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學上看,通過長期大量發行新股擠泡沫,能讓A股重新擁有價值投資嗎?

資深韭菜根


發行新股擠泡沫的思路沒有錯,前提是,有進就有出,如果只進不出,不僅起不到擠泡沫的作用,反而會泡沫越來越多,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股市的情況,最核心的不是增加多少新的企業,而是垃圾企業怎麼離開市場的問題。因為,垃圾企業過多,不僅會讓股市的肌體長期處於發黴狀態,讓股市的肌體整天吸收垃圾發出的臭味和毒素,而且,會讓新進入股市的優質公司,也會在垃圾公司的影響下,“近墨者黑”,最終也變成垃圾公司。

所以,必須用一段時間,集中整治一下垃圾公司,讓垃圾公司能夠儘快退出市場。在此基礎上,再通過新股發行,讓更多優質公司進入到市場,發揮良幣驅趕劣幣的作用。在退出機制沒有真正建立,垃圾公司仍在市場興風作浪的情況下,大量發行新股,風險是相當大的,傷害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形成良好的退出機制,發行新股才會真正起到淨化市場、改善市場生態、提高投資者回報率的效果。


譚浩俊


通過長期大量發行新股擠泡沫,結果會導致更多更大的泡沫。

A股的泡沫,不在於股票的數量,而在於股票的質量,更在於制度的建設。

所有資本市場都是有泡沫的,沒有泡沫就不成為資本市場,這是一個基礎。

美國股市就沒有泡沫嗎?谷歌股價1092美元,市盈率34倍,你能說它沒有泡沫嗎?或者谷歌已經無法再像原來一樣的高增長,進入低增長,那麼它就是有泡沫。但這種泡沫,依舊是健康的合理的泡沫,因為市場會自發進行調整。而且,美國有完善的做空機制,如果上市企業財務造假,那麼很快就被做空機構瞄準,然後給予重擊;之後,美國有完善的索賠制度,如果上市企業造假,被做空機構發現,或者是監管機構發展,而導致投資者損失慘重,那麼投資者可以通過集體訴訟,得到合理的賠償。

A股市場,不在於股票數量不足,而在於上市公司質量不高、制度建設的不完善。

美國股市經過100多年的發展,現在三家交易所總的上市公司也就七八千家。而中國A股價上新三板,都一萬多家了。(納斯達克相當於國內的新三板)。

上市公司質量優劣,是市場自發淘汰的。有價值的上市公司,投資者當然願意長期持有,伴隨企業的快速發展,投資者分享增長紅利。但如果是沒有價值的上市公司,在海外很快被投資者摒棄,最終退市了之,這樣“剩者為王”,能夠留在資本市場上的,絕大多數都是優秀的企業,所以國外股市能夠成為一個國家經濟的“晴雨表”,因為基本上都是行業內的龍頭企業,代表著一個行業發展的最新趨勢。

俗話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資本市場也是這樣。沒有價值的企業不退市,不但佔據了有限的資源,還遏制了新的優秀企業的進入。

更關鍵的是,上市不能僅僅是衝著圈錢去。不僅僅融資很重要,上市之後對投資者的回報更重要。

因為整個市場不太健康,讓投資者也只能在不太健康中大家抱團炒小、炒差、炒新。只要是新IPO企業,股價在短期之內必然暴漲,這種投資模式本來就是不健康的。因為相對於已經上市的同行業,新上市企業的市盈率很快被炒到天際,這樣又為A股製造了新的泡沫。然後新IPO企業,在上市初期股價暴漲之後,必定進入下行通道:長期下跌,這是對炒新者的最佳警示。但其實沒有幾個人會關注這種現象,他們總認為有新的“接盤俠”在等著。其實每一次新股上市,都在製造一次新的泡沫。

所以通過長期大量發行新股,不但不能擠壓泡沫,反而會製造了更多的泡沫。

泡沫總是合理存在的,要擠壓A股東泡沫,還是在制度建設上做文章。


波士財經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整明白,發行新股的本質是什麼。對股市而言,這就是抽血,從股民的口袋裡掏錢,送給上市公司。對上市公司而言,這其實就是向股民借錢,來發展生產。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可A股的上市公司有多少規規矩矩還錢的?有償還能力的不還,沒償還能力的就更不還了。欠錢的是大爺,借錢的股民反倒成了孫子,成了被反覆收割的韭菜。難道這就是保護股民利益?

專家的觀點是,抽血是新陳代謝,別人信不信我管不著,反正我堅決不信。就算是新陳代謝,那你自身也得有造血功能啊,不然就這樣不停的抽下去,早晚還不抽乾、抽死。

抽血是不是擠泡沫,我不懂,但我依然頑固的認為,癌症病人去化療,那就是花錢買罪受,最終錢沒了,人也沒了。


博陸山人


讓股市從投機市場迴歸投資市場本無可厚非,但通過大量超發ipo來揮發市場財富,剝削中產階層的做法值得商榷。

自打劉主席高舉清除IPO堰塞湖大旗,創造了一個個世界IPO奇蹟和記錄,雖然創造了一大批億萬富翁,但是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卻付出了數不盡的血與淚,付出幾年或幾十年積累財富。


無言的吃瓜群眾


最近幾年冒出的半吊子經濟學家,假經濟學家太多而且很有市場,其實都是書呆子(不瞭解實際的閉門閉戶理論作用理論),對高層決策影響不小,而且只享受蒙對的喜悅,不承擔失敗的痛苦,這樣的學術害人類害社會更害政權。經濟學家是始終離不開社會實際的,到一個具體地方,考察實地環境條件,種殖什麼經濟作物,配套什麼工業,如何調劑當地餘缺,當地優勢是什麼,建議如何政策和策略,建議有關科學家實地考察認證其經濟學研究的價值(科學家考察結論經濟學家的專題研究價值)這是關鍵。日常生活與工作中也是這樣的,對方意見建議的討論最終得由真才實學的科學家決定取捨。工業中任何產品設計必需要經過工藝設計通過,然後要經過工匠水平通過,還要經過財務通過後這個設計才有意義。你的設計工藝做不到,創造條件能解決,工匠水平不夠苦學苦練,最後成本太高,財務不支持也是個沒意義的設計。經濟學家離開科學家,工藝技術學家,金融學家其實就是個屁。


曹大新1


你這說的是成熟正確的股市。融資後發展實體經濟,股民分紅比存銀行收益高,都願意成為股東長期投資,形成國家企業股民三贏的局面。那A股呢,許多公司根本就不怕退市,融資的目的就是為了圈錢,企業融過資,就不去幹實業了,高管們大股東都是原始股,直接套現走人,掙得錢比干一輩子實體經濟要多得多,還管他公司退不退市,倒不倒閉。這就是股市政策設計的問題了,要限制IPO的速度和規模,公司盈利必須分紅,退市要有賠償制度,持原始股的公司老闆高管大股東們套現別想走人,必須破產成為窮人。這樣一來開始就動機不純想圈錢套現的人敢去賠上企業去上市嗎?已上市的企業,敢去不千方百計謀發展嗎?


正義一江春水


這個問題只要看看每發一個新股能造就多少個億萬富翁,這些富翁的財富是從哪裡來的?是他們創造的嗎?答案顯然不是的,他們的財富是億萬投資者的血汗錢聚成的。IPO發行越多,億萬富翁越多,投資者的血汗被當成泡沫擠出來自然更多了。


半個紹興佬


泡沫會越來越多。新股發行伴隨著的是沒完沒了的解禁股。現在的新股,發行的時候本來就是溢價20多倍發行,由於特殊的規則與投資習慣,新股上市後無一例外的猛炒一波,10幾個一字板的是常有的事,基本上,新股到開板的時候市盈餘都是好幾十倍!

即便到了一年後首批原始股解禁,也是遠遠高於發行價!什麼概念呢?原始股東的成本相對於眼前的股價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你說說這些飢渴的原始股東會怎麼幹?減持套現啊!老婆還在還在太平洋對岸等著享受呢。可不得拼命割股民的韭菜嗎?

有這麼一批空手套白狼的爺拼命的往外運錢,安股不跌才怪呢。看看這幾年的減持套現規模,多的不計其數了。換個角度看,這不正好說明a股泡沫越來越大了嗎?如果低估的話,他們作為最瞭解公司內情的人,怎麼會捨得把便宜籌碼給散戶呢?


用戶5766054324


不能,我認為通過長期大量發行新股就能擠泡沫這個根本就是一個假命題。A股推行的審核制,不是信息披露充分即可的註冊制,在目前A股這種審核制下,企業業績不達到一定的標準根本過不了會,也因此造就了相當部分的企業為了上市,拼命往自己身上擠業績,甚至透支未能幾年能看到的訂單,先把臉打腫瞭然後成功上市,但是上市後卻頻現“次新股業績魔咒”——上市前業績高增長、上市後當年或次年業績就開始變臉告別高增長,陷入衰退,乃至虧損。

試問,就這樣的市場格局,怎麼能讓市場泡沫降下來呢?相反,伴隨這些業績變臉的次新股越來越多,並且以A股特色的新上市就先來一波44%+N個漲停板的炒作模式,只會讓市場的泡沫加劇。要讓A股重新擁有價值投資,首先要從源頭的IPO和借殼上市的企業身上嚴抓,而且這只是第一步。

源自風生焱起的個人分析,歡迎關注本賬號以便獲取更多財經知識


風生焱起


該擠的應該是房地產。股市對民眾而言不是剛性需求,只是投資需求,有泡沫可以不買。但房地產不一樣,有泡沫了,炒高了,買不起,住不起是個民生問題。把精力盯在股市的泡沫上。從經濟學管理的角度上看,就是隻看到浪花而看不見大海。現在發行的新股市盈率高於十倍以上的都是泡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