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之後 比特幣要如何“活下去”?

受“硬分叉”等因素影響,比特幣的價值不斷“縮水”,自11月中旬開始已經三度崩盤。尤其在11月25日,比特幣再次大跳水,一天之內接連跌破4200美元、4100美元、3900美元……3500美元關口,相比去年12月份高點時的近2萬美元,其跌幅已超過80%。而受到了比特幣的帶動,整個虛擬幣市場也走出了暴跌行情。在這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比特幣究竟發生了什麼,未來又將去往何方?


暴跌之後 比特幣要如何“活下去”?



崩盤或許剛開始

自2018年以來,比特幣價格持續下跌,近期更是上演了“大跳水”。按目前價格,比特幣較去年12月份19666美元高點跌去八成有餘,彭博預計比特幣還要繼續跌至1500美元水平。

對於虛擬貨幣的暴跌,不少分析認為和比特幣現金(BCH)的“硬分叉”有關。

比特幣現是比特幣的分叉幣之一,旨在解決因比特幣區塊容量較小而導致交易效率較低的問題。2017年8月份,在一些技術人員、大型礦主和比特幣持有者的支持下,比特幣現金作為比特幣的分叉幣應運而生。

今年11月15日,比特幣現金又進行了第二次“硬分叉”。儘管目前以哪一種算法分叉還沒確定,但每分叉一次,就會導致稀缺性變差。因此,第二次“硬分叉”再次引發市場擔憂,認為現有比特幣價值將會被攤薄。

但業內人士認為,比特幣大跌是多種因素合力的結果,監管升級和貨幣分叉將持續給幣值施壓。據悉,全球各大監管機構也在佈局數字貨幣的管理體系。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相關規定,比特幣不是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並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從性質上看,比特幣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流通使用。而近年來,一些人打著“金融創新”“區塊鏈”等旗號,通過發行所謂“虛擬貨幣”“虛擬資產”“數字資產”吸收資金,侵害公眾權益。

為此,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曾發文叫停各類代幣發行融資,並提醒公眾理性看待區塊鏈,樹立正確的貨幣觀念和投資理念;香港證監會於11月宣佈,計劃對數字貨幣交易所和投資數字資產的基金實施監管,目的在於保護投資者;日本在2017年就規定,比特幣和另類貨幣交易所必須接受日本金融廳的監管;美國證交會也在今年將數字貨幣交易所納入他們的職權範圍。11月,兩家於2017年通過ICO出售加密貨幣籌資的公司被美國監管機構責令將資金返還給投資者,因為其沒有將ICO註冊為證券。

關於以比特幣為首的虛擬貨幣的暴跌,不少分析師普遍認為主要還是前期的投機炒作,將比特幣等虛擬幣推向泡沫頂端的結果。目前比特幣處於熊市當中,沒有根本性的利好仍無法支撐現有價格。比特幣本身是無法產生收益的,如果沒有接棒者,存量市場的拋售將是一個持續性的行為,也就是說比特幣的價格還會繼續下行,且遠未到底。

作為數字貨幣的領頭羊,比特幣一地雞毛後,以太坊、瑞波幣等數字貨幣同樣遭遇崩盤。業內認為,數字貨幣有其存在的必然趨勢,但比特幣等的暴漲是非理性的,崩盤可能還剛開始,泡沫破裂後市場將趨於理性。

比特幣如何“活下去”

經歷暴跌後,比特幣會從此走向消亡嗎?業界對此存在爭議。

一部分人仍舊是比特幣的堅定追隨者,以小散居多。在他們眼中,比特幣總量受2100萬枚限制,在國際局部形式動盪中呈現出避險資產特徵,有人因此稱其為“數字黃金”。

投資研究機構500金研究院院長肖磊表示,比特幣的歷史比較短暫,需要更長時間建立屬性共識,跟黃金數千年形成的共識機制還無法相提並論。

去年底,芝加哥期權交易所及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發行比特幣期貨,業界期待金融機構大筆資金能借此入市,支撐價格上漲,但如今看來參與程度仍然有限。

另一部分人持續看空。一些人把比特幣與史上著名的鬱金香泡沫相提並論。有觀點認為,僅靠計算機進行“毫無意義的數字運算”,比特幣早晚有消亡的一天,如今泡沫正在被刺破。

中國區塊鏈應用研究中心理事長郭宇航說,比特幣短期內不具備消亡的基礎,但隨著各國監管部門的不斷研究和政策收緊,監管套利空間進一步縮小。

儘管對比特幣存亡與否仍存爭議,但業界對區塊鏈技術普遍寄予厚望。區塊鏈與比特幣同時誕生,最初作為比特幣底層技術存在。火幣創始人李林認為,作為一項指向未來的底層技術,區塊鏈與實體經濟結合潛力巨大,在公證、仲裁、稅務登記、愛心捐贈等廣泛的經濟社會領域大有可為。

另外,深圳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向媒體表示,數字貨幣代表貨幣的未來發展方向。但數字貨幣必須具備法定地位,國家主權背書,明確發行責任主體。要明確區分法定的“數字貨幣”與“數字代幣”或虛擬貨幣,早日研究制定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制度,導引數字金融健康發展的正確方向。

“區塊鏈絕不等於比特幣。”郭宇航呼籲,區塊鏈行業應精準發掘痛點,做好落地應用,實現明顯的降本增效後,才有可能成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綜合自:新華社、深圳商報、證券時報、中國新聞網、21世紀經濟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