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踐踏科學倫理問題——專家督促有關方面:加速徹查 深刻反思

11月28日,賀建奎現身第二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介紹了人類基因編輯嬰兒實驗的具體情況:共7對夫婦,31個卵細胞,70%生長成胚胎。

“除了剛剛出生的露露和娜娜,還有一對夫婦可能懷孕了。”問答環節中,賀建奎這樣回答。

幾天來,批評這項研究擊穿倫理底線的聲音一波接著一波。

對此,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任裴鋼向《中國科學報》表示:“我們在嚴肅批評的同時,還應當徹底查處此事,並且深刻反思道德倫理發展嚴重滯後於科學技術發展這個大問題。”

倫理在前、技術在後,被認為是以人類基因編輯、幹細胞、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前沿科學技術的理想未來。

徹查是反思的基礎

“人類基因編輯嬰兒”消息引發社會各界強烈批評後,包括賀建奎所在的南方科技大學、審批倫理審查申請的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及深圳衛計委、科創委等幾家涉事機構均回應稱,與此事無關。

同時,據媒體報道,該醫院倫理委員會前成員表示,基因編輯嬰兒審查申請書籤名疑似偽造。

對此,11月26日晚,國家衛健委官方回應“基因編輯嬰兒”的報道,要求廣東省衛生健康委認真調查核實。

“不能就這麼算了”,是當前大多數科學家對該事件的共識。

“研究者給各方提供的資料都是真實的嗎?是以基因編輯嬰兒試驗的名義上報的嗎?試管嬰兒手術到底在哪裡開展的?嬰兒到底在哪家醫院出生的?”受訪專家均表示,即將展開的調查應清楚回答上述幾個關鍵問題。

不過,在峰會現場,賀建奎並未直接公佈上述問題的答案。

裴鋼認為,徹查,是進行反思的基礎。“只有詳細瞭解問題出在哪裡、管理漏洞及其根源在哪裡,我們才能去更好地修補改正。”他強調。

儘快部署前沿科技倫理問題研究

人類基因編輯作為一項前沿技術,一直面臨倫理和技術的博弈。

2015年,中山大學黃軍就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公開發表了胚胎基因編輯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段偉文注意到,這一事件的既成事實推動了相關研究在倫理上的可接受性討論。

2015年12月,中英美等國共同成立了人類基因編輯:科學、醫學和倫理委員會,並在其後起草的報告《人類基因編輯:科學、倫理學和治理》中有條件地承認了胚胎基因編輯在倫理上的可接受性。

這份報告強調,“僅在要做許多研究以滿足批准臨床試驗的現有風險/受益標準之後,僅在有令人信服的理由以及在嚴格的監管之下才能開展。”

段偉文認為,對於人類基因編輯這一關乎人類生存和未來的重要前沿領域,應根據當前科技發展的限度和全人類的根本利益,在倫理上事先嚴格劃定紅線。

“不能僅僅從技術層面以一般的‘風險—效益’框架去探討這一問題,而應對科技的巨大力量及其未知的深遠後果保持一種審慎,對生命的複雜性和超出我們認知能力的可能性保持一種敬畏,進而在必要的謙虛的態度下,設定生命科學研究的倫理紅線。”他呼籲。

裴鋼表示,對於以人類基因編輯、幹細胞、人工智能等領域為代表的前沿科學技術,應提前部署有關倫理問題的研究,提出對策。例如,在我國正在籌備當中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就已經開始部署有關倫理的研究,並參與相關國際研討,提前做準備。

為建設與我國科學研究規模和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倫理規範,中科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近年來連續召開多次研討會,廣泛聽取各界人士的意見並綜合提出多項建議。

“例如,建議成立一個與科學研究技術發展緊密合作的專業機構(聯盟)深入進行倫理研究;推進在全國成立以科學技術倫理道德研究為主的一級學會等。”裴鋼告訴《中國科學報》。

倫理“備案制”應以法律為後盾

遺憾的是,在倫理沒有先行的情況下,現有法規對人類基因編輯科研管理規定還不盡完善。

例如,根據原國家衛計委於2016年10月發佈的《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醫療衛生機構是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工作的管理責任主體。而對於醫療衛生機構倫理委員會的管理採取“備案”的形式,由地方衛生部門進行日常監督管理。

專家認為,備案不等於免責。亟待對哪些研究要向上一級衛生管理部門的倫理審查機構去申報進行嚴格界定,從可以操作的法規上畫一條“倫理紅線”。

同樣要“備案”的幹細胞研究,科研階段的“關卡”更多,對其規範性的強調也更多。

中科院一位再生醫學研究者告訴《中國科學報》,首先,幹細胞研究只能在已經通過衛健委審批的102個機構中開展;其次,即使是這些機構要開展幹細胞研究,也要一事一議地在“醫學研究登記備案信息系統”中填寫實驗詳細情況,包括倫理審查信息。

而對既成事實,目前法規也沒有明確的事後懲罰依據。

儘管科技部和原衛生部2003年聯合下發的《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中已明確規定了包括遺傳修飾獲得等幾種情況在內的人囊胚培養期不得超過14天,也不能把遺傳修飾獲得的囊胚植入人體。

然而,這份指導原則也未提及違反上述規範的處罰措施。

此外,裴鋼還建議,應加強全社會科學倫理科學普及教育,發揮各專業學會及社會力量的作用;要把倫理教育納入到高等教育乃至中小學教育體系中。

《中國科學報》 (2018-11-29 第1版 要聞)

注意!微信又雙叒叕更新了......

此次改版後,每個用戶最多可以設置12個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往常的大圖封面展示。為了不錯過科學網的推送,請根據以下操作,將我們“星標”吧!

點擊“中國科學報”進入公號頁面→點擊右上角的···菜單 →選擇“設為星標”,搞定!

针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践踏科学伦理问题——专家督促有关方面:加速彻查 深刻反思
针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践踏科学伦理问题——专家督促有关方面:加速彻查 深刻反思
针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践踏科学伦理问题——专家督促有关方面:加速彻查 深刻反思针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践踏科学伦理问题——专家督促有关方面:加速彻查 深刻反思
针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践踏科学伦理问题——专家督促有关方面:加速彻查 深刻反思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