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教齡的我明天就要退休了,副高無望了”,求安慰

前不久,我發表了一篇《對職稱失望的教師,還會實實在在工作嗎》的文章,就當下的職稱評定亂象發表了個人看法。沒想到此文引起了不少讀者的關注,大家紛紛吐槽,發表對職稱評定的見聞。我發現,幾乎沒有說“好”的。在眾多留言中,有一則留言讓我一時難住了,不知說啥好。這位讀者留言道:“35年教齡的我明天就要退休了,副高無望了!”

“35年教齡的我明天就要退休了,副高無望了”,求安慰

我一下子想到的是:“幹了一輩子,竟然沒評上副高級職稱,真夠悲催的,太令人同情了,甚至令人心寒!”又一想,如果我這麼回覆了,那位讀者是不是會更加難受?我這是不是說風涼話?自覺不合適,覺得應該給這位讀者一些安慰才是。

“35年教齡的我明天就要退休了,副高無望了“,求安慰

那麼,該如何安慰這位讀者呢?說太空的話,沒意思,人家幹了一輩了,什麼事沒經過,什麼人沒見過?再說,你說空話,有什麼意義呢?於是我給回覆道:“先是遺憾,後又理解。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好好珍惜以後的生活,至少你還有退休金!”

“35年教齡的我明天就要退休了,副高無望了”,求安慰

客觀而言,幹了一輩子卻沒評上副高級職稱,這樣的事真的令人遺憾。畢竟這是一種缺憾,不完美。又一想,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存在的都有自己的理由,果都是由因導致的。沒評上副高級職稱,固然與當下現行的職稱評定製度和辦法有關,但也不能說與你個人因素無關吧!

“35年教齡的我明天就要退休了,副高無望了”,求安慰

客觀上,據我所知,論文買賣與證書造假成風,這幾乎是公開的秘密。有公開標價代寫論文、叫賣論文和發表論文的,當然也就有市場,有買家。這個事實已經證明,剛需催生了市場,有市場就有剛需。資料顯示,中國公開發表的論文數量在世界上是靠前列的,可是真正的科研成果在哪裡?有多少是真正有價值的?這個問題想必大家心知肚明吧!

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造假,本分實在的人是有的。但不知情的領導和制度,不管這些,他們只認證書和發表的白紙黑字的論文,所以,實在的人往往沒有好報,也是不爭的事實!

齊魯網11月29日訊,近年來教師崗位和職稱制度改革,涉及到廣大教師的切身利益。山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二級巡視員徐國鈞在省政府新聞辦今天舉行的發佈會上表示,鄉村教師職稱評審:發表論文不再作為剛性要求!

山東這一規定,只能說,在職稱評定改革的路上,向前邁進了一小步。這一“發表論文不再作為剛性要求”的新舉措,能有多大效果,能有多大實際意義,有待觀察!

另一位讀者的留言,揭示了另一個意思,令我吃驚:

“35年教齡的我明天就要退休了,副高無望了”,求安慰

“沒職稱憑什麼工作,有職稱為什麼工作!”乾脆利落的兩句話,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工作就是為了評上職稱,有了職稱就沒必要賣力工作!這位讀者對職稱的定位,是相當符合當下實際的。我熟悉的人當中,工作就是奔職稱評定去的,評定前賣力,積極,而一旦“黃袍加身”,大功告成,立馬就像換了一個人!雖然我認為這說法不夠大器,眼界不夠開闊,但我一時真不知如何反駁!人活一輩子,是有比職稱更重要的東西值得追求,但追求本身,還需要付出努力和代價不是嗎,而評上職稱,就等於錢進口袋有了保障,只管收錢就是了,無本錢要求,這多安逸!

“35年教齡的我明天就要退休了,副高無望了”,求安慰

“35年教齡的我明天就要退休了,副高無望了“,不必難過,以後如果精力允許,可以重新找個工作,照樣有收入;也可以旅行,欣賞祖國甚至世界大好河山,把晚年安排得充實浪漫;發展個人愛好,尋找精神寄託……總之,讓不開心都成歷史吧,你完全可以重新開始快樂的新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