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應該漲價嗎?為什麼?

我們都是一家人999


鄉野小吏認為,“糧食應該漲價嗎”這個問題,只要是關心農村、關心農民,還有一點良心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應該,越高越好。

但是,這個問題的背後,其實涉及的是一個大問題:農民種地收入這麼低,該怎麼提高農民收入。種地的直接產出是糧食,糧食價格漲,直觀上農民收入肯定會漲,農民增收就實現了。

鄉野小吏寫過一篇文章,叫《數據告訴你糧食價格不會暴漲》,因為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可能人為操縱某種商品價格大漲。即使大漲,帶動的也是全社會產品價格跟風漲,最後價格都上去了,農民一樣還是收入低,等於沒漲。

而且隨著國家政策調控,玉米、小麥、水稻的收購指導價一直在下降,更是讓糧食價格上升遇阻。當前,提高農民收入的辦法不是糧食價格上漲,小吏認為應該是大幅提高耕地補貼金額。每畝地補貼從125漲到1000,這樣農民直接到手的收入絕對增加了。


鄉野小吏


鍾情三農以為,“糧食應不應該漲價?”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背後蘊含著很多複雜的問題,不好回答,單純的回答應該漲價或者不應該漲價都不符合社會發展以及經濟規律!

因為目前的事實情況決定了,我國市場上的糧食價格太高或者太低都不行!

  1. 糧食價格太高,糧食產區受不了,生產成本提高,最終會造成食品價格為基礎的社會整體物價的飛漲。

  2. 而糧食價格太低了,農民顯然不樂意,種植效益變差會直接導致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威脅到我國的糧食供給和安全!

糧食價格應當由市場來決定!

個人建議糧食價格應該主要由市場來決定,而國家只需要做好糧食補貼工作即可,以保證在糧食價格不及農民心理預期的時候,通過補貼來保證農民的種植收益穩定。

雖然這句話聽起來很是扯皮,想萬金油一樣,看起來好像是不願意得罪任何一方!但是在如今糧食購銷市場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今天,指望國家對糧食價格實施完全的託底真的是不現實也不符合客觀規律了。

比如說,2014年以前的國內玉米價格就是一個糧食價格過高的例子!當時國家對於我國玉米產業發展的勢頭過於樂觀,導致我國玉米供給量過多,但是消費能力欠缺,而國家為了保證農民的種植收益,以遠超過市場承受能力以及國際價格的水準來收購農民手裡的玉米,導致我國玉米產業成本高居不下,玉米庫存量高企,玉米及替代品進口逐年提高的不利結果。

所以,從2015年開始,我國才會下定決心對玉米收儲制度進行徹底的改革,讓玉米價格迴歸市場,迴歸理性,同時,國家給予補貼來保證效益!

整體來說,未來我國的糧食價格走勢大局已定,那就是市場化的購銷導致糧食價格不是特別高,但是國家給予農民適當的補貼來保證農民種植收益!


鍾情三農


馬上水稻要收割了,

農民兄弟特別關心糧價。

農民兄弟不容易,一年到頭很辛苦。

同意糧食漲價的請給予支持轉發或點贊。謝謝!

《建議糧食漲價》

糧價應該漲,

不漲誰種糧,

大家吃個啥?

三日飽飯本莫忘,

一日不吃餓得慌。

這發展那掙錢,

沒有糧食準生亂,

國之人民要吃飯,

吃飽肚子才能幹,

國外糧食再便宜,

一旦打仗就翻臉,

糧食安全是國策,

國家領導也曉得,

這補貼那補貼,

農民辛苦應記得,

汗流浹背幹一年,

賣了糧食不賺錢,

今年如果不提價,

明年誰還繼續幹?

田地荒蕪少打糧,

無糧不穩遭大殃,

建議政府漲糧價,

安居樂業國運昌。


xuyongfong888


糧食應該漲價嗎?為什麼?

為什麼不漲?又有什麼理由不漲呢?

不需要仔細觀察,整個市場的商品還有多少單價低於糧食的?天下人賴以活命的糧食倒成了最不值錢的商品,依據何在,市場經濟自動調節的功能在哪裡?

我是從田地裡走出來的,深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過程。從撒下種子到移栽定植,從田間管理到防蟲施肥,從成熟收割到脫粒儲藏,一道道工序,一次次除草鬆土,要流多少汗、出多少力。遇到老天爺發威,不是暴汗就是久淹,收成多少,要看老天爺的臉色,能收不能收的命脈同樣把握在老天爺的手裡。有"專家"說,種糧食沒有科技含量,糧食價值不如礦泉水;請問:難道袁隆平老先生在做小兒遊戲?在浪費有限的生命?我可以帶這個專家去農村住上一年,跟他種一年兩季的糧食,讓他親身體驗一下,糧食的"科技"含量究竟有沒有?可以與他生產一個禮拜的礦泉水,讓他知道糧食的價值與礦泉水比,究競哪個更高?

由於國家的宏觀計劃和管控,讓糧食價格一直處在穩定的階段,這關乎國計民生、社會穩定的偉大事業才得以做到。不是糧食不能漲價,也不是糧食不會漲價,更不是不敢漲價,而是國家不讓漲價。不能把國家的調控大計等同於糧食不值錢而不漲價,這種想法非常可笑;把糧食說成"科技"含量低而不如礦泉水的想法無賴可恥!

糧食應該漲價,讓國家給它重新"定價"吧!


看世態的炎涼


作為80後的我,都不會種地!

10年前,我們家就不種地了,這個有家庭原因也有政策原因。不過我確實經歷了90年代種莊稼收莊稼上交國糧的歲月。

我記得小時候,收麥地裡是印象最深的地方。那時候小,還是人工用手去割,看著眼前一大片一大片的小麥,手都發抖。而且你還不能說多,知道為什麼嗎?

收完之後在麥場裡最開心,你一家他一家,那個時候大家都在忙一件事情,顯得特別親,現在已經沒有這樣感覺了。

作為80後,種地的事已經忘的差不多了,都分不清什麼季節種什麼莊稼。現在大部分地都承包了出去,讓那些有經驗的人去種。

可是,最近幾年看到的是並沒有說莊稼特別豐收,也都是還算湊活,其實除了給土地擁有者的租金去掉種莊稼的成本,已經所剩不多的,而大部分人都是拿著國家給的補貼。

這麼說吧,有很多人就是打著合作社的名義去拿國家給的政策補貼。挖空心思的去賺國家的錢賺土地擁有者的錢。

你說說,這樣的人有那份把大地當做母親的情懷嗎!他只把它當做賺錢的工具,並沒有真正的去耕耘。

糧食該漲價嗎?

辛辛苦苦種地的,該漲!

投機取巧的,不該漲反而還要監督。

希望後來種地交給真正有技術有良心的人!


這不是資訊


如果中國糧食在不漲價!以後誰願意種田!吃外國糧食真的不安全!望政府三思啊?


手機用戶23743135322


有一個詞語叫饑荒政治,也就是說糧食價格是人為控制的,有人故意讓人餓肚子,以穩定統治。具體內容如下:

(以下印度不是說的印度,說的是厲害國,因為厲害國趙國不讓說話,所以以印度代替。)

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印度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通過對印度、C國、孟加拉、埃塞俄比亞等國的研究,得出一項重要結論:飢餓與饑荒,即一些人未能得到足夠的食物,並非現實世界中不存在足夠的食物。而是人為的製造一種短缺經濟,故意將目標人群長期置於住房、醫療、教育等必需品嚴重供應不足的條件下,或者將物價制定遠遠高於消費水平,以此來控制人,讓他們陷入在苟延殘喘中,無暇去參加組織活動。

人為的饑荒

1942年,美國記者白修德突破蔣封鎖,曝光的中原大饑荒300萬人餓死,十幾年後,又統計明朝、清朝以及印度、尼泊爾等國家死亡人數1650萬至2950萬間(森引用的數據)的那次自然災害。“指責自然界可能給人以慰藉和舒適。它對那些處於權力和責任位置上的人來說,尤其有很大的用處”,森說。

森發現,在一個國家或地區裡,受饑荒影響的人口一般都遠遠低於10%,所以,只要政策得當,饑荒是完全可能避免的。換言之,饑荒都是人為的。“饑荒,從真正的特性上說,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涉及大量人群沒有能力在他們所生活的社會中確立對食物的支配)。”也就是說,饑荒可以在糧食供給沒有出現普遍下降的情況下發生。

例一:1974年孟加拉國的饑荒,是在糧食可供量的高峰期發生的。這一年,人均糧食可供量是1971-1976年間最高的。

例二:1958-1961年間的印度等2個國家糧食進出口政策,加劇了因浮誇引起的饑荒。印度等地區1959年糧食進口量低得令人難以置信,直至1961年才激增。與此同時,穀物出口在1959年達到頂峰,1960年居高不下,直至1961年。

經濟發展和對弱勢群體的保障

森同時發現,印度自80年代年起推行改革,發展速度突飛猛進。但“死亡率並未進一步降低,事實上甚至相反。根據官方統計,在改革前夕,死亡率達到最低標準,而在改革後,正當產量與收入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時,死亡率反而上升了。”

森的兩個概念

1.發展媒介保障——指通過促進經濟發展,並最大可能地利用更多總財富釋放出的潛能,從而不僅個人收入得到增長,而且改善了公共援助的基礎。

2.援助導向保障——指在總體財富水平沒有多大改變的情況下,通過在諸如就業提供、收入再分配、衛生保健、教育以及社會援助等領域內,直接採取廣泛的公共援助,用以消除赤貧。

森提請人們思考:印度改革前的成功究竟主要基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呢,還是一套龐大的公共援助制度發展的結果?

森認為“在生死問題上取得的輝煌成就,絕不能簡單地歸功於發展媒介保障策略”,無論是在消除貧困方面還是在預防饑荒方面,公共援助——如衛生保障與基礎教育的公共提供,其作用都是有效,且難以單純由經濟發展來替代的。

來自左與右的挑戰

1998年在瑞典皇家學院在授獎公告中指出,阿瑪蒂亞·森“結合經濟學和哲學的工具,在重大經濟學問題討論中重建了倫理層面”,由此,森被譽為“經濟學的良心”。但也正因為如此,他必須同時面對來自左和右的挑戰。

一方面,森將發展與自由聯繫起來,認為在一個市場社會里,關鍵的問題是,每個人享有的商品權益,在“關係生死的問題上,如果不能對足夠數量的糧食建立起他們的權益,人們就會捱餓。”因此,他強調國家在再分配、公共衛生保健制度等方面的“權利保障”作用。

森說,“對於民主提供的保障,當一個國家非常幸運地沒有面臨嚴重災難時,當萬事順利時,不大會被想起。但是,由於經濟或其他境況的變化,或者由於未糾正的政策錯誤,喪失這種保障的危險可能就隱藏在看起來是昇平的情況後。”

自1948年後,印度擁有財富甚至奢靡無度不再可恥而變得理直氣壯,而貧窮甚至勤儉、勞作成為嘲笑的對象;在無所不在的媒體廣告充斥著銅臭,腐蝕著孩子們稚嫩的靈魂,仇富必不可免成為一股洶湧的暗流,使社會的和諧不斷分解。

人世間的有些不公正就是那麼的赤裸裸,所以根本不需要什麼高深的哲學頭腦才能認識它。問題只是如何對待和解決。


哲學締造者


在目前全球化的市場經濟前景下,某一商品的價格恐怕很難能長期地被人為操控。任何一種商品的價格應是由市場的需求來決定。人們總是擔心國家糧食的安全,其實我國的糧食供應該是十分安全的,一是我國幾大產糧區的糧食生產相對穩定,二是有一條穩定的,安全的糧食進口渠道,至於個別地區有少量土地拋荒,但總體上國家並未跨越自已制定的限制土地開發的那根紅線,所以人們絲毫不用擔心曰後糧食的供應,糧食的價格也會保持在一個合理的區間。而且人們應該建立一個國家整體觀念,從大局出發,不應總是站在個人立場上,只希望自已生產的商品漲價。市場是一隻無形的手,加之政府的大力監督調控,我國的各行各業,所有商品的價格一定不會大起大落,其價格一定會保持與其價值匹配。


飛鳥留痕2O16


請問糧食漲價給誰漲,要是給水稻漲我支持,因為我知道給水稻漲價是不用漲糧食的價格的,要是打糧食價格的主意來玩人民你們還是省省吧,百姓的負擔好像不輕了。但是我只能代表百姓中被坑害的活不起的那種,有能耐的別說糧食漲價,就算是水漲價,空氣漲價都無所謂。


天地幫主


糧食絕對應該漲價,按其它相關生產資料價格,和社會整體物價,糧食應當漲到二元以上方可提高種糧人的積極性,並可吸引大量資金進入種養業,可快速提高我國農業養殖業的國際競爭力,同時國家要減少一定的糧食進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