊格計劃下由華爾街的國際銀行家發放的貸款協助建立的,其中,更是有兩個卡特爾的董事會直接有華爾街銀行家參與。

這些卡特爾的能量有多強呢?

下表顯示,Vereinigte Stahlwerke生產的生鐵佔德國總產量的50.8%,其他工業品(包括爆炸物、煤焦油、厚板等)的產量也普遍在德國總產量的1/3以上:

一段被遺忘的歷史:納粹崛起背後的華爾街魅影

一段被遺忘的歷史:納粹崛起背後的華爾街魅影

這種對工業生產能力的壟斷,在I.G.法本的例子中更加明顯。如下表所示,I.G.法本公司壟斷了德國全部的合成甲醇與鎂的生產,其化學用氮以及爆炸物的產量佔比也高達70%和60%。結合前一張表指出Vereinigte Stahlwerke對爆炸物的生產佔35%,所以這兩個卡特爾加起來的爆炸物產量已高達德國總產量的95%!

一段被遺忘的歷史:納粹崛起背後的華爾街魅影

當時德國的三大卡特爾中,I.G.法本公司勢力最強。拜美國巨頭的技術支持與花旗銀行提供的3千萬美元貸款所賜,從1927年到二戰前夕,法本公司的規模翻了一番。到1939年,它已經可以對國內380家企業與國外500家企業施加顯著的影響力,它不僅有自己的煤礦、鐵礦、發電廠、冶金廠、研究單位、商業機構,還與海外各巨頭有超過2000個卡特爾協議,涉及對象包括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杜邦、美國鋁業公司、陶氏化學公司等等(都是美國巨頭),其管理層之間亦有種種盤根錯節的關係。

下表顯示,1943年,德國所有的合成橡膠、甲醇、潤滑油都是法本公司生產的,而它也幾乎壟斷了對其他主要工業品(或者說,戰爭必需品)的生產,包括著色劑、毒氣(種族滅絕的直接工具)、鎳、塑料、鎂等等:

一段被遺忘的歷史:納粹崛起背後的華爾街魅影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法本公司就是納粹帝國戰爭機器的核心。而這一切,沒有初期美國巨頭資金與技術方面的支持,幾乎都是不可想象的。

尾聲

雖然希特勒在啤酒館暴動失敗後被投入監獄,但很快,1924年12月20日,他就被假釋出獄。

1929年,自美國而起的經濟大蕭條爆發。雖然說,外國資本(尤其是美國資本)對一戰後德國經濟的復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大規模的外國資本流入——尤其是,當時的德國銀行業存款中近20%都以外幣計價——使經濟在面臨外部衝擊時顯得格外脆弱,因此德國在大蕭條中受到的衝擊尤其嚴重。而這,也為希特勒的崛起創造了肥沃的土壤:

1930年9月,德國舉行大選,納粹黨由原來的12席一躍獲得107席,成為國會的第二大黨。

1933年1月30日,在一系列殘酷的政治鬥爭後,希特勒在興登堡總統辦公室宣誓成為德國總理。

1933年2月27日,希特勒策動國會縱火案,打擊當時的國會第二大黨,並在此後讓納粹黨成為了德國政壇的絕對主宰。

1934年8月2日,希特勒內閣通過一項法案,使希特勒成為元首兼帝國總理及武裝力量最高統帥,所有官兵向希特勒宣誓效忠。

1938年3月,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

1939年3月,納粹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

英法保持觀望。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進攻波蘭。

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

……

The Second World War finally began.

參考材料:

1.Antony C.Sutton,Wall Street and the rise of Hitler,1976.

2.Isabel Schnabel, The German Twin Crisis of 1931,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 64, No. 3, 2004.

3.Hans-Joachim Voth,Did High Wages or High Interest Rates Bring Down the Weimar Republic?A Cointegration Model of Investment in Germany, 1925-1930,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55, No.4, 1995.

4.Peter Temin, The German crisis of 1931: evidence and tradition,2007.05.

5.凱恩斯著,張軍、賈曉屹譯,《和約的經濟後果》,華夏出版社,2008年。

6.羅伯特·黑澤爾著,曾剛、陳婧譯,《美聯儲貨幣政策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智堡立場;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煩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確認後第一時間刪除,謝謝!

初見智堡,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zhi666bao);喜歡我們的文章,敬請幫助我們分享傳播。喜歡智堡,歡迎使用我們的APP、小程序。常駐智堡,請訂閱智堡精選,支持智堡的通天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