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聚焦“三農”謀發展振興鄉村譜新篇

10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到英德市電子商務產業園和連江口鎮連樟村視察,對英德的基層黨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英德:聚焦“三农”谋发展振兴乡村谱新篇

打造“四駕馬車”提升農村自治水平和治理成效

英德市是廣東省國土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總面積5671平方公里,人口115.5萬。

英德敢為人先,勇於創新,大膽改革,近年來對鄉村治理模式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推動以“黨組織建設、村民自治、農村公共服務”為內容的“三個重心下移”,通過建立健全基層黨組織,激活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目前,英德已在參與農村綜合改革的287個行政村的村民小組(自然村)一級通過單獨或聯合設立黨支部1148個,同時引導全市建立村民理事會4746個,建立完善村級服務平臺299個,成立農村經濟聯合社285個,經濟合作社6070個,基本實現以黨(總)支部、村委會、村民理事會、經濟社“四駕馬車”為架構的基層治理體系。

在“四駕馬車”中尤其突出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按照“建組織、建場所、建平臺、建機制”的要求,打造紅旗村示範點,推進村黨組織規範化建設,為黨組織引領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陣地保障。

基礎組織架構搭建好後,“四架馬車”能否形成合力,充分發揮作用?關鍵在“人”。英德抓住村“兩委”換屆契機,按照“好人+能人”標準,把大學生、退伍軍人、返鄉創業能人等選進村“兩委”班子,選優配強基層組織“帶頭人”隊伍,並切實整頓“軟弱渙散”村級黨組織,調整78條省定貧困村黨組織約1/4的支部委員,全面提升村“兩委”實施鄉村振興的能力。

“90後”的橫石水鎮江古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林志旺,上任伊始,就奔走在各片區黨支部和理事會,收集民意,聽取民聲。面對省定貧困村整村推進的巨大壓力,他以昂揚的工作熱情,日以繼夜地到各村小組召開家長會,並充分發揮各片區黨支部和理事會的作用,充分調動了村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熱情,全村28個村民小組如期實施“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

連江口鎮連樟村黨員幹部和村民理事會成員第一時間無條件拆除自家泥磚房,以實際行動帶動其他村民參與新農村建設;波羅鎮板水村九鬥麻村小組通過整合資金、籌工籌勞、捐資等多種渠道自籌資金70.5萬元,高質高效地完成了村莊人居環境整治,建成了綠化小公園、村外池塘、悠閒小道、燈光籃球場等綜合活動場所,實現村莊的“華麗變身”。

如今,在英德已基本形成“村黨組織提事,村民理事會議事,村民代表會議決事,村委會執事”的民主決策機制,以“四駕馬車”為首的基層組織迸發出蓬勃活力,大大提升了鄉村的自治水平和治理成效。

英德:聚焦“三农”谋发展振兴乡村谱新篇

“以獎代補”創新投入機制建成美麗鄉村1766條

實現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基礎。英德在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重要抓手,注重規劃先行,並堅持“政府主導,村民主體”的原則,充分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共同建設美麗家園。

“規劃應自下而上,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自然村一級‘四駕馬車’的作用,按照每個村的基本情況來制定,突出特點,做到‘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英德市委書記吳耿淡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

根據村莊基礎條件成熟情況,英德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按照“整潔村”“示範村”“特色村”“生態村”四個梯度的標準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並把美麗鄉村建設與農村綜合改革、鄉村旅遊開發、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精準扶貧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實行“七先七後”(即先農綜改後美麗鄉村、先規劃後設計、先拆危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先村裡後村外、先環境整治後綠化美化、先村莊建設後政府獎補),有效解決新農村建設單打獨鬥、無規無序、不可持續等問題。

英德還率先探索制定“先建後補、以獎代補”激勵機制,政府主要負責規劃設計、控制標準,把村莊建設工程具體事務交給村黨支部、村民理事會等村級組織,各村村民理事會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家長會等形式,廣泛聽取村民意見,調動村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動員群眾籌資投勞投入美麗鄉村建設,在創建成功並通過驗收後,及時向各創建村撥付美麗鄉村獎補資金。由此,群眾變“要我建”為“我要建”,大大節省政府“大包大攬”發包工程等環節的時間和費用,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共建共享美麗家園。

隨著一批批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鄉村宜居到生態改善,鄉風文明也被擺上重要議程。英德引導各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挖提煉鄉村歷史和傳統文化,修訂完善符合鄉村實際、操作性強的村規民約;以姓氏家族為單位建立家規家訓,通過“傳家規、立家訓、揚家風”系列活動,文化祠堂、家風文化牆等特色載體,讓好家風成為代代相傳的良性循環。此外,注重打造“一村一特色”,建成了九龍鎮湴田村“和”文化、山蕉坪村“禮”文化、活石水村“福”文化等鄉風文明特色品牌,以及九龍鎮美麗鄉村聯歡晚會、大灣鎮“火麒麟”、石牯塘鎮“白餈節”、西牛鎮“客家雞公獅”等一批民俗文化特色品牌。

目前,英德累計完成了2784個20戶以上自然村的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建成了1766條美麗鄉村。其中,九龍鎮活石水村被評為第四批全國美麗宜居示範村莊,河頭村創建成中國美麗鄉村百佳範例和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

英德:聚焦“三农”谋发展振兴乡村谱新篇

落“地”生“產”著重做好土地“文章”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核心任務,其最終目標是實現農民增收致富。如何推動產業興旺?英德以土地整合和治理為核心,做好土地“文章”,出臺了農村耕地整合治理五年行動計劃,由財政採取以獎代補方式,對各地開展農村耕地整合治理工作給予補助。

“以前一家一戶幾畝地分成十幾塊,肥的一塊、瘦的一塊;大的一塊、小的一塊;近的一塊、遠的一塊。這既增加了農民的勞作成本,也大大降低了生產力。”市委書記吳耿淡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要把農村的產業做大做強,首先要把農村的土地作用發揮好,農村土地整合之後,解決了土地零碎化問題、土地拋荒問題。然後根據機械化的需要進行整治,搞規模化經營,為產業振興提供好的基礎。

該市橫石水鎮,擁有耕地36571畝,人口約3.6萬,主要經濟支柱就是農業,工業產業為零,村民收入大多來自黑皮果蔗和蔬菜種植,耕地自然也成為當地人的命根子。在推進土地整合過程中,橫石水以“集體經營型”、“沿革歷史型”、“集體與個體結合經營型”和“互換並地”四種方式,成功整合耕地30864畝,基本實現一戶一地或一戶兩地的整合目標。與此同時,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整治耕地面積達27680畝,由群眾自發籌資建設的機耕路累計總長87公里,水渠36.2公里。通過耕地整合治理,全鎮農田基本設施實現質的飛躍。

望埠鎮壽江村在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宣傳發動下,對已丟荒的1700多畝壩地進行整合整治,並將其中1500畝連片壩地對外出租,平均每年租金近80萬元,既提高了黨支部的威信,又實現了村民增收。

西牛鎮將小灣、花田、花塘、赤米四個行政村等28個村民小組的5843畝耕地進行整合治理,並逐步完善機耕路、灌溉渠等基礎設施。2017年8月,整治後的土地引來該市聯合前進食品有限公司投資9000萬元,以“發展集體股份合作經營”、“流轉+地租+二次分紅”、“基地入股分紅”“韭菜委託村集體(村民)代管”等多種模式發展韭菜產業。2018年韭菜種植面積達3000畝,三年內計劃實現10000畝種植規模。還在小灣片區石下村建設佔地273畝的韭菜交易中心,石下村集體以土地入股韭菜交易中心可促進集體分紅收益40萬元/年;在花塘片區江下村打造韭菜種苗培育基地

種苗面積約200畝,可供應5000畝的韭菜種植基地。

省定貧困村——連江口鎮連樟村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把整合好的50畝地打造成大棚蔬菜種植基地,先行扶持有勞動力的貧困戶進棚種菜,並逐步帶動全村大面積發展蔬菜生產。在增加村集體收入的同時,直接帶動約20戶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增收脫貧。

涉農資金整合也是英德推動鄉村振興的途徑之一。從2014年開始,清遠市以英德九龍鎮為試點首創開展普惠性涉農資金整合,將原本發放到戶的零散的種糧補貼、良種補貼、生態公益林補貼等資金整合起來,用於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目前全市已累計整合財政涉農資金8.76億元,而清遠也成為中央涉農資金整合試點。另外,英德還發揮基本農田保護經濟補償補助金的作用,從今年開始,把每年3000萬元的補助金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發動農民籌資籌勞,全面推進農村耕地整合治理工作。

目前,英德全市整合土地超過79.1萬畝,整治耕地4.23萬畝,創造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樣板,為英德農業規模化經營打下良好基礎。

英德:聚焦“三农”谋发展振兴乡村谱新篇

力推“三產融合”促民增收致富

隨著越來越多土地得到有效整合治理,英德的農業規模化生產、農村產業興旺也迎來無數契機。

近年,英德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實施“三品工程”,做大做強英德紅茶、柑桔、麻竹筍、蠶桑等特色產業,提升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同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有機農業園區、田園綜合體和農家樂,探索出“農旅結合”“茶旅融合”“土地入股”“土地租金+年底分紅”“互聯網+供銷社+專業合作社+農民”“合作社+基地+農戶”“黨支部+公司+農戶”等一批發展模式,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拓展農民增收空間,讓越來越多農民的腰包在產業振興中鼓起來。

英德市錦源農牧產品有限公司依託錦潭水庫的優質泉水資源和水電站梯級發電的流水優勢,在水庫下游開發谷底冷水漁業和茶果蔬菜農業,形成了佔地約5000畝的集水產養殖、禽畜養殖、蔬菜、水果、沼氣利用為一體的立體循環農場,批量繁殖娃娃魚、三文魚等市場價值高的水產品,並建有佔地面積500畝農副產品加工廠、標準化魚乾場和深加工場,生產魚乾、臘肉、臘腸、菜乾等農產品。其產品暢銷珠三角以及港澳等地,年產值突破3億元。

2016年7月,該公司把目光瞄向了鄉村旅遊,著力打造以“高科技精品農業+生態旅遊觀光業”為主體的“錦潭小鎮”。該項目採取“企業+鎮政府+村委會+村民小組+農戶”五級聯創合作共建、運營獨立、利益共享的創新發展模式。由錦潭農牧公司負責項目整體規劃、生產資料投入、引進項目和技術指導,引入民營資本和統籌整合的土地進行投資運營管理;鎮政府負責協調項目土地、用水用電、環保和治安問題,指派專人協調企業項目立項、報批和工商稅務登記等;村委會則負責轄區內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引導村民支持項目正常建設及運營;村民小組負責提供項目所需的土地和勞務,服從創建方指定的項目規劃、管理、經營及銷售;農民以土地資源作為股份入股企業,並優先享受景區就業權和承包土地種植農作物增加收入。在五方的合作中,簡單的農產品買賣、土地租賃行為,逐步向保底收購、股份合作等緊密關係的轉變,“五級聯創”的各級形成了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有了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2016年,錦潭小鎮列入廣東農業公園創建單位,國家首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創建單位。今年5月28日,成為廣東省第一批特色小鎮創建對象名單,是清遠市唯一入選代表。

英德:聚焦“三农”谋发展振兴乡村谱新篇

鄉村旅遊蓬勃發展成為鄉村振興新動能

如果說錦潭小鎮項目只是帶動英德局部實現鄉村振興,那麼蓬勃發展的鄉村旅遊則成為英德振興鄉村的重要突破口和強力引擎,以燎原之勢席捲英德各大鄉鎮。

同時,把打造了九龍小鎮、安美生態園、奇洞溫泉小鎮、英州紅茶園等一批旅遊扶貧項目,成功申報橫石塘鎮龍華村、石牯塘鎮八寶村兩條省級旅遊示範村,並通過貧困戶以資產入股旅遊公司、以土地入股旅遊景區、在景區務工就業等方式增加貧困村、貧困戶收益,開創了一條精準脫貧的新路子。目前,全市共開展的中大型“旅遊+扶貧”項目超過14個,吸納超過300名貧困戶就業。

英德市九龍小鎮採取“企業+村經濟社+農戶”的經營方式,直接把當地資源變為資產、資產變股權、農民變為旅遊從業者。項目涉及的6條行政村村集體(村經濟社)與國業旅遊公司合作,以土地入股“九龍小鎮”旅遊項目,村民除分享土地固定分紅外,還通過企業用工、停車場、土特產店鋪等實現增收。其中,景區周邊5個村的88戶貧困戶,通過土地入股分紅、景區內就業等方式,有42戶已實現脫貧;省定貧困村河頭村,村集體收入從以前的每年1萬元,增加至目前的30萬元。

安美生態園位於該市浛洸鎮三村。2015年初,三村通過農村綜合改革整合了金龍、門樓、大塘等7條自然村的1800畝土地,以每年500元/畝的價格流轉給英德市安美農林發展有限公司,建設四季花海、CS拓展基地、野外露營生存體驗基地、親子勞作體驗基地、越野車體驗基地以及特色民宿等項目,致力於打造“可遊、可住、可留”的農業體驗式田園綜合體。

近年來,英德市委、市政府大力推進鄉村旅遊的發展,制定並出臺《英德市關於加快鄉村旅遊發展的實施意見》《英德市農家樂旅遊星級評定管理辦法》等系列措施,形成支持和促進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的政策體系。一方面,本級財政每年安排100萬元資金,用於支持鄉村旅遊景區(點)3A以上和農家樂三星以上的創建、評定和獎勵;另一方面強化政銀企合作,充分發揮市財政設立的“政銀保基金”作用,為多家涉農旅遊(項目)提供融資擔保,切實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

在政府的引導下,英德的農業休閒景點如同雨後春筍般湧現,先後培育出積慶裡、鐵溪小鎮等一批鄉村旅遊示範標杆。目前,英德成功創建省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鎮2個(黃花鎮、石牯塘鎮)、示範點3個(積慶裡紅茶谷、雲水謠生態旅遊度假區、九龍小鎮)。2017年全市農業旅遊業總收入7億元,農業旅遊年接待1050萬人次,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景點1021個,農家樂1010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從業人員約4411人,其中農民從業人員4232人,佔95%。據農業部門預計,今年該市農家樂數量將同比增加20%,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從業人員增加33%。英德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入選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創建名單。

記者:溫智雄

通訊員:焦瑩 黃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